农村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1. 引言1.1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意义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农村地区是地震频发区域,而农村民居多为传统建筑,结构脆弱,易受地震破坏。

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农村民居是农民的栖身之地,如果发生地震灾害,不仅会造成房屋损坏,还会影响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可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农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发生地震灾害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推动。

1.2 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的现状随着我国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民居防震减灾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地区多为传统砖木结构或简易结构房屋,这些房屋存在着抗震能力较弱的情况。

加上许多农村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地震易发区,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农村民居将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

目前,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防震减灾意识,居民对地震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

农村民居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标准相对滞后,未能满足地震安全的要求。

农村地震监测体系相对薄弱,缺乏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不足。

加强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地震安全意识,加强防震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地震监测系统,已成为当前农村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性,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房屋结构特点和地理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1. 完善农村民居的抗震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民居的抗震设施建设标准,推广使用抗震材料和结构设计,加强对民居抗震设施的检测和评估。

对于老旧房屋,应当进行改造和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地震的认识和意识,以及应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演习,让农民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农村地区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及时监测和预警地震信息。

并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系统,将地震预警信息传达到农民手中,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4. 推广农村地震保险制度。

加强农民地震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地震保险的认知和参与率。

建立健全农村地震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经济赔偿和恢复重建的保障。

5. 加强农村民居的防灾减灾建设。

开展农村民居的防灾减灾建设,包括改善农村民居的排水系统,加强房屋防火设施,以及加固房屋周围的环境等。

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6. 加强农村民居的维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民居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民居的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房屋使用和管理的相关规定。

7. 增加农村灾害应急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设立灾害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足够的应急救灾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救助和救灾资源。

加强农民的应急救援能力培训,提高他们面对灾害时的自救和互助能力。

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涉及到政府、专家、农民等各个环节。

只有综合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的安全和财产。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保障农村居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针对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的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宣讲会等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利用媒体、广播、电视等渠道,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2.加强农村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农村地震监测体系是农村防震减灾的重要基础。

应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完善地震监测台站网络,提高监测能力。

培训农村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以便及时预警和采取应急措施。

3.加强农村房屋结构技术指导和检测工作对于已有的农村房屋,应建立房屋结构安全检测制度,对农村房屋进行定期的结构安全检测。

加强农村房屋结构技术指导,提供农村居民建房的设计和施工指导,确保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4.推广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采用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是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使用轻质砖、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推广使用搅拌站生产的商砼,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5.加强农村居民自救能力培训组织农村居民参加各类自救能力培训,培养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6.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防震减灾政策和法规,落实好防灾减灾预算,推动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健全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协调性。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民居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农村民居建设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农村民居建设一直以来以自建房为主,缺乏专业的规划和设计,加之地域气候差异,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建方式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导致了农村民居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倒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监管,出台相关建筑规范,确保农村民居的设计和建设符合安全要求。

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规范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在自建房时也能遵循相关规范,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二、推动农村民居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目前,农村民居建设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大多较为简单,抗震性能较差。

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来实现。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对民居进行改造,采用更加稳固和抗震的建筑材料,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

农村民居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也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安全管理体系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民居进行抗震评估,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农村民居的安全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政府还可以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和自护意识。

四、加强农村民居抗震减灾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民居抗震减灾技术的支持力度。

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建设,为农村民居提供相关的抗震减灾技术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工作。

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农村民居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村民居提升抗震能力。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繁,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安全意识亟需提高,农村民居的安全状况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有效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十分必要。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在农村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

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让农民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在学校、农村广场等公共场所可以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展板,进行多媒体宣传,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自救能力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农村民居安全检查与评估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应该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检查与评估工作,早发现、早预防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可以利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农村民居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隐患地区的监测和预警,保障农村民居的安全。

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强自我安全管理,自觉排除安全隐患,加固房屋结构,提高自救能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筑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筑。

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要避开危险区域,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村民居。

在新建、改建房屋时,要遵循防震建筑设计规范,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增加结构抗震性能,确保房屋的安全。

加强对农村民居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违章建筑行为,杜绝盲目建设和不合格建筑。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为了加强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应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灾害防控能力。

还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突发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救援。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短板申论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短板申论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短板申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农村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应急救援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一、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短板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善,存在以下短板:1. 法律法规不具体:现行的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较为宽泛,对于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责任主体等方面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导致执行时存在难度。

2. 赔偿标准不明确:农业灾害发生后,农民通常需要获得经济补偿,但现行的赔偿标准不够明确,由此导致赔偿额度难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改进措施: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法规具体明确,赋予责任主体具体职责和权限。

明确赔偿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农业灾害赔偿机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依托科技手段,但存在以下短板:1. 技术应用不足:农业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不够广泛,部分地区缺乏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设备,导致灾害时效果不佳。

2. 监测预警不及时:农业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尚不完善,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监测预警手段简单落后,容易造成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改进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和设备,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覆盖范围,提高应对灾害的时效性和效果。

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依托一定的基础设施,但存在以下短板:1. 紧急救援体系不健全:一些地区的农业灾害紧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善,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不足,影响了抢险救灾效果。

2. 防灾设施不完备:农村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防灾设施,导致灾害发生后的损失难以避免。

改进措施:加强农村地区的紧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建设,提升抢险救灾能力。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防灾设施,提高灾害防范效果。

村镇抗震_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村镇抗震_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村镇抗震: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葛学礼申世元朱立新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陆6度至9度地震区占国土面积的60%。

自唐山地震至2003年的25年中,我国大陆发生5.0级以上成灾地震59次,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特别是发生在西部经济不发达或交叉斜裂缝,且主要是沿灰缝开裂。

二是纵横墙(内外墙)连接不牢。

没有同时咬槎砌筑(如施工时留马牙槎)、无拉接措施等。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外墙拉脱外闪。

三是屋盖与墙体无连接。

如大梁与墙体无连接,尤其是檩条与山墙无锚固措施,山墙外闪使屋架塌落。

四是房屋整体性差。

如不设置圈梁(如配筋砖圈梁等)。

三、乡镇砖混结构房屋乡镇砖混结构房屋主要是学校、影剧院、医院、乡镇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临街面的商业用房也有部分为砖混或底层框架房屋。

这类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强度普遍较低,施工质量差,门、窗间墙的宽度达不到抗震规范要求等。

房屋震害调查表明,凡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与施工的砖混房屋,其抗震能力均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6.8级地震农村和乡镇中上述三种结构类型房屋在宏观地震烈度为7、8、9度区内各类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所占比例分别为:农村土木房屋16.32%、69.94%、100%;村镇砖木房屋5.50%、25.00%、70.00%;乡镇砖混房屋3.70%、12.50%、36.90%。

上述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西部以及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华北、东北等)村镇建筑的地震灾害和抗震能力现状。

我国村镇抗震能力低2003年我国大陆发生成灾地震21次,这些地震的震中均发生在村镇地区,共造成约298万人受灾,受灾面积约78143平方公里;死亡319人,重伤2332人,轻伤4815 人;造成房屋倒塌328.50万m2,严重破坏483.69万m2,中等破坏1006.42万m2,轻微破坏1909.50万m2;地震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而房屋建筑破坏是村镇震灾损失的主要原因。

基层反馈:我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反馈:我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反馈:我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存在问题及对策长期以来,农房建设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农民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而且经济处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房屋的抗震设防问题也较为突出。

汶川、玉树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较低,因此,重视和研究农村住宅的抗震设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问题一是农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防震、抗震知识贫乏,大多数农民建设房屋时很少考虑到抗震安全问题,即使考虑到抗震问题,也因为成本增加、缺乏专业知识等原因使房屋抗震建设不能落实,造成新建住房设计不规范,结构抗震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不宽裕。

建筑房屋经费投入不足且,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房屋的高大、宽畅、明亮、外观漂亮,想方设法挤占了抗震结构上的必要投入;三是屋基选择不合理,是不懂科学的场地,信“迷信”,主要以“风水”为主,不考虑建房的地质环境和条件,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

屋基挖掘深度不够,大多数仅50厘米左右,处理方式简单,铺设上条石,用砂浆找平,即砌筑墙体,很少打地圈梁;四是房屋结构不合理,门窗过大,没有构造柱或中圈梁、上圈梁。

承重墙厚度不够,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为12墙,砖木结构的房屋层高超高。

砂浆比例不合理,粘接度低建筑质量差,不符合抗震设防的要求。

五是村镇没有编制统一的抗震防灾专业规划,缺乏法律对村镇建设的强制要求和管理部门,帮助指导农村民居选址和建房。

二、对策及措施一是加强对农房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各级政府要多关心农房的建设问题。

农办、财政、规建、国土、民政、地震等部门要共同研究对策,密切配合,建立起农村房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村镇建设要编制合理的规划。

将农村抗震防灾管理和村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不同的地区,编制村镇建设合理的规划,在规划中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滑坡、陡坡和开矿采空区等不利地段,并结合当地经济实际和新建房屋农户的经济水平,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能够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同户型、结构的农村民居住宅设计图,三是推广典型,逐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农村民居的破坏力非常大。

为了保障农村民居的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对策措施。

加强农村民居的建筑安全。

在新建的房屋中,应采用抗震设计和抗震材料,确保房屋耐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对于老旧房屋,需要进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还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管,杜绝使用劣质材料。

加强农村民居的危险源管理。

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源,如储存的农药、化肥等,这些物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害。

需要加强对农村危险源的管理,合理储存和使用危险物品,防止其在地震中造成更大的危害。

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开展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教育居民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逃生自救的方法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还可以开展模拟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第四,建立农村民居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地震活动的迹象,并通过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特别重要,因为地震预警可以给居民一些宝贵的时间来逃生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第五,建立农村民居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的灾害应急救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农村地区的救援力量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救援资源的配置。

加强农村民居的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地震科学研究可以为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而技术应用可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需要加大对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支持,推动科技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对于保障农村民居的安全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建筑安全、危险源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地震监测和预警、灾害应急救援以及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农村民居的损害。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农村地区的民居建设也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问题,对于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加强农村建筑质量管理、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探讨相关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建筑质量管理农村地区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问题,加强农村建筑质量管理是确保农村民居安全的基础。

具体对策如下:1. 加强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管。

建立健全建筑设计与施工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建筑结构和材料的质量。

2. 加强农村建筑质量抽查和监测。

建立建筑质量抽查制度,对农村民居经常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加强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监测,及时评估建筑的安全性。

3. 推广使用抗震建材。

提倡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使用抗震建材,如抗震砖、抗震钢筋等,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二、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农村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

只有民众具备了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地震来临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具体对策如下:1. 进行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农村民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应对地震风险,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意识。

2. 建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

组织农村民众成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培训他们防震减灾的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地震发生时组织疏散和救援。

3. 加强防震减灾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建设避震设施,如地震避震柱、避震床等,提高民众的避震能力。

三、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建设地震监测技术是预测和预警地震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来说必不可少。

具体对策如下:1. 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络。

在农村地区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络,实时收集地震信息,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推广地震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的方式,让民众有更多时间做好防震减灾准备。

防震减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震减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震减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意识和认知不足:一些地区和个人对地震风险意识不够,缺乏对地震的认知和了解。

对策建议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达地震知识和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提高大众的地震风险意识。

2. 建筑结构不安全:一些地区的建筑物存在结构不牢固、抗震能力较弱等问题,增加了地震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对策建议是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和监管,推动加固老旧建筑,确保新建建筑符合抗震要求。

3.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地区的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加强。

对策建议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救援人员的培训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和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防震减灾措施缺乏配套政策支持:一些地区在防震减灾方面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导致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对策建议是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支持,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1/ 1。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愈发迅速。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建筑条件的限制,农村民居在发生地震时往往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防震意识农村民居居民多为农民和农村劳动者,他们对于地震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相关的防震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防震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防震宣传团队,走进农村开展防震宣传活动,向农村居民传授防震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提升他们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将防震知识送到农村居民的家门口,达到增强农村居民防震意识的目的。

二、加强农村民居建筑规范,提升房屋抗震能力农村民居建筑大多是传统的土木结构或简易的砖木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

加强农村民居建筑规范,提升房屋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并强制执行防震建筑标准,要求所有农村民居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房屋的抗震性能。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坚固耐用、抗震性能好的材料,例如钢筋混凝土、轻质砖等,提高房屋的整体结构强度。

还可以利用预制构件和标准化建筑技术,提高农村民居的建筑质量和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房屋的破坏。

三、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抗震减灾能力在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抗震减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抗震救援队伍建设,培训并储备大量的专业救援人员,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还可以在农村建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大量的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和救援物资,以备在地震发生后向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援助。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城市,返回农村居住。

农村民居作为重要的居住环境,如何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防震减灾意识要想做好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的宣传教育。

政府可借助各种渠道、媒体向农村居民普及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在地震发生时要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救行为,以及如何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等。

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引导农村居民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抗震能力。

二、加强农村民居房屋结构改造和加固当前,农村民居中存在很多老旧房屋,这些房屋的结构不够牢固,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倒塌,给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加强农村民居的房屋结构改造和加固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对房屋进行加固和改造,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

政府还可以推出相关的政策,提供经济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村居民进行房屋结构改造和加固工作。

三、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如何做好应对工作,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民居地震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地震预警、疏散撤离、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还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让他们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救行为和应急处理措施。

四、加强农村民居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为了更早地发现地震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键是加强农村民居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

地方政府可以引入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对农村民居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预警。

还要开展地震监测和预警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了解地震监测和预警的重要性,做到有备无患。

五、加强农村民居抗震救灾力量建设面对突发地震灾害,农村民居的抗震救灾力量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策略

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策略

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策略农村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为脆弱。

提升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对于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提升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在农村地区,很多居民对灾害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因此,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课程、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和应对方法。

例如,针对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讲解如何预防、预警、避险和自救互救。

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播放防灾减灾的宣传片和科普节目,提高农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学校也应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并且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家长和周围的人。

此外,还可以在农村设立固定的宣传栏,定期更新防灾减灾的信息和知识,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了解和学习。

二、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是减少损失的关键。

农村地区应建立健全高效的灾害预警系统。

首先,加强气象、地震、水文等监测站点的建设,提高监测的精度和覆盖范围。

在容易发生灾害的区域,增加监测设备的密度,确保能够及时捕捉到灾害的迹象。

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短信、微信、广播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到每一位农民手中。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确保信息的统一发布和管理,避免出现混乱和误传。

同时,要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采取一些简单易懂、直观有效的预警方式。

比如,设置高音喇叭、警报器等,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发出警报,提醒农民采取行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是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修建和加固堤坝、水库、渠道等,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

农村抗灾减灾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

农村抗灾减灾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

农村抗灾减灾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特点,往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更为脆弱。

健全农村抗灾减灾体系,对于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村地区常见的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还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然而,当前农村抗灾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许多农村的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建设标准较低,难以承受较大灾害的冲击。

例如,一些乡村道路在暴雨过后容易出现塌方、积水等问题,影响救援和物资运输。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在干旱或洪涝时无法有效发挥灌溉和排涝作用。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普遍较为淡薄。

部分农民对灾害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和技能。

在灾害来临前,不能及时做好防范准备;灾害发生时,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和自救互救。

此外,农村地区的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也有待提高。

部分地区的气象、水文等监测站点分布稀疏,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和及时。

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也相对单一,难以确保所有村民都能及时接收到。

为了进一步健全农村抗灾减灾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的投入,提高其建设标准和质量,增强抗灾能力。

例如,修建高标准的防洪堤、加固山体、改善排水系统等。

同时,加强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保障,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

其次,提高农村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举办防灾减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应急演练等,让农民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可以利用农村的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定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机制。

再者,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增加灾害监测站点的数量和密度,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短信、微信、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村民手中。

农村地震工作总结

农村地震工作总结

农村地震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这次总结中,我们将回顾过去的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肯定农村地震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加强了农村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农村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效率。

这些工作为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地震工作面临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震预警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预警的覆盖范围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其次,农村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地区的救援能力还比较薄弱。

此外,一些农村地震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地震安全知识普及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其次,加大农村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同时,加强农村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地震安全意识,增强自救能力。

总之,农村地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改进,努力提高农村地震工作的水平,为农村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轻损失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

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

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为脆弱。

健全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村防灾减灾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气象、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相对薄弱。

许多农村地处偏远山区或地形复杂区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手段有限,导致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足。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的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在设计和建设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要求,在灾害来临时容易受损,影响救援和疏散。

再者,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普遍较为欠缺。

不少农民对灾害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应急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

另外,农村地区的应急救援力量也相对薄弱,专业救援队伍覆盖不足,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不够完善。

为了进一步健全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加大对农村地区气象、地质、水文等监测站点的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实现对灾害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报。

同时,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村民手中。

完善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功能。

在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的防灾减灾标准,提高其抗灾能力。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灌能力,防范洪涝灾害。

对农村的老旧房屋进行改造和加固,提高其抗震、抗风能力。

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应急演练等,让农民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增强其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传播防灾减灾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

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结合部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复杂的区域。

这里既承载着城市扩张的压力,又保留着乡村的部分特征,在防灾减灾方面面临着诸多独特的问题。

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状况,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防灾减灾的现状及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中心区。

道路狭窄、排水系统不完善、电力通信设施老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在灾害来临时,这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极易受损,导致交通瘫痪、洪涝灾害加剧、电力通信中断等,严重影响救援和恢复工作的开展。

(二)人口结构复杂城乡结合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人口密度较高且结构复杂。

这使得在灾害发生时,组织疏散和救援的难度增大。

同时,部分居民缺乏防灾减灾意识和相关知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三)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自建房屋和老旧建筑,这些建筑物在建设时往往缺乏规范的设计和施工,抗震、防火等性能较差。

在地震、火灾等灾害面前,容易发生倒塌和损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生态环境破坏由于城市扩张和不合理的开发,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水域污染等问题,降低了区域的生态调节能力和灾害抵御能力。

(五)管理体制不健全城乡结合部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割的现象,导致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划分不明确,部门之间协调不畅。

同时,基层防灾减灾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

二、城乡结合部防灾减灾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规划不合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没有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需求。

例如,在建设居民区时,没有合理规划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

(二)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对城乡结合部的投入相对较少。

资金的短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工程难以有效推进。

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它既承载着城市扩张的需求,又保留着农村的部分特征。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城乡结合部在防灾减灾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的防灾减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相对滞后,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电力通信设施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在遭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容易出现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电力中断等情况,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人口密度大且结构复杂城乡结合部通常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转移人口,人口密度较大。

同时,人口结构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防灾减灾意识普遍较为淡薄。

在灾害发生时,缺乏有效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建筑物质量差且布局不合理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的自建房和违法建筑,这些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抗震、抗风等性能较差。

而且,建筑物的布局缺乏规划,间距过小,通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容易蔓延,影响疏散和救援。

(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五)管理体制不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

二、城乡结合部防灾减灾问题的成因(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扩张的前沿地带,但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配套,导致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二)规划和监管缺失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往往不够科学合理,对防灾减灾因素考虑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防震减灾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工作。

在农村建设中,应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以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抗震;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u21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农村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据统计,1996~2005年间,已发生灾害性地震11o次,约占全球同期灾害性地震发生次数的60%[1]。

我国地震多属于灾害性地震,而且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和乡镇地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近60%为农村人口。

地震破坏作用不可低估,突发破坏力大,次生灾害多,对广大农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损失。

1.1缺乏震灾意识,防震观念淡薄
我国9亿多农民中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其中2/3以上居住在具有潜在地震危险的区域。

由于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不设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镇建设得到很大发展。

据有关方面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村镇住宅竣工面积都保持在6亿m2以上,新建住宅中楼房所占比重逐年增长。

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农房建设普遍存在忽视抗震设防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几点比较共性的观念和误区:一是认为抗震主要是指城市和生命线
工程,农房是农民自己建造,不必刻意考虑抗震;二是自家建房时地基夯的很结实,地震来了应该没问题;三是已住了几十年的草房没事,现在住上了瓦房、楼房,更应该没问题。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我国农村防震减灾的环节十分薄弱。

1.2房屋设计、施工质量在抗震设防方面考虑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薄弱,建房财力有限,其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砖木结构的房屋比较多,传统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仍在大量使用,农村房屋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抗震能力较低。

调查显示,农民新建住房虽然80%以上是楼房,但其中90%以上未进行抗震规范设计,房屋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施工质量不高、品位低,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环境,而且没有从长期性、根本性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同时,由于农村建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施工技术水平低,农民建房存在不少隐患。

1.3防震减灾规划不合理
目前,我国迎来了农村建设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众多规划人员的防震减灾规划意识淡薄,农村防震减灾规划表现出脆弱性和不完善性[2]。

村庄布局不合理,对村庄的地震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调查分析,在规划中,难以根据地震环境、震害风险、抗震不利因素的空间分布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大多数自然村未开展建设总体规划工作。

缺乏抗震能力建设的管理机制,农村基本无设防设施,村庄内地震后应急救援设施建设不足。

2、提高新农村防震减灾能力的对策
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从多方面来提高新农村防震减灾能力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1加强地震知识宣传,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强化宣传地震知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政府相关部门要当好“宣传员”,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抗震防灾意识[3]。

要抓住有利时机,向农民群众宣讲防震保安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住宅建设防震抗震基本知识,积极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倡导科学减灾理念,传播先进减灾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素质,使建设抗震安全农居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结合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乡镇、村和户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新建、改造和加固一批安全适用的样板民居,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全面实施。

2.2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
农村建设要结合编制和修订村镇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将农居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要求纳入规划,使农民建房尽可能避开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从源头上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村庄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地选址时应考虑抗震因
素,尽量避开断裂带、溶洞区、液化土质区等地质不良地带,以及会扩大地震影响的山丘地形。

有关部门应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避开抗震不利地段,为农村民居建设选址、确定抗震目标提供依据。

对统一建设和改造的民居。

要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抗震设防,明确施工和验收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抗震质量。

对村民自行建设和改造的房屋,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质量管理机制和办法。

政府职能部门要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地震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的监管,将学校、医院等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村镇公共建筑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杜绝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公共建筑交付使用,确保村镇公共建筑质量安全。

同时,在施工图审查技术咨询服务收费上给予优惠,并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2.3加强农居抗震技术实用化研究开发,提高抗震能力
地震会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而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因此,加强抗震概念设计,提高农村建筑的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的方法。

地震、建设等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编制适合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

针对农村实际和当地经济水平,合理设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造价、不同等级的农房抗震样板图,并免费提供农民群众选择使
用。

同时,针对广大农民盖房子不懂得房屋抗震的知识和标准,直接影响房屋的抗震性能的实际,地震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村的建筑工匠进行专门的施工技术培训,普及抗震设防技术,培育一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建筑工匠,设置技术指导点和技术指导员,长期指导监督建设农户按图纸规范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把农村新居建成安全房、放心房。

2.4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避难场所
地震发生以后的逃生避难和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效避难场所和畅通的生命线工程。

防震避难场所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不受地震影响的,能够进行临时疏散和搭建帐篷等临时生存空间的空旷场地。

避难场所应有合适的位置、容量和服务半径。

在新农村建设与规划中,应建立必要的避难所,可以利用农村的绿地、运动场、打谷场、休闲农田等兼做疏散场地,疏散场地应有临时供电、供水条件。

因此,在农村建设中要合理安排村庄的生命线工程,如水源、变电所和通信设施等,提高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一些;人口密集地段设置不少于4个出入口,震前震后指挥系统应设置备用电源;消防、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结合村庄道路系统、绿化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生命线工程基本完好。

3、结语
加强抗震防灾宣传,提高全民的防震救灾意识,将抗震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规划标准先行,做好相关政策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农村地区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强化各级政府减灾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高众,陈建英,李志强,等.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j].地震,2oo2,99(3):105—112.
[2]江林祥,龙岳林,韩艳婷.构建新农村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的初步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oo8,lo(4):83—87.
[3]秦先华,王昌顺.发挥职能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j].防灾博览,2oo6(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