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防震减灾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工作。
在农村建设中,应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以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抗震;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u21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农村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据统计,1996~2005年间,已发生灾害性地震11o次,约占全球同期灾害性地震发生次数的60%[1]。
我国地震多属于灾害性地震,而且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和乡镇地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近60%为农村人口。
地震破坏作用不可低估,突发破坏力大,次生灾害多,对广大农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损失。
1.1缺乏震灾意识,防震观念淡薄
我国9亿多农民中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其中2/3以上居住在具有潜在地震危险的区域。
由于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不设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镇建设得到很大发展。
据有关方面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村镇住宅竣工面积都保持在6亿m2以上,新建住宅中楼房所占比重逐年增长。
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农房建设普遍存在忽视抗震设防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几点比较共性的观念和误区:一是认为抗震主要是指城市和生命线
工程,农房是农民自己建造,不必刻意考虑抗震;二是自家建房时地基夯的很结实,地震来了应该没问题;三是已住了几十年的草房没事,现在住上了瓦房、楼房,更应该没问题。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我国农村防震减灾的环节十分薄弱。
1.2房屋设计、施工质量在抗震设防方面考虑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薄弱,建房财力有限,其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砖木结构的房屋比较多,传统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仍在大量使用,农村房屋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抗震能力较低。
调查显示,农民新建住房虽然80%以上是楼房,但其中90%以上未进行抗震规范设计,房屋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施工质量不高、品位低,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环境,而且没有从长期性、根本性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同时,由于农村建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施工技术水平低,农民建房存在不少隐患。
1.3防震减灾规划不合理
目前,我国迎来了农村建设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众多规划人员的防震减灾规划意识淡薄,农村防震减灾规划表现出脆弱性和不完善性[2]。
村庄布局不合理,对村庄的地震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调查分析,在规划中,难以根据地震环境、震害风险、抗震不利因素的空间分布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大多数自然村未开展建设总体规划工作。
缺乏抗震能力建设的管理机制,农村基本无设防设施,村庄内地震后应急救援设施建设不足。
2、提高新农村防震减灾能力的对策
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从多方面来提高新农村防震减灾能力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1加强地震知识宣传,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强化宣传地震知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政府相关部门要当好“宣传员”,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抗震防灾意识[3]。
要抓住有利时机,向农民群众宣讲防震保安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住宅建设防震抗震基本知识,积极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倡导科学减灾理念,传播先进减灾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素质,使建设抗震安全农居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结合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乡镇、村和户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新建、改造和加固一批安全适用的样板民居,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全面实施。
2.2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
农村建设要结合编制和修订村镇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将农居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要求纳入规划,使农民建房尽可能避开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从源头上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村庄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地选址时应考虑抗震因
素,尽量避开断裂带、溶洞区、液化土质区等地质不良地带,以及会扩大地震影响的山丘地形。
有关部门应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避开抗震不利地段,为农村民居建设选址、确定抗震目标提供依据。
对统一建设和改造的民居。
要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抗震设防,明确施工和验收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抗震质量。
对村民自行建设和改造的房屋,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质量管理机制和办法。
政府职能部门要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地震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的监管,将学校、医院等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村镇公共建筑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杜绝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公共建筑交付使用,确保村镇公共建筑质量安全。
同时,在施工图审查技术咨询服务收费上给予优惠,并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2.3加强农居抗震技术实用化研究开发,提高抗震能力
地震会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而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因此,加强抗震概念设计,提高农村建筑的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的方法。
地震、建设等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编制适合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
针对农村实际和当地经济水平,合理设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造价、不同等级的农房抗震样板图,并免费提供农民群众选择使
用。
同时,针对广大农民盖房子不懂得房屋抗震的知识和标准,直接影响房屋的抗震性能的实际,地震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村的建筑工匠进行专门的施工技术培训,普及抗震设防技术,培育一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建筑工匠,设置技术指导点和技术指导员,长期指导监督建设农户按图纸规范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把农村新居建成安全房、放心房。
2.4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避难场所
地震发生以后的逃生避难和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效避难场所和畅通的生命线工程。
防震避难场所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不受地震影响的,能够进行临时疏散和搭建帐篷等临时生存空间的空旷场地。
避难场所应有合适的位置、容量和服务半径。
在新农村建设与规划中,应建立必要的避难所,可以利用农村的绿地、运动场、打谷场、休闲农田等兼做疏散场地,疏散场地应有临时供电、供水条件。
因此,在农村建设中要合理安排村庄的生命线工程,如水源、变电所和通信设施等,提高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一些;人口密集地段设置不少于4个出入口,震前震后指挥系统应设置备用电源;消防、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结合村庄道路系统、绿化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生命线工程基本完好。
3、结语
加强抗震防灾宣传,提高全民的防震救灾意识,将抗震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规划标准先行,做好相关政策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农村地区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强化各级政府减灾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高众,陈建英,李志强,等.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j].地震,2oo2,99(3):105—112.
[2]江林祥,龙岳林,韩艳婷.构建新农村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的初步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oo8,lo(4):83—87.
[3]秦先华,王昌顺.发挥职能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j].防灾博览,2oo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