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干燥: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干燥: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干燥: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红茶加工 红茶属全发酵茶,揉捻后发酵使叶子变红
是工艺关键。中国红茶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 和红碎茶三类。 1、小种红茶:制造中最后干燥时用松柴烟熏烘 干,因此有明显的松烟香味。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烟熏烘干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龙井茶及茶汤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1、杀青:高温钝化叶中酶的活性的过程。
杀青方式:
蒸汽杀青——蒸青 锅炒杀青——烘青、晒青、炒青
目的:
• 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 • 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 • 蒸发部分水分,便于揉捻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1、杀青
茶的含水量为5-10%
空气流通速度
酶的抑制与 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 温度、氧气
促进(杀青、过氧化物酶、淀粉水解酶、
做青)
蛋白酶等
叶组织细胞 揉捻(切) 的破碎
揉捻的程度
绿茶 干茶:鲜叶=1:4-5 青茶 干茶:鲜叶=1:9
各类茶叶加工
(一)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各类茶的加工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茶叶知识和茶叶 的加工
(包括加工设备图示)
报告提纲
一、茶的起源与传播 二、茶叶主产区和生产情况 三、茶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四、茶叶的分类和加工 五、营养与保健 六、品质与评审 七、茶叶食品安全事件、流言与真相
一、茶的起源与传播
学术界认定: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云贵高原,而非印 度、缅甸等其它地方。
1)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 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 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 安徽等地生产。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 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 叶缘受损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 汤色橙黄,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
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 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 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 “龙团风饼”。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四、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唐代已有散茶,陆羽《茶经》:“饮有粗 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槚 ,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 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 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三、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2、揉捻:利用外力把叶子揉紧成条,并破 坏部分叶组织的作业。
目的: 卷紧茶条,缩小体积,初步成型;适当破坏
叶组织,便于冲泡。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2、 揉捻: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3、干燥:蒸发水分,发展茶叶品质的过程。 目的:
排除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 继续内含物的变化,提高品质; 进一步整理茶条,改进外形。
成年期:历时20~30年左右,是茶树一生中最有经 济价值的时期。
衰老期:从第一次更新到整个植株死亡为止。一 般可达100年以上,而经济生产年限一般为40 ~60年。
3.4 茶树的生长环境
年降水量须在1000mm 最适宜的温度在20-30℃
以上
春季10℃左右开始发芽;
水分
温度
喜湿怕涝 喜温怕寒
喜酸怕碱 喜光怕晒耐荫
二、茶叶主产区和生产情况
——引自“上海中金资本研究员 葛 欣”
主要分布在南纬33度北纬49度,在北纬 6-22度之间分布最集中。
主产国:印度、中国、斯里兰卡、印尼、 肯尼亚等
江北茶区:鄂北,皖 北、苏北、鲁东等 江南茶区:长江中下 游南部 西南茶区:贵州、四 川、重庆等 华南茶区:福建、广 东、云南、台湾等
第二ຫໍສະໝຸດ Baidu 各类茶的加工
二、红茶加工 1、小种红茶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二、红茶加工
2、工夫红茶:制造中讲究发酵适度、文火慢烤 烘干,如祁门工夫红茶,具有特殊的高香。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烘焙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二、红茶加工
3、红碎茶加工 制造中采用揉切设备,切成颗粒形小碎片,讲
4)中国云贵川高原存在大量野生大茶树
中国云南凤庆 世界茶王之母 树高11米,基围6米,距今3200年。 2010年7月16日委托云南白药管理开发
5)最早的茶树植物学名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为茶树定的学名:Chea Sinensis,含义就是“中国茶树”。
英语中的Tea,就是茶字的粤语发音。 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hee或Tee,西班牙语中
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 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 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 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 茶。
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 形成了黑茶。
黄茶
湖南君山、安 徽金寨、浙江 平阳等
轻微发酵 (10-20)
杀青→闷黄→干燥。
“三黄”,即色黄、君山银针、霍山黄芽、 汤黄、叶底黄 蒙顶黄芽
白茶
福建福鼎、政
和、松溪和建 阳
微发酵 (20-30)
青茶
(乌龙 茶)
武夷山、安溪、半发酵 潮州、台湾 (30-60)
萎凋(日晒)→干燥
白毫显露、香气 清鲜、滋味甘醇
白毫银针、政和白牡 丹、贡眉、寿眉
晾青→做青→杀青→ 揉捻→干燥
绿叶红镶边,滋 武夷岩茶、安溪铁观
味甘醇、香气馥 音、冻顶乌龙、凤凰 郁,讲究“韵味” 单枞
红茶
云南、江西、
两湖、四川、 福建、广东
全发酵 (80-90)
萎凋→揉捻→发酵→ 干燥。
干茶的黑色和开 汤后的“红汤红 叶”
正山小种、祁门红茶、 滇红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七、从素茶到花香茶 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
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的钱椿年《茶谱》记
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 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一、中国茶叶分类 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众多的茶类归
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
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
载:“茶有两类,一曰片茶、一曰散茶。”
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下令
改贡饼茶为芽茶:“庚子诏,……罢造龙团, 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 春、次春、紫笋……”。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五、从蒸青到炒青 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
茶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斯 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
“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诗中就有记述:
“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 而曰炒青。”
到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 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 记述。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
单产仅100斤/亩,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61%
青茶和黑茶比重增加、 绿茶下降
2008年中国各类茶叶比例
三、茶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3.1 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门 种子植物门(Sperma t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目 山茶目(Theales) 科 山茶科(Theaceae) 属 山茶属(Camellia) 种 茶种(Camellia sinensis)
2.1 中国茶叶产量
No.1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135万吨 • 2009年全国茶叶年总产量
5.35% • 过去30年复合增长率,同期粮食增长率仅为1.78%
2.2 茶园面积和单产
产量增加: 面积增加+1.66 单产增加+3.75
产量增加受单产的 影响更大
农业技术对行业发 展的影响力
3.3产区
3.2 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 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 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乔木型
小乔木型
灌木型
3.3 茶树的生育周期
1合子;2茶籽及插穗;3幼苗期;4幼年期; 5-6成年期;7衰老期
幼苗期:历时4~8个月。
幼年期:历时3 ~4年
黑茶
湖南、四川、 湖北、广西、 云南
后发酵 (100)
生茶:杀青→揉捻→ 干茶黑褐,汤色
干燥→(压饼)
棕红,叶底深红 普洱茶、湖南黑茶、
熟茶:生茶→渥堆→ 暗棕,滋味醇和, 湖北老青茶、六堡茶、
(压饼)
香气纯正。
4.2 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
原理
描述
影响因素
失水
鲜叶含水量为75%左右,干 温度、空气湿度、
蒸青绿茶
晒青绿茶
绿茶 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白茶
基本茶类 黄茶
青茶(乌龙茶)
中国茶类
红茶
黑茶
花茶
紧压茶
萃取茶(速溶茶、罐装茶水等)
再加工茶类 果味茶
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等)
含茶饮料(茶可乐、茶汽水等)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鲜叶成分
水分 (75~78%)
鲜叶
有机化合物
干物质 (22~25%)
无机化合物 (4~7%)
土壤
光照
土壤pH值在4-6.5之间
•“高山云雾出好茶”:高 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有 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促 进了茶叶质量的提高
四、茶叶的分类和加工
品类
产地
绿茶 18个省份
发酵程 度
加工工艺
品质特征
不发酵
香高味醇
(0)
杀青→揉捻→干燥 清汤绿叶
品种
安吉白茶、黄山毛峰 、 六安瓜片、西湖龙井、 碧螺春 、信阳毛尖
究发酵适度及时烘干。 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 —揉切— 发酵— 烘干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二、红茶加工
蛋白质(20~30%) 氨基酸(1~4%) 生物碱(3~5%)
酶 茶多酚(20~35%) 糖类(20~25%) 有机酸(3%) 脂肪(8%) 色素(1%)
芳香物质(0.005~0.03%)
维生素(0.6~1.0%) 水溶性部分(2~4%)
水不溶性部分(1.5~3%)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品质特点:绿汤绿叶 基本工艺流程: 杀青一 揉捻一干燥
的Cha等都是中国茶字的各种地方发音演变而来。
茶的传播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 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 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向国外传播 10世纪:蒙古、中亚(日本、朝鲜、韩国)。 15世纪初:西欧、东欧、俄、法等国。 17世纪:美洲、印度尼西亚。 18世纪:英国、印度等。 19世纪:格鲁吉亚。
CAGR 全国茶园面积:+8.3% 云南:13.56% 福建:6.8% 湖北:9.9% 四川:6.2% 浙江:4.2%
CAGR 全国产业产量:+10.7% 福建:+10.7% 云南:+16% 浙江:+3.96% 四川:+12.6% 湖北:+14.3%
福建、云南、浙江、四 川、湖北为主产区
云南面积最大,福建总 产最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 茶类,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 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 团饼 龙团凤饼 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 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 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一、采食茶树鲜叶 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
全世界有24属380余种/西南地区有15属260余种
2)来自考古和化石的证据
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 茶具。 贵州普安、晴龙两县交界处首次发现茶籽化石距今 6500万年到250万年至今。
3)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世界上第一本茶叶著作——唐代陆羽《茶经》(公元760 年);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荼而解之”。
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
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 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
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 。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 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现
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