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山地城乡规划-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影响要素探析
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外观的设计,更是融合了环境、文化、生命、创造力和技术的设计。
在当前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筑面临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
一、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考虑点。
生态环境包括了水、土壤、空气和生物等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呢?首先,可以通过建筑的材料来实现。
在材料的选择上,环保和可持续性成为了主流选择。
使用环保材料可以减轻建造过程带来的生态影响,而可持续材料则可以保证建筑的寿命和资产价值。
其次,可以通过建筑的形态来实现。
在建筑形态上,优化太阳能的使用是一种常见方法,例如增加阳台,将阳光引入到室内,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
同时,还可以将建筑朝向设计得更合理,从而减少能量消耗,节约能源。
最后,在建筑内部设计上也可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因素。
建筑内部的照明、空调和通风都要被设计得尽量环保,同时避免对人体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更为环保的材料,如LED灯和塑料瓶墙,来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二、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规划是指规划、设计和管理城市和城市区域发展的工作。
城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建筑设计中,城市规划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何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建筑规划?首先,建筑规划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建筑规划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有限的土地资源需要合理分配。
不能一味追求建筑高度和面积,占用过多的城市土地资源。
其次,建筑规划必须考虑到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建筑规划直接影响到交通的流动性。
因此,建筑规划必须考虑到交通结构,为城市交通流畅提供便利。
最后,在建筑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城市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筑规划需要注意到公共空间的地位。
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人居环境分析
空间布局作为山地小区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山地住宅进行空间布局时,需要满足以下方面才能够能好的进行山地住宅建设。以下,我们将简单分为几点对山地住宅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第一点、在对山地住宅进行空间布局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住宅的日照、通风、朝向等各个因素,以确保能够获得更好的日照条件以及通风或者防风条件,同时需要考虑山地住宅的噪音方面,有效的减少噪音对居民造成的影响,保证居住环境的安静、整洁、方便、安全,也有利于对小区所住居民进行管理。第二点、对于山地住宅的规划应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规划,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能够保留山地的原始生态系统,使自然与现代建筑和谐的进行结合。同时加强山地住宅小区的绿化方面管理,做到无论是小区内部还是小区外部都进行绿色发展,使山地住宅变为绿色住宅。第三点、对住宅的类型设计方面也应该充分结合山地实际情况,根据山地特有的地形特点,有意识地将山地住宅的形态进行改变,对山地住宅走向进行充分调节,形成一种弯曲以及错位的空间形态,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山地小区的建设出现单一的问题,增强山地小区的立体结构感。同时可以利用山地的独特地形,形成围绕着山峰所布置的建筑,将双拼住宅与单独的别墅作为亮点与核心,对住宅进行错落有致的布置,使整个小区在空间节奏以及景观布置方面出现变化,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四点、在对山地住宅进行规划与设计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的地质结构问题,因为地质结构的不同能够充分体现出不同地段的稳定性以及承载力,对山地住宅的设计以及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五点、山地住宅小区的设计应该以居民居住作为基本进行设计,在对小区内部公共设施例如体育锻炼、老人儿童休闲地区进行设计及建设时,既应该充分考虑到靠近居民所居住的区域,也应该尽量减少对居民居人们口中所常说的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活、居住、工作、休闲等等方面空间环境的综合。在我国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开始重视建筑的空间环境以及城市景观,山地建筑的设计逐渐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山地城市来说,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创造更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为了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山地居住建筑群在规划、建筑、环境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的几个问题
目录一、建筑用地坡度分级标准及注意事项。
3二、总平面设计中的竖向设计问题。
6三、山区道路网布置要求。
7四、别墅车库与道路的接驳。
8五、沿街商店与城市道路的接驳。
13山地居住建筑群在规划、建筑、环境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的几个问题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交通的巨大进步,不少城市住宅已突破了老城区的限制,逐渐向城区周边的丘陵及山地发展。
在这发展过程中,给建筑规划设计专业、建筑学设计专业、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带来了不少跨专业的难题。
往往因为某个专业考虑不周,就会给别的专业带来设计难题,即使花费很时间去解决了,最后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给整个设计带来遗憾。
而这三个专业的设计又是分别进行的,这些问题只有得到大家的理解与重视,每个专业分别去解决好自己的专业问题,才能共同完成一个好的设计。
这些问题有的是老问题的向前发展,有的又是新出现的问题,而目前甚少有人去探讨与解决它。
我在本文中提出对以下问题解决办法的一些对策,抛砖引玉望大家指正。
一、建筑用地坡度分级标准及注意事项:注:急坡地、悬崖地都不宜布置建筑与车道。
(1)20%坡度别墅前院剖面示意图(2)20%坡度别墅后院或侧院剖面示意图(3)20%坡度别墅跌落前院剖面示意图(4)40%坡度别墅前院剖面示意图(5)40%坡度别墅后院剖面示意图(6)40%坡度别墅无院落或侧院剖面示意图二、总平面设计中的竖向设计问题:竖向设计是山地设计的灵魂,竖向设计与道路设计成功与否,关系到住宅区设计的成功与失败。
有以下竖向布置的基本原则:(一)、建设场地应有完整有效的雨水排水系统,基地应高于周边部分城市道路,应与城市市政现有或规划的道路之雨水排水系统标高相适应。
建设场地地区雨水系统排出之雨水水位标高应高于市政系统指定之接入水井之标高。
市政排水系统的管道排水量应能接纳本区雨水排水量。
如果有以下情况都应另行设计:1、当市政指定之雨水排水系统管道接纳之排水量小于建设场地之排水量时,应告知市政当局扩修指定排水系统不够排水量段。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其生态探析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其生态探析在我国,城市根据地貌形态一般被分为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两大类型。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2/3以上,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属于山地城市。
因此,研究山地城市的道路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山地城市在建筑学上一般被认为是指城市选址并且修建在山城或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的城市。
城市用地的坡度不小于5%,城市的各项使用功能,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组织、绿化空间、景观特征等都是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来组织和形成的,因此山地道路是山地城市中景观与功能兼备的科学,它不仅是构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而且是山地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也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山地城市道路的设计特点1.道路空间的立体布局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差异最显著,这也是影响道路线路布局的重要因素。
山地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水”“陆”“空”三种线路同时存在,“三维”立体效果很明显,而平原城市在城市布局上表现为城市以圈层结构分布,像“摊大饼”式的,一般以核心区为中心,并且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生态环境没有山地城市那样复杂,基础设施都四通八达,给人以视觉开阔、连续不断的效果,线路一般都表现为交通线路在平面上的延伸。
山地城市道路发展向“三维空间”发展,而平原城市向“二维空间”发展居多。
因此,山地城市道路线路变化多样,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交通工具多样化、地势起伏大、线路呈跳跃式发展,山地城市道路线路给人以立体景观的感觉。
2.道路与建筑的制约关系山城由于地形的制约,居民出行以步行和乘车为主,当坡度大于15%或地形高差较大时应考虑升降式交通工具。
在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火车站、轮船码头等人流集中且流量稳定的地方,最好设置自动扶梯。
坡度大于15%时,设上升自动扶梯,当坡度大于25%时设下行扶梯。
在交通主干道与客流量集中的地段,设置缆车或架空索道。
3.道路立体景观系统山地城市以立体交叉的道路交通组织为典型的集散形式,以其强烈的山地特色和现存旧式道路形态的多样性并存,反映了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
关于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关于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必须进行二次规划,才能满足城市化扩张进程的需要。
但是由于城市首次建设时缺少着眼点高的规划设计,且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条件不足,城市化扩张之后已经绝少平原及规整地貌,只能选择向山地、丘陵等地貌进行城市化扩张。
本文就山地城市的规划作出一些探讨性设计方案。
关键词: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探讨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most of the city must be quadratic programm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expansion. But a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most of our city basic condition of insufficient, urbanization expansion has seldom plain and neat after landforms, can choose only to the mountain, hills features for urbanization expansion. This paper the mountainous city planning to make some discussion of design scheme.Keywords: mountai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xplore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充分研究城市地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美学等相关因素的条件下,对城市空间形体的一种塑造。
关于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类 ,本文所 指的 山地 城市泛 指城 市选址 和建设 在 山地地 域上 的城市 ,
态 和环境特 征 。山地城市具 有两个 方 面的 自然特 征 :一 是城 市修建 在
当它 成为积极 因素 时 ,会 使城 市景 观十分 和谐 、完美 。反 之则会使 城 ③社 会 因素 。社会 因素 一般会 从两个 方面产 生影 响 :一方面 ,人
城 程一样 ,它 的历史源 远流长 。城 市设计 ,是 在充 分研究 城市地 理 、生 象 》中所说 的那 样 , “ 市 居 民依 靠 标志 系统 做 向导 的趋 势 日益增
态 、文 化 、社 会 、经 济 、美学 等相关 因素的 条件下 ,对 城市空 间形体 加 ,也 就是说 ,对独 一无 二 的特殊性 关注胜 过 了对 连续性 的关 注” 。
城 市空 间 即在 城市 范 围 内 ,由建 筑 物 、广 场 、道 路 、水 体 、绿 让人们不仅 能欣 赏山水景 观 ,还能参 与城市 的空间活动 。
化 、标 志物 、城市小 品等共 同围合 、界定 而成 的空 间 。山地城市 建设
定 了山地城市 在用地方 面 的布 局 。对 于复 杂 的地形 ,要遵循 优先 布置
是 二维用 地 ,而 山地城市 是三 维用地 ),在 自身空 间形态构 成方 面 , 山地城市 比平原城市 更有优越 性 。 2山地城 市道路交 通 .
成 不 同的城市 空间布 局 。对于 山地城 市而言 ,水是其 景观和形 象的重
要组成 部分 。设计 山地城 市时 ,应该 充分利 用 自 水体 ,形 成城市景 然
②组 织 借 山用水 的城 市 景观 序 列 。 山地城 市 的空 间形 式应 运用 多种构 图要素 ,使 空间序 列丰 富多彩 、极具 戏剧性 。在设计 中要充分
关于山地环境下的城市设计研究分析
关于山地环境下的城市设计研究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山地城市的规划设计的数量日趋增多,由于我国山地较多,已经成为当代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
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本文阐述了山地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简要分析了山地环境下城市设计的思路,最后对山地环境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山地城市;城市设计;特点;思路;山地环境;规划设计由于山地城市的规划设计基础较为狭窄,其可建设用地一般比较分散、平整地块规模小,因而城市规划设计的布局则必须因循地势的发展,优先布置其主要功能,兼顾辅助功能。
以下就山地环境下的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山地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1.1山地城市是指选址及建设在山地地形上的城市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一般把除了平原地形以外的地貌统称山地地貌,可以分为丘陵、坡地、高原等几大类。
由于其建设及规划受地形限制,山地城市在建设和扩张中都很难按照中国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的中轴进行布置,进而形成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设计、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相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
1.3山地城市的特点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其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同于平原城市,相关规划人员要注意规划过程的合理性。
另外山地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由于地形限制,可能导致城市不集中的情况出现。
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河北建筑工程学院,075000)【摘要】通过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山地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着重分析山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理论的基本概念,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理论研究中国是多山国家,山地城市分布较广,我国的山地城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城市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盲目扩建或效仿其他城市的情况,缺乏城市特色。
对于丘陵和山地等地势条件不能合理利用或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盲目拓展城市空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山水城市设计经验和规划思想,对我国山地城市的规划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研究。
一、山地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一)合理的用地布局。
自然条件是城市规划的母体,城市规划要基于自然条件。
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基于山体的地形地貌多变特点,城市的用地面积受到限制。
一些山地城市在用地布局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城市形态分散无序,往往顾及成本等因素,或弃之不用、或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实现眼前的利益,土地的批复和使用较为随意,这增加了未来城市的升级改造和环境保护成本。
随着人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城区日渐拥挤,空间和承载能力已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需求,所以对自然环境的高效利用、即合理的用地布局是山地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合理的交通设计。
对山地城市来说,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城市交通的布置等受到巨大限制。
交通设计是山地空间的重要纽带,包括桥梁、隧道、公路、水系等。
山地城市的路桥从布局、工程规模和施工难度都比平原城市的路网要复杂得多。
在进行相关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要本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手法和适应交通需求的原则进行布置,即按照山体水系的城市空间变化而布局。
(三)构建生态城市合理分配城市用地。
山地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往往比平原型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任务,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有效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改善城市环境和可持续性。
然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其规划的成效。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发展。
地形地势地形对城市的扩展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山地、丘陵地区往往限制城市的扩展方向,而平原地区则更容易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
山区的城市如何克服自然障碍,充分利用其独特地形空间,以及如何解决交通运输问题,都是规划者需要详细考量的问题。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也非常关键,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等。
比如,在高温、干旱的地区,需要特别关注水资源管理和建筑设计;而在多雨区域,则应加强排水和洪水管理。
此外,气候变化也要求规划者考虑更长远的适应策略,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包括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位置及其功能,对城市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是保障城市发展可持续的一项重要措施。
例如,某些城市可能依赖河流进行运输或供水,因此需要在规划中增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仅决定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能力,还会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地产市场。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等多个方面。
例如,一个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能够投入更多资金建设交通网络、商业区及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规划者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同时引入外部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土地使用与布局土地是城市规划中的核心资源,其使用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
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如住宅、商业、工业等)应当得到合理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
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地形地貌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布局、交通、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
首先,地形地貌对城市的规划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
城市在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地貌下的规划布局各不相同。
在平原地带,城市往往以平行街道和方正的街区为主,建筑较为紧密,交通便利。
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复杂,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道路、居住区和公共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形地貌对城市交通的设计与规划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山地区域,城市交通路网的规划需要克服山脉与峡谷的地理障碍,选择合适的线路和桥梁设计,以实现交通的畅通和便捷。
同时,城市交通的规划还需考虑到地质条件,避免穿越地震带、滑坡区等潜在风险区域。
地形地貌也对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下的城市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在山地区域,建筑常常采用悬崖式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山城风情。
在平原区域,人们更倾向于建造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以充分利用平原地形的优势。
此外,地形地貌对城市的绿地、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规划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起伏,绿地规划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差,形成层次感。
水资源的规划也需要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水源,合理规划供水和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水资源稳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形地貌还对城市的社区规划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在平原地带,人们更容易形成集中的社区,相对较为紧凑。
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的起伏和道路的限制,社区的规划更多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多个小型社区或村庄,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综上所述,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是多方面的。
从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设计、建筑风格、绿地规划、水资源规划,到社区规划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地形地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浅谈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浅谈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入,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城镇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家严令保护有限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对山地城市,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制约城市的有效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并利用城市周围的山地,进行科学的建筑规划,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的土地紧缺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些情况,并结合山地城市设计的思想和建筑的设计的理念,阐述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期对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有些许作用。
关键词:山地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形种类齐全,各种地形交错分布,山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
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心城市的外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效土地面积面临巨大的危机,为能进一步缓解城市,特别是山地城市发展的土地问题,必须逐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山地。
在我国,山地城市较多,分布也很广,然而山地城市一般指城市选址、建造在山坡或丘陵等复杂地形上,城市用地的坡度不小于5%,城市的各项基本使用功能,如居住环境、交通、绿化及其景观等特征在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上不断展开、延伸,有机构成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环境特征的城市。
在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如重庆、青岛、香港等中心城市。
1 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山地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土地价格最高的区域,也是城市及所在区域繁荣和发展的标志。
但是,由于山地城市土地资源限制,山地城市的中心布局常常以单核式或多核分异式布局,分布于城市中岗、谷、台地等相对平坦的区域。
但是,由于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加上城市化规模和速度空前发展,致使山地区域的资源利用速度和程度惊人,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建筑物琳琅满目,造型各异,完全没有统一的城镇规划,自然景观被破坏殆尽,由于随意、乱建住宅和小区,特别是在地质薄弱、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区域,给城镇带来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住宅建设结构变化各异,完全忽略与自然的和谐映衬,致使建筑不伦不类,严重影响城镇化的整体形象,也是城镇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摘要:城市公园,作为高楼耸立中的沙漠绿洲,在美化城市、调节气候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短时间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和特殊的交通状况。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城市和山地城市公园在我国地域上有着大量的分布。
起伏的地形使得山地公园的路线设置、空间结构、种植规划不同于平地公园的设计,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素进行分析,以多个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为案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山地公园;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国内外案例分析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
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
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
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
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
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园绿地。
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
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山地生态小城镇规划设计探讨
山地生态小城镇规划设计探讨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就对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字:山地;生态;小城镇;规划近年来,我国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开发是越来越迅速。
有发展进步是好的,但是很多人们在开发山地生态城镇的同时却违背了自然规律,忽略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不顾地形环境条件,盲目效仿大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做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将原来的生态面貌毫无章法的改变,导致破坏山地自然景观,使城镇失去了地域特色,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各种环境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等。
对于这种发展方式,可能短期内能给人类带来微薄利益,但是可能长期下去,带给人类和大自然更多的是伤害和惩罚,山地自然灾害对城市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大,所以对于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1、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发展山地小城镇的过程中,不少地区的人们只注重其建设后的商业性,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反而将各个地区原本的城镇特色进行了改头换面,现在的小城镇发展有的是以大城市为模版,按照大城市的特点制定发展路线,背离了自己原本的生态系统以及吸引人们的地方特色。
小城镇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先进元素,但是传统的小镇特色才能更吸引人,所以了解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后才能制定正确的建设方向,从而建设出具有特色的先进山地小城镇。
山地小城镇规划并不是一个模式,山地城镇的特点是突出地域特色、生态集约,资源整合、使生态资源、地域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小城镇的规划不能破坏这些山地城镇的本身特色,而是要将这些传统的山地城镇特色更好的发挥出来。
2、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盲目追随大城市的发展一些山地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追随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不考虑自身的环境地域还有经济情况。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小城镇要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改造,将大城市的建设照搬到小城镇中,这样只会让小城镇显得更杂乱无章,更会让小城镇失去自身的优势,小城镇的生态系统和大城市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小城镇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大城市不可比拟的,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好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地域景观。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分析
2 . 生 态城 市 的产 业 设计
生态化 是城 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 市规划设计
人 员 不 仅 需 要 在 自 己的 专 业 技 术 领域 进 行 深 入 思 考
包 括 山 、水 、林 等 自然 的 景 观 以及 历 史 古 迹 等 , 将 其 作 为 城 市 开放 空 间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增 加 适 宜 的
、
生 态 城 市 的 定 义 及 规 划 设 计 原 则 1 . 生 态 城 市 的定 义
在2 0世纪 7 0年代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发起 的“ 人 与生物圈 ( M A B )计 划 ”的研 究 过程 中 提 出 了 生态 城 市这个概念 。在 这个计划 中,要开展城市生 态系统 的研 究,内容涉及城市 中居 民的活动 与城 市气候、 生物 、代谢 、迁移 、空 间和污 染等 。生态 城市不是 孤立存 在的 ,它是一个综合体 ,由社会、经济、城 市的基础 设施和 自然环 境等部分组成的。 2 .生态城市的设计 原则 ( 1 )尊 重 自然 与 节 约 资 源
的设 计 中 ,通 过 将 自然 融 入 城 市 ,建 设 山水 人 文 城
和研 究,也需要加强与相关学科 的交 流和互动 ,对 相关 的科技、环保产品及 知识等 进行 了解 ,将其与 具体 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相 结合,营造 出更加 生 态宜居的城 市。 参考文献 [ 1 ] 蒋艳灵 ,刘春腊. 中国生态 城市理论研究现状 与
关于生态城 市规划设计 的要 素分析
一 赵 秀玲
环境这 三个 方面 的协调和共 同发展 ,更加注 重城 市 的未来发展趋势 ,努力为居 民打造 出一个 更为优质 的生活环境 。同时 ,实现 了人 类生活、生活发展和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使 能源 的利用更为有效 ,并
山地地形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分析
山地地形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分析摘要:山地地形与平原地形不同,山地地形空间因为山地地物介入,让其空间变得更加的丰富,但是在进行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山地地形的空间狭小,不规则以及地形崎岖不平等。
在进行山地地形公共建筑和环境设计时,如何合理的规避山地地形空间狭小,不规则不平整等问题,使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并最大化的节约资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当前山地地形公共建筑及环境建设中人们普遍关系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山地地形;公共建筑;环境设计;案例分析引言本文研究山地地形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究在山地地形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运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给人营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使人在使用这些公共建筑时,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使用感和观赏感。
该地区的居民能够普通活动与这些公共建筑中,从而使公共建筑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1山地地形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概况1.1公共建筑的特色分析公共建筑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等都属于公共建筑的范畴。
这些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就是要满足众多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功能区分明显。
以办公建筑为例,这一类建筑主要是给生活在山地城市居民用来办公的场所,建筑设计往往较为密集,楼层比较高,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而商业建筑则集中建设在闹市区,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建设发展迅猛,不论是商业建筑、科教文卫建筑还是通信建筑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在进行公共建筑的时候,各种新型建筑理念得到了运用,如绿色环保的理念,用户的需求也受到的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共建筑及环境设计变得越来越灵活多变[1]。
1.2山地地形环境设计特色及要点山地地形与平原相比存在有较大区别,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比较多,首先环境设计需要遵从以人为本、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山地特征、体现山地城市形态的特征等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摘要: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山地城镇在景观的要素构成、景观格局、景观功能及景观生态环境都与平原城镇有着相异的特征。
而山地城镇现状粗放型的建设对山地丰富而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征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又使其潜在的巨大生态环境效能难以发挥如何化解山地城镇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因地制宜的保护和利用山地城镇依托的景观生态资源,缓解山地城镇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合理防灾减灾,维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山地城市建设的研究重点。
1山地城镇景观生态学特征景观要素特征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理论分析,山地城镇景观的景观要素组成和一般城市景观相同,同样是由城市建设用地或绿地构成的斑块、道路及绿化、河流带形成的廊道、城市建筑和铺装地面为主体组成的城市景观基质。
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的形成山峦、河床、沟壑等切割或限制城市发展,甚至插入或穿过城慎形成了许多不规则的楔形、带形和块状城市建设用地或绿地斑块,使山地城镇景观的斑块大多形状不规则,面积较小,数量多,形成山地城镇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度大的特征。
而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山地城镇的道路及绿化、河流带迂回曲折,坡度较大,降低了景观连通性,阻碍了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而且由于山地地形的屏障作用,使山地城镇的外界联系廊道体系不很发达,影响了山地城与外界的交流。
同时许多山地城镇形成了多个聚集中心或被分割成了多个功能完整且相对独立的高效系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系统效率。
景观生态环境特征山地城镇因态环境的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呈现景观稳定性差的特征14。
山地城镇景观稳定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抗干扰能力弱,由于山地小城镇相对于平原城镇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生态敏感度高,极易造成建设性破坏,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二是山地城镇景观的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差,“山地城镇景观自身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多样性,强力制约着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使整个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自我平衡和破坏后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某一社会或自然要素发生较大变动或消失,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城镇的系统失衡”。
关于山地城市规划的分析
关于山地城市规划的分析本文作者阐述了城市设计的任务,对山地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借鉴。
标签山地;城市规划;分析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丰富城市设计内容,有助于城市总体形象三维空间塑造,全面控制城市各片区的发展,对城市详细规划提出更有效和合理指导。
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规划的设计任务、设计理念及建设的连续性探讨,对山地城市总体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城市设计的任务首先必须明确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任务,它是山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理念的直接作用对象。
总体城市设计目的与内容很多,但重点应该是城市形象资源潜力的挖掘。
总体城市设计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特色的创造,这也是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真正内涵。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城市形象的全方位设计,是具象的视觉设计,也是非物质的品位设计,应注重对城市文化本源的分析。
城市特色与城市性质、规模、历史等条件紧密相关,是城市文化的主基调,是城市设计者们必须挖掘和把握的物质是精神的载体。
1.1 城市社会文化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一开始就应着力于社会文化氛围的挖掘与创造。
这是总体城市设计最有意义的一步,包括:城市文化发展理念的提出,城市人文价值取向,城市人文活动与活动空间构成,活动时间构想,更具体的城市标志体系设计。
1.2 城市形体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设计,自然环境利用构想次生自然环境设计,城市格局与形态设计,城市视觉结构与眺望系统设计,城市景观体系设计,城市景观特色分区与景观带设计,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城市竖向设计与高度分区设计,城市建筑特色分区设计,城市重点地段设计构想等内容。
2、城市设计的理念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它的发展是从对个别建筑物的安排,到考虑艺术的整体性,到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具体工程措施。
这种传统方法对各项因素间联系的整体性研究,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研究都受到局限。
现代城市的职能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析。
山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
山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摘要:由于我国的山地较多,大约占有我国国土面积的60%左右,怎样做好山地城市开发的工作,是我国现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重点。
在城市发展及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在用地条件较差的山地区域修建城市,因此如何做好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山地城市的设计,成为当前西部区域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
基于此,下面就对山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前言:山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当代西部区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研究重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着不同点,然而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本文就对山地城市规划与山地城市的整体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带给广大规划设计人员一定的借鉴。
1 山地城市规划的概念分析我国土地的地形地貌按地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等四类,本文所指的山地城市泛指城市选址和建设在山地地域上的城市,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地区的城市,形成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
山地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其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
在规划过程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同于平原城市,相关规划人员要注意规划过程的合理性。
另外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地形限制,可能导致城市不集中的情况出现。
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用地规划也是山地城市规划的重难点。
2 山地城市规划设计要素分析2.1山地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主要是在城市范围内,由建筑物、广场、道路、水体、绿化、标志物、城市小品等共同围合、界定而成的空间。
山地城市建设的基底大大不同于平原城市,它的可建设用地一般比较分散,这就决定了山地城市在用地方面的布局形式多样。
对于复杂的地形,要遵循优先布置主要功能项目的原则。
在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发展时,要注意各个地段的建设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地段之间及其周围地区的交通联系等。
山地城市的结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带型、紧凑集中型、组团型、树枝型、串联式等型式。
由于山地城市的地形比较特殊(平原城市是二维用地,而山地城市是三维用地),在自身空间形态构成方面,山地城市比平原城市更有优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山地城乡规划-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影响要素探析影响要素相关联。
这使得处理各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设计策略的采用转化为一种主要目标的优化问题,“达到次优而非最优即是现实的操作目标。
”①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现实目标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城市设计模式相比,则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地段空间形态和生态设计两方面。
2.1 城市地段空间形态特征2.1.1 层次性城市空间是有不同层次的,并且这种城市空间层次结构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嵌套特征,以一个城市为例,它的空间层次结构就应该是依据城市空间的尺度范围,从“建筑”的尺度空间→“地段”尺度空间→“分区”尺度空间→“城市”尺度空间→的方向由小尺度范围向大尺度范围递归,并依序嵌套存在。
2.1.2 边界性城市地段空间往往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可以界定的边界,比如一条历史街区、一个综合商业中心、一个城市广场、一个居住组团等,我们都可以依据建筑、街道、绿化或是用地性质、功能布局等较明确的界定其空间范围边界。
2.1.3 多样性城市本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不同的城市地段往往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社会风俗的塑造下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各地的城市风貌却日趋雷同,城市地段特色也逐渐消失。
面对城市多样性的丧失和特色危机,城市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应提倡结合特定的场地环境和气候条件,有效利用地方材料,凸显不同的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营造符合当地特点的城市空间环境。
2.1.4 生长性城市形态学有观点认为,城市空间如同有机体,其发展类似于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
城市地段空间形态有如下生长特征:其一,围绕核心生长,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甚至内外同时生长;其二,沿轴向生长,即沿着公路、山谷、河岸、海岸线生长等等。
②亚历山大曾在旧金山一处12ha 的空地内观察了城市地段的生长过程,从只有几条街道、一个工厂、一个旅馆、一个夜总会逐渐生长为一个围绕中心广场具有市场、住宅区、教堂等的一个全新城市地段。
同时,城市地段的生长特性指的不仅仅是从无到有的一种生长,还包括城市地段的旧城更新式生长。
2.2 城市生态设计特征2.2.1 整体性整体性包括两个层面:广义上,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自身也影响着环境,并与各种影响要素在整体环境中形成密切的联系;狭义上,城市空间本身就可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机体,具有复杂的生态内容与特征。
因此生态性的城市地段空间设计终究是要追求一种整体的生态目标,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间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各部分形成互惠共生结构,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因势利导,充分考察研究城市环境条件及各项因素的状况和相互关系,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2.2.2 高效性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必须遵循效率优先,从地域自然条件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改变现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各得其所,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发展新秩序,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2.3 动态性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都是在不断发展,因此不存在一个终极的生态目标的设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具体目标的建构应具有时段的发展特征,是存在差异的,具体目标应是在总目标下分阶段实施的。
所以目标不是僵化的,在动态中发展提高才符合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思想的本质。
2.2.4 宜人性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的根本是为人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科学合理的生存空间,建立一个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必须本着以人文本,为人服务的宗旨,实现环境的无害化和人性化,创造一个适合人类健康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
3 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影响要素诚如吉伯德所说:“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
”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要体现其生态性的内涵,必将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
3.1 自然气候气候是影响城市地段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
根据与城市作用的关系和影响范围不同,借鉴巴里提出的气候系统分类可以将与城市运作系统关系密切的气候条件分为三个层次:①由地理条件形成的地域气候,影响范围接近于全球风带气候和地区性大气候之间;②城市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城市气候,范围较小,相当于一种局地气候;③相对于小范围城市地段和建筑群范围内的微气候。
③地域气候的性质在大的方面几乎不受地表上局部地形条件以及表面覆盖物的影响,但地域气候是决定后两个层次城市气候的客观自然,设计只有尊重客观的自然气候条件,才能在设计中做出能动的反映。
后两个层次的气候是在地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环境的作用,在地面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由于他们都是城市空间中人造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统称为城市气候。
这种集中的城市建设与人口活动,势必对气候产生影响,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视为城市空间设计反作用于自然气候而形成的气候环境。
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尘罩效应”,通风不良、风向多变,雾、雨增多等现象就是集中城市化产生的各种城市气候现象。
3.2 地段自然环境3.2.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有人工与自然之分,自然的地形地貌是自然场地生态的反映,而人工地形地貌则创造了新的人工场地环境。
不同的地形对城市空间环境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在自然条件方面地形不同能够造成太阳辐射、温湿状态、风环境的不同。
比如在有坡度起伏的地形中,在南坡和北坡接受日照效果是不同的,地形的起伏能够明显的改变接近地面层的大气环流的情况等等。
在交通方面,地形的不同很可能决定了交通的组织形式,比如山城重庆老城中步行便捷性就远胜于乘车。
同时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也与地形有很大的关系,罗马城著名的西班牙大台阶就是特殊地形下造就的绝妙的城市空间。
3.2.2 绿化环境绿化是有效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局部环境气候和微气候,城市内的自然绿地和人工绿化以及城市周边的农田、林地等,对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足够的绿色植物能够调节小范围内的局地气候,合适的绿化布置能够对城市空间的气温和通风产生影响,还能够净化空气控制噪声污染。
3.2.3 水体环境城市中的天然河段、湖泊、池塘以及人工形水体等共同构成城市的水体环境。
由于水体温度比陆地变化慢,因而能够很好的调节城市局地环境的温度,而且水域作为城市水汽蒸发的源区,既能够调节环境湿度还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尘埃。
大面积的水体由于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较为通畅,对于局地气候和地方风的形成也有明显作用,而穿越城市的河流沟渠则是最为有效的城市风廊。
3.3 交通组织能源使用是城市设计生态效应的重要问题和较直观的尺度,交通能耗往往占到城市总能耗的相当大一部分。
本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增长,出现了“城市蔓延”式的发展,公路的迅速扩张以及小汽车的普及,导致城市向低密度发展,并大大增加了活动的距离,进而加剧了人们对汽车使用的增加,由此带来了更多能源消耗与流失,城市生活也日益远离生态健康。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生态性的理念必须体现在交通体现组织上,城市交通能源的需求量取决于城市结构,城市区域之间的关系。
交通所需能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
从整体城市空间层面上来看,美国有一个研究表明,高密度的城市人均能源的需求就会远小于低密度的城市。
以香港和休斯顿为例,高密度的香港其人均交通能耗仅为低密度的休斯顿的1/18。
④对于城市内部区域来说也是,密度越高的城区所需的交通能耗量越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就越低。
这是因为密度越高,所需路径越短。
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布局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实现。
但从人居舒适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人居空间的密度是具有上限的,太高的密度只会造成环境负担太重,以及不可承受的彼此干扰。
所以段路径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超出部分还必须通过现代交通来补充,这样的交通组织模式必须是快捷的、环保的。
因此需要优化交通模式,使其更有利于步行、自行车、轨道公共交通。
3.4 功能布局从整个城市层面上讲,合理的城市功能布局能够有效的减少交通通勤距离,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而从更小范围的城市地段空间层面上来说,这个空间内的各个城市功能布局更多的影响的则是土地的有效利用,地段内交通组织以及空间形态。
3.5 空间形态空间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由在其中活动的人去感受,这种客观存在就会对其存在的环境产生影响。
比方说,任何人工构筑物都会对周围地区的微气候产生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砌一堵墙,就会产生朝阳面、迎风面、干燥面和背阳面、背风面、潮湿面,这些都是构筑物对微气候的影响,也可是说是构筑物的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
进而,城市空间的形态也会对城市空间环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城市空间形态就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其形式与状态,其研究的内容是物质形态及其影响要素。
”⑤所以说城市空间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与塑造。
而城市地段空间,作为建筑或建筑群空间的直接载体,其设计对于空间形态塑造的意义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城市空间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合理的规划控制和科学的设计来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生态是完全可能的。
3.5.1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在通风、热环境以及能耗方面对城市地段空间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密切。
首先在通风方面,空旷的开放空间风速较大,建筑物密度高的空间风速会明显减弱,密度不同带来的通风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
生态设计就应考虑夏季实现有效通风减少湿热、冬季有效的减少寒风的直接侵袭,并且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
其次在热环境方面,许多研究和实例已经表明,在城市中建筑物密度越高、人口活动越密集的区域城市热岛效应就越明显。
保障合理的建筑物密度,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具有良好作用。
最后在与能耗的关系方面,高密度的建筑布置能够降低城市交通,更方便的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城市交通能耗。
并且高密度的布局能够实现基础设施更高效的利用,以及更有效的热能集中利用。
然而高密度也导致建筑形式的紧凑和增加了的相互遮挡、噪声和污染影响。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建筑的热性能(热损失、太阳能利用等)、照明能耗需求和通风要求(采用人工通风)。
因此在城市地段空间设计中在最大化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把握好适当的建筑密度,以有利于发展良好的城市地段空间生态环境。
3.5.2 建筑群形态建筑群形态,尤其是高层建筑群的空间形态对城市地段空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热岛效应”加剧: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会造成该空间区域通风效果下降,再加上大量人类活动以及交通的聚集,热岛效应会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