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作用_2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二)
第七章
第四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3)河漫滩沉积:河漫滩是指河床两侧的低洼地带。洪水 期,河水漫过河床,进入两侧的低洼地带,因地形开 阔流速相对减小,从而造成细粒物质的沉积称为河漫 滩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沙、泥质等。 由于河流沉积物下部为粗粒的滞留、边滩沉 积,上部为细粒的漫滩沉积,形成了明显 双元结构 的 。 4)河心滩沉积:因河床变宽或河床中障碍物的影响,产 生双向环流,而发生在河床中的沉积称为河心滩沉积。 心滩沉积 随着沉积作用的加强,河心滩会露出水面则称为河心 洲。沉积物主要为沙粒,分选、磨圆均好。
第七章
第三节陆地流水的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
三、片流、洪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 片流与洪流因无稳定的水源补给,而成为暂时性地面流水。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水层薄、流速慢、网状分布。 片流 洪流:由片流汇聚而成,沿河谷流动,流速快、流量大、有固定水 洪流 道。 片流、洪流、河流 1.片流 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片流、 1.片流、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1)片流的洗刷作用:片流主要由大-暴雨形成,片流洗刷地表松散 物质,并将其搬运到坡角的过程称其为洗刷作用。片流不仅将 岩石表面的松散物冲离原地,而且也可将地表坡面切割成不规 则的浅槽,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一步进行。 浅槽 2)洪流的地质作用:片流在低洼出汇聚成洪流,洪流以其自身的 动力或裹挟的沙石对沟谷的破坏,以及将碎屑物搬运到低处沉 积的过程称之为洪流的地质作用。
北戴河大石河河谷形
24
插图8 插图8
金沙江虎跳峡
可罗拉多大峡谷
25
插图 9
伊瓜苏瀑布
26
插图10 插图10 瀑布向源侵蚀现象
17
插图1 插图1
片流、洪流、河流关系图 片流、洪流、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 盆地和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 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 (生物碎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 70% of terrigenous suspended load provided by SE Asia Milliman and Meade, 1983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凹槽
2、海蚀作用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 海岸。
b.砂质海岸:地形较为平坦,波浪和潮 汐形成的进流带动沙粒向岸运动,退流又 把部分沙粒带回海中。
中立点:进流和推流带动的沙粒往返数量相 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沙质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中立点上,进流和退流动力与沙粒重力 沿斜坡的切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沙粒只绕各自的平衡点作往复运动。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退流(底流)
进流
岸流
波浪到达岸边后会形成方向不同的三种岸流:
进岸流 离岸流 沿岸流
在礁石海岸的较深水区,波浪突然受阻后,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剧加大,形成拍岸浪。
波浪的折射现象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底 摩擦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度产生 差异。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从而使 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曲的海 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海湾分散。
北戴河鸽子窝潮坪沉积
潮汐层理
潮汐层理
3)沙坝、沙嘴沉积 沙坝是由波浪运动产生的进流和退流迁移沙粒形成 的平行于海岸的长条状垄岗地形。高潮线附近的 沙坝称为沿岸堤,低潮线附近的称水下沙坝。 沙嘴是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沙质垄岗 地形。 通常是沿岸流携带沙粒从海岬部位进入 海湾时因水域开阔、流速下降,使所携带的沙粒 堆积下来形成的。尾部常呈弧形。
深海区,大于2000米的地带。
海洋的环境分区
大陆架 滨 海 浅海 大陆坡 半深海 大陆基 深海
3.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侵蚀破坏作用称 海蚀作用。分机械侵蚀和溶解两种。 机械侵蚀主要是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潮 流等对海岸产生的破坏作用,具体又可分 冲蚀和磨蚀两种。 溶解是由于海水中含较多的CO2等溶剂,可 对海岸及海底岩石产生溶解作用。
(1)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所 组成的海岸 坡度相对较大,潮间带窄
海岸线不平,多岬角和港湾。
基岩海岸海蚀地貌
基岩海岸由于其海底地形坡度大,海浪的能量未耗损,可形 成动能强大的拍岸浪,机械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是海蚀作 用最强烈的地区,常形成多种还是地貌。 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呈蜂窝状的圆形、椭圆形海蚀穴, 或是在海平面附近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大于深 度的称海蚀凹槽,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称为海蚀窗。 海蚀凹槽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 崖称为海蚀崖。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地质现象。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海底扩张、海底地震活动、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地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等。
这些地质作用对海洋的形成、演化以及海底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等起着重要影响。
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作用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主要分布在洋中脊上,洋中脊是地球上新的地壳形成的地方。
在洋中脊上,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填充了裂隙,形成新的地壳。
这种地壳的形成导致海洋地壳的扩张,从而推动了板块的运动。
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核心之一。
海底地震活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底地震是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活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活动不仅会引发海洋地壳的变形和破裂,还会产生海啸等灾害性效应。
海底地震活动对海洋地质构造的演化和海底地形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海底火山喷发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海底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到地壳表面,并在海底喷发的现象。
海底火山喷发不仅会形成海底火山,还会产生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碎屑物质,丰富了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景观。
海底火山喷发还与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演化密切相关。
而海底地质构造运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类型之一。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是指海洋地壳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的构造变形和运动。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导致了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海洋地壳的变形,同时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的研究对于认识海洋地质过程和理解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类型。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沉积物,包括碎屑物质、有机物质、化学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堆积和固结,形成了海底沉积岩。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结果和过程,它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演化。
侵蚀作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类型。
海洋中存在着强大的波浪、潮流和海浪等侵蚀作用,它们能够侵蚀岩石、破碎岩层,从而改变海底地形和地貌。
《海水的地质作用》课件
溶解离子
海水含有大量的溶解离子,如钠 离子、氯离子、镁离子等。这些 离子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风化和
海水的蒸发。
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海水的主要阳 离子和阴离子,对海水的盐度和
密度有重要影响。
镁离子
镁离子是海水中常见的阳离子之 一,对海水的化学性质和海洋生
物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
海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这些有 机物质主要来自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陆地的输入。
要点三
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 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模拟海水的 运动规律、波浪传播规律等方面。未 来,需要加强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和 应用,提高模拟精度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盐度
总结词
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浓度,对海洋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有重 要影响。
详细描述
海水的盐度主要受到蒸发和降水的影响,蒸发作用会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而 降水则会使盐度降低。不同海域的海水盐度存在差异,平均盐度约为3.5%。
压力
总结词
海水压力是指海水对容器壁产生的压强,对海洋生物和海底地貌的形成有重要 影响。
海洋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要点一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 技术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海洋地质 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探测 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方 面。未来,需要加强高精度地球物理 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探测精 度和可靠性。
要点二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 手段之一,可以用于监测海面温度、 海流、海浪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 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精 度和时效性。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积70.8%的⼴阔海底,即被浩瀚⽆垠的海⽔所覆盖的这部分岩⽯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陆架、⼤陆坡、⼤陆裙直⾄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洲,四⼤洋。
3.海洋地质研究调查⽅法(1)海⾯调查:1、定位:近岸导航定位(前⽅交汇、后⽅交会)、远海导航定位(天⽂导航、⽆线电导航)、卫星导航2、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3、取样:表层取样、柱状取样、钻探取样(2)海下调查(3)遥测遥感调查(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地震探测法、磁⼒探测法、重⼒勘探法、热流测量法第⼆章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个⼀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3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为莫和⾯和古登堡⾯(还可分为6个Ⅱ级圈层:⼤陆地壳、⼤洋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壳:是莫霍⾯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陆厚33km,⼤洋薄7km,平均16km。
⼤陆地壳(上地壳)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铝层;⼤洋地壳(下地壳)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镁层,⽐重较⼤,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之间的⼀个巨厚圈层,约2850km。
次级界⾯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莫霍⾯⾄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个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圈层称为岩⽯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古登堡⾯之间,平均密度增⼤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以下地⼼的⼀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
外核: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海水较浅的滨海带和大陆架是波浪和潮汐为主的水动力带,在波浪影响不到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洋流和浊流的水动力带。
这4种机械动力都能产生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是海水运动时的水力冲击(也叫冲蚀)和海水挟带的碎屑产生的磨蚀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
海水机械搬运的方式有3种:①推移,粗大的碎屑沿海底滚动和滑动;②跃移,较粗的碎屑间歇地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细小碎屑悬浮在水中移动。
这3种方式随水动力的强弱和碎屑粒径大小而变化。
有时3种方式同时存在,有时推移和跃移并存,或者仅有悬移。
当海水机械动力消失时,即发生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遍布海洋各处,但以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量最多。
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也叫溶蚀),以及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在海底上形成沉积物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生物繁殖,但以大陆架上的海水中最为繁盛。
海洋生物的地质作用主要指生物的遗体在海洋底上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3种地质作用中,海蚀作用在滨海地区最显著而强烈,广阔的海洋盆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沉积物的数量大,种类多。
现代大陆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海洋沉积物。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海底沉积物,对了解地球发展史、开发利用海底矿产资源都十分重要。
波浪的地质作用?波浪(也称海浪)是由于风的摩擦,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
波浪的大小与风力强弱、风势久暂和海面开阔程度有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四章 海水地质作用
(3)后滨带;又称潮下带.只有特大高潮和风暴浪才能淹 没.
沉积物中碎屑物很丰富,主要是砾石、砂、粉砂,分选性 和磨圆度良好,具有丰富的交错层和波痕,并常含有大量 介壳碎片,常常有锆石、锡石、金刚石等重矿物富集,形 成滨海砂矿。
三.浅海沉积
浅海位于大陆架主体之上,其水深的下界为200米, 浅海带海水较为动荡,富含氧,生物较为丰富。沉积物
二.海水的化学成风 (1).海水含有盐分,1kg海水一般含33-38g.以33%-
38%表示.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 (2).海水含有十几种微量元素.如;Au, Ag, Ni, Co, (3).海水中含氧气,二氧化碳等。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
(1)海水密度1.02-1.03克每立方厘米 (2)海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海水的温度各处不同. 四.海水中的生物 (1)底栖生物.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类型多样,碎屑沉积物、Al、Fe、Mn氧化物、碳酸钙等 沉积物普遍发育。
砂与粉砂多分布在浅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理与波痕。 泥质物多分布在较深部位,具有水平层理。
Al、Fe、Mn的氧化物是从大陆以胶体形式搬运入海的, 有时富集成为矿体,它们经常具有鲕状构造,形成鲕状铝 质岩、鲕状铁质岩、鲕状锰质岩。在Al-Fe-Mn系列中, Al的氧化物最不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近; Mn的氧化 物最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远;Fe的氧化物堆积在两 者之间。
第十四章 海水地质作用
海洋占地表面积的70.8%,所以海水地质 作用在地壳演变中极为重要。
第一节 海洋概况
一.海与洋 (1).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聚水盆地.四大洋(太平洋.大
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洋底地壳为洋壳.性质近与陆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直接影响.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实习区内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即: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盆地之所以被称为盆地,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褶皱,它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岩层产状为∠69°∠30°、 70°∠15°、5°∠47°、100°∠30°。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岩层产状为∠297°∠43°、265°∠33°、 280°∠28°、290°∠35°。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海洋科普知识
1.海洋地质的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ocean 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 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2.什么是红树林海岸我国的红树林海岸广泛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和福建省海岸。
红树林海岸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红树林根系发达,有固滩护岸的作用,防止海浪对岸滩的侵蚀与破坏;二是红树林的根、叶产生的有机质和引来的鸟类所产的粪便是浅海鱼虾等海洋生物的充足饵料,改善了海洋生态,函养了水产资源;三是红树林繁殖茂密,郁郁葱葱,美化了环境,调节局部小气候。
所以,人类要爱护红树林。
3.海水鱼为什么不咸海水很咸并带有苦味,所以不能食用。
但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却不咸,这是因为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它们生有专门排盐的器官,位于鳃片中,由“泌氯细胞”组成。
这些“泌氯细胞”像一个淡化车间,能使海水淡化,而且效率非常高。
此外,为了弥补体内水分的流失,海洋硬骨鱼类还采取多喝水、少泌尿的措施来维持体内的低渗压。
4.海底山脉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
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到2千米宽的裂谷。
为了揭开海底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
在1972年到1974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5.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海滨有大片低地泥滩,既便于引进海水,又不易使卤水下渗,是开辟盐场极为有利的场所;华北地区雨水少,日照时间长,利用风车扬卤、太阳照晒或者煎熬,使水分蒸发,就能得到大量雪白的海盐。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第一节海洋概况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
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海和洋构成了海洋。
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
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3)海水中含有气体;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1.海水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2
这种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一)压实作用
1. 压实作用(compaction)是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 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 程。 这种作用对粘土岩的固结有更显著的作用,其孔隙度可以由
滨海带的沉 积作用
滨海带处于海浪和 潮汐的作用地带,具有 十分强烈的水动力条件。 除在个别特殊的环境下 由化学作用引起化学沉 积而外,滨海带几乎
均为机械沉积作用 。
滨海 (岸)带沉积作用
水动力最强,氧气充足,光能充足。 以机械沉积 为主, 一般仅在平缓的海岸地区才有较多的沉积物, 且常以粗砂、砾为主。 形成地貌形态: (1)海滩---平坦,砾滩,沙滩,泥滩,其中以沙滩 最常见,泥滩低洼区植物生长形成滨海沼泽; (2)沙坝:水下与海岸平行的泥沙堆积地形;
最常见的胶结物有硅质(SiO2 )、钙质(CaCO3 ) 、铁质(Fe2O3 )、粘土质、火山灰等。这些胶结物 质可以来自沉积物本身,也可以是由地下水带来的。 胶结作用是碎屑岩的主要成岩方式(例如砾岩和砂 岩)。
(3)沙咀:长条状地形,一端连接海岸,一端伸入 海中。沙咀可使海湾与外海半隔绝,或沙嘴与沙 坝相连使部分滨海地区与外海半隔绝,形成泻湖。 海水通过沙坝的某些缺口与泻湖相连。 滨岸沉积物特点:碎屑分选好,磨圆好,砾石呈扁 园状,向海洋方向倾斜。 滨海(岸)带化学沉积很少。 咸化泻湖:干旱气候下,蒸发量大,海水的周期性 补给,使得泻湖中盐度增大,咸化,最后过饱和沉 淀出盐。
变成玉髓(SiO2),Fe2O3〃nH2O(褐铁矿)变为赤铁矿(Fe2O3), 石膏(CaSO4〃2H2O)变为硬石膏(CaSO4)等。
普通地质学 第十四讲 海洋的地质作用
2.3洋流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 (ocean current)
洋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在于搬运。海底磷矿是 生活在水深100-500 m深处的生物所产生 的磷酸盐物质通过上升流(uplifted current)带到浅水地带后.发生生物化学作 用而沉淀出来的。
4海水的进退
海平面上升,海水向 大陆漫进,海岸线向 陆地移迁·称为海进 (ingression)
海平面下降,海水后 撤,海岸线向外海迁 移,称为海退 (regression)
海平面的升降原因
构造运动能够造成海盆容积的变化 构造运动可以使陆地抬升或沉降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海水向赤道集中
使高纬度地带海平面下降,低纬度地 带海平面升高 海水量的变化
浅海带沉积物
碎屑沉积物: 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 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
化学沉积: Al→Fe→Mn沉积(依次由 陆向海沉积)→碳酸钙沉积(石灰岩, 具鲕状结构;干燥条件下则有白云岩 沉积)→磷酸钙沉积(结核)。
生物化学沉积
介壳灰岩,生物礁 现代珊瑚礁形成条件:
充足的阳光; 200C左右的温暖海水, 水质清澈,
波浪的四要素: 波长(wavelength) 波高(wave high)。 周期((period), 波速(wave velocity).
波基面(wave base)
波浪向深部传导的能力有 限,一般不超过波长的 1/2。这一深度界面称为 波基面(wave base),
当水深小于1/2波长时, 水分子运动受到海底阻碍 和摩擦的影响,波长缩短, 波高加大,波峰变尖。波 浪愈接近海岸,波浪的变 形愈明显,成为破浪 (breaker)。破浪涌向海 岸,拍击海岸,称为激浪 (surf)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海洋的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在海洋中,存在着许多地质作用,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海洋地质作用相关的重要术语,以便更好地了解海洋的奥秘。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是构成地球的岩石和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壳主要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其中海洋壳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壳相对较薄,由海洋地壳和上覆的海水组成,对海洋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是指地球上海洋地壳不断向两侧扩张的过程。
在海底中,存在着许多构造地形,其中最重要的是洋脊系统。
洋脊是一系列相对较长的海底山脊,沿着大洋中心产生,将海洋壳分裂成两个相互平行的板块。
洋脊系统的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的基础,也是海底地壳增长的重要原因。
3. 断裂带断裂带是指地壳内部存在的断裂线或断裂系统。
在海洋地质中,断裂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洋脊系统中形成的新地壳分割成一系列块体。
断裂带可以是活动的,也可以是已经停止运动的。
断裂带的形成和运动经常伴随着地震和火山活动,对海洋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陆缘带陆缘带是指海洋地壳和陆壳的过渡区域,通常位于大陆边缘区域的水下。
在陆缘带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大陆边缘扩展、物质循环和沉积作用等。
这些作用是陆缘带地表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
海底地形丰富多样,包括海山、海沟、海岭等。
海山是由火山活动在海床上构建而成的地形,常常形成活动火山口。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质构造之一,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
海岭是位于洋脊系统上的山脉,是洋脊活动和海底扩张的结果。
6. 海底地层海底地层是指海底中各种岩石和沉积物层的堆积。
这些地层记录着海洋地质发展的历史,对研究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海底地层可以包括岩石地层、沉积地层以及生物地层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海底地壳的结构和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海洋中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海底地壳和地形的改造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
1. 构造作用:主要包括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板块构造演化以及构造构造物的形成。
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包括海底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断裂和隆起,这些运动导致海底地形的巨大变化。
板块构造演化指的是海底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移动,如板块的碰撞、俯冲和扩张,这些过程形成了海沟、海脊、弧形岛弧等特殊地形。
构造构造物是指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例如海山、边缘山脉和隆起地带。
2. 沉积作用:海洋中的沉积作用主要是指沉积物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底地层和沉积物的分布格局。
海洋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陆地的河流、风化物质、火山喷发和生物骨骼等,它们经过水的冲刷和重力沉积在海底。
沉积作用形成了海底的泥、沙、石和泥石流等沉积物,同时还形成了各种沉积地貌,如海底冲积扇、沉积盆地和海啸沉积。
3.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指海洋中的水流、波浪、潮汐等力量对海底地形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海洋中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海岸侵蚀、海床侵蚀和海岛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海岸线受波浪冲击和潮汐作用而被侵蚀和改变,导致海岸线后退和海峡、海湾的形成。
海床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水流和波浪对海底地貌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形成了海底沟壑和河道。
海岛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入侵和波浪冲刷等力量对海岛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导致海岛退化和消失。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1.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洋中碎屑物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在海底或海洋地壳表面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这些碎屑物质可以是岩屑、泥沙、矿物颗粒或有机物等。
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如沙岩、泥岩和砾岩等。
沉积作用是构造埋藏的主要过程之一,通过沉积作用可以对构造和岩石性质进行解析和研究。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海底扩张是指海洋中新的地壳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
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岩石的熔融和上涌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进一步推动了古老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
3.地壳运动作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和应力释放的过程。
在海洋中,地壳运动表现为地震、断裂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壳运动对海洋地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海底地貌,形成海底山脉和洋中脊,并引起海底地壳的断裂和抬升。
4.拉开作用:拉开作用是指地球板块之间相对移动引起两个板块之间出现空隙的过程。
在海洋中,拉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海底地壳被拉伸,形成了裂谷和断裂带。
拉开作用是海洋地壳形成的重要机制,通过不断的拉开作用,海底地壳得以向两侧扩张。
5.海洋腐蚀作用:海洋腐蚀作用是指海洋中水体和波浪对海岸线和海底地貌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海洋的波浪和潮汐运动可以持续对海岸线进行侵蚀,形成海岸崖、海蚀地貌和沙滩等地形。
在海底,水体和波浪的作用可以抬升泥沙,形成悬浮质。
海洋腐蚀作用是造成海岸线持续变化和海底地貌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样,包括沉积作用、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地壳运动作用、拉开作用和海洋腐蚀作用等。
这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地质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作用的特征和机制,可以进一步认识海洋地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海洋地质学-4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2
5、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温度升高导至岩石重结晶、 加速变质反应和交代作用; 压力包括静压力、定向压力和流体压力。压力可使岩石中的 矿物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或发生机械改造,从而形成变质岩 特有的结构和构造。 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其次还包含有各种 常见离子的溶液)促进岩石组分的溶解与重结晶,并可带走 或带入一部分化学成分。另外流体可以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
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的方向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地壳运动 的速度一般在 0.2cm/ 年~ 4cm/ 年左右(喜马拉雅山为 1 cm/年~2 cm/年,洋中脊为2 cm/年~4 cm/年)。 地壳运动的产物有褶曲、褶皱、断层(阶梯状、叠瓦状、 地堑、地垒)、地层的不整合等。
•
构造(地壳)运动的类型
• 2、外力力地质作用按作用的介质条件分类:
海洋上的:海浪的地质作用 潮流的地质作用 浊流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地质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陆上的:风的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湖泊的地质作用 块体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
3、按作用方式分类: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剥蚀作用:吹蚀(风) 潜蚀(地下水) 冲蚀(湖水、海水) 刨蚀(冰川) 搬运作用:机械搬运 化学搬运 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
第十四章 海水及其地质作用(2011)
(2)锰结核 它由水针铁矿、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等矿物组成。为黑 褐色,含铁多时呈红褐色。结核大小不一,一般为 0.5~25cm。锰结核主要分布于水深4000~6000 m的深 海底,太平洋海底为最多。 锰结核中的金属来源于大 陆岩石的风化剥蚀以及海 底火山喷发,它们以真溶 液或胶体溶液形式存在于 海水中,并被以胶体方式 凝聚的锰结核所吸附。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一、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 (1)陆源物质:由河流、冰川、风、地下水等从大陆搬运入海的 物质,以及海岸受侵蚀而成的物质。分为陆源碎 屑物和陆源化学物。 (2)生物物质:由海中生物提供的CaCO3、SiO2以及磷酸盐类物 质,以溶解状态、介壳或骨骼的碎屑出现。 (3)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是海底、岛屿或大陆近海处的火山 喷发物(固体碎屑、气液物质、熔岩及其在海水 中的分解物)。 (4)海底岩石溶虑的物质:海底热泉方式溢出海底的某些物质。 (5)宇宙物质:各种陨石、宇宙尘埃。
在基岩海岸附近由于海水在基岩海岸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有时也可有时也可形成形成海蚀穴洞海蚀穴洞
破浪区运动
2、波浪的地质作用 波浪的剥蚀作用 波浪的搬运作用 波浪的沉积作用 (1)波浪的剥蚀作用 波浪的剥蚀作用: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碎屑对海岸和海 底的破坏。按其性质可分为机械剥蚀、化学溶蚀和生物剥蚀作用, 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 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滨岸带,它们共同对海岸地带进行改造,形成 各种海蚀地貌。
鲍马序列:自下而上有五个沉 积单元组成。 ①粗粒递变层(砾-砂岩,发育 冲刷面及印模);②平行纹层 状砂岩,具粒序性;③丘状波 纹层状粉砂岩,发育前积层理 (斜层理);④水平纹层状粉 砂岩-页岩,可含生物化石;⑤ 块状泥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地球与其它星球特征的区别是有浩瀚的海洋,海洋緼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现代地球上70.8%(4/3)的面积为海洋.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内部,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
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Pt 2)到中奥陶(02)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02——C2上升出海面,C2-P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
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 海与洋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粗略地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海及洋的水都是海水(含盐33—38%。
)海底 为 陆壳 洋底 为 洋壳二 、 海洋环境分区(根据海水深度及运动情况) 1.滨海带海陆界线附近狭长地带,一般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域。
属海、陆交互的环境。
潮坪2.浅海带3. 半深海——深海带半深海200 ~ 2000米水深(大陆坡地形) 深海 > 2000米水深(大陆盆地+洋中脊)三、 海洋中的生物大洋中生物,一方面生活活动改造环境, 一方面许多动物壳CaCo 3 Sio 2成为沉积物来源,如礁体,生物灰炭、硅藻土§2.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一、 波浪海水作有规律的波状起伏。
是海洋中海水经常性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
1.风摩擦海水表层1. 波浪的形成 2.海底地震3.水面上大气压剧变化随水飘移,有孔虫、放射虫、笔石、藻类固着:珊瑚、腕足动物、海草 爬行:三叶虫、虾、螃蟹 钻孔:蠕虫、双壳2. 波浪要素3. 波浪中水质点的运动波浪是一种振荡波,振荡波的特点就是质点不随波形前进,而只是在原地往复的园周运动。
图略波峰处水质点处于园周的顶点 波谷处水质点处于园周的最底点峰谷之间,水质点处于园周的顶点及最低点之间。
水面向下水质点运动的园周直径逐渐减小,波浪则趋地平缓,这是由于随深度增加,水内磨擦也就是质点之间的磨擦力增大的原因(质点动能减小)。
当水深小于1/2波长时(近海岸处)由于海底磨擦助使质点运动轨迹成为椭园形。
波浪的变形及派生的水流.1.波浪垂直于海岸推进时波浪岸近海时,水深变浅,由于海底磨擦前面的波浪较后来的波浪速慢,两波浪间距离减小,多余的能量使波高加大波峰前倾形成卷浪。
卷浪前端悬空很快成为波浪,破浪被碎后,水质点不作园周运动,而迅速涌向海岸成为拍岸浪(激浪)拍岸是海水破坏海岸的主要动力。
拍岸浪冲击海岸的过程中,能量消耗在克服沙或岩石的磨擦阻力,海水由于重力沿斜坡流回海中,这种流向海底的回流称底流。
2. 波浪斜交海岸推进时斜向海岸的波浪到达岸边后,一部分以底流回到海中,另一部分成为沿岸流。
带动沉积颗粒移动。
波浪是破坏海岸的主要动力。
当浪水迅速涌进沿裂隙时裂隙中原来空气来不及排出,被压缩在极小的空间产生很大的瞬间压力,使岩石崩裂瓦解。
同时激浪抛弃全部起起巨大的岩屑、石块,撞击海岸岩石。
岩石在海浪的作用下海蚀凹槽 海蚀崖 海蚀平台如果地壳运动相对论是海洋平面位稳定时就不再发展这时,由于海浪(激浪)到达岸边平台外缘时,能量全部消耗在与平台海底的磨擦之上,不再具有剥蚀能力。
这时的海岸刻面为海蚀平衡剖面。
地壳上升 ,海面下降, 海蚀平台转为海蚀阶地 地壳下降 ,海面上升 , 海蚀平台转为水下阶地波浪形成沉体沙岸,沿岸底砂在激浪进流推动下一步向岸移,返回底流下带回海堆积下来形成砂坝(平行于海岸)。
沿岸流在海湾处形成砂嘴二、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潮汐海水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拍岸浪、激浪对岸边岩石极强的破坏溶蚀冲蚀 磨蚀底流海平面周期性升降,——潮汐海水周期性涌向岸边(水平运动)——潮流潮汐的形成以月地系统为主,每日两次涨潮,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每年春分、秋分为最大潮。
往返的潮水尤其在喇叭口处,不断强烈的剥蚀,冲刷搬运作用,形成“三角港”,如钱塘江、泰唔士河、恒河等。
三、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流速缓慢主要是搬运作用,搬运极细粒物质,但洋流尤其是深海环境对海水深处搅动,带入氧气,把深处矿物质带上表层,间接地影响生物沉积作用。
流速:V=0.5-1.5m/s四.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1. 定义:浊流含有大量悬浮物质(砾、砂、泥质),比重大,流速快,水下重流,一般流速 > 10米/秒。
浊流在海底深处难观察,对浊流的重要证据是1929.12.18大西洋底纽芬兰附近的一次地震后海底电缆的破坏。
2. 浊流的地质作用强烈的冲刷海底,比重大,流速快,在大陆坡形成横切大陆坡的海底峡谷大量的沉积物(碎屑)在大陆坡角下形成深海扇,浅水生物化石碎屑被带入深海§2. 滨海的地质作用海滩沉积.(波切台上、近岸边)砾滩——砾石组成的海滩,砾石成分常与海岸岩性一致,主要是岩岸海下来的砾石。
砂滩——最常见的海滩,水岸地区,砂成分以石类为主。
泥滩——泥质地面。
砂坝、砂咀沉积——波浪、沿岸流的作用形成的由砾堆积的线状岗。
砂咀——一一端入海的砂岗,常见于海湾处,它的形成主要是沿岸流的作用。
砂坝——平行海岸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垅岗,可露出海面也可在海面之下,波浪与底流相遇,外滨海典型的堆积物。
§3.浅海带的地质作用一、 剥蚀、搬运能力弱浅海环境水动能力、波浪对海底的搅动一般只限于浅水(40-50米),这里有时能冲刷搬运砂极碎屑。
潮落流流速低,在这里剥蚀力小,也仅是达小碎屑。
浊流形成的原因 海震,推动海底碎屑水下滑坡(大陆坡)河流入海重负荷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对海水的吹动(信风) 温度(暖流、寒流) 含盐度—深海环流1. 滨海沉积1.海滩沉积2. 砂咀、砂坝沉积3. 碳酸盐岩沉积、石灰岩、白云岩在陆泊物质少,干燥炎热气候下,CaCo3沉积,鲕状灰岩竹叶状 4. 潮坪沉积(粉砂、泥质为主)砾滩 砂滩 泥滩二、 沉积作用盛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盆地,在海洋环境中,浅海又是沉积作用最盛的地带,沉积物来源十分丰富,即有陆源碎屑也有大量生物遗骸及化学溶解物,发育有各种沉积。
1. 碎屑岩沉积沉积物以砂和泥为主 浅海的近岸带(<50米),水动能相对较强,砂粉及砂沉积。
;远岸带,主要是泥质沉积。
2、 碳酸盐岩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分布广,规模大,地层中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属于浅海沉积而成。
浅海碳酸盐沉积大都发育在缺乏陆源物质缺乏的海域,距河流入海口远的地方。
浅部:碎屑碳酸盐、生物碎屑石灰岩(钙质介壳生物碎片堆积成岩),鲕状石灰岩(碎片为形心形成鲕粒),竹叶状石灰岩深部:结晶灰岩,泥晶灰岩,亮晶灰岩 3 。
礁体沉积岩礁生物骨骼构成的堆积体岩礁生物——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 造礁珊瑚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水深<50米,水温20C °±氧,阳光充足,水质清洁不含泥砂,含盐度正常。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浅海环境,才发育有珊瑚礁。
可根据地史中的礁体沉积判断其所处的环境特征。
海洋中有些岛就是由珊瑚组成的,称珊瑚岛。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就是澳大利亚北部的大堡礁长1800公里。
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群岛,南太平洋的群岛,我国西沙群岛中部发育有很好的珊瑚岛。
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环礁4. 化学沉积① 胶体沉积,Fe 、Al 、Mn 的氢氧化物常以胶体溶液搬运到浅海区域,由于电解质的作用,使胶粒电性中和沉淀下来,经常形成一些鲕状、豆状、赤铁矿、钻土矿等,富集可成矿 ② 结晶沉积:P 、Ca 等真溶液发生下饱和沉积作用,矿物结晶折出,Ca CO 3§ 4. 半深海带的地质作用无波浪、潮汐,仅有洋流蚀流作用,无植物及底栖动物。
半深海带包括大陆坡,有一定的地形波度,亦触发海底滑坡进而导致蚀流的产生。
海底滑坡和蚀流有较强烈的滑坡剥蚀作用,无其浪流,可以把剥蚀的产物带入更深的深圳特区海盆地中去。
一、 海底滑坡大陆坡的平均坡度4.30最大20°。
我们知道在陆地的斜坡上,岩层和土层可以在外界的角民下旨下滑坡,大陆处于水下,沉积物在作的充分温浸润中,容易产生类似的滑坡现象。
尤其在海震,海底火山喷发之后,经常在大陆上出现滑坡,滑坡的地质作用是剥蚀,— 搬运— 沉积的统一过程,带动了大量碎屑物质,沿坡下移并在坡角堆积下来。
二、 海底峡谷和海扇的形成由于蚀流作用在大陆坡上冲刷剥蚀形成了深大的海底峡谷,同时在出口处,即峡谷向海的一端,所带的碎屑堆积焉得虎子来。
这种堆积类似于浊流在上角下的堆积,堆积物在平面上呈扇开分布,称海扇。
海扇沉积物中有浊流典型的递变层常夹有浅海生物碎屑。
§5.深海带的沉积作用一、浊积物:浊流将大量碎屑堆积在深海盆地中。
具有递变层理 生物遗骸,常与深海页岩互层二、 软泥沉积:常见的深海沉积,主要是由浮游生物的遗骸及少量洋流搬运来的悬浮物质形成的一些泥质沉积。
软泥沉积不受地形影响,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均匀覆盖一层。
按软泥的化学成分和所含生物种类分:来源河流搬运 90%海蚀 冰、川、风①钙质软泥:有孔虫介壳会含量>30%的碳酸钙软泥常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海底,洋流属于上升流,将深海中的Ca、P、N带到表层为浮游的有孔虫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因此有孔虫特别丰富,死亡后其钙质介壳沉入海底形成钙质软泥。
这里在下沉的过程中,我们知道,随着深度增大,水的溶解能力也增大,终于在某个深度压力增大,对CaCO3溶解速度正好等于沉积速度。
这时到达这个深上CaCO Array3度的钙质介壳全部被溶解了。
这个深度我们称碳酸钙补偿深度,通常在4000米水深的地方.碳酸钙补偿深度--------海底雪线。
②硅质软泥-----硅藻和放射虫遗骸堆积而成的,放射虫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硅藻软泥主要分布于两极附近海域③红色粘土——富含Fe、Al质粘土沉积,生物含量小于30%的软泥沉积常呈红褐色。
常含一些火山碎悄物质。
分布于生物少的地区及碳酸钙补偿度之下的海底。
各种软泥在海底分布范围深度有一定规律被溶解。
钙质软泥一般在4500~5000米深之下不存在碳酸钙补偿空度——此深度以下,水的溶解力强CaCO3所以在海洋中一般>4000米水深的海底无钙质软泥的沉积。
三、锰结核深圆状结核,直径0.5—20cm、个别可达1米,结核呈红褐色,软而多孔,此重(1.82 —3.1)成因:锰质以碎屑物为核心,绕其作同心层状沉淀而成。
海底锰结核分布很广,从赤道到极地的前缘广阔的海域中都有,两极一般无锰结核。
锰结核是地球巨大的潜在资源,除Mm、Fe、Ni、Cu外,Mo、Ti、V、Sr、Zr、Ag共有30余种金属元素,开发出来可供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