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限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极限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强,国民的体育观念也在随之变化,许多国际体育新兴项目逐渐被接受。极限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其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最有激情,最具观赏性,最能体现人类自然和谐关系的体育活动之一已备受公众关注。短短几十年,极限运动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运动。 从极限运动的发展水平来看,其发展速度远远高出了同期兴起的其他项目,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地区性明显,这也使耗费较高的极限运动分布呈现地域性特征。自极限运动传入中国至今,其在我国已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它的推广普更是创造了极限运动市场,成为一种产业和市场的推动力。极限运动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特征, 已经形成为值得关注的体育社会现象。 一、极限运动的兴起 极限运动最早兴起于20 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社区, 在这个时期美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青年文化运动。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 抗拒成年人对他们抱有的希望和约束, 青年文化的本质是反叛性, 青年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和主流的文化进行了颠覆, 在体育运动领域也不例外。在这种青年文化运动的感召下, 青年人用自己的运动活力和想象力创造了一批新的极限运动形式(如街舞、滑板)。极限运动以其极具娱乐性、刺激性、挑战性、崇尚自然以及大众化的特点使其迅速向其它项目扩展, 迅猛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类运动”。 极限运动在20世纪90 年代初传入我国,经历了不到20年的时间,极限运动已在我国飞速发展起来。从1998年开始, 一年一度的全国极限运动会开始举行; 从1999年开始, 一年一度的安踏全国极限精英赛开始举行,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为了安踏全国极限精英赛的分站赛主办城市; 从2001年开始, 一年一度的深圳欢乐谷国际极限精英邀请赛开始举行; 2001 年, 上海成为了由本田赞助的ESPN亚洲X - tour 分站赛的主办城市。2007年我国在北京还成功举办了国际自盟小轮车世界杯赛。

随着极限运动的飞速发展,公众的体育文化意识也在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刺激性强,挑战性强的体育运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极限运动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 极限运动项目得到广泛发展, 如轮滑、滑板、定向越野等, 尤其是B3 街道项目 (极限单车、极限轮滑、极限滑板) 作为极限运动的主流。除此之外,蹦极运动、潜水运动开始向商业化发展, 甚至成为新兴产业。与

此同时,大众极限运动中的漂流等商业性较强的运动也受到群众的热捧。 青少年作为推动极限运动发展的主流力量,也逐渐成为极限运动的代表者。我国高校的登山运动开展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繁荣发展, 许多攀岩队伍和社团( 如北京大学的山鹰社、中国地质大学的攀岩队) 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高校中山地自行车、滑板、轮滑更是随处可见, 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和校园文化的象征。 二、中国极限运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1、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极限运动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精神消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也给极限运动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极限运动作为一项耗费较高的运动,其开展必须以良好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所以,经济的发展为极限运动提供了直接动力,也成为极限运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2、中国大众休闲体育的发展为极限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尤其在“全民健身”理念提出以后,公众的锻炼意识,健身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休闲体育作为当前大众选择的主流趋势,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公众选择锻炼,选择健身的过程中,其休闲体育的文化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使极限运动逐渐被公众接受,这也为极限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3、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社会大背景使极限发展符合大众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使得大城市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使得现代人生活和活动的空间越来越趋于回归自然, 追求向外拓展, 都市的文明所带来的快

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人们的压力逐渐加大, 因此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去接受大自然的挑战。而极限运动当今世界最具活力,最有激情,最具观赏性,最能体现人类自然和谐关系的体育活动之一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同时在极限运动中,人们可以充分放松自己,释放压力,发掘自身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正式由于大众的需要,才促进了极限运动的发展,这也为极限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极限运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极限运动发展的现状 1、地域性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极限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地域性特点,这也使得我国的极限运动相同的特点。中国的极限运动发展较好的地区多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实力较好,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这就为极限运动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所以,极限运动在我国呈现地域性特点。 2、年龄差异 中国的极限运动发展的主流力量是青年,而在国外,参与极限运动的年龄广度较我国广。极限运动在我国大多受到青年的青睐,因为他们拥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其次他们对新鲜事充满好奇,促使他们愿意挑战自我,愿意选择刺激性较强的运动,这也使得他们成为极限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导致我国极限运动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中国作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传统思想的国家,其从思想上就遵从“谦卑”“以和为贵”,这使中国在许多挑战性较强,刺激向较强,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中都略显逊色。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它深深注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而这种不温不火,不善于探险的性格也称成为中国人的象征。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中国的许多以“慢”为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成为大众的宠儿,例如太极拳、散步等。但在美国等许多思想相对开放的国家,极限运动不再只是一种观赏性的运动,而是许多人青睐的一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运动。由此可见,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极限运动发展的差异性。

2、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区域性特点。沿海城市开放较早,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所以经济水平较其他地区发达,这也使这些地区成为极限运动发展的沃土。而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地区,家庭经济实力较差,极限运动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奢侈品,所以极限运动在这些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综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极限运动也呈现地域性特点。 3、教育水平的差异 中国极限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青年,而在国外参加极限运动的年龄广度较我国广。中国自建国以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青年人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受到了先进思想的洗礼,思想意识相对先进,这使得极限运动迅速被青年人所接受,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其思想相对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也使得极限运动主要集中于青年人群中。 4、危险性较大 极限运动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最有激情,最具观赏性,最能体现人类自然和谐关系的体育活动之一,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也隐藏这巨大的危险性,这也成为许多人不愿参加极限运动的重要因素。极限运动多与探险、刺激相关联,在过去的极限运动参与者中,也出现过意外事故,这也成为极限运动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公众不愿选择该项运动的原因也大多集中在此。 四、促进我国极限运动发展的对策 1、加强舆论宣

传 极限运动在中国除参与者以外,更多的是观赏者。极限运动的挑战性和刺激性虽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极限运动的观赏价值是许多人不能否认的。鉴于极限运动极高的观赏价值,我国应加大极限运动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极限运动,有参加的极限运动的欲望,从而从思想山提高公众参加极限运动的参与率。 2、以高校为市场,开展极限运动。 全国各大高校作为休闲运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在休闲体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限运动是一项挑战性极强,刺激性极强的运动,而这些特点正符合了青年成长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作为最有潜力的极限运动市场,应充分挖掘,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我国极限运动的发展。
3、加强极限运动的安全性保障 极限运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即安全,所以,加强极限运动的安全性保障也成为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参与极限运动之前加强参与者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使其拥有基本的求生技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可在设备上进行革新,使极限运动的设备安全性更强,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提高公众对极限运动的信任度。 极限运动作为休闲体育中最具观赏的运动项目,其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极限运动的普及程度较国外低,但一旦极限运动被公众所接受,就会形成体育市场新的一轮冲击波。极限运动来势迅猛, 市场需求巨大, 而且极限运动作为时尚的休闲体育, 具有极大的商业操作价值,它的发展必将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增添亮丽的色彩, 而极限运动也将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前途的休闲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叶萌.郑浩然.20世纪60年代美国诞生极限运动的社会背景.体育文化导刊[J].2006.74-75 [2]郑浩然.刘嘉丽.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5.136-137 [3]李丁.极限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J].兰州大学学报.2001.206-207 [4]李江霞.中国极限运动的发展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90-91 [5]曹建民.张健. 极限运动(一) [J]. 中国学校体育.2002. 48-49. [6]郑浩然. 广州、深圳极限运动( B3街道项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D]. 2005. 5-8 [7]赵意迎.王雷亭.现阶段极限运动休闲的需要模型[J].体育学刊.2009.2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