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在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想中运用
运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特征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运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特征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一、“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受儒家和道家这两个哲学派别的影响最大,它们都强调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不论是古琴曲《流水》,琵琶曲《四面埋伏》,陕西民歌《绣荷包》,虽然她们体裁不同,类别不同,但都是用声音描写自然,表现自然,从而极为诗意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情感。
儒家在其音乐美学开山之作《乐记》中反复的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为同”等,非常强调音乐与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当然儒家美学里的“天、地、人”绝不仅仅只天空,而是大至宇宙天体,小至花草虫和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云雨雪等自然万物、世间万象。
而人不仅是指人本体,也泛指人群、人类、不仅指人的外在体表,更指人的内在精神、情感世界。
而这些都互相紧密关联着,并且互感互动,谓之“天人感应”因此,“天人合一”的哲学,既崇尚创造宇宙万物的大自然,有重视人的内心主观情感体验,两者合一不分彼此。
《乐记》一开始就是以折后总哲学思想来看待音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敢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吕氏春秋·古乐记》:“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接,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种论述虽然具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先人们隐士到音乐的重要意义,人的情感、人的愿望,通过音乐能感天动地。
道家则从另一个曾面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更注重人的心灵与自然界的沟通。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说人应该随着天道的运行而运行,这样才能超凡而脱俗,达到个人的至善至美,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物一体”的精神境界和至人,真人的人格境界。
由“天人合一”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是“和”,它所强调的是矛盾的同意和谐、淡化、弱化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处于矛盾对立地位的双方,要取得调和、和谐、趋同、合一,必得取其“中”,故又称作“中和”。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体现在其所呈现的古代文化内涵上。
古诗词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这些古诗词常常描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深情的爱情故事和纯真的人生哲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而通过音乐的伴奏和演唱的表达,这些词意得以更加丰富和情感得到更好的诠释,使得听众能够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体现在其音乐的选择和编曲上。
古诗词艺术歌曲往往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和音乐元素,如古筝、古琴、二胡等,使得歌曲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通过现代音乐的编曲形式和技术手段,对于古代音乐进行改编和重新创作,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兼具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特点。
这种音乐的选择和编曲形式,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和时代感。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声音与意境的美学呈现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
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
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
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
“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
“乐者,天地之和也”。
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中融入书画意境的原因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中融入书画意境的原因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融入了书画意境的音乐作品更是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中融入书画意境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是书画意境与古典音乐相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文人对于书画的欣赏和创作具有非常高的造诣,他们通常追求写意的笔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在古代中国,书画与音乐被并列为六艺之一,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画来表达自己的意境和情感,而古典音乐恰恰具有其类似的表达方式,因此,将书画意境融入到音乐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独特审美理念也促使了书画意境与音乐的融合。
中国文化注重“意境”,强调通过表现意象和情感传达思想,而不仅仅追求技巧和规则的严谨。
传统的中国音乐也是如此,它注重通过音乐的音色和旋律来表达情感,重视音乐的情感共鸣。
在这样的审美理念下,将书画意境融入音乐自然符合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使音乐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再次,书画和音乐在表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容易相互借鉴。
书画和音乐都是以视觉和听觉作为表达方式,都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递情感和观念,因此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性。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画卷的构图、墨色和画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古典音乐也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来表达情感。
通过将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可以使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表现力。
最后,中国古典音乐中融入书画意境还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音乐和书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融合两者可以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中国特色,更具艺术价值。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中,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中国古典音乐中融入书画意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审美理念、书画和音乐的相似性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等因素都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条件。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2)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摘要:相比较西方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正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所说,中国古典音乐着重于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将思想情感和文字联为一体的的手段,可以让观众在接触艺术形式后,通过对其内容的联想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境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意境之美;古典音乐审美一、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中国传统音乐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精彩、最绚烂的部分。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问题,学术界早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探讨。
正如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宗白华认为:“音乐对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总体特征是“淡远”、“深邃”、“雄浑”的,正如道家的“大音希声”一样,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以最少的乐音来给人最丰富的蕴含,比如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古琴、箫等,都是此类的代表,其意不在乐曲本身,而是在声音之外,着重对声音外的意境的描写。
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即是此类的意思,他认为弹琴真正的乐趣不在于乐曲本身,而是在于对乐曲之外意境的领会,弹琴就是为了能够体会到乐曲之外的意趣,这是一种超脱于音乐本身,重视弦外之音的哲学思想。
因此,追求音乐外的“意趣”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最常使用的创作手法、欣赏手法,作为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也是中国人衡量艺术作品至高标准,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一个突出特征。
上文的“意趣”也可称为“意境”,也与我们常说的“境界”相等。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境界非所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有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些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佛则谓之无境界。
”仔细的分析这段文字,在这段话中,王国维先生将文学创作中的“象”与“意”都统一于“境界”之中,并简要的将“境界”划分为“象”与“意”,即自然境界和人文境界两种,显而易见,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其应是属于人文境界的范畴,即注重“意”的范畴,侧重于对人的自身等内在精神品质的追求。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丰富的音乐风格。
审美研究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理解和传承的基础,其过程中包含着对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特点等方面的探究。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强调音韵美和意境表达。
音韵美体现在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序,音色纯正优雅,以及各种音乐技法娴熟自如;意境表达则包括对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和情感表达的大量涵盖。
从音乐形式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又有灵活的变异性;从音乐内容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丰富多彩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又有深入人心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中国古典音乐研究包括音乐史、理论、教育和演出等多个方面,而审美研究是其中最为关注的方法之一。
审美研究涉及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理论、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音乐创作等方面,其重点在于解读和感受音乐表现的内涵和意义。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文化探究音乐文化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音乐的历史、风格、思想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音乐形式分析音乐形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乐曲结构、旋律特点、乐器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音乐的创作过程与技法,深入挖掘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音乐语言研究音乐语言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音乐符号、标记、乐谱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更好地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变革。
4. 音乐演绎评析音乐演绎评析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和演出的重要方式,旨在评价演奏者的演奏技艺和个人理解。
通过对音乐演绎的评价和解读,可以更好地展示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价值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对于推动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浅谈音乐审美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

浅谈音乐审美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有着和人类历史发展一样久远的历史。
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也早在古代便被人们所认知,从“制礼作乐”到颜元“能琴”都在一定程度上所明了古人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
而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众多国学经典的流传弘扬,新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应该有着新的发展,更加面向古典化、人性化。
一、引用孔子品《韶》乐,加强审美教育重视《论语·述而》中曾经记载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大概的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品尝不出肉的味道,对此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妙竟达到如此地步!”孔子是我们所公认的圣人,以后世师表所为人敬仰。
除了政治思想、文学著作上的造诣以外,孔子也是一个对六艺精通,很有音乐素养的人,从他听完《韶》乐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没有对于音乐美的认知是不会忘我到这种程度的。
通过将孔子品《韶》乐的故事加入到弘扬音乐审美的教育中,可以加大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兴趣和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
音乐审美是一种学问,孔子毕生将人生快乐定义在对学问的追求之上才取得了这旷世的成就,那么作为当今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对艺术、对学问有所求,重视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培养。
二、透过《伯牙绝弦》的故事,深层次挖掘音乐审美内涵音乐审美教育,除了培养人们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之外,还应该让人们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当中逐渐发掘出与音乐相关的深层次情感。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的伯牙绝弦的故事,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之上表达知音难求的一个典例。
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病故而“破琴绝弦”,这种对友人珍惜的情感通过两人一个善琴一个善听的音乐交集展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出,凌驾于音乐美之上的是个人情感的真挚投入。
让我们知道,在今后的音乐审美教育过程当中,除了对美的最基本培养以外,也要积极的发掘音乐带给人们的其它情感,并最终将我们对音乐的审美投入到个人情怀当中。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摘要:本文从《秋夜思》出发,在介绍了《秋夜思》结构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秋夜思》审美特点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深刻的文化思想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用特有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音乐情绪宣泄与个性形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了以追求含蓄美、气韵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特性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优秀的美学思想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本文以《秋夜思》为例,通过对乐曲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气韵美的描述,将中国音乐追求理想人格、生存自由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一意义深刻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精神世界。
一、《秋夜思》的作品结构及内涵分析1.作品结构分析。
这首乐曲短小而精致,结构清楚明了,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结构。
整首曲子经过G调引出,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契机发展而成,旋律清晰明了又有条理。
既随意而又柔美,层层递进,连绵发展,巧妙的运用重复、模进、以及多种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自身的音色及韵味上的特点。
全曲音调高昂,节奏缓慢激进,古意盎然却也不缺乏新的声音。
乐曲以简洁明了的手法、古朴优雅的曲调,表现出一种欢快而幽静的心情。
乐曲将当代古筝演奏技术和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相结合,以乐思的逐步递进和连绵发展一气呵成,表现出了由秋天引起的万千思绪及安适自在的心情。
《秋夜思》这首作品在创造风格上拥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并联接了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曲调,采纳了陕西地方筝乐中的欢音音阶,以sol、la、do、re、mi五个音为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音,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缅怀之情。
2.作品内涵分析。
《秋夜思》结合秦腔传统音乐的特点谱写而成,全曲一共有六个乐段组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古诗词的演唱中,艺术歌曲的形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结合实例,从审美角度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分析。
1.音乐与词意的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通常都会采用优美的旋律,来配合诗词中的意境,从而增强诗词的气氛和情感。
例如《长恨歌》这首古诗,其旋律优美、悠扬,完美地配合了王昌龄所描绘的长恨婆娑的意境。
整首歌曲的起承转合,都严格遵从了旋律与词意的融合原则。
2.语言的美学表现古诗词的语言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
古诗词艺术歌曲出现后,更是将这些美学表现推向了极致。
例如,《梅花三弄》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梅花,既有自然界之美,更体现了文化与精神层面的美,艺术歌曲中的演唱,是将这种美学语言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情感的传达与共鸣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情感,是与古诗词深度融合的产物,旋律与词意的融合,语言的美学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古诗词中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曲,表现了女子离别时的无限思念和愁苦,经过艺术歌曲的演唱,这种情感可以使听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1.音乐表现技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音乐表现的技巧非常重要。
例如,在演唱《千秋岁》这首歌曲时,演唱者要借助音乐的表现手法,使歌曲中的情感更加深刻、丰富。
比如,在句末的高潮处,演唱者可以运用音乐表现技巧,让高音更加明亮、动听,以达到情感的爆发和传达。
2.声音调节技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有很好的声音调节技巧。
唱词的声音和语气要与歌曲的旋律和气氛相匹配,演唱者要把握好高低轻重、长短快慢等方面的声音变化,使之更加逼真、生动。
例如,在演唱《诉衷情》这首古诗时,演唱者要把握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体现出诗词中的情感和气氛。
总之,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与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对于演唱者来说,技巧的运用和形象表现的处理,也是进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方面,才能演唱出更有魅力和感染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点之一是情感表达的深度和细腻。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因此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触动人们的情感。
艺术歌曲通常选取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古诗词作为歌词,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增强歌词的情感表达力。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投入,将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真实地传递给听众。
古诗词艺术歌曲常常能够引起听众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点之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经典诗词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同时承载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现代艺术形式的把握,通过音乐的演绎和歌词的表达,使得传统诗词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听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环节。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表达古诗词的情感内涵,通过声音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演绎来传递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在演唱中,演唱者需要运用声音的变化来塑造不同的情感色彩,通过音高、音量、音质的控制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变化,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演唱者还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增强表演的表现力,使得演唱更具感染力。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歌曲的整体效果,通过自己的演唱技巧和个人特色来演绎歌曲,使得歌曲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其深厚的情感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备受瞩目。
其审美特点在于情感表达的深度和细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表现来增强歌曲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将经典的古代诗词融入到现代的音乐演唱中。
这种形式既保留了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又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其新的魅力。
从审美和演唱两个方面来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曲结合的美。
古代诗词通过音乐的演唱,诗意得以更好地表达出来。
古诗词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结合,让人们通过听觉、形象和情感多个维度来感受诗词的美。
二是音乐表现的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编曲和演唱方式往往与传统的音乐风格有所不同,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渲染。
音乐的和声、节奏和乐器的运用都能够突出诗词的意境,使听众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三是歌词的美。
古诗词作为歌词的一部分,常常具有优美的句子结构和深远的意义。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能够通过音乐的演唱更好地展示出来,使歌曲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其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也对其美学效果起到了重要影响:一是演唱技巧的运用。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能够准确地掌握音准和节奏,使歌曲的表现更加精准和饱满。
同时,演唱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声音的变化,如音量的变化、音色的调整等,以表达出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二是情感的传递。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将诗词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语调和语言的表达传递给听众。
演唱者需要对诗词中的情感有深刻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情绪变化,并通过声音的表达将其传递给听众。
三是形象的塑造。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演唱者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词中的人物、景象和情境,使听众在听歌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意象感受。
通过声音的表现方式,如音色的调整、发音的变化等,能够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
综上所述,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演唱方式在音乐领域具有独特魅力。
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古代诗词新的生命,使其更好地传递给当代人。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素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特点,其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
够丰富音乐的内涵,更能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旋律、节奏、乐器
和主题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运用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
常常以流畅的古朴曲调为主,能够给人们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可通过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旋律来表达出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运用马头琴、二胡
等中国传统乐器独特的旋律来营造出中国古典的感觉;或者运用古筝等乐器的旋律,表达
出新时代青年人的情感和心境。
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旋律运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
原创音乐作品的层次感,更能够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文化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及思考

传统文化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及思考在现代音乐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愈加普遍,这种现象凸显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和传承的重要性。
在音乐创作中,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与基础。
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来创作音乐,是创作者们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在音乐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是多样的。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对古代文化和乐器的追溯和借鉴。
比如,利用民乐中古琴和丝竹器等特色乐器来创作音乐,将现代电子元素与传统乐器相融合,它能够使音乐拥有新的鲜活元素,具有更强烈的文化魅力。
另外,艺术家们也会从传统文化中搜寻灵感,将其中一些神话传说或传统故事融入音乐中。
例如,周杰伦的《稻香》就以中国农民生活为创作主题,而他与亿万电影迷们所喜爱的电影《功夫》中,则融合了中国功夫文化的元素来创作音乐,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
在音乐创作中,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创作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加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有助于培养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在流行音乐中重新焕发生机和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味、乏味的音乐创作因此更有意义。
在翻唱曲目时,有些歌手特别注重原唱的音乐创作情况,以此来寻找自己演唱该曲目的灵感和创作元素。
如当代著名歌手李宇春,她的翻唱曲目大部分都富含着各种传统音乐元素,每一次演唱,她都会添加一定的自己的音乐元素进去,令该曲目更加的生动、自然、贴合其时代背景的主题。
三、当前的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目前,许多创作者在音乐创作中,更为注重可听性和新颖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这种情况使得许多音乐作品缺乏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更难被后人记住与传承。
因此,在今后的音乐创作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音乐创作的结合,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创作出具有古风和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不仅能够让音乐更加有内涵和深度,还能为国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美学与表现形式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美学与表现形式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和表现形式使人陶醉其中。
在古人的笔墨下,山川、江河、花鸟虫鱼乃至人情世态都被描绘得鲜活而生动。
这种音乐美学的运用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使诗词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曲如梦似幻的音乐。
在古代诗词中,音乐美学是一种通过文字来表达音乐之美的艺术形式。
这种表达音乐之美的方式,以虚实相间、抒情激越为主要特点。
就像一曲乐曲中,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使人沉浸其中,古代诗词同样通过节奏感、韵律感和声音变化来打动读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如同一首富有悠扬旋律的音乐,使人陶醉其中。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词通过反复两句乐句的运用,使音乐的韵律感在文字中得到体现。
除了韵律感,古代诗词还善于运用音调、声音变化来表达情感。
音调的起伏和声音的变化对于提升诗词的美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里词人通过重复使用“sh”音,使整首词如同清风拂面,带给人们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霭霭长天暮,冥冥树影下。
汀洲无限路,南北各引罗。
”这首词通过反复使用“m”、“l”、“n”这些音,将汀洲的景色描绘得朦胧而神秘。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美学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字音上,更体现在对于音乐元素的运用上。
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诗词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在辞章中常常使用对仗、押韵和平仄等手法。
这些手法使诗词更加韵律优美、旋律流畅,给人带来一种心灵共鸣的感受。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使用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手法,将诗的意境与音乐的美妙融为一体。
古代诗词的音乐美学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感、声音变化等特点,使诗词成为一首首动听的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近年来的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以求创作出更加具有特色、富有文化品味的作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一、古风音乐古风音乐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音乐类型,其音乐风格明显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而其歌曲内容往往也是围绕着古代的爱情故事、历史传说等为主题。
在古风音乐中,常使用中国传统器乐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以及中国传统唱腔技巧,使得整个音乐作品更加富有中国文化的味道。
例如,近年来备受欢迎的歌曲《千年等一回》中,歌手汪苏泷通过运用古筝、二胡等乐器,并配以古典的词曲组合,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整个歌曲富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二、古典歌曲例如,歌曲《若你遇见他》中,歌手蕾蕾通过借助京剧唱腔的表现力,成功地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并赋予其强烈的感染力,使得整个歌曲更加吸引人。
三、节日音乐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种形式的音乐表演也贯穿其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中所表演的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活动,往往要配以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音乐,以达到更加热闹、欢乐的效果。
而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也常常会运用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例如,歌曲《赏月》中,歌手张靓颖通过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二胡等,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的月饼、赏月等元素,将整个歌曲打造成一首具有独特中国风味的作品。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校园原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了唱作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珍视,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音乐传统和独特的美学观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及其美学观念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中就已经有了使用乐器演奏的记录。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音乐也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大风歌》、《广陵散》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二、传统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它通过简洁的旋律和悠扬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讲究平衡和和谐。
它强调音乐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整体的美感。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韵律美和节奏感。
它通过独特的韵律和精确的节奏来增强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音乐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和谐”、“中庸”和“自然”等概念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首先,音乐被视为一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音乐正是实现这种和谐的途径之一。
其次,中国传统美学强调道德的中庸之道。
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有助于培养道德品质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最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自然和自由的体验。
音乐通过其自由创造的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和自然的交融。
四、传统音乐走向现代社会尽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给传统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传统音乐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音乐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同时,一些音乐家和爱好者也致力于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陈出新,从而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与美学观念互为影响,共同构建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古典诗词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古典诗词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摘要】在音乐课中,适当地融入中国古典诗词,以诗情乐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传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培养高尚情操的目的,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古典诗词音乐审美情趣在目前十分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母语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古典诗词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诗作诗味隽永,优秀作品比比皆是,深得我国劳动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无论是形式上的韵律,还是内涵中的境界,都与音乐十分相近,充满诗情乐韵。
利用经典诗文在情感方面的特殊表达,它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乐课上学习一点中国古典诗词,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一、在音乐作品的赏析过程中,融入古典诗词歌剧《江姐》中的核心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有歌词“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显然歌词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原诗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课上,可以引导同学们对诗句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歌曲的思想内涵:词作者一反原诗写爱情、写相思之情的本意,而对原诗句作了改动,立意更高,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明了革命者为解放全人类甘愿奉献自己满腔热血的崇高理想和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在欣赏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的教学中,可以把宋代雷震的《村晚》介绍给同学们,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更好的理解作品。
其诗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可以请同学们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琵琶的古典诗词,同学们立刻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接着师生一起重温了其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情趣中国古代音乐一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音乐艺术上拥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音乐在社交生活、宗教祭祀以及政治仪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人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将从音乐音律、器乐演奏、歌词与诗词、音乐表达及审美情趣等方面来谈谈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情趣。
一、音乐音律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革,而大体上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
一种是七声音阶和五声音阶的音乐体系,另一种是十二平均律的音乐体系。
七声音阶和五声音阶的音乐体系主要是指音阶的数量不同,其中五声音阶的音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着绝大的地位。
而在这个音乐体系中,不同的音律其实都包含了很多的含义,比如八佾舞中有一首叫《大夏》的曲子,其中的邂逅调就被人们认为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所代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一种十二平均律的音乐体系则是指音律在二十、三十、四十、六十四等等等一系列音阶的基础上,取十二平均分的位置产生的音律。
这种音律的产生,源于西方海外文化的渗透,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文化流入的影响下,于是十二平均律的音乐体系逐渐得到使用,并且在唐宋时期逐渐的普及开来。
二、器乐演奏中国古代音乐中器乐演奏与音乐诗词的内容相对独立,它注重的是音色的表现和乐器的演奏技巧。
演奏技巧又分为左手指法、右手泛弹、提剪、扇击等,它们的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复杂的装饰和视觉效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握演奏节奏和音乐意境。
在乐器演奏中,琴、瑶、箫、笙、琵琶、二胡、笛等都是常见的器乐,选用何种器乐,以及选择何种演奏方式,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影响。
三、歌词与诗词中国歌词一般以词作为重点,旨在表达作者对某一主题或意境的感慨。
而诗词则注重的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受,其中音乐与韵律则是诗词体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在创作歌词和诗词时经常注重选择含义深刻或意境美好的字句,并运用对称和变化等手法形成优美的韵律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在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想中的运用摘要:在中国古典音乐思想中,和是最理想化的审美范畴。
它以中国人所特有的饱满、活跃的生命意识为基础,并通过“音声之和”、“乐与人和”、“天人之和”三个层面的关系深切地表达出了音乐与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对音乐的阐释中展示了音乐与人生、宇宙内在生命的同构,从而进一步彰显出了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生命化的美学精神。
关键词:和;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同其它艺术一样,源自人们审美文化的需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数代人民的不断发展与充实,成就了今天多元化的音乐世界。
因此,通过对音乐的形式语言与内涵的分析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较为直观的获得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从中发现影响音乐发展与创作的因素。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是多元性的,而且还是潜在的。
通过作用与人的思维意识继而传达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去。
本文则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对我国古典音乐审美思想的影响及其在音乐中的体现。
一和的含义“和”在《说文解字》中,对这一字的解释是“调也。
从禽——禾声。
”而在《尔雅》释乐篇中已经将和列为了乐器中的一种:“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和”字在中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中的演变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因此,从“和”字最初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其中深切的蕴含着人在自然、社会中求得生存、安居足食的谐和理想。
此外,中国古代的“和”还包含了“气”的观念。
并认为“和”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切。
这一点在随后的道家思想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无疑都在各自的论述中提到了”和”字,但是,又由于自身认识的角度与出发点的不同,致使“和”在其中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下面将主要围绕儒家与道家中“和”的认识而展开。
就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而言,“和”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界造化的秩序性和规律性,而且还表达了人们的一种内地的动机性。
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第十一卷中,我们可以得知,天地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统一于人的处于人的需要层面中,认为人应该“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董仲舒的这种审美观已经将“和”的内涵提升到了天人一体的理论,具有极强的伦理色彩。
与儒家相比,道家则更加欣赏大自然中和谐相生的气象,并且将这种现状称之为“大美”。
并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变化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既没有神意志的左右,也没有任何情感色彩饱含其中。
因此,在审美上应该坚持审美的无目的性与无功利性。
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儒家与道家与后来传来的佛家文化一道构成了中国文化意识的主流。
其中儒、道两家作为中国本文哲学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则更为深远,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
二和在古代音乐审美思想中的体现上面已经简要介绍了古人对“和”字的理解与认识。
作为一种最具生命意识、最理想化的审美范畴。
“和”在古代音乐审美思想中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下面将主要围绕“和”在音乐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1 音声之和音声之和中的“和”主要是指音乐与心理上的一种协调感。
这是一种内心情感上的共鸣。
是伴随着聆听者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
这种“和”而言,不仅包括欣赏者在心理上的内在共鸣,而且还涵盖了人们的各种音乐审美听觉尺度、与审美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音声之和。
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却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诸多场景中会表现很多不同的特点,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人们追求谐和的意志与向往,同时这也是音声之和的真正内涵。
事实上,就音声之和这一观念形成的本身而言,就是与人类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文化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音声之“和”,不仅具有乐律学的意义,而且也具有音乐心理学层面上的意义。
就音乐的本质而言,无论是中国音乐文化还是西方音乐文化,都是在人的音乐听觉审美尺度中不断追求着音声的谐和感。
在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思潮中,“音声之和”的审美观念则集中体现于先秦的“和、同之辩”中。
西周周太公史伯就已经运用“以他平他谓之和”的理念去看待音乐的审美实践。
从这一事实我们似乎不难发现,古人在音乐的表现过程中已经懂得运用“以他平他”的标准去协调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音律高低等现象。
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启示才使史伯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评价。
并将其作为一个审美法则而独立提出来。
这一评价准则说明了就听觉感知层面而言,只有将各自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起来,才能够组成美妙的音乐。
随后,齐国的晏婴又对周太公史伯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将音乐的诸如“相成”,“相济”等诸种特征,都归纳到审美的和谐统一范畴之中,也就是“和”之中。
由此可见,古代思想中对音乐中的“音声之和”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音乐对他们来说,也已经不再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是与其它形式一样一道成为了他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音声之和”的审美观念不仅仅是对乐音相谐关系乃至自然谐和律制等方面的微观把握,而且也是把握音乐与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物宏观联系的起点,“音声之和”成为理解音乐与生命关系时具有起始意义的重要环节。
2 乐与人和如果说音声之和还仅仅将其停留在欣赏者自身心理情感的角度上的愉悦的话,那么乐与人和则其所关注的焦点指向了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音乐的社会性进程。
这种进程在社会中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音乐来沟通、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并使之保持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虽然乐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体验性而言,却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愉悦与和谐。
就这种和谐感的实现却不是一种整体性的实现,相反而是一种在自我接受范围内的愉悦与自得。
造成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等级关系、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各自对月的理解形式也出现了多样性的出现。
但是,这却丝毫没有导致他们在各自的“乐”中得到满足。
人之行乐的目的并不在于表丽音乐形式的差异,而在于是否在自我的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审美愉悦中的谐和感,这也就是乐与人“和”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与人“和”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以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为其理论基础的儒家美学体系中。
在儒家的乐教理论中,人所具有的“乐”的情感体验,最初源自血缘家族中的天伦之乐情,事实上,这也是人类感情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一种最内在的情感体验。
就儒家音乐思想的实质而言,也可以将其称作是一种乐数理想,在行乐时强调将“乐”的情感态度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成就社会人生之乐。
如果能够将这种天伦之乐情投射到社会人生中,并伴之以乐的活动,便能达到和顺怡乐的社会局面。
同样是出自《乐记·乐化篇》,进一步提出了“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的音乐思想。
所谓的“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其大致意思就是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
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将乐与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并详细解释了乐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认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照乐。
一定可以达到神的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已经在潜意识中将乐与人心的变化、社会的政治变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了。
并表达出了将乐教与人生的一切活动结合起来的想法。
而文中所提出的“致乐”的目的,便是希望人类自身能够通过音乐使自己的心中产生平易、正直、慈祥、善良之情,并由此获得心中愉悦快乐的情感。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乐的情感的产生不是产生于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是生于内,由人心之乐开始。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乐”的本质出发点是提高内心的修养情操,而愉悦快乐的情感体验,正是达到此种目的的情感标志。
因此,在礼乐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乐”的情感体验,正是要求将这种“乐”的情感投放到人际生活中去,以此作为人生中时刻不可缺少的情感态度。
可以看出,乐与人“和”中的“和”字最大的目标便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而且实现了社会系统中生命与生命间的默契融通与和乐。
这也正是“乐与人和”所包含的深刻审美内涵。
3 天人之和与前面二者有所不同,天人之“和”所表达的意思主要是指人从对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上升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这是一种基于感性单又超越了感性的审美体验形式,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的体验;是一种超越了生命本体的精神境界。
它可以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宇宙以至社会人生整体谐和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其中也不乏对整个生命意义的更深一层的体验。
然而,当我们在谈及音乐审美中的天人相“和”这一观念时,就不可能不谈到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庄子。
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若干思想,又进行了进入的思考。
对音乐的阐释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众所周知,庄子所推祟的音乐审美的理想境界,乃是“至乐无乐”的境界。
这一论点在《庄子·至乐》篇中得到了极好的解释:通过在文章中对“乐”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庄子的潜意识里已经对音乐的作用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在他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感官层面上的愉悦快乐,也不是作为情感中的表现。
而是将其提升到哲学的角度来思考。
在审美方面,庄子则运用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而为的哲学观念来主张“坐礼忘乐”、“擢乱大律,铄绝芋瑟。
”当在具体到音乐的情感表现这一音乐审美的实质性问题的时候,庄子则主张应该视流俗之鄙、爱染之情为丑陋的东西。
但是这种现象却又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非是处处存在的,而有是非存在的地方便会使大自然中的“道”有所亏损。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产生了爱染之情。
从庄子对待音乐的审美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以庄子为代表的音乐审美体验中,已经逐渐演变为了一种集自然恬淡、虚静纯真与和谐相生的审美理想。
这一审美理念与《书经》中的“神人以和”、《易经》中的“保合太和”的价值理念一样都认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便是人的生命韵律与大自然的合为一体。
当然,我们还应该深刻的意识到,音乐审美感受中所蕴含着的天人之“和”的内涵主要还是从人的感性认识出发,并在审美情感的精神性体验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超越,最终在这种超越中肯定人在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中的位置及其生命价值,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谐和感。
三结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字的分析,不仅看出了其在社会中的演变过程,也进一步折射出了传统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
对于“和”这一观念在古代音乐审美思想中的变化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诠释了艺术形态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作为中国古典音乐审美中的最高境界,“和”的审美理想所追求的音乐与人生、宇宙内在生命的同构正是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生命化的美学精神的体现。
通过对“和”这一概念的诠释与分析,可以使我们能够自由地以广阔无垠的宇宙天地和社会生活为背景来沉思人生,以艺术的方式把握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在音乐精神的照耀下成就审美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