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关于我国区域规划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我国当前对于区域规划理论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干扰了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弄清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利于统一关于区域规划的认识,促进区域规划编制走向规范化、合理化。
一、基本内涵是对要素布局和权利设置的长远谋划区域规划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具有很深的历史烙印,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时而异,各个时期对区域规划的理解都具有合理性。
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前关于区域规划各种理解的局限性逐步暴露出来。
比如,区域规划与地区性国土规划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区域规划是从协调行政区关系的目的出发开展的,是利益相关的数个行政区总体利益最大化;国土规划是从单个行政区空间利用效益最大化出发开展的,其结果并不能保证利益相关的数个行政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国土规划更加注重效率,区域规划更加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与地区性发展规划也存在重大区别,地区性发展规划的项目布局是通过项目建设而形成的,是属于已经或者即将进行的布局;而区域规划中的项目布局属于未来设想的布局,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布局,规划中的项目是否实施并不确定。
将区域规划等同于利益分配方案的最大缺陷是将过程与结果混淆起来,规划短期过程中需要博弈,需要进行权利分配,但规划一经制定,便具有指导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行政区关系的协调。
因此,结合时代特点,需要对区域规划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逐步统一对区域规划的认识,为规范区域规划的编制创造前提条件。
区域规划是上级政府以跨行政区的经济上联系密切的区域或者生态环境攸关区域为对象、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人地和谐为目标,确定难转移要素的空间布局,引导易转移要素进入预设范围,它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城市体系等实体性要素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范围,防止城市及工业区的不合理布局;它将水资源利用规模或者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规模或者比重、运行机制及监管责任等权利性要素落实到具体的政府部门,对资源及空间利用的主要权利在行政区之间进行初始分配。
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
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旨在以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国土空间的规划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通过对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基础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是指根据区域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国土资源,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其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土空间的综合利用:国土空间不仅包括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气候资源、人口资源等。
综合利用国土空间,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 可持续发展: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区域协调性: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实现不同地理区域的协调发展。
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科学性: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要基于科学研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2. 绿色环保: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绿色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公平合理: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要注重公平性和合理性,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资源共享。
二、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与应用地理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需要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
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地貌与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地貌特征和土地资源分布,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因不当的土地开发造成的土地退化和环境破坏。
2. 城市与乡村发展规划: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产业、居住区和农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旨在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应用。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利用理论土地资源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合理利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利用理论研究了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旨在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区域的空间资源,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使得规划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 环境保护理论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理论为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倡导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评估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国土空间规划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综合规划与分区管理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将综合规划与分区管理相结合,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相结合,即制定全国或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细化的分区规划。
这样能够在统一规划框架下,更好地落实规划要求。
3. 公众参与与民主决策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共识,实现规划的民主决策。
这样可以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可接受性。
4.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吴必虎
关,这些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进步。 国内旅游的另一个趋势是国民出境旅游在 1990 年代的兴起, 出境人数从 1993 年的 374 万人次增至 1998 年的 843 万人次,其中经旅行社组织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由 1993 年的 72 万人次增至 1998 年的 181 万人次(国家旅游局,1999:42~43)。 1999 年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实施后,当年的国庆节期间形成前所 未有的国内旅游高潮,7 日之内全国居民外出旅游人数高达 4000 余万,旅游花费约 141 亿 元,但因接待能力、管理水平等限制,旅游投诉也达最高,被称为挑战我国旅游业的“假日 经济”(林春霞,1999;张仲英,1991)。随着国内旅游业规模扩大,政府对国内旅游发展 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改变, 并对国内旅游发展进行理性分析 (国家旅游局旅行社 饭店管理司,1994)。 总的来看,1990 年代后期中国国内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类似下列的问题(奚晏平, 1996):产业发展处于从无序向有序转化阶段;人力资源、特别是经过旅游业专业训练的就 业者匮乏;交通瓶颈仍然是制约国内旅游发展的因素;旅游产品初级化明显,不能满足日益 进步的消费市场需求,需要对旅游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1998 年全国旅游总收 入 3439 亿元,与 GDP 的比例已达 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13.17%(国 家旅游局,1999:11)。目前全世界旅游业收入平均水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0%,国家 旅游局的目标是到 2010 年中国旅游业收入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国家旅游局,1999: 109)。 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 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 13710 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8.6%;中国 的香港也将排名第五,接待游客 5930 万人次,占世界 3.7%的份额。从出境旅游来看,2020 年中国也将成长为世界第四大出游国,出境旅游人数 10000 万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6.2 %(世界旅游组织,1996)。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孙钢,1989)。增长的空间、吸纳就业的 能力、对多方面的拉动作用是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优势所在(杜一力,1999a:147)。据世界 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 1 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 4.3 元;旅游部 门每增加 1 个直接就业机会, 社会就能增加 5 个就业机会 (转引自刘怡, 1999) 。 邹益 (1996) 将旅游业视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行业。 鉴于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确定把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更快、更好 的成长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1999:2)。旅游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魏 小安,1997),已经为许多地区和部门所认同。在对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所做的一项“旅游支 出与国民收入相比的弹性系数” 分析中, 越是高收入的国家, 旅游需求弹性越小, 都在 1.3~ 1.9 之间,说明发展到一定经济水平以后,旅游需求的必需程度将会提高(杜一力,1999: 131)。中国经济正朝着高水平方向稳健发展,可以预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趋势。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对旅游规划的大量需求,各种形式的旅游规划不断涌现,推动了 旅游规划研究的启动和进步。作者进入大学求学的时代(1980 年),正是中国旅游业刚刚
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刍议
3 区域 空间规 划的 方 法【 习
区域规划 的各项任务最终都要落实 到空间上 , 一般说来区
空间或 地域 的角 度平衡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 各功能 区的合理 的 空间组织: 国土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大 自然的 有关 改造
大型工程( 的论证及后效应预测: 有关规划地区生产建设的总体 布局 ; 有关规划地 区的水源 、 能源 、 交通 、 通讯等 基础设施 的综 合治理 , 以及经济发展 和 自然环境的协调等。
1 区域 空 间规划 的 内涵
区域规划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资源 、 口和经济活动 的空间 人 配置, 来协调不 同空间单元的发展 、 解决 区域性 问题 和空 间差
异、 营造 区域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 , 间规 划的内容包括: 空 从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63 071 — 10 0 03 27( 0)1 05 — 1 2
维普资讯
2 0 0 7年 1 1月
第 1 期( 1 总第 1 8 ) 0期
广 西 轻 工 业 G A G I o A FL H D sR u N x 1 Lo I TI uT Y J N G N
理论广 角
区域 空 间规 划 的理 论基 础 刍议
域空间规划可 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确定发展轴线( 经济带)然 ,
后选择 “ 门户城市” 或者对小尺度 区域而 言的“ 增长极” 最后确 , 定不同功能区的空间范 围。区域 空间规划的 目标 是通过资源、
人 口和经济活动的空 间配 置 ,以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 、 解
决 区域性 问题 和空间差 异、 营造 区域 整体竞 争力 , 而不同尺度 的区域规划的任务重 点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较大尺度的区域而
《区域规划》课件
区域规划的实施策略与措施
01 策略
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03 1.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规划的实施。
02 2. 资金保障
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的
投入。
04 3. 技术支撑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规划技
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规划的监测与评估
02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发展理论
总结词
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整体性、动态性 和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制约。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区域发展理论 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共生。
03
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国外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英国区域规划
英国在区域规划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规划体系以地 方分权和规划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 来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英国的区域规划注重平衡区域 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区域规划
法国的区域规划以国土整治为目标,注重国家层面的战 略规划,强调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同。法国的区域规划 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规划方案,对国土进行整治和开发 ,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01 监测内容
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 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
02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 进行分析评价。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_方法与实践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毛汉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文章根据新时期中国区域规划的特点,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与加强空间调控、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等方面,阐明了加强区域规划的迫切性;探讨了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根据作者近3年来的实践,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 键 词: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实践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5)06Ο0001Ο06收稿日期:2005-09-30;修回日期:2005-1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9)作者简介:毛汉英(1938-),男,江苏江阴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研究,(E -mail )songjt.04b@ 。
区域规划是地理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推动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也是地理学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现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实践领域。
同时,区域规划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可调控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空间调控的重要手段,因而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1 新时期加强区域规划的背景1.1 区域规划的定义广义的区域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1]。
在我国,区域规划实质是由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工业基地建设所提出的综合布局问题[2]。
区域规划按其性质属于空间规划范畴。
区域规划是编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同国土规划,在规划的目的、任务和编制方法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
前者更多地强调各项建设布局的空间协调,后者则侧重对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1]。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可以结合起来。
1.2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特点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和80~90年代初曾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工作。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2004年9月第36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Sep.,2004Vol.36No.5旅游学研究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廖建华1,廖志豪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理论基础[摘要]区域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
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可从空间、时间和动因三个维度上来作分析研究。
空间秩序上的指导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时间序列上主要要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上考虑其发展、扩散、市场开拓等的时机;其动因机制有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用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将可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5-0130-05区域旅游规划近年来正在中国骤然兴起,应该说这是我国旅游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热潮的体现。
总的来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规划理论薄弱,这就要求广大的专家学者,要加强对区域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的研究,强化对区域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1][p.19]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
区位与经济活动关系的研究,19世纪即已开始。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 nen)发表了区位理论的奠基作∀孤立国#一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分析。
此后,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理论成果颇丰。
一般说来,区位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静态区位理论、动态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三个阶段。
[2][p.107]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分别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件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区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规划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 时间安排、任务分工、资源调配等。
组织与协调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协调各方资源,确保 规划的实施顺利进行。
监督与评估
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调整。
反馈与改进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对规划进行 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交通条件
02
分析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布局、通达性和运输能力。
政策环境
03
研究区域内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
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总结词
分析区域内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评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 平。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区域资源与环境分析
自然资源分析
矿产资源
分析区域内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和 开采条件。
土地资源
评估土地的利用现状、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水资源
研究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
评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包括森林 、草地、湿地等。
环境质量
监测区域内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 ,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
(1)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
三、我国的区域规划
2、国内对区域规划涵义的理解
1985年国务院发文,要求编制全国的和各省、市、区 的国土总体规划。 1987年8月4日,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了《国土规划编 制办法》对国土规划的性质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 划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 的全国的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第二条) 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 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国土资源 部2003)。将西方的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区域发展等同于国 土规划。
1、国外对区域规划涵义的理解
西方国家的区域规划大多定性为空间物质环境规划
从总体上来说,区域规划占主导的涵义是一种以空间规划为手 段的物质环境规划。但在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区域 规划的内容处在变化之中。
1、国外对区域规划涵义的理解
英国学者P· Hall认为,区域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 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它的 主要技术成果是书面文件,适当地附有统计预测、数学描 述、定量评价以及说明规划方案各部分关系的图解”,并 把区域规划称为物质环境规划( physical plan )或空间 规划(更贴切、更准确)。 德国在1965年颁布的《区域规划法》中指出区域规划就是 空间规划,是“在重视自然条件的现状及特别重视区域之 间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改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为个 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结构”。
三、我国的区域规划
1、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三次重要的区域规划工作:
第3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 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
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系统。
·网络开发系统应具有下列要素: “节点”——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最大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首位度:S=P1/(P2+P3+P4)
4、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 ·由极核扩散发展阶段 ·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 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 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 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 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 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发展轴,随 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 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空间扩散和区域相互作用理论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 确定扩散影响空间可达性的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931年,赖利(美国):断裂点理论(break-point)
二、核心边缘理论(关于扩散机理的研究)
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核心区 (结节区),每个核心区都有其影响区(边缘区)。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
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1. 基于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一原则贯穿于规划的整个过程,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
2. 空间优化配置:国土空间规划要在区域尺度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通过科学的空间分析和评估方法,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与定位,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 综合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在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行政管理因素之间进行综合协调。
要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行政决策的多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协调各方利益。
4. 规划科学性: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模型研究等手段,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和预测。
同时,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因素。
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总结1. 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对国土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
通过获取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等相关信息,可以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统筹城乡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要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农村资源过度开发。
要实现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和合理衔接,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土地市场的调节功能。
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供应和交易方式,引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各方的活力和创造力。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区域分析以及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区域间的竞争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即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为例,对其区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以及设施配套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六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既能稳定增长又能促进协调两者兼顾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特点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只针对落后或结构衰退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过多倾斜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这一战略中,中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稳增长、促协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概述(一)区域差异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只是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覃成林把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定义为在中国区域经济主体中已经产生了区域经济权力利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一种重要区域经济现象,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中产生了区域主体经济的不公平与不合理问题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区域性问题。
[1](二)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的学者观点都是较为一致的。
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指出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差异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
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比重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分强调地区所谓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区域规划原理第1章(1)
四、战后区域规划研究
1、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战后,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进入了繁荣发展 时期。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了大伦敦 区域规划;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编制上至国家 (“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下至各个州(“空间 规划”)、县(“区域规划”)的区域规划;法国也先 后整治了罗纳河流域、北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濒临大西洋 的阿基坦地区;日本编制了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瑞 典斯德哥尔摩于1952年编制了综合规划。同时区域规 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
2、广义定义:
规划是较为全面、长远的计划。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对未来的 一种安排。由于规划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一般由政府提出, 由专门部门和咨询公司完成,或由在政府规划部门或私人企业中工作 的有专业经验和资质的专家完成。
1-1 要点与复习思考题
1.面对规划概念的多种解释,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 各类规划的? 2.你认可上面的哪种解释,为什么? 3.规划的五个特点中,哪个特点最重要?如果要留 下其中的三个,你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区域规划原理
李永春 Professor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0 ~ 2011学年
第一章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1-1 规划的含义与内涵 1-2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1-3 西方区域规划理论的梳理与评价 1-4 我国的区域规划理论
1-1
规划的含义与内涵
一.规划的多种解释与涵义
区域规划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的束缚这样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2城乡一体化理念传统的区域规划中二元分割的思维特征非常明显仅强调城镇为研究重点而其他生态地域和农村地域则作为基质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成本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指导老师:刘作姓名:王百顺学号:1404825014班级:城规一班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
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
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研究区内资本积累、劳动力就业、技术创新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内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升级,区际间合理的劳动分工及其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政策手段解决萧条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问题,研究如何解决中心城市的过度集聚以及生态条件的恶化,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和保持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E. M..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起步很晚,系统研究是近年的事。
⏹兴起与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为适应企业扩权、地方分权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不同区域发展路径以及区际间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7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研究生产力布局问题,地理学界重点研究产业布局问题,这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局限性。
☐研究的中心和主体:⏹在特定时间下,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地区、地点的选择;⏹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安排;⏹各经济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及其发展比例关系的确定。
☐生产力布局原则:⏹①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为均衡布局生产力;⏹②把地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结合起来;⏹③工业尽可能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④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⑤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和国防的巩固。
☐而平衡布局是总的指导思想,其它原则均从属或服从于它⏹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弊端,区域经济主体的“虚无”状态,无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经济体制改革以中央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为主线,循着重新构造经济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道路展开。
一是区域经济出现空前发展和从未有过的经济建设高潮,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登场;二是区域经济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三是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四是区际间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五是形成了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2、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冲破过去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的框框,从全新角度,在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研究:⏹80年代,编制地区国土规划,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地区产业政策;⏹90年代,开阔了研究领域,宏观中观领域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经济、城乡联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的诸多方面,以及区际间发展差异分析、区际分工合作等方面研究;微观领域研究企业组织、企业合并与兼并以及组建企业集团、跨地区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
⏹翻译西方区域经济学著作和文献,并与我国区域经济实践结合,逐渐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
⏹不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对策”之功,“指导”之力;研究人员从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地理研究“转变”过来,研究“惯性”;研究方法偏重规范研究,忽略实证研究,倾向唯实论,定性多,定量少。
(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我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区际分工弱化,区域结构趋同严重⏹区域间摩擦加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行为失控(四)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1、地理学与经济理论☐(1)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德国几何学(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市场区位论”⏹社会物理学:捷夫(Zpif)“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空间(城市)相互作用理论⏹累积因果关系:缪尔达尔⏹当地外部经济(区位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冯·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2)空间经济学:两次失败的努力⏹二战以来,两次几乎要开创新时代的空间经济学努力,均功亏一匮。
⏹50年代,艾萨德,创造了一个交叉学科——区域科学,目标是把空间问题带入经济理论的核心,开创性的贡献是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
⏹但,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
⏹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经典模型:单中心城市,中心商业区周围的土地使用情况和地租。
⏹冯·杜能模型的翻版,但中心与现实的差距,如络杉矶,有一打甚至更多的办公楼地区在竞争,波士顿128公路的“边缘城市”☐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侧重于区域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侧重企业内部的经济效果):区位理论→更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区域科学⏹区域内(一个区域)→区域之间(多个区域):增长极理论、核心-外围理论等⏹(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其战后变化趋势: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企业经营发展。
⏹研究单部门企业区位:古典区位理论→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公司(企业)地理⏹(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学派→结构主义地理学(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均衡理论与非均衡理论☐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
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
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供给方面是由于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
在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纳克斯主张均衡发展的策略。
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
如工农协调,社会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和鼓励多部门的发展,诱发许多关联性生产,使各产业间互相购买彼此的产品和劳务,并且在空间上建立许多据点,凭借便捷的交通联系,将其发展效果波及邻近地区,导致国家在空间上呈现活跃的景象。
同样,纳克斯认为,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
因而,他认为,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
他不同意仅靠增加资本就可打破恶性循环的说法。
他认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
有些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缺乏资源、生产因素和资本,而是因为富者奢侈浪费,加上错误的投资策略。
他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国家缺乏资金。
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
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在不均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干预,支持发展某些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的薄弱部门。
如果政府在不均衡发展过程中不能做到不断地产生诱发性的决策及行动去克服不断出现的在供求上的比例失调,那么,这个政府就无力采取一系列的均衡增长所要求的主动性的决策。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如将有限的资金均匀分配于各个发展据点和发展部门,这样不仅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正如把几块小石头均匀投入水面,引起的波纹小,且互相冲突,效果消失。
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扩大经济效果。
为了此策略的成功,就必须认真选择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growth pole)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方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他认为,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增长公司或厂商构成推进型(或称为推动型)产业发展的核心。
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推动型企业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产生外部经济的能力有关。
产业外部经济能力愈大的推动型企业,其推动效应就愈大。
推动效应的大小与产业的关联性相关。
凡是前向、后向、侧向联系广的产业,都有较大的推动效应。
☐增长极将作为以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的城镇出现。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就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