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学生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层院系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探索与实践

学生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层院系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探索与实践

学生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层院系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探索与实践作者:李秀英周美艳陈罗庚牟雅君梁敏捷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3期摘要: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院系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尤为重要。

该文通过对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架构,探索“四航计划”和“十四大工程”为核心的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以计划引领工程,以工程支撑计划,使得繁杂的学生工作变得规整、明确、清晰,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工作闭环,有效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生发展;基层;学生工作体系;“四航计划”;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52-04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 wor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ett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and Department student work is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of college student work, a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llege and Department student work system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ystematic combing, the induction and the structure to th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nd the statistics college student work conten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al student work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the "Four-voyage plan" and "The 14th National Congress Project", which leads the project by the plan and supports the project by the project, making the complicated student work become regular, clear and clear, forming the closed loop of student work of"Promoting student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efforts to train high-quality personnel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Keywords: student development; grass-roots; student work system; "four-voyage plan"; personnel training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发表时间:2020-11-26T10:30:58.2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作者:李佳恒[导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李佳恒西藏大学西藏拉萨 850000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将时代发展与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充分发挥高校现有的教育优势,以培养和塑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高校如何培养专业型人才,如何让培养的学生实现专业就业,是当前一大难题。

目前,就高校而言,普遍已经推进转型发展,关于如何高校、快速转型仍是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就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为例,以调查研究方式进行,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1.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1.1 人才培养的内涵人才培养是国家、民族兴旺的必然方向与趋势,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不断地为我国各领域培养、输送专业型人才[1]。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关键。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逐步走向高校、教育工作者视野[2]。

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社会全体人员的责任,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使国家走向繁荣[3]。

目前,我国推行了多种人才培养方案,如下图1:图1 新时代下高校培养模式1.2 人才培养现状本文根据环境等客观条件因素,主要分析“多校联合培养模式”、“海内外联合培养模式”两种模式。

“多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我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发展,调查部分高校官网发现,一个高校至少与三个及以上的高校或者单位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

就法学专业而言,我国也十分重视学生法学、法律等思维教育[4],法学专业以中国政法大学为带头,开展了与多个普通高校战略发展模式,与一些高校共同承接大型科研课题、项目;在师资调配上互相扶持或协助;共用实验条件和相关教学资源等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高校资源匮乏的问题,带动了地方高校发展,实现了人才的交互培养,最终达到了我国创新型、多样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产西高校“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褒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产西高校“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褒

才培养的关 系, 尝试构建广西 高校“ 三创” 人 才培养模式 , 并通过
实践探 索验 证 该 模 式 的 可 行性 。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
广西
高校
“ 三创” 人 才培养模式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2 C - 0 0 0 8 — 0 2
拟 教学 、 项 目构建 、 讲座 、 公 司考察等 , 课外 活动增加了创业计划
区域经济特点 ,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 “ 三创” 人才 , 对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 一) “ 5 - . 4 0 ” 人 才是 广 西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推 动 力 量 。 人 才 在 区
面试选拔参与听课 。课程相较传 统教学形式增加 了头脑风暴 、 角
色扮演 、 商业游 戏等形式 , 更直观、 系统讲授企业 以及商业 的相关

国内外“ 三创” 人才培 养模式研究成 果
鼓励广大大学生 自主创业 ,但是 由于我 国高校在这方面起步晚 , 大家都处在一个探索 的过程当中 , 没有固定 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可以依循 。 因此 ,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根据广西 的地方
美 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 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为“ 创业 型” 经济, 整体来说 ,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根据 内容 , 分为意识 、 知 识、 能力 、 操作 四个 方面 , 课 堂教 学较 传统教学增加案例分析 、 模
“ 三创” 是指创造 、 创新 、 创业 。 创造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
构, 并通过第二课堂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代表高校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引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时代,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2.数字化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数字化转型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才需具备更多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爆炸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模式。

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数字化转型的背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实践中,一种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跨学科,需要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人才。

高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并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

3.2 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数字化技术使得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成为可能。

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开放式在线课程,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分享给全球学生。

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共享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需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引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自由学习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4 全人培养数字化转型引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变化,还带来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既具备硬技能,又具备软技能。

4.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7)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9)2.2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9)2.3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10)2.4 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12)三、高校产教融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13)3.1 高校产教融合的历史发展 (15)3.2 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17)3.3 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8)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9)4.1 构建原则与指导思想 (20)4.2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21)4.3 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 (22)4.4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3)五、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25)5.1 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26)5.2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27)5.3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 (28)5.4 跨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30)六、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31)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6.2 评价方法与实施步骤 (35)6.3 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6)6.4 持续改进与动态调整 (37)七、结论与展望 (39)7.1 研究结论总结 (40)7.2 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展望 (41)7.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43)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紧密,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手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然后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教育国际化视角下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研究

教育国际化视角下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研究

教育国际化视角下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研究韩英军;王晓阳;连红军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其中关键在于高校教师人才培养
的国际化。

可以说国际化是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发展取向,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在推动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时,在培养的价值理念、培养的内容与目标、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培养的平台与环境、培养的督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离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鉴于此,我国各个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国际化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推动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各个方面创新发展,力求建构起国际化主导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高校走向国际化。

【总页数】2页(P159-160)
【作者】韩英军;王晓阳;连红军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教育改革创新理论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3.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教育区域国际化视角
4.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为例
5.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就业视角下的高校协同育人

浅谈就业视角下的高校协同育人

浅谈就业视角下的高校协同育人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高校协同育人的现状与挑战 (4)2.1 高校协同育人的发展历程 (6)2.2 当前高校协同育人的主要模式 (7)2.3 高校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9)三、就业视角下高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0)3.1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11)3.2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12)3.3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13)四、高校协同育人在就业方面的具体实践 (14)4.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16)4.3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用结合的深化 (17)4.4 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拓展 (18)五、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19)5.1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 (21)5.2 完善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与体制 (22)5.3 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23)5.4 优化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24)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结论 (26)6.2 政策建议 (27)6.3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9)一、内容描述就业市场分析与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与趋势,预测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指导。

高校协同育人理念的阐释:阐述高校协同育人的内涵,包括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跨学科合作等,强调协同育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研究:探讨高校与企业之间如何开展有效合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设置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分析:研究高校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的关联性,分析如何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使之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探讨高校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高校培养方式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培养方式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培养方式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作者:李劲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7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度的开展,人才培养方式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视角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不断深入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显然是基本要求,文章就以此为立足点加以全面论述,希望能够为高校培养方式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特点1.1 人才培养视角已由“学科型”转变为“复合型”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集中体现在立足学科专业发展,探寻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深化之路,不仅要求人才熟练掌握专项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而这恰恰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与以往“学科型”人才培养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而这正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2 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已将行业需求标准为核心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已经能够做到以行业需求为中心。

也就是说。

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可以做到根据当下行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将其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和基本要求加以,明确,以此来保证毕业生踏入就业市场能够得到广泛认可,为高校人才最大程度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提供重要保障,而这显然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特点。

2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关注点2.1 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进一步强化“一精多能”“复合型”人才虽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视角,但是在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与探索能力的全面培养上,力度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

也就是说在专业的跨学科方面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并不是非常明显,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相关的学科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并不是非常明确,进而导致高校人才只有“一精”,但并不具备明显的“多能”特质。

就业市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就业市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就业市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摘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点,本文提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并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特色、以专业为基础,建构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一、引言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名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讲话。

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英语教育由原来的复合型培养目标调整为“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培养目标。

自主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高层,将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任务,如何使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构地方高校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理念的沿革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英语与其他有关学科相结合的创新型英语人才。

培养这种英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因此,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文秋芳(2002)将创新型英语人才定义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论述了创新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创新精神、创新力和创新人格,而创新精神则体现在两个方面,求新和求异。

同时还提出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由三大板块组成即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

[1]郑玉琪(2006)在培养模式上则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认为课程设置应该更具有弹性化、灵活性、包容性、多元化和合理性,并将四年制的英语专业分为两个阶段实施教学,且提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五个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设计。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合作和知识融合。

传统的学科单一培养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片面了解,缺乏综合跨学科应用能力。

而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培养模式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鼓励学生从多个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运用。

首先,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科交叉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创造力的激发,帮助他们跳出狭隘的学科观念,从多个学科视角审视问题,并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个拥有艺术、工程、商务背景的团队可以创造出富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问题需要跨学科团队合作来解决,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叉应用。

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通过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合作,学生能够了解并尊重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整体团队的综合能力。

然而,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科交叉需要有合适的跨学科课程和教学资源。

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缺乏深入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此外,学科交叉还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否则他们将难以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其次,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机构的行政和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科单一机构设置会导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竞争,而学科交叉需要在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方面进行调整。

例如,可以设立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提供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和资源。

时代热点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化研究——以大学生炒股为例

时代热点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化研究——以大学生炒股为例

元 化的群体 。那 么, 现有学 生股 民群 体 中, 在 大学 生股 民的
比 例是 多 少 , 专 业 分 布 和 年 级 分 布 如 何 ? 以下 的 调 查 数 据 其
有 助于我们对其掌握一个基本 的轮 廓。
经 过 统 计 , 回 收 的 有 效 问 卷 中 , 4 8人 参 与 炒 股 , 在 有 3 炒 股 学 生 比例 为 1 . 。从 性 别 上 看 , 生 占 5 , 生 占 59 男 6 女 4 ; 年 级 上 来 看 , 一 至 大 四 学 生 炒 股 比 例 分 别 为 4 从 大 1 . ,8 2 ,3 3 和 2 . , 究 生 群 体 的参 与 比例 为 O 2 1 . 1. 35 研 1. ; 专 业 上 看 , 科 专 业 学 生 占 6 3 , 科 专 业 学 生 58 从 理 .% 文 占 1 . , 济 管理 类 学 生 占 2 . 。通 过 数 据 分 析 发 现 , 32 经 57 大 学 生 股 民 中 男 生 的 比例 高 于 女 生 ; 民 的 年 级 分 布 基 本 呈 股 现 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 明大学生对炒股有一个认知过程 。 说 调 查 发 现 , 济 管理 类 学 生 参 与 炒 股 的 程 度 远 远 高 于 其 经
知识 薄 弱 化 ; 调查 发 现 , 学 生 股 民 群 体 能 够 充 分 使 用 所 掌 大
2 调 查 分 析 与 主 要 结 论
2 1 大学 生炒股 的主 体特 征分 析 .
大 学 生 股 民 是 大 学 校 园 中 的一 个 特 殊 群 体 , 是 一 个 多 也
握 的网络技 术和操作 软件 进行 炒股 。在炒 股 方式这 项调查
Re e r h o heDy m i o lo lia i g Unie st lnt s a c n t na cM de fCu tv tn v r iy Tae s

论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论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收稿 日期 :0 0—1 21 0—2 8
学主要还是培养作为工具 的人 , 即制造工具 。 许多 ”
作者简介 : 闰江涛 (9 4 , , 16 一) 男 河南省襄城人 , 山学 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 平顶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 、 教育心理研究 。

1 4・ l
平顶 山学 院学报
21 0 1矩
地方高校作为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的机 构 , 比较注重工 具人 的培养 , 而对 作 为 “ 的人 ” 人 的培养 的理念是相对缺乏的 。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问题 上 ,
缺乏对 二者关 系的辩证 认识 , 过分注重 科研 , 教学 对
族 的素质 , 而且 直接关 系到未 来 中华 民族 的素 质 , 特
差距还是客观存 在 的。全 面地认 识地方 高等 院校人
具有清晰 的 大学 理念 是 高 校发 展 的 必然 要 求。 但是在现实的教 育实践 中, 不少 高校 , 特别是地 方 高 校存 在着大学 理念不清的问题 。如对大学 的职能 、 使 命、 根本 目的缺乏正 确认 识 , 于学校 的发展采 用重 对

个资格 。也许从 政策 层面上 看是 为 了适 应改革 开
培养中的社会价值 因素 , 会导致高校所培养 的人才社
放 的需要 , 更直 接的从 国外学 习先 进经验 , 使大学 生 睁开眼看世界 , 视野更开阔 。但实际上并没有 达到政 策预期 。学生的过度学习英 语挤 占了专业学 习、 文化 基础知识的学 习 , 造成 了学生专 业知 识相对 浅薄 、 狭
育为基本指 导思 想 , 能上 大 学意 味 着成 为 准 国家干 部, 成为高级专 门人才 。而 在大众 化教 育时 代 , 学生 需要交费上学 , 自主择业 , 大学教 育是促 进学 生素质 发展的教 育 , 并不 直接担 负计划 经济 时期 的更多责任 义 务。因此 , 如何保证大众化时期高等教 育的人才培 养 质量 , 国家出台 了一系列 的教育 政策 , 些政 策从 这 出发பைடு நூலகம்来说无 可厚 非 , 也发 挥 了积 极作用 , 但某些 因

“思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思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思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6)1. “思专创”的内涵解读 (7)2. 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8)3. 相关教育理论概述 (10)三、“思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1.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现状 (12)2. 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现状 (13)3. 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4)4. “思专创”融合的现状与挑战 (15)四、“思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策略 (17)1. 明确培养目标,强化价值引领 (18)2. 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 (19)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20)4.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21)5.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2)五、案例分析——“思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实践241. 国内某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6)2. 国外某大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思专创”融合举措 (27)3. 案例分析与启示 (28)六、结论与展望 (29)1. 研究结论总结 (30)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概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培养模式单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提高高校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本研究从“思专创”融合视角出发,对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优化。

本研究分析了“思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高校师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包括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等。

本研究对优化后的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年第10期(总第1438期)N o .10,2023S e r i a lN o .1438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我国外语教育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外语教育的挑战已经演变为如何应对并改善供需不均衡状态及人才产出的问题。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提出了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强,且能适应我国对外社交、经济社会发展、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020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教育格局下,我们应该始终以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外语人才为目标,聚力发展建设更具“格局”的外语专业。

基于此,现行外语专业的教育模式框架需要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调整,以科学性、专业性的人才产出为导向,设计实施更为有效、操作性强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专业配置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建构扎实的专业知识模块,以及综合知识素养模块。

坚定自我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到真正的将外语专业的综合技能与丰富的人文素养结合起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一、生涯建构理论的应用(一)理论意义传统的职业配型建立在职业分工和职业环境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特性和兴趣来选定职业配型。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透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透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制度约束和产生新制度
信条的过程中, 还存在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周冰等人在研究
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中提出“ 过渡性制度安排与平滑转型” 的理论观点 , 他们认为过渡性制度安排是中国经济实现顺利 转轨的最核心因素, 这既是 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 也是

制度 变 迁 与 行 业 特 色 型 高 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收 稿 日期 :O 1—0 0 2l 4— 6 基 金项 目 :江 苏 省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革 研 究重 点 课 题 “ 有 行 业 背 景 的 地 方 普 通 高 校 特 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研 究 ”( 教 高 [ 0 9—3 ] ; 国气 象 具 苏 20 7 】中
局软科学重点项 目“ 全球化时代我国气象创新 人才培 养的问题 与对 策研 究”; 南京信 息工程大 学教 改重点项 目“ 行业高校特 色人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创 新 与 实 践 ”( 号 :O Y O 成 果 之 一 。 编 lJ O 6) 作者简介 : 吴立保 , 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高 等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 教育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 管兆勇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副校 长,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郑有 飞 , 南京 信息 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 ,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的, 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着三次大的变革。“ 行业化” 阶段起
很好的理论框架。所谓的制度变迁, 是指制度创立、 变更及 始于 2 世纪5 0 O年代我国的院校调整, 受苏联专业化教育的 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 的方式。林毅夫教授将其分为强制 影响, 形成了一大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
的 改革
随着新制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制度被理解为一种对资 将中国的转轨与其他任何一个转型体 区分开来的重要标 。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中国体制转 源或权利进行安排的规则体系, 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新 志 J 制度主义社会 学理论 的代表 人物如斯科 特 (ct 、 尔 型一样, So ) 迈 t 也存在着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 以期实现平滑转型。 ( ee)罗万( oa ) My 、 r R wn 等人 , 开始把制度分析用于对教育现 中, 有关制度变迁理论的运用为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经历了 象的研究, 丰富和深化了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其 “ 行业化” 去行业化” 再行业化” 一“ 一“ 的变迁历程。相应

“双碳”背景下高校碳金融人才培养生态模式研究

“双碳”背景下高校碳金融人才培养生态模式研究

第3期2024年5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3May 2024[收稿日期]2024-04-01[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双碳’背景下碳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4BRL0V700E1)。

[作者简介]李菲菲(1982-),女,吉林松原人,博士,东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经济、碳金融。

李冬焱(1976-),女,山东乳山人,硕士,东北电力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通讯作者]崔金栋(1980-),男,山东德州人,博士,东北电力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

“双碳”背景下高校碳金融人才培养生态模式研究李菲菲,崔金栋,李冬焱(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吉林 132012) [摘 要]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持续推进,低碳、降碳目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双碳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碳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高校也尚未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经济需要的碳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碳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知识体系不完备、金融实践不落地、联合培养不完备等问题。

本文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分析碳金融知识生态体系中不同主体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进而确定高校碳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建立符合人才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为促进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双碳”;碳金融;人才培养;知识生态;人才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3-0043-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3 0072021年9月,中国郑重做出“双碳”承诺。

随着我国“双碳”政策体系以及碳市场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碳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引导各方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新兴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低碳转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常态下基于社会实践视角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新常态下基于社会实践视角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新常态下基于社会实践视角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者:李同亮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2期李同亮(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总结了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了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社会实践机制,推进社会实践“四化”,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改进高校社会实践的办法和对策,加强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51-02作者简介:李同亮(1986-),男(汉族),安徽六安,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团学工作及就业创业。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李克强总理在不同的场合下多次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已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新引擎,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根本出路。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党和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推进,高校需要努力造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1]。

社会实践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长知识、增才干、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实践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1.社会实践有利于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强的选择和能动性,是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高职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强化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力量有效整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例如,某高职院校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了与当地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学校还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些举措为该校的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3-03-29T08:43:50.36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57卷1期作者:黄潇苹张硕[导读] 本文通过对当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国家战略、社企发展等的重大意义,得出依托学校优势,从社会、学生、教师等层面实现系统性全方位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途径。

黄潇苹张硕(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处;辽宁大连116052)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国家战略、社企发展等的重大意义,得出依托学校优势,从社会、学生、教师等层面实现系统性全方位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早在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高校要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民办高校自身向应用型转变的同时,又是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新时代发展赋予民办本科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民办高校对于自身缺乏正确的定位,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虽然大多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但人才培养表面化现象严重。

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关注内部管理,对于社会行业及企业管理的现状缺乏必要且深入的调研,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未能与企业实践需求相结合,未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