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和建设高质量社科人才队伍的科学方法

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和建设高质量社科人才队伍的科学方法

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和建设高质量社科人才队伍的科学方法引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建立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培养高质量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本文将对于如何建立三大体系以及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全面详细且深入的指导。

建立三大体系哲学体系哲学是探讨人类存在、认识和价值的学科,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哲学体系的科学方法包括:1.梳理传统:对于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进行系统整理,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背景中,形成有机的整体。

2.激发创新:引入前沿思想和理论,促进哲学的发展,并鼓励学者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3.实践应用:将哲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社会制定政策和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社会科学体系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向。

建立社会科学体系的科学方法包括:1.跨学科交流:鼓励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与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

2.深化实证研究:通过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定量研究等手段,全面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关注实践问题: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方法体系科学方法体系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巧。

建立科学方法体系的科学方法包括:1.系统整合:对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统一的体系框架。

2.方法创新:鼓励研究人员在科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寻找更加高效、准确的研究方法。

3.持续学习: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技能,确保科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更新。

建设高质量社科人才队伍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社科人才队伍,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步骤和策略:人才选拔与培养1.严格选拔:设立科学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包括招聘在业界有声望的专家、学者,以及开展综合评估和选拔机制等。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1(000)035
【摘要】新闻背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时说,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总页数】1页(P49-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2
【相关文献】
1.“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矛盾论探析 [J], 陈林
2.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J],
3.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 [J], 卫冬
4.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读者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阅读与写作》创刊三十周年回眸 [J], 无
5.“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矛盾论探析 [J], 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

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石河子大学并校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石河子大学并校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科研 究实 力不 强 , 平 有 限 , 水 仅有 个 别 教 师 承 担 省 级 科研 课题 。 ( ) 础发 展 阶段 ( 0 1 0 4年 ) 二 基 2 0 —2 0
石河 子大学 是 1 9 9 6年 由原农业 部所 属 的 四所 学校合 并组 成 , 经过 “ 五” 建设 与发 展 , 十 五 ” 九 的 “ 初期被 国家列 为西部 重点 建设 高校 , 由教 育部 和 并
2 0 —2 0 0 1 0 4年 是石 河子 大 学逐 步 完 善 社科 学 科建 设体 系 , 合理 规划 布局 并不 断增设 新学 科 专业 的基 础 奠定 阶段 。这一 阶段 , 学社 科类 学科 专业 大 院系 由“ 五” 间 的单 一性 , 始 向经 、 、 、 、 九 期 开 管 文 法
大学 相关学 科专 业 内展开 , 校也在 不 断加大 对社 学
二 、 升学 校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能 力 的 提
主 要 措 施
( ) 放 思 想 , 变 观 念 , 动 “ 大 行 动 计 一 解 转 启 六
划”
科研 究 的支持 力度 。但从 整体 上看 , 阶段 大学 社 此
社科 创新 体 系框架 , 出 了一 条 特 色 鲜 明 、 展 迅 走 发
科 基金 年 度项 目, 同时承 担 的省部 级科 研课题 开 始 逐渐增 加 , 志着学 校社 会科 学研 究跨 入 了新 的历 标
史发 展 阶段 。2 0 0 4年 , 贯 彻 中共 中 央关 于 进 一 为 步 繁荣发 展哲 学社 会科学 的精神 , 学首 次召 开 了 大
史、 教等 多学 科性 过 渡 , 科 建 设 越 上 一 个 新 的 台 学 阶 , 士 学 位 点 数 量 显 著 增 长 , 士 学 位 点 实 现 硕 博 “ 的突 破 。2 0 零” 0 1年 , 学 首 次 获 得 2项 国 家社 大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作者:李文君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1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配套文件。

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进行了解读。

《教育与职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制定依据了怎样的原则?张东刚: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持和巩固了健康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传承创新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必须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科研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展,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制定依据了以下原则:一是以解决制约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切实措施。

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完善顶层设计,作出前瞻部署。

二是针对高校特点,通过重点规划,推进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

三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重点建设,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者: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06期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术评价等各环节。

《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对文明传承有重大影响、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濒危学科、冷门学科。

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建立健全高校教材编审机制,创新教材编写、推广、使用的体制机制,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积极性。

《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落实社会科学领域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政策,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捐赠、设立学术基金会等方式支持科研工作。

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建立科研信用管理、评价结果公布等制度,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引导教学研究人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一、概述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瑰宝,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民众精神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科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理论依据1.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实行科学评价,以激励广大研究者积极投身创新研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不足,国内更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建立适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设路径1.明确评价标准和指标需要建立适合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考虑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

2. 强化成果质量评价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成果质量的评价,重点考量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创新性,注重对于理论贡献的评价。

3. 增强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取得重要创新成果的研究者给予适当奖励和荣誉,鼓励广大研究者积极投入创新研究。

4. 加强评价效果监督建立评价效果监督机制,对于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评估和监督,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客观和公正性。

四、结语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和探讨。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激励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推进评价体系建设的途径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工作: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上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的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

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

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1•引言•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现状•科研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实践•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的效果与评价引言01背景介绍的重要性当前科研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创新科研管理的背景和必要性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目的研究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意义对未来科研管理的影响和作用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现状02当前管理体制和机制当前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主要以行政化管理为主,缺乏学术自主权和灵活性。

学术资源配置不合理,重立项轻结项,重成果轻转化,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科研评价机制不健全,量化指标和短期行为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

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难,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

发展趋势未来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将更加注重学术自主权和灵活性的发挥,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推进科研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和科学化。

同时,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推广。

科研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03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和要素。

创新可以发生在技术、组织、制度等多个方面,并且可以相互促进。

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

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持续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改进。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 -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 -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日前,“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会议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来自武汉大学、江苏省教育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的代表作了会议交流发言。

现将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加强高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顾海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于高校一流智库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就要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特别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社会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的民主协商,如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等层面的协商渠道和形式。

高校各方面高层次人才集中、各学科协同创新思想集聚、对中国和世界理解视域广阔等丰厚的资源和禀赋,以此为平台和基地建设起来的高校智库,在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方面,显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特色。

其次,《决定》提出的民主协商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是高校智库建设应该把握的根本方向。

智库建设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产生正能量,要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智库建设的主旨与目标。

再次,《决定》强调的“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是对智库建设任务和作用范围的明确要求,提出了智库建设与高校惯常的科研的不同。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一体现充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大举措,这一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新要求,应该成为高校建立一流智库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整理版]教导部副部长李卫红

[整理版]教导部副部长李卫红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教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总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即“推进改革、加强建设、确保稳定”。

一、推进改革。

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依法保障教师待遇的一个“里程碑”。

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这项制度的实施,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去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各地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本兑现,并为下一步实施绩效考核和30%奖励绩效工资分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准备。

但也要看到,发展并不平衡,有的省在经济状况并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比较好地落实了133号文件精神和三部门提出的要求,按时顺利兑现了教师的基础绩效性工资,而有的省市重视还不够,基础性工资兑现比较慢,政策解释和教师思想工作也不到位,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教师罢课等群体性事件。

今年,我们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好事办好”的要求,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

要认真抓好教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尽快落实本地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加强对所属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指导和审批,确保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按有关要求和规范程序进行。

同时要千方百计做好政策解释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措施坚决杜绝教师罢课等违规行为。

二是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关键是合理确定各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认真落实“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地区同类学校之间的教师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保持相对均衡”的要求,保证农村地区学校不低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目前已有21个省份按照教育部、人社部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精神,出台了本地实施意见,今年要继续推进。

三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2009年,我们在山东潍坊市、吉林松原市、陕西宝鸡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4.29•【文号】教社科厅函〔2024〕10号•【施行日期】2024.04.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办法(试行)》(教社科〔2023〕3号),决定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和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支撑力、贡献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建设目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科研。

创新研究方法手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增强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本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首批计划遴选认定30个左右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

在建设周期内,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并根据建设成效滚动资助,连续资助期限不超过2个周期。

三、申报条件(一)创新团队不设选题指南,可依据研究专长结合支持办法要求自主选定研究领域,自行拟定团队名称。

(二)创新团队主要依托的学科应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原则上须为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或在相关评价中处于前列的学校优势学科。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意见》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任务: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更大贡献。

《意见》提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主要有5项任务:一是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三是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水平,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四是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五是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学术自律,推进学风制度建设。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巩固,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当今的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教育事业发展要越过“高原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重视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

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进行统筹设计、系统推进。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教育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切实解决好“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提升工程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是推动高校知识结构调整、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为此,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工程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基础。

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落实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深入挖掘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实践价值,并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其次,要提高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即便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管理创新,不断推进咨政服务模式改革,加大咨政服务资源投入,强化咨政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咨政服务水平,促进咨政服务能力的迅速发展。

再次,要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必须强化咨政人才培养。

一方面,要加大对咨政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咨政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强化咨政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咨政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具有多年咨政服务经验的专家学者,丰富高校咨政服务团队的技术结构,提高高校咨政服务能力。

最后,要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必须加强咨政服务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咨政服务项目评价体系,加强咨政服务实施、督查和考核管理,确保咨政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并定期发布咨政服务工作报告,以推动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总之,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工程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管理创新、咨政人才培养和咨政服务管理,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施, 为哲 学社 会科 学 界 的思想 创 造 和理论 创 新 营造 了 良好 环境 。今天 , 哲 学社会 科 学工作 者 可 以畅所 欲
言, 各展其长 , 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尚不富足 , 但可以衣食无忧。党和
国 家不 断加 大 对哲 学 社 会科 学 的投 人 , 各 方 面 待遇 都在 逐 渐 改善 , 哲 学社 会科 学 工 作者 可 以一 门心思 、
界、 传承文明、 创新理论 、 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 的重要功能。为了完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使之更好
地服务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历史重任 , 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作出了实施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工
程, 建设 具有 中国特 色 、 中 国风 格 、 中 国气 派 的哲学 社会 科学 的战略决 策 , 对如何 实施 哲学 社会 科学 创新 工 程提 出 了明确 的指 导性 方 针 和基本 要 求 。党 的 十八 大站 在历 史 和 时代 的高 度 , 着 眼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出的机遇。如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 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动之中, 我 国正处于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发展 的重 要 战略机 遇期 , 正 处 于全 面建成 小康 社会 的关 键期 和改 革开 放 的攻坚 期 , 这 一
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第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为哲
形势 、 任 务 和挑 战 , 哲 学社 会 科 学工 作 者理 应 抓 住 时代机 遇 , 更 加 自觉 地把 科 研工 作 融人 到 发展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滚滚 洪 流 中 , 融入 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复兴 中 , 融人 到党 领 导 的哲 学社 会科 学 理论 学术 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对甘肃发展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对甘肃发展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对甘肃发展的作用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国家和各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加快推进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助推甘肃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一、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甘肃转型跨越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鲜明的党性原则。

它不仅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又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不仅以研究和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为己任,同时还发挥着特殊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灵魂,决定着文化建设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甘肃是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通道区、生态保护的战略屏障区和全面小康的谷底区。

甘肃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趋势,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尤为明显,尤其在当前阶段,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社会公平、扩大就业、完善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在甘肃省更是面临着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和破坏,社会管理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证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帅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主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有利于我党和各个地区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它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整个西北地区的安全,事关构建社会和谐,事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等的战略利益。

只有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才能有效引导民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及时、果断和准确解决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错误倾向,事关政治是非的重大问题或相关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群体事件等,从而努力构建甘肃社会和谐有序,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4.25•【字号】京教研[2012]6号•【施行日期】2012.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京教研〔2012〕6号)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北京地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和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研环境,为北京社会发展服务,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部署,以及建设“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积极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动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理论创新、建设具有“北京精神”的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二、明确目标,整合资源,保持北京高校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知名高校云集,研究力量雄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明显的发展潜力。

北京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建设、人才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以国家战略和首都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加大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肩负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肩负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肩负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7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我国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主持人:李文君投稿邮箱: liwenjun163@顾也力:当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我认为当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全社会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目前,一部分人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认识或处理繁荣计划,其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学问,有它所遵循的科学规律。

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要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打破诸多陈旧观念。

第二,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国家及有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仍显不足。

受经费限制,很多高校在尖端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相信,随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启动实施,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到那时可能是“不差钱”,而是能否拿出“好项目”。

第三,亟待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评价机制。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必须成为繁荣计划的一个突破点,评价机制关键是要能培育和激励创新。

要想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就要有所突破,突破可能意味着风险。

要创新就不能怕犯错误,要有先行先试的胆量。

说实话,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能改的基本都改了,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下定决心攻坚克难。

具体到每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可能情况有所不同,但在某个“点”或某个环节的突破,对推动整体改革也许有很大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除了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外,关键是每个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机构要抱有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赵德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任重道远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高校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阵地,肩负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任。

教育部 财政部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教育部 财政部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际科学计划,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参与 国际组织的招
聘 ,加 强 国际 职 员和 复合 型 人才 培养 储 备 。积 极参
哲学社会科学 “ 走出去”计划的体制机制 ,完善有
关政 策措 施 。通 过 在高 等学 校 科学 研 究优 秀成 果奖 l l l
与和推动国际学术组织有关政策 、规则 、标准的研
务 院办 公 厅转 发 ( 育部 关 于深 入 推进 高 等学 校 哲 教 学 社会 科 学繁 荣发 展 的意 见 )的 通 知 ,全 面 规 划 2 1— 0 0 高等 学 校哲 学 社 会 科学 发 展 ,教 育 部 0 2 2 年 1
制定 了本 计划 。
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6 积 极 参 与 国 际 学 术 活来自 和 学 术 组 织 。设 立 .
国 际学 术 会议 专项 ,支持 高 等学 校 举办 创办 高 层 次 国 际学 术会 议 。鼓 励参 与 和设 立 国际 学 术组 织 、国
2 完 善 制 度 ,优 化 环 境 。建 立 健 全 实 施 高 校 。
凝练 学 术方 向、 汇聚研 究 队伍 、增 强 发展 活 力 ,构 建哲 学 社会 科学 研 究创 新平 台 体 系 ,建 设 一批 达 到 世界 水平 ,享有 国际 声誉 的学术 高地 和咨 询智库 。 —— 统 筹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应 用 对 策 研 究 ,重
熬 骶 熬 抟骶 耱 …
五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 .
经费管理制度 , 加强审计监督 ,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
确保规范安全和高效。▲( 稿件来源:教育部网站) :
一 s |6 c @ 2 o
1 3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王 伟 光 指 出 ,实 施 创 新 工 程 的 目的 ,就 是 构 建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体 系 , 多 出 经 得 起 实 践 检
验 的精 品成 果 ,多 出政 治方 向正 确 、学 术 导 向明确 、科研 成 果 突 出 的高层 次 人 才 ,为人 民服 务 ,
为繁荣 发展 社会 主 义先 进 文 化 服 务 ,为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服 务 。实施 创 新 工程 的指 导 思 想 是 ,
构 建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体 系 ,为 繁 荣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服 务
[ 刊特 稿 ] 本
构 建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体 系 ' 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启 动 哲 学 社会 科 学创 新 工程
本 刊 编 辑 部
高 举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伟 大旗 帜 ,以 马克 思列 宁 主义 、毛 泽 东思 想 、邓 小平 理论 、 “ 个代 表 ” 三 重 要思想 为指 导 ,全面贯 彻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按 照 中 央精 神 和要 求 ,大力 实 施 科研 强 院 、人 才 强 院 、管 理强 院 “ 大 战略 ” 三 ,着力 改革体 制机 制制 度 ,努 力 实现 以马克 思 主义 为指 导 ,以学 术
平 和理论 学术 影 响力 ,使 中国社科 院获 得一 次新 的大发 展 。
中国社会 科学 院党组 副 书记 、常务 副 院长 、学 部 主席 团 主席 王伟 光 7月 2 日在 中 国社 会科 5
学 院哲学 社会科 学创 新T 程专 题工作 会议 第一 次 全体 大会 上 发表 了 《 续 实 施 三大 强 院 战略 全 继 力启 动哲学 社会 科学 创新 T程 》 的讲 话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21年11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年)》已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标志着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正式启动。

新一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各项思路和举措的具体行动计划,是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工作抓手。

该计划的制订立足当前实际,谋划未来发展;立足高校特点,凸显特色优势;立足提高质量,增强创新能力;立足继承创新,加强统筹协调。

计划明确了未来1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年)》进行了解读。

迎接新挑战,不断创新发展
《教育与职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制订依据了怎样的原则?
张东刚: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持和巩固了健康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传承创新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必须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科研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展,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制订依据了以下原则:一是以解决制约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出发
点,提出切实措施。

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完善顶层设计,作出前瞻部署。

二是针对高校特点,通过重点规划,推进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

三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重点建设,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协调发展。

围绕总体目标,构建八个体系
《教育与职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哪些?
张东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到2021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新一轮计划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着力构建8个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团队攻关研究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科研项目体系;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研究条件支撑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构建现代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同时,要大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抓质量抓创新,搞好重点建设
《教育与职业》: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点建设
内容有哪些?
张东刚:一是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任务。

建立中央、地方和高校分级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对教材所涉课程教师的培训,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

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全面实施课程建设标准,健全质量测评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新建一批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进一步加强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

教育部将启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同时在各类项目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对高水平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鼓励高校教师发扬“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基础研究。

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一批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

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高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

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

支持高校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活动。

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普及项目”,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

六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计划”,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

支持高校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建立一批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高校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
重点建设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七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

八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

继续组织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和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链接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回眸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新的春天。

教育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启动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从此,立足创新、提高质量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5年来,通过实施“繁荣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产生了一批有深度、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增强了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高校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日益巩固,作用不可替代。

202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年)》,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配套文件。

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