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董 洁 朱 茜

江苏大学 科技处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在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发展历程和建设目标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具有的人才集中、知识密集、学科综合交叉等优势,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充分说明高校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正在迅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 作用

作者简介:1964~,辽宁沈阳市人,江苏大学科技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企业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国家层次上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从1977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从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创新模式是计划主导模式,主要表现为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如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从1995~1998年,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国家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由此进入了国家创新体系阶段。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及主要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大的飞跃。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将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其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并与企业、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形成相互开放、分工合理的结构布局,在国家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大学应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同时还应新建和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围绕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研究,并向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通过联合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

开放实验室等,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结合。通过加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深入融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三、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由于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自由探索过程,它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和宽松的环境、需要最富于创新的人才群体,同时它又具有失败的风险性……。而高校具有宽松的环境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又有各学科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年轻而又富于创新精神的硕士生、博士生人才群体,因此决定了高校是知识创新过程最适宜的主体。以下数据也充分说明高校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

在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国际学术声誉不断提升。目前,全国高校共有R&D机构5090个,固定资产原值达158亿元,其中仪器设备原值为115亿元。建设有10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或正在启动建设4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经费超过1亿元的高校有25所,超过2亿元的有21所。前50所高校科技经费达112.1亿元,占高校科技总经费64.2%以上。在我国600所本科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260余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近500所。国家目标的科技任务、科技经费和科技创新基地明显向高校集结,初步构筑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正在逐步形成,并日益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是我国原创性科技和理论的重要发源地

“九五”期间,高校科技经费从1996年的4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42亿元,每年平均增长20%。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左右,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国家“973”计划项目30%以上,200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6%,重点项目56%;发表SCI论文占《SC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近70%,发表EI 论文占《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75%以上。2001年,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高校获国家三大奖80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0%,技术发明奖66%,科技进步奖46%;申请专利4185项(其中发明专利2684项),获专利授权1850项(其中发明专利680项)。到2003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超过240亿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78.1%;重点项目57.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4.2%;创新研究群体54.2%。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2003年全国高校当年共申请专利10216件,比上一年增长71%;全国高校当年共获授权专利3389件,比上一年增长98%。2004年前6个月,全国高校申请专利6259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4%;全国高校获授权专利2143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0%。由此看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基地。

2、高校是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密集、研发能力强、整体实力在全国处于前列等优势,长期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其成果入选2001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在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推广应用,而且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破了世界极少数发达国家独有并对我国封锁的局面,对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清华大学承担的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核能开发应用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系列超级并行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超级并行计算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在CIMS研究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卓越贡献获美国CIMS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等。

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来看,2003年,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5940项,合同金额25.2亿元;创办科技型企业1993个,控股与参股的上市公司有36家,销售收入超过826.67亿元,实现利润42.98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发展迅速,吸引社会投293亿元,孵化培育出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股份、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