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加大对高校各种创新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各种创新要素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恰当、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紧密协调,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也只有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

具体地说,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主要应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

就是要求高校要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即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

高校应当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转化、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的中心。

高校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还应在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

三是文化辐射。

高校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于高校的声誉,声誉越高的大学文化辐射能力也越强。

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董 洁 朱 茜江苏大学 科技处 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在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发展历程和建设目标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具有的人才集中、知识密集、学科综合交叉等优势,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充分说明高校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正在迅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 作用作者简介:1964~,辽宁沈阳市人,江苏大学科技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企业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发展历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家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国家层次上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从1977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从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创新模式是计划主导模式,主要表现为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如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从1995~1998年,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一、引言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的基石。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还表现在科技创新方面。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器。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任务,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推动了学术领域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方面。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实践机会,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等教育还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为实现社会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保护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还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

高等教育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教育和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结论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还保护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校高等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发挥的作用

高校发挥的作用

2023-2024(1)形势与政策
1.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能发挥什么样
的作用?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培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科学研究:高校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可以进行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3.社会服务: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未来,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质量

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质量

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质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推动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高校发展的也要注重提高教育的质量,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科和专业,高校为社会培养各个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

高校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研究资源,可以开展前沿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

高校还承担着社会责任,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和社区参与,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至关重要。

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高校要想发挥其重要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高教育的质量。

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高质量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高质量的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

三、高校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高校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质量不均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高校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高校还应该加强与产业界和社会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高校应该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高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高校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促进科技创新成为高校的一项重
要使命。

首先,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高
校拥有众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

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等
领域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形成
了紧密的科技合作网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还积极参与国家重
大科技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建设,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提升做出了
巨大贡献。

第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高校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一流的师
资力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
先进的科技知识,还拥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他们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
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走向更加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我们
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高校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合作,共
同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高校在强国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为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不可替代的力量。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培养各类人才是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高校作为全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团队。

高校通过开设各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优秀的人才队伍。

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还是教师、公务员等各个行业的人才,都是从高校中走出来的。

高校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国家提供了各个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是推动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

高校拥有众多的科研人员和丰富的科研资源,能够开展各类科研项目。

高校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许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在高校中孕育和诞生的,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为强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校还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文化传承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高校通过开设文化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同时,高校也是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

高校通过开设艺术类专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的文化艺术人才,为国家的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在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传承和创新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随着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将继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定位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定位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定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发挥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任,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拓展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

在自主创新所涵盖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高校都可以大有作为。

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人才和知识的快速流动等特点,奠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这方面,我国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受前苏联科技体系的影响,我国高校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而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高校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对于高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下,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是统一的。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密切参与研究活动,从中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措施。

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科是科技创新的依托,科技创新是提高学科水平的前提。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独特作用,表现在可持续地为各行各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完成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火学在“科学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川31.2科技人员投入科技人员情况主要见表3-4、图3-3。

表3-41991.2002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数目比较单位:万人年份高笱学校科研机构(中科院系统)199l29.183.4199229.975.719933】.4723199431.968.3199532.466.6199633.265.3199732.663.3199834.560.7199934.255_3200035.249.1200136.642.7200238.541.5资辩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9,366:http:t/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im图3-31991·2002jF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数目发展趋势图自党的十六大胜利召_丁r,中央领导屡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lO万亿元的新台阶,增长率达到8%,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显著: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丌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与这样的大好形式相适应,大学各项科技工作也是欣欣向荣。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F,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广大大学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玎拓进取,与时俱进,在制度创新、科学创额、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在基地建设,基础与高科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教育信息化、创新人/4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新世纪的大学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J1:端。

第三章人学在“科学创靳”系统中的地位莆I怍Hj且其优势还在逐年递增。

幽内部分机构占国内论文数比例的变化趋势如图3-4。

2002年,全年全国大学共有36192人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论文27618篇;出版科技专著6325部、发表学术论文34.6万篇,被国际三大榆索系统收录论文37822篇;鉴定科技成果6674项,申请专利6778项,获专利授权2251项:签定技术转让合同5683项,合同金额38.O亿元。

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摇篮。

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高校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

它们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这些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通过高等教育,学生们能够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

此外,高校还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中心。

在这里,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得以碰撞和交融,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思想源泉。

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不仅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因此,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极” ,
要把学 生的创新能 力作为教育 评价 的重要 内容。其次 ,在学生的个性 培养方面 .要 改变传统的培养统一规格 的 “ 丝钉式 人才”为 “ 螺 有个 性的人才 ”的观念 .个性是一个人 的刨造性 的心理基 础 ,一个没有个 .
性的人云亦云 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 ,所 以我 们必 须改变传统的只 重共性约束忽视个性发 展的教 育观 念。
的影响下 ,往往 圊于传统的惯性思维 ,不愿 或不敢突破因袭前人 的思 维定势和传统继承模式 ,长期 以来 存在着 “ 试教育什么就教什么 ,怎样考就怎样教 , 直是重继承轻刨新 。两千 多年前 的著 名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重继承

制 度 ,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 了坚 实的基础。市场化的开放也为教育本
构.承担 了国家的主要 科技 创新与技 术研发工作 ,必然成 为国家创新体 系中的 “ 创新极” 关键词 高等教 育 创新极 角色定位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吲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 力,是鲴家竞 争的核心 ,是强阚富民的重要基础 ,是国家的安全 保证 缺乏 创新的 民族是没有希望 的民族 自l 年国家创新体 系战略确 定后 , “ 9 创新 极 ”的概 念随之 而生 ,所硝 “ 创新极”是指一个 创新机 构或 群体在一 个 围家或地 区的创新活 动中起 推动作用 ,居于领导地位 的现 象 ,属于 定位概念 主要 用来明确高等学校等仓 新机构在一个闭 家创新体 系中 的位置与作用 教育是发展科学 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 代化建 设中具有 先 导性 、 全局性的作用 ,必须摆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 民副志 明 确提 出: “ 而对世 界科技 飞速发 展的挑 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 民族创新 能 力提到关 系中华 民族 兴衰 存 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 民族创新 . 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 的使 命 。”高等学校聚集 了 国内精英人才 ,我闺博士生在校 人数仅 次于美国 、德国 ,居世 界第三 位 成为了中斟科技人才 、 创新能 力最密集的机构 ,承担了国家的 主 要科 技 创新 与技 术研 发 工作 ,必 然成 为 家 创新 体 系 中的 “ 创新

论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2期 ( 第 1 第 2期 ) O卷
{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工
NO 2 20 . ,0 8
( 11 . . ) 、o . O NO 2


0 摹 - j - . 。.-

≥ 教育磅蠹
濑 卿 用 敢
龙 云 飞 雷 尚 清
( t I 学 , t I成 都 6 0 6 ; tI 华 大 学 , tI 都 6 0 3 ) 1I J 大  ̄I IJ  ̄i 1 0 4 2IJ 西  ̄f IJ  ̄ I成 1 0 9
[ 摘 要 ] 当前 , 强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升核 心技 术 的 竞 争 力 已经 成 为 我 国 的基 本 国策 。核 心 技 术 的 获 取 依 赖 于 大量 的基 增 提 础 性 研 究 。企 业搞 基 础 研 究 难度 大 , 效 慢 。并 且 在 目前 整 个 国家 创 新 系统 尚 不 健 全 的情 况 下 , 国企 业 也 无 力 承 担 成 为 国 见 我 家创 新 主 体 的 重任 。 而 以“ 1 2 l工程 ” 属 高校 为 代 表 的 高水 平 大 学 , 所 学科 门类 齐 全 . 家 学者 集 中. 究 设 备 先 进 , 一 般 单 专 研 为 型 科研 机 构 所难 相 比 , 为 科 技 研 究 特 别 是 基 础 性 研 究 与 高水 平 人 才 培 养 的 最 主 要 力量 , 国 高 水 平 大 学 当 前 及 今 后 的发 作 我 展 情 况 就 关 系到 了我 国 自主 创新 战略 能 否 顺 利 实现 的 问 题 。 [ 键词] 关 高水平大学; 政办学 ; 行 自主 创 新 [ 中图 分 类 号 ]G4 [ O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 4 5 (0 8 O 一 O 1一 O 文 0 8 0 3 2 0 )2 l9 2

论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面。
项 目课 程 系 统 化 直 接 来 源 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的课
属 于 ( 作 过 程 复 杂 程 度 ) 进 关 系 ; 拟 电路 分 析 课 工 递 模 程 中 “ 立 前 置 放 大 器 的制 作 与 调 试 ” “ 成 前 置 放 大 分 、集
器 的制 作 与调 试 ” “ 、 电源 电路 的 制 作 与 调 试 ” 目呈 现 项
造 与 维 护 ” “ 栋 日光 温 室 的 建 造 与 维 护 ” 项 目之 间 、连 等
统化不是用知识的存储 而是用 能力的培养应对未来 , 我
们 认 为 . 这 样 一 个 个 强 调 比较 的 项 目课 程 系 统 化 的设 在
计 中 . 习 者 的能 力 就会 逐 步从 经验 层 面上 升 到 策 略 层 学
论 高 职 教 育在 创 新 型 国家 建 设 中 的 地位 和 作 用
创新型 国家建设是我 国新 时期的重要发展 战略 ,
高新 技 术 的传 播 与 应 用 , 升 企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提 :

:是・个全社会 广泛参 与 的系统工程 。 这样 的历史背 在

高职 教 育 立 足 地 方 , 过 构 建 区域 性 知 识 和 技 术 : 通 传 播 和 应 用 系统 、 会 支撑 服 务 系统 , 化 高校 与 地 社 深 方 创 新 联 动 机 制 , 区域 科 技 创 新 中发 挥 基 础 和 引 领 l 在 _ :
作 用 , 动 区域 自主 创 新 体 系的 建 立 。 推 j i 鬻: §
景 下 职教育面 临着重 大的发展 机遇和挑 战。高职 高
和技术传播 与应用 系统 、 社会 支撑服 务 系统 中。 都起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务业 ,科技 创新 是 维 系校 办产 业 的 灵魂 。 三 大学为建 设创新性 国家 、构建 国家创 新体系
科技 创新 ,特 别是 基础 研 究的 重担 越 来越 多地落 到
了大 学 的 身 上 ,大 学 已 成 为 国 家 基 础 研 究 的 主 要 基
地之 一 。
提供 了全 面 的人 才 支 持 ,营造 了 良好 的创 新 文 化氛
在 一定 程 度上 说 ,高 等学 校 在 创新 文化 建 设上 发挥
着 骨干 和 引领 作 用 。
在科 技 迅猛 发 展 和 经济 全球 化 趋 势 下 ,各 国之 间 综 合 国 力 竞 争 日趋 激 烈 , 创 新 能 力 和 人 才 素 质 越 来越 成 为一 个 国家 自立于 先进 民族之 林 的决 定性 因 素 。形势 发 展 对科 技 创新 和 高新 技术 产 业化 提 出 了
科 技 创新 的 最终 目的 是把 成 果 转化 为 现 实的 产 品 和技 术 。改 革 开放 以 来 ,大学 利 用 自身 优势 创 办
科 技 企 业 ,建 立 各 种 成 果 转 化 基 地 , 在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化 、 促 进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等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实 践 证 明 ,校 办 产 业 的 发 展 方 向 是 科 技 产 业 或 以 高 科 技 产 品 为 核 心 的 高 附 加 值 服

( ) 大 学 的 科 技 创 新 平 台 和 科 技 创 新 团 队 建 二
设 , 引 领 国 家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目前 ,我 国 的高 等 院 校 2 0 2 0多所 ,专 任教 师 1 0 0 万 ,在 校 学 生 2 0万 ,正 在 为 社 会 源 源 不 断 地输 送 0 3 高 层次 人 才 ,在 目前 相 对 稳 定 招 生 规 模 地 基 础 上 ,到 “ 一 五 ” 期 末 , 我 国 人 才 总 量 将 居 世 界 前 列 ,这 是 十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解释并说明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解释并说明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解释并说明1. 引言1.1 概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对文章进行概括性介绍;第二部分将具体阐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包括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等方面;第三部分将强调高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包括普及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储备以及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推动等方面;第四部分将探讨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资金不足、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监管和评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等问题;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展望高校未来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向读者展示高校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分析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对高校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旨在加深人们对于高校角色与功能的认识,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2.1 培养人才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才。

作为教育机构,高校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模式,高校能够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发展对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需求。

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通过开展各类实验、研究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2.2 科学研究与创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还起着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作用。

高校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科研资源,可以进行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徐祖广Ξ11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建设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当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已捷足先登,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所谓“知识经济”是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资源,“工业经济”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当今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则主要依赖智力资源,即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作为蕴涵在智力资源中的核心成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直接明显。

据统计,世界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知识经济的贡献;特别是美国,近年来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

知识正在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牵引力。

有关学者通过对知识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考察,发现知识经济与以往其他经济形态的显著区别是: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转移和应用)已内生于经济系统,成为突破收益递减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个拥有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将成为其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决定力量。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这一方面有经济不发达,对教育科技投入不足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体制影响束缚的主观原因。

我国是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知识经济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在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认清并顺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将从昔日的社会边缘走向社会内核,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器的大趋势;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建设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化产业,力争实现时代发展的超越,到21世纪中叶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论民办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论民办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 ) 一 国家创 新体 系概念 的形 成 14 年 , 国古 典经 济学 家 弗 里德 里 希 ・ 81 德 李
收 稿 日期 : 0 8— 3— 3 2 0 0 2
作 者 简 介 : 继 轩 (9 0一 ) 男 , 南 郑 州 人 , 黄 河科 技 大学 学 报 》 主 编 , 河 科 技 学 院 民 办 教 育研 究所 副所 长 樊 15 . 河 《 副 黄
樊 继 轩
( 河科技 学院, 南 郑 , 400 ) 黄 河 r 5 06 l 1

要: 国家 创 新 体 系是 由知 识 创 新 和 技 术 创 新 相 关 的机 构 和组 织 构 成 的 网络 系统 , 推 动 国 家 经 是
济 和 科 技 创 新 的 重要 力 量 。 高 等 院校 是 国 家创 新 体 系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民 办 高校 作 为 高 等 院 校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根 据 自身 在 高 等 教 育 中的 定 位 特 色 , 培 养 知 识 应 用 系统 中 既 具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修 养 , 具 要 以 又
中 图 分 类 号 : 6 87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2 1 ( 0 8 0 17 — 7 4 2 0 ) 6—0 0 — 6 0 1 0
胡 锦 涛总书 记 在党 的十七 大 报 告 中指 出 “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建设 创 新 型 国 家 ” 并 提 出 要 , “ 加快 建设 国家 创 新 体 系 ” “ 是 国家 发 展 战 略 ,这 的核心 , 提 高综 合 国力 的关 键 ” 国 家 创 新 体 是 。
第 8卷 第 6期
20 0 8年 1 1月
浙 江 树 人 大 学 学报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收稿日期:2006209230作者简介:李庆章(1953-),男,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农业教育,2006212,12:9211Higher Agricult ural Education ,2006212,12:9211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李庆章(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文章在简要介绍创新型国家内涵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优势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旨在提供若干借鉴和启示,以促进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创新型国家;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1981(2006)1220009203 2006年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和保证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国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并不一定是科技大国,但它必然是科技强国。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效 路径 。
关键 词 : 学 ; 大 创新 型 国家 ; 高校 பைடு நூலகம்展 战 略
大 学 的地位 在社 会发 展 历史 的进 程 中不 断地 提 段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中,大学却能够为技术创新 升与 增强 , 形 成 了集 人 才 培 养 、 学 研 究 、 会 服 提 供不 竭 的 源动力 。大学进 行 的具有 驱 动意 义 的技 并 科 社
维普资讯
中国冶金教育
2 0 年第 5 07 期
王庚华
谢 寅波
邱 岩
摘 要 : 大学是 人 才培 养 的基 地 、 术创 新 的基 础 、 技 区域 创 新 的核 心 , 一 重要 地 位 决定 了大 学在 这
创新 型 国家建设 中必将 发 挥 重要 作 用 , 文 阐述 了大 学在 创 新 型 国 家建 设进 程 中发 挥作 用的 几个 本
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技术支撑和知识 贡献。 大学 学 与企业 主要追 求经 济性 和实 用性 、短期 性 目标 有 对 国家科 技创 新 能力建 设 的作 用越 来越 大 ,越 来越 所不 同 , 加注 重探 索未 知 、 求 真理 , 聚人 才 、 更 追 汇 发
显 示 出大 学 在 创 新 型 国家 建 设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与作 展学 科 、 展科研 及 学科 交叉 渗透 和跨 学科 研究 , 开 催
用。

生新学科 、 新思想和新成果 ; 进行高水平 的国际学术

大 学在创 新 型 国家建 设 中的重 要地 位
交 流 , 有宽 广 的 国际视野 和 信息 资源 , 具 是创 新 的肥
( ) 一 大学是 人 才培 养 的基地
沃土壤。 大学宽松而浓郁 的学术气氛 , 有利于创新思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
IN E&T C N L G F R TO CE C E H O O YI O MA I N N
20 年 09
第 1 期 5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
方焱松 钟 华 勇 ( 合肥 工业 大学 安徽 合肥 2 0 0 ) 3 0 9
【 摘 要 】 文从 国家创新体 系的概念、 本 组成结构及意义入手 , 详细分析并指 出了高校不仅 处于社会经济发展 的基础地位, 而且在 国家创新
体 系 中居 主 导 地 位 , 推 进 自主 创 新 、 化 产 学研 合 作 、 进 社 会 经 济 的 发展 发 挥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为 深 促
【 关键词 】 高校 ; 国家创新体 系; 定位 ; 作用
随着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 展 , 当今世 界已进入知识 经济时代 , 新 术 研 究 机 构 所 组 成 , 行 主 体 是 高 校 的 重 点 学 科 、 点 实 验 室 和 重 点 创 执 重
技术创新是 一项与市场 、 经济密切相关 的活动 , 术创新 的主体 技
说 明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在 国 家 未来 发 展 中 的 重要 性 。 国家 创 新 体 系是 提 升 是 企 业 。 技 术 创 新需 要 很 多 与 产业 有关 的 特 定 知 识 . 们 是 企 业 技 术 它 创 新 的 基 础 , 要 依 靠 和 利 用 高 校 的 知 识 创 新 优 势 , 展 高 新 技 术 的 需 开 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 争力的制度保证 。
1国 家 创 新体 系 的概 念 .
开发研究 , 促进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校的技术创新系统 由
教 科 国 家创 新体 系作 为一 个 特 定 的概 念 , 美 国经 济 学 家 理 查 德 R纳 参 与 技 术 与 产 品 开发 研 究 的专 家 、 授 和 科 技 开 发 机 构 、 技 产 业 及 是 工程研究 尔逊和英国经济 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 于 1 8 9 7年在 《 技术进步与经 咨询服务机构所组成 。执行 主体是高校 的技术 开发研究所 、 技术 开 发 与成 果 转 移 中心 、 中试 基 地 、 高技 术 产 业 及 各 类 产 学 研 济理论》 著作 中首先提 出的。 国学者对 国家创新体 系的定义很多 , 我 其 中 心 、 中 较 有代 表 性 的一 种 是 : 国家 创 新 体 系是 指 一 个 国 家 内 各 有 关 部 门和 联 合体 等 。 主 要 任 务是 各 类攻 关 计划 、 产 品 开发 计 划 、 业 开发 项 其 新 产 成果推广计划 的组织 与实施 , 具有市场经济运作 的特征 。 机构间相互作用 而形成 的推动创新 的网络 , 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 目、 是 24高 校 制 度 创 新 系 统 是 国家 制 度 创 新 系 统 的 重 要 环 节 . 构 组 成 的创 新 推 动 网络 。它 主 要 由企 业 、 研 机 构 、 校 、 介 服 务 机 科 高 中 制 度 创 新 系 统 的 主 要 是 进 行 体 制 改 革 、 定 新 的 政 策 , 知 识 创 制 使 构 、 应 的金 融 机 构 和 政 府 部 门在 发 展 科 学 和 技 术 的过 程 中 相 互 联 系 相 优化配置各 与交 往 形 成 的 . 此 。 业 、 研 机 构 、 校 、 训 机 构 、 因 企 科 高 培 中介 机 构 是 国 新 和技术创新系统 的运转得到有效保障 。其作用是合理 、 家 创 新 体 系 中 的基 本 组 成 部 分 。 国家 创 新 体 系 体 现 了 科 技 体 制 与 经 济 类 创 新 资 源 , 动 国家 经 济 持 续 、 速 的发 展 。 校 制 度 创 新 体 系 的 执 推 高 高 科 产 它 体 制 的有 机 融 合 . 提 升 科 技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速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与 产 行 主体 是 高 校 教 学 、 研 、 业 及 相 关 的 管 理 机 构 。 的任 务 是 实 现 人 是 加 才 培养 、 制度建设 、 险机制 、 风 激励机 制等方面机制 和制度 的创新 , 成 业 化 的制 度 保 证 。 高校制度创新 系统 是国家 国家创新体 系是社会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的引擎 和基础, 是培 养造 为创新体系建设的纽带和保障系统。因此 ,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保 证。 就高素质人 才 、 实现国家全面发展 、 社会进 步的摇篮, 是综合 国力 竞争 创新体系 中的重要环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董 洁 朱 茜江苏大学 科技处 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在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发展历程和建设目标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具有的人才集中、知识密集、学科综合交叉等优势,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充分说明高校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正在迅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 作用作者简介:1964~,辽宁沈阳市人,江苏大学科技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企业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发展历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家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国家层次上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从1977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从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创新模式是计划主导模式,主要表现为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如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从1995~1998年,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

这一阶段,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国家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

由此进入了国家创新体系阶段。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及主要功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大的飞跃。

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将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

其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并与企业、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形成相互开放、分工合理的结构布局,在国家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

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大学应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同时还应新建和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围绕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研究,并向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

通过联合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开放实验室等,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结合。

通过加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深入融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三、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

由于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自由探索过程,它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和宽松的环境、需要最富于创新的人才群体,同时它又具有失败的风险性……。

而高校具有宽松的环境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又有各学科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年轻而又富于创新精神的硕士生、博士生人才群体,因此决定了高校是知识创新过程最适宜的主体。

以下数据也充分说明高校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

在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国际学术声誉不断提升。

目前,全国高校共有R&D机构5090个,固定资产原值达158亿元,其中仪器设备原值为115亿元。

建设有10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或正在启动建设4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经费超过1亿元的高校有25所,超过2亿元的有21所。

前50所高校科技经费达112.1亿元,占高校科技总经费64.2%以上。

在我国600所本科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260余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近500所。

国家目标的科技任务、科技经费和科技创新基地明显向高校集结,初步构筑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正在逐步形成,并日益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是我国原创性科技和理论的重要发源地“九五”期间,高校科技经费从1996年的4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42亿元,每年平均增长20%。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左右,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国家“973”计划项目30%以上,200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6%,重点项目56%;发表SCI论文占《SC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近70%,发表EI 论文占《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75%以上。

2001年,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高校获国家三大奖80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0%,技术发明奖66%,科技进步奖46%;申请专利4185项(其中发明专利2684项),获专利授权1850项(其中发明专利680项)。

到2003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超过240亿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78.1%;重点项目57.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4.2%;创新研究群体54.2%。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2003年全国高校当年共申请专利10216件,比上一年增长71%;全国高校当年共获授权专利3389件,比上一年增长98%。

2004年前6个月,全国高校申请专利6259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4%;全国高校获授权专利2143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0%。

由此看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基地。

2、高校是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高等学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密集、研发能力强、整体实力在全国处于前列等优势,长期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其成果入选2001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在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推广应用,而且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破了世界极少数发达国家独有并对我国封锁的局面,对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清华大学承担的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核能开发应用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系列超级并行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超级并行计算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在CIMS研究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卓越贡献获美国CIMS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等。

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来看,2003年,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5940项,合同金额25.2亿元;创办科技型企业1993个,控股与参股的上市公司有36家,销售收入超过826.67亿元,实现利润42.98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发展迅速,吸引社会投293亿元,孵化培育出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企业。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股份、华中科技、交大昂立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高校推出的高技术品牌产品如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东软医疗CT机及嵌入式软件、华中数控系统等等,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为国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高校及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也成绩显著,已成为行业的技术与人才支撑,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中,一些具有良好基础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如以江苏理工大学为主体合并组建的江苏大学,近年来随着“科技强校”工程的实施,获政府立项资助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已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江苏大学的科技经费突破1亿元。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研究专项、国防科工委预研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水环境治理快速启动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等。

同时,学校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社会,承接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及江苏省沿江开发等多项国家和江苏省重大工程项目,并大力加强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培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

3、高校是造就、凝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没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就不可能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

目前,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28.6万人,共有两院院士450人,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33%;“973”项目高校首席科学家有45人,占总人数的4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44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11名,他们在我国科技工作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创新任务,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越来越多地落到高校身上。

高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