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
公式中,Qc—泥石流洪峰流量,m3/s;
QP——限期清水流量,m3/s,采用陇南地区经验公式:
QP(1%)=11.2F0.84,F为北峪河流域面积432km2,得出QP=18.32m3/s;
4.1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以往资料记载,陇南市武都区屡遭泥石流侵袭。
1960年~1998年这38年间共发生较大泥石流八次。
其中1984年8月3日,武都城区出现日降雨量107.2mm的大暴雨,北峪河及北路片区诸沟同时发生爆发性泥石流,使东江水沟泥石流流量达210m3/s,将白龙江堵断,使流量达1870m3/s的江水决堤漫城,给城区造成重大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又多次发生大大小小的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和城区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调查分析,武都区各个泥石流沟道普遍发育,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活动频繁
陇南市武都区坐落在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之中。
城区南北两山地形错综复杂,绝对高度在800m左右,地势陡峭,
坡度在45度以上,均处在我国南北地震带上,历史上曾发生过1879的武都8级大地震和2008年的“5.12”汶川8级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动、地表结构支离破碎,再加上两山分布有大小11条山洪沟道,极易产流、汇流,山洪泥石流并发,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达290 m3/s,山洪隐患巨大,是全国四大泥石流的高发区,地质灾害隐患巨大。
(2)气候条件特殊
武都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依西南向东北、从河谷到高山变化较大。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暴雨集中,多发生在6—9月,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在各个泥石流沟道形成汇流的速度极快,故而极易引发泥石流灾害。
(3)生态环境
由于山高坡陡,山体逐渐开裂,致使植被死亡,山体崩塌、滑坡埋毁植被,并加剧了土壤的侵蚀,尤其是北山的植被逐渐退化,山体裸露,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大了该地区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随机性也增大,对泥石流的预测也增添了困难。
(4)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工程开发活动,逐渐加深了泥石流隐患的发展。
一是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致使植被退化,林线快速后移,加剧了城区上游和南北两山水土流
失,加深了泥石流灾害的隐患。
二是河道、沟道内乱采滥挖,致使部分河段河床下切,河堤地基外露,加深了江河堤防跨堤、决口的隐患。
三是开山炸石和沟道内挖砂取土、乱修乱建,使其山体地表岩石破碎,引起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泥石流活动创造了基础,从而加剧了泥石流灾害形成的隐患。
综上可知,该地区泥石流在地震作用、自身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泥石流灾害十分活跃,灾害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爆发频率和规模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4.2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武都区内泥石流活动频繁,来势凶猛,其爆发常使人猝不及防。
泥石流的爆发常具有广泛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埋陷村庄房屋、农田、矿山、工厂、工程设施等,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破坏公路、桥梁、车站;破坏水陆交通运输;淤积河道、湖泊、水库,使大量泥沙涌入白龙江,抬升河床,破坏水利工程,降低城区的防洪能力;破坏国土资源和白龙江一带流域的生态环境,使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根据武都区内不同地段的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危害程度,并结合往年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淤的范围,现将全区划分为以下三种泥石流危害区:高度危害区,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干流流域、北峪河流域,其地质环境条件很差,泥石流灾害发育十
分强烈;中度危害区,主要分布于沟坝河上游流域、米仓沟、三河、洛塘河上中游流域一带,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泥石流灾害一般发育:低度危害区,主要分布于池坝、马营、隆兴、黄坪等地,地质环境条件一般,泥石流灾害发育缓慢。
表2 武都区主要泥石流灾害发生点的危险性评价
序号
沟名
乡镇
规模
易发程度
爆发频率
危险性评价
现状评价
趋势
1
角弓沟
角弓乡
大型
极易发
10
大
大
石门沟石门乡大型
中等易发 2—5
中
中
3
泥湾沟两水镇大型
极易发 5
大
大
4
张沟
蒲池乡中型
极易发 10—20
大
5
郭家沟城关镇中型
中等易发 2—6
中
中
6
清水沟城郊乡中型
极易发 3—5
大
大
7
燕儿沟汉王镇大型
极易发
10
大
大
8
桔柑沟
桔柑乡
大型
中等易发
5
中
中
9
米仓沟
安化镇
中型
中等易发
8—10
中
中
图2 武都区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
5 泥石流的治理分析
陇南市武都区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已多次给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形成灾难性的危害。
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已是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
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危险性的评价,并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以往治理泥石流的经验,提出了以下治理方案:
5.1 工程保护措施
5.1.1工程治理措施
(1)拦挡工程: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的主干流两侧修建拦挡堤坝,拦截泥石流,以削弱泥石流的危害强度,减小泥石流破坏能力;或者加筑堤坝高度,利用拦挡山谷沟道冲出的泥沙来稳固两侧沟岸,并且适时疏通淤积在白龙江主干流各个沟道的泥沙,以保持流通顺畅。
(2)治水工程:在泥石流易发点的沟谷或山坡处修建引水、排水渠道,当发生有暴雨或连续降雨时,以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进而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3)排导工程:在泥石流爆发的冲出地修建排导沟、导流堤、顺水坝等工程,以引导规范泥石流的流出途径,削减泥石流冲出强度,降低泥石流对周围建筑设施及农田等的危害程度。
(4)防护工程:在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要道修建防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保护周围房屋、通信设施等建筑物和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要道,以抵御泥石流的强大冲击,减小破坏程度。
(5)停淤工程:在下游泥石流发生堆积的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修建人工停淤场,给泥石流提供一个不会对人民正常生活造成困难的可堆积场所,事后再对淤积的泥沙、石块进行适当的处理。
5.1.2生态治理措施
(1)退耕还林:在城区南北两山和白龙江的支流北峪河流域一带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的工作,以提高林地涵水固土的能力。
(2)植树造林:鼓动人民群众在南北两山通过大量种树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以减轻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灾害。
(3)修建梯田:鼓励农民在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一带兴修水平梯田,并通过种树种草,以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使其逐步渐入良性循环。
5.2 非工程保护措施
(1)加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通过监测白龙江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根据经验判断因降雨激发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可能性;并监测山体滑坡、崩塌的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
的堆积情况,分析这些因素引发泥石流的危险性;在泥石流的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有形成泥石流的态势后,可以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做好防范准备。
(2)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利用各种媒体要大力开展泥石流的防范工作,并在学校、各个单位、农村乡镇开设讲堂,普及防洪应急自救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泥石流的避险自救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
6 结语
陇南市武都区地形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岩层破碎,土质松散,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以及该地区降雨过于集中且暴雨多,降水量大,这些自然因素给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再者,因为人类工程的频繁活动,山中植被覆盖面积越来越少,绿化建设也相对薄弱,极易引发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武都区的泥石流灾害,并借鉴了一些其他地区治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和经验,提出了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预防泥石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区内人民群众和城区建设的危害,这对于保障城市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现今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当然本文还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因为缺少实地观察,只能根据已有资料和调查的数据进行局部分析,所以可能在文
中出现了有些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就是武都区地理环境比较特殊,泥石流分布点多,本应该对每一个泥石流分布点做出详细的危险性评价和治理规划,但因数据资料有限,故而文中并没有对所有的分布点进行一一研究,所以分析的不是太全面,也许在一些地方会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这还有待于以后在通过各方面的进一步了解分析之后进行纠正,使得本文对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灾害的分析研究不断取得完善。
文章最后还想申明的是: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应该留给我们深度的思考,我们无法改变当地地理环境带给我们的不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的尊重,对科学的探究,来逐步改善环境,并且通过秉承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观,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