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摘要:朱自清做为一代散文大师,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晦涩,也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其散文的风神韵致,主要表现在:一是真挚的深厚的感情注入;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三是严密精巧的构思;四是清丽自然的语言。

对我国现代及散文发展、成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感情意境构思语言散文朱自清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晦涩,也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

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而自然则更难。

朱自清的文章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创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其散文的风神韵致主要表现在感情的注入、意境的刻画、构思的精巧、语言的清丽自然等四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
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在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伤感、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如《背影》既无生动曲折的事件,也无华丽眩目的词藻。

而是在淡淡的笔触中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文淡而情深,出色地表现了在当时的社会里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每况愈下的惨淡精遇,感人至深,极富艺术魅力。

《给亡妇》是朱自清30年代追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悼亡之作,几乎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也极见深情,催人泪下,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是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纤秾之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伯平一起泛舟夜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极备朦胧奇诡之美,却又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荷塘月色》则与良辰美景之中吐露心中的抑郁和“不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的忧思。

即使像《绿》、《春》、《白水际》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线索也不难寻觅的。

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其中包蕴着作者生命中的部分踪迹,并进而由对山水之爱上升到对祖国乡土之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仍能够瞒贮着那一种诗意”①。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因为如此,朱自清的散文里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情趣。

《松堂游记》里有一段描写白皮松: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

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都来得好。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

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

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作者认为松堂的白皮松好看,是因为多而疏。

太密了,显得挤得慌;孤零零的几棵,疏是疏了,又显得松懈。

作者不说密,而说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不说四角上各种一棵,疏是疏了,可是不好看,而说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不说高大轩敞的亭子刚好跟四围的松树相配,而说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

不是板着脸作文,而像通常说话,语气自然而有情趣。

写大理石的柱子和栏杆,只用了三个字:白,滑,冷。

写松堂高大,不直说,却说自己小。

这些地方都是作者着意经营过的,虽见匠心,可是看不见斧凿之痕:这篇文章末尾写松堂的夜,尤其精彩:
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有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北京出版社1942第126页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

只有远近几声犬
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本来想看月亮,可是有云,起初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后来全都让云遮住了,只好打消了赏月的意思。

作者说: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这两句话非常传神,一方面刻画出想看月亮又看不着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写出了作者游览了一天,到晚上那种既感到新鲜、兴奋,又感到疲倦、困怠的神情。

结尾一段借洋蜡怯怯地跳动着的焰子刻画松堂的大和高,用海来比喻广阔无边的、深邃的黑暗,用远近的犬吠声衬托出四周的寂静,这些简短而富有诗意的描写,把读者也带到松堂去了。

作者在《欧游杂记》里描写哥龙附近莱茵河两岸的古代的堡垒,是这样写的:
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

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骋,也曾热闹过一番。

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

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

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

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

关于堡垒的外形,作者只用了三组叠字来描写: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朱自清很喜欢也很善于用叠字)。

着力写的是这群堡垒今昔的对比:当时是英雄豪杰角逐的所在,也曾热闹过—番,现在却是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了。

下文说游这一段儿,早晨不如黄昏,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最好是月夜。

表面上是在讨论最适当的游览的时刻,实际上却仍在间接地渲染这一群堡垒:月夜,在萤火的闪烁中,徘徊于这群古堡垒中,我们可以想像那种荒凉与衰飒的气氛与情调。

三、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可构思独见匠心。

《背影》就是这样,它与一般写人的散文不同,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肖像、神情、音容、笑貌,也没有曲折生动的典型事件,而是另辟蹊径,以父亲的“背影”为全文布局谋篇的中心和行文遣笔的线索。

“背影”贯穿文章的始终,在文中出现四次,使文章结构缜密,反复点题,出奇制胜,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朱自清不仅写人的散文如此,写景的散文更是这样。

行文中注意情与景的配合,做到了以景带情,情景交融。

《荷塘月色》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甜甜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作者与良辰美景之中吐露心中的抑郁和不宁,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这种以静写动,以静衬动的写法,也是作者精心布局的结果。

此外,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也能体现出构思精巧的特点。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的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至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

关于伦敦与欧洲驻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关照,并未消泯净尽。

四、清丽自然的语言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散文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

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铸炼,在这方面进行了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①。

下面从语言方面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一番探讨。

(—)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②。

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③。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④。

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①高尔基语
②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361页
③④朱乔森《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第193页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

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

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荷塘月色》善于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的、静静的月光,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一切表现出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闷的心绪。

《威尼斯》写到:远出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

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

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

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二)、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①。

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

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

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

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桔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

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

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②。

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作者深深地喜爱绿,感情巳达到了高潮,望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摩之,亲吻之,陶醉其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一个泻字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贴切、形象、生动。

如果换成照字,就太俗了,与流水不照应,也无动感。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③。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

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④。

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

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

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

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

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
①朱乔森《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第193页
②朱乔森《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第209页
③朱乔森《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第172页
④欧阳修《六一诗话》
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上奏着的名曲。

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

《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

另有小河道,这些就是小胡同。

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四)使用现代口语词汇
阿·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

王国维很推崇元曲,就是因为元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述事如其口出也。

朱自清先生也很擅长用口语写散文,颇具谈话风。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作者像是面对面地与读者交谈。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者爱用提炼的口语写作,读来清新可喜,亲切自然。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已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

《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相素的现代口语,如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五)适当融合文言词句
《背影》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

《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句式整齐,感情洋溢。

《威尼斯》有庄严华妙兼而有之、以典丽风华胜、惝恍迷离之感等词句,使语言更加洗练。

总之,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散文大师,它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佳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乔森.《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北京出版社.1942.
4.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作者:杨军强
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年级:2005年秋期学号:051120257指导教师:吕忆兰职称:中级
答辩组成员:
答辩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