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作者:程秀娟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本文提出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岗位的决定性品质;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解读职业素养的内涵,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自我认识,增强使命感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三有”青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13-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职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一、从新时代发展要求解读职业素养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既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生力军,也是目标实现的受益者,他们将经历实现新时代伟大目标的全过程。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阶梯,是不同人生理想的具象化和实践化的过程;职业与青年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相连,人的最重要的社会能力主要是在各种职业活动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职业体现社会责任,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像老一辈肩负着革命、保家卫国的使命,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在现代职场的职业行为中。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职业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同时还要具备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从新时代“三有”青年的角度分析,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在职业目标上,做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目标是行动的向导,职业目标则是人们在职业领域里追求的理想结果。价值观是一个人各种社会性认知和行为的标准。在一个人的职业
生涯中,职业目标和价值观始终伴随其中,有目标,并努力坚持才有实现远大理想的可能。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来说,实现职业目标和社会价值,关乎到职业行为的基础,决定着职业行为的持续动力。青年学生有着高远的职业目标和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够称得上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二)在职业技能上,做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青年人想在社会立足,主要取决于职业能力。其中包括岗位特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岗位胜任力和环境适应力。具体表现为对某一个专业的兴趣、工作的热情及职业能力的掌握。学习能力则是对新知识的不懈追求和智能结构的不断更新。新时代,青年学生仅仅依靠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须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在职业道德上,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青年大学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是坚持立德树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人的职业行为中具体体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因此,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素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学业和就业问题的系统工程,基本理念是促进人的职业适应和发展。然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更多注重专项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职业素养课程常处于边缘化位置。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即便设置了相关课程,也没有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没有将职业素养真正地融入职业情境和企业实训环节,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只是通过纯粹的“灌输”来进行,实践训练流于形式,缺乏宏观指导,更缺乏精耕细作,造成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成效与市场发展要求有差距,导致高职生入职后频繁离职,就业质量不高。
(二)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以后相关的职业知之甚少,职业目标模糊,职业意识淡薄。根据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就业调查显示,2015届专科生职业素养满足度只有28.86%,职业素养满足度指工作态度、个人品质、做事方式、自我管理、适应环境、情感与价值观这六项素养均满足工作需要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比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仅专注于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很少去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作为高职学生,最终要从学校走上社会,从学生成为职场人,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以外,更要关心和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企业动态和岗位职责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未来不确定的职场生活。
(三)传统成才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良好职业素养学生的评价存在误区。一些企业聘请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得有些学生直接将技术与高薪挂钩,不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忽视了内在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近年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但大部分企业没有文化底蕴,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参与度低,无法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也是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生应具备的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建立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课程计划中。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从理论出发到实践验证,再到理论提升的方式组织教学。现今,可以从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其次,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的讲授,更是通过职业活动的锻炼来实现。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真实的体验中感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为进入职场、适应工作岗位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工匠精神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二)强化学生自我认识,自觉提升职业素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归根到底要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实现。青年学生要时刻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标准要求自己,在校期间早做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多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把握实习实训环节,要以一个职场人的身份参与其中,经受职业训练,加强对一些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信息搜集及认知提升,例如如何与同事相处、怎样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等,提高对职业和对社会的认识,为很好地融入职场奠定基础。
(三)增强使命感,塑造新时代工匠精神。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频繁跳槽,显示出他们对职业生涯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而且自我认知与定位不够准确。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需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塑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新时期的知识型产业工人来说,集中表现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创新革新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借助外力的引导、教育,提升高职生对职业的认知,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二是发挥大国工匠的示范作用,激发高职生的工作热情,坚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工作信念;三是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优秀的习惯,遵守职业操守。
(四)提高获得感,在全社会弘扬新的人才观。要想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其归属感、获得感,需要确立新的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