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的拓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对音乐教育也愈加重视。

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对《音乐课程标准》做出了新的要求,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指明了更合理和明确的方向。

虽然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许多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如音乐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即兴伴奏能力较差等等,但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更好地把《音乐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落到实处,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才更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关注。

这就需要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广开思路,开拓创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拓展。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依据笔者的调查与思考,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把舞蹈、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课堂
在音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起到调节情绪、放松身心的作用。

所以,现在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是“一专多能”,不仅能唱、能弹,还要能跳,能和学生一起互动表演。

音乐课不再仅仅是只让学生学唱歌、听音乐,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如小学六年级的音乐课本上有一首表演唱《老鸟与小鸟》。

这是一首生动活泼、表现母爱的儿童歌曲,歌词简单易懂,仿佛小鸟与老鸟的对话,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这节课完全可以上得非常出彩。

但笔者在去年某地市公开招聘音乐教师的面试环节担任评审
时,却看到讲这节课的教师只在不停地教学生如何演唱,完全忽略了表演的部分,和学生也没有任何互动,使本该生动有趣的一堂课变得死气沉沉。

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
据笔者对7所小学的跟踪调查,虽然近几年的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音乐艺术教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方面聘请了更多的音乐教师,引进了多媒体联合教学,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意义,音乐教育、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课堂教学单一。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唱得多、弹得多,让学生听得多。

在进行课题调查的7所小学中,普遍以教歌曲为主,一节课只学一首歌,对学生如何唱好没有具体的要求,怎样发声也不进行系统的讲解,以至于学生只是比谁唱得响,完全无优美可言。

教学的方法仍是老式的分句教学,老师弹一句,学生唱一句,一节课如此反复进行。

这对于新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渴望参与。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和广大教育者认知的转变,产生了许多新型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就要求教师灵活备课,使学生在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增加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要求教师以活泼的肢体语言、形象的乐器展示等打破单一的唱歌教学形式。

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类生来就具有的一
种能力,它先于智力,潜于人体,人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和天性。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肢体语言的表达是挖掘自身潜力、更好地融入音乐中的一种方式。

音乐教育者应该让学生随着音乐“舞之、蹈之”,直接感受音乐,随着音乐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在学生参与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时,逐渐引导他们向更高程度发展。

二、将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相结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

“聆听音乐”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用心体会音乐、感受音乐,同时要感受音乐作品的结构、内容等,这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获得更加完美的心灵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聆听音乐,从中体味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以及其优良品质和精神,也是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的途径之一。

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该作品是贝多芬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共分四个乐章。

作者在第一乐章一开头就写上了“这是命运在敲门”、“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所以乐曲一开始三连音的节奏,就使人感到震撼。

乐曲始终在激烈的冲突中对抗,有时是强大的命运之神占了上风,有时又是不屈的人民英雄即将胜利,斗争的道路艰难而曲折。

最后,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伟大的人民高唱凯歌,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聆听这样的音乐,学生不仅会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熏陶和情商开发有重要的作用。

从最简单的儿歌到曲式复杂的大型音乐作品,都有结构的存在。

在德国音乐教育体系中,便把结构的意识和分析看作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音乐的基础。

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音乐教育的全过程,需要长期有效地学习,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富有想象力。

音乐教育或者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的同时,把较熟悉的歌曲或乐曲的主题片段进行适当改编和创造,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将学生学习音乐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积极性。

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束缚,也不要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

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和学生一样平等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去分析、判断、评价、探索,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展开创造的想象,尽情遨游在音乐探索的海洋。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勇气和自信心是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根本。

受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很少主动探索。

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

有实验证明,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培养的审美探索体验,对他今后的一生都会有影
响。

因此,在音乐创作与改编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积极做出回应,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地培养出热爱音乐、热爱创造的种子。

三、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对待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养成科学的音乐审美观
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这样的争论已持续了十多年。

最初的几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赞同者也只是表示在教材外适当增加一些也可以。

直到几年前,是否要把周杰伦的励志歌曲《蜗牛》编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中,才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可见,流行音乐是否能进课堂,已是所有教育一线的音乐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音乐就已成为社会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旋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当然也包括思想活跃的青少年。

有数据显示,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普遍应用,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音乐方面的信息只有10%,有90%都是来自社会和媒体。

所以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味地排斥,也不能视流行音乐为洪水猛兽。

笔者带学生实习时,针对中学生是否喜欢音乐课上的内容,是否希望流行音乐融入日常教学中,曾对太原市一所中学的两个班级进行过课堂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极个别的中学生不喜欢流行音乐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是喜欢甚至是非常喜欢的,但对音乐课的态度却不尽如人意。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呢?1.教材陈旧、更新太慢。

而流行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加符合现代人情感的表达;
2.适合青少年演唱的优秀歌曲太少。

所以,我们在加强音乐创作的同时,更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如何去欣赏、理解流行音乐。

作为教师,要有一个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应明确地告诉学生:现在听到的古典音乐就是当年的流行音乐。

如果现在的流行音乐二十年以后大家还在传唱,则也可以成为“经典音乐”;如果现在的流行音乐二百年后还在社会上流传,则就是“古典音乐”。

大浪淘沙,不好的音乐自然会被淘汰,只要符合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有着崇高的人文情怀,歌颂美好,摒弃邪恶,无论用哪种形式表现都是好的音乐。

综上所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其中也有很多的困惑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音乐教师开拓思路,结合实际,为构建与完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体系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11.
[3]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