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县打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都兰县打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及

找矿前景

摘要:打柴沟外围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央断裂以北构造—岩浆带中,是青海都兰县发现的一个重要的金矿床,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且岩浆活动较为频繁,极易出现成矿事实,且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本文首先简述了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后重点探讨了都兰县大柴沟外围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前景

引言

近些年来,科技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开采矿产资源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就地质勘测而言,国家不断对相关方针政策进行调整,为开展矿产资源提供一定的支持。金矿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金的储备量将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强化金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大大提高金矿的开采效率,使我国黄金持有量实现明显增加,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

打柴沟金矿外围金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央断裂以北构造—岩浆带中,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塔里木板块西南缘过渡带。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为柴达木准地台东昆仑北坡断隆北缘,介于昆北断裂F

10和昆中断裂F

12

之间(青

海省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单元略图2-1)。属柴南缘金矿成矿带。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金水口岩群深变质岩和中元古界青白口纪丘吉东沟组及变火山岩组浅变质岩。该构造经历较长时期,且出现多次运动期,其中华力西期的运动强度最强,

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西—南东向。而且该区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主要包括晚元

古代、寒武纪、泥盆纪等各个时期各种岩性的岩浆岩呈岩基、岩株状产出。

2打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

打柴沟金矿区,有金矿化带等五条,编号分别为Ⅰ1、Ⅰ2、Ⅱ、Ⅲ及Ⅳ;金

矿体95个。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5个,编号为I-6、Ⅲ-1、Ⅲ-2、Ⅲ-4、Ⅳ-1。

矿体受破碎带控制,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呈条带状、透镜状及脉状产出。

2.1矿化蚀变带特征

2.1.1 Ⅰ1矿化蚀变带

位于详查区中部及中北部,在北西向主干断裂带(F4)上,与F4构造带基

本一致。该蚀变带出露于浅灰黄—褐黄色花岗岩中,主要以蚀变花岗岩、碎裂岩

充填其中,局部见少量构造角砾岩。该矿化蚀变带局部地段黄铁矿化、碳化较强。

由于地表部分地段覆盖较厚,不易辨别,可根据地表负地形及沟谷判断蚀变

带位置。蚀变带呈北西向展布,产状为230-250°∠76°-78°,长约1500m,宽

2-23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Ⅰ1矿化蚀变带中共圈定5条金矿体,其中地表圈金矿体

1条,深部圈定盲矿体4条。该蚀变带圈定的I-6矿体具有一定规模,其余矿体

规模较小。金矿体分布于该破碎蚀变带中,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矿体呈条带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蚀

变花岗岩、碎裂岩等,矿体顶、底板均为花岗岩。

2.1.2 Ⅰ2矿化蚀变带

近东西向次级含矿构造蚀变带:处于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近东西向构造

带中,主要出露在浅灰黄—褐黄色花岗岩中,沿山脊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主要

以蚀变花岗岩、碎裂岩充填其中,局部见少量构造角砾岩。该矿化蚀变带局部地

段黄铁矿化、碳化较强。蚀变带东段产状为165-180°∠40-78°,西段靠近主断

层F4,产状为345-360°∠40-78°,长约300m,宽约1m—20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Ⅰ2矿化蚀变带中由地表槽探工程圈出金矿体4条,该蚀

变带中的矿体规模均较小,呈透镜状、脉状产出,金矿体受该破碎蚀变带控制,

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花岗岩、碎裂岩等,矿

体顶、底板均为花岗岩。

2.1.3 Ⅱ矿化蚀变带

Ⅱ矿化蚀变带位于详查区西北部,处于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南北向构造

带(F3)中,主要出露在浅灰黄—褐黄色花岗岩中,该蚀变带中主要以蚀变花岗岩、碎裂岩充填,局部见少量构造角砾岩。该矿化蚀变带局部地段黄铁矿化、褐

铁矿化较强。含矿构造蚀变带总体呈南北向展布,产状90°-120°∠40°-45°,长>2000m,宽2-10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Ⅱ矿化蚀变带中已圈出金矿体6条,该蚀变带中的矿体规

模均较小,呈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含矿岩性主要为

蚀变花岗岩、碎裂岩等,矿体顶、底板均为花岗岩。该矿化蚀变带周边地形十分

陡峭,受地形因素影响,本次未开展系统的地质工作,现阶段控制矿体规模较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化蚀变带上具有进一步的找矿前景。

2.1.4 Ⅲ矿化蚀变带

Ⅲ矿化蚀变带位于详查区南部,处于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近东西向断裂

构造蚀变带中(F1)。由一组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组成,主矿化带产于黑云母

斜长片岩与片理化细粒闪长岩的接触断裂附近,主要以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充填

其中。该蚀变带硅化、褐铁矿化、碳化现象较为常见。破碎蚀变带产状350°-30°∠36°-58°,长约1200m,宽2-15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Ⅲ矿化蚀变带中共圈定金矿体42条,其中Ⅲ-1、Ⅲ-2、

Ⅲ-4三个金矿体规模较大,其余矿体规模较小,小型矿体在槽探工程中圈定2 条,前人采矿的老硐工程中圈出盲矿体3条,钻探工程中圈定盲矿体37条。矿

体在呈条带状、透镜状、脉状近于平行展布,金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矿体产

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矿体的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