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化学成分研究.d

合集下载

中药“祛风湿药:祛风湿热药”——雷公藤

中药“祛风湿药:祛风湿热药”——雷公藤

中药“祛风湿药:祛风湿热药”——雷公藤本品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干燥根或根的木质部。

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湖南。

秋季挖取根部,去净泥土,晒干,或去皮晒干,切厚片。

本品气微、特异,味苦微辛。

以块大、断面红棕色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辛,寒;有大毒。

归肝、肾经。

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效。

二、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本品煎服,1~3g,先煎。

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疱。

凡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

孕妇禁用。

三、临床应用1.风湿顽痹本品有较强的祛风湿、活血通络之功,为治风湿顽痹要药,苦寒清热力强,肿止痛功效显,尤于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者。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能改善功能活动,减轻疼痛。

亦常与威灵仙、独活、防风等同用,并宜配伍黄芪、党参、鸡血藤等补气养血药,以防久服而克伐正气。

2.麻风病癣湿疹疥疮本品苦燥除湿止痒、杀虫攻毒,可用治多种皮肤病。

治麻风,可单用煎服,或配金银花、黄柏、当归等;治顽癣可单用,或随证配伍防风、荆芥、刺蒺藜等祛风止痒药内服或外用。

此外,现代也用治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戊碱,雷公藤新碱,雷公藤碱乙,雷公藤碱丁,雷公藤碱戊等;二类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乙素,雷公藤酮,雷酮内酯,雷酚萜等;三类成分: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内酯乙,雷藤三酸等。

本品还含脂肪油、挥发油、蒽醌及多糖等。

本品毒性很大,其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主要为二萜类与生物碱类成分。

2.药理作用雷公藤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生育作用;有降低血液黏滞性、抗凝、纠正纤溶障碍,改善微循环及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对多种肾炎模型有预防和保护作用,有促进肾上腺合成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免疫系统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可减少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异反应。

雷公藤免疫抑制成分蒽醌的研究

雷公藤免疫抑制成分蒽醌的研究

雷公藤免疫抑制成分蒽醌的研究
杨春欣;董颖;马爱妞;童小亮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04(015)006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去皮根正丁醇提取部分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成分.方法:雷公藤去皮根水煎液经乙醇沉淀后的正丁醇提取部分,经硅胶和Sephadex LH 一20等柱分离纯化,并采用NMR、MS等波谱方法及与标准品对照薄层层析鉴定化学结构,免疫抑制活性测定.结果:分离得到多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结论:该化合物是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总页数】2页(P332-333)
【作者】杨春欣;董颖;马爱妞;童小亮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R28
【相关文献】
1.雷公藤免疫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 [J], 周学优;朱秀琴
2.雷公藤明碱、异雷公藤春碱及异雷公藤内酯四醇的免疫抑制作用 [J],
3.小鼠皮肤移植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J], 梁阔;刘爽;崔叶青;孙海晨;罗斌;万岁桂;孙雪静;李非
4.雷公藤多苷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J], 赵静瑜;吴际;王乃平;赵盼
5.基于以雷公藤甲素为主要抗癌活性成分的雷公藤毒性研究进展及对策 [J], 王君明;贾玉梅;崔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腰带疮,风湿关节炎用的一个中药

治腰带疮,风湿关节炎用的一个中药

治腰带疮,风湿关节炎用的一个中药【中药名】雷公藤 leigongteng【别名】黄根藤、南蛇根、黄藤木、黄腊藤、菜虫药、红药、水莽草。

【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Tripterygii Wilfordii【药用部位】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根。

【植物形态】攀援藤本,高2~3米,小枝红褐色,有棱角,具长圆形的小瘤状突起和锈褐色茸毛。

单叶互生,亚革质,卵形、椭圆形或广阔楔形,先端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脉和侧脉在叶的两面均稍隆起,脉上疏生锈褐色短柔毛。

花小,白色,为顶生或腋生的大型圆锥花序,萼5浅裂;花瓣5,椭圆形;雄蕊5枚,花丝近基部较宽,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子房上位,三棱状,花柱短,柱头头状。

翅果,膜质,先端圆或稍呈截形,基部圆形,黄褐色,3棱。

种子1粒,细长,线形。

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产地分布】雷公藤生于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和次生杂木林中。

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挖取根部,去净泥土,晒干,或去皮晒干。

切厚片,生用。

【药材性状】根部入药,为不规则块。

外皮暗棕色。

去外皮的为纯木质部,表面有细纵裂纹,木部纤维呈细纵条状,淡黄色、黄棕色或暗棕色;有支根结节。

切面一般不整齐,有明显的放射线纹理,呈放射状,射线间为针孔状的导管孔隙,排列稠密,非常明显。

气微香,有毒。

【性味归经】性凉,味苦、辛,有大毒。

归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消炎、解毒。

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克;带皮根10~12克;均需文火煎1~2小时。

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涂擦。

用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麻风反应,肺结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l 0卷第 1 期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刘佩岩 刘春光 陈宝鑫 ( 河北省 承德颈复 康药业 集团 有限 公司 承 德 0 6 7 0 0 0 )
摘要 : 本 文就 近 年 来 中药 雷 公藤 在 化 学成 分 研 究方 面的 工 作 进 展 , 分 类 综 述 了雷 公 藤 的 化 学成 分 以及 药理 作 用 , 以期 为雷 公 藤
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关键 词 : 雷公 藤 化 学成 分 药理 作 用 中图分类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 0 1 — 0 0 4 6 — 0 1
其 中雷公藤 中的雷公藤红素对免疫功能有 雷公藤 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 质藤 本植 物 , 又名黄藤 、 黄藤 皮肤移植 的存活期 ; 木、 黄腊藤 、 断肠草等l l 1 c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 以南 山区和 明显抑制作用 ;雷公藤内酯醇可 以降低多种炎症 因子的生成 , 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免疫抑 制效应。 东北长 白山区I 。雷公藤属植物共有三种 , 分别为 昆明 山海 棠、 抑制免疫细胞增殖 , 综上所述 , 雷公 藤药材化 学成分复杂 , 药 理作 用广泛 , 有 东北雷公藤和苍山雷公藤 , 在我 国均有分布 。雷公藤作 为一种 但 同时必须注意到它的毒副作 用。 中药 , 在 中国已经有 着几千年 的应用历史 , 最早 记录于《 神农 非常重要 的临床应用价值 , 本草经》 , 名莽 草 , 在《 本 草纲 目拾遗》 中有详 细记 载 , 又名 断肠 目前市面 尚未 出现低毒 或无毒 的雷公 藤制剂 ,因此在使 用时 革、 山砒 霜 、 南蛇藤 , 由于它的毒 性 大 , 民 间同时也 有用 于杀 必须要 注意它 的最 小有 效量 以及最小中毒量等。相信随着科 雷公藤 的毒副作用研 究必能进一 步得 到改善 , 使其 虫、 毒 鼠等。作 为药 物 , 雷公藤常用于治疗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技的进步 ,

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对黑色素瘤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对黑色素瘤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学与临床研究进展,2016,24(3):248. [2] 李文文,刘晓莉.雷公藤治疗IgA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2):206-214. [3] 陈如平,李红宇,王昌兴.雷公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J].河
南,付海燕,等.雷公藤内酯醇诱导人脉络膜黑色
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是植物雷公藤中第一个被提取出的 化合物。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包括免疫抑制,抗纤维 化,抗血管生成等。雷公藤红素因而被视作众多疾病的潜在治疗 方式,研究热度逐年递增。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Ming等[8]发现 雷公藤红素与替莫唑胺(TMZ)合用能够增强针对黑色素瘤的抗 肿瘤作用,而黑色素瘤本身对TMZ并不敏感。雷公藤红素与TMZ 协同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能够提高泛素化蛋白质的水平,
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又称雷公藤甲素,为雷公藤提 取物中机制研究最明确、生物活性最强的化合物。李潮[4]等研究 发现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调节Bax及Bcl-2通路进而诱导人脉络 膜黑色素瘤株OCM-1凋亡。同时,研究表明与细胞凋亡途径关系 密切的caspase-3[5]可能参与了雷公藤内酯醇引起OCM-1细胞株凋 亡的过程。陶玥[6]等证实了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人黑色素瘤M14 细胞的增殖活性,可能与其抑制了细胞DNA合成有关。雷公藤内 酯醇可使M14细胞染色质固缩,核深染并出现凋亡小体,因而可 证实药物对细胞的凋亡作用。张亚美[7]等实验证实雷公藤内酯醇 除了可使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凋亡以外,还可产生保护性的内质 网应激性反应。药物可激活ERS下游3条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 亡。除黑色素瘤以外,已有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也被广泛用于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治疗。 2 雷公藤红素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木 质藤本植物,从中已分离提取到超过数百种化合物。大量研究表 明其不同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等作 用。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为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 皮肤肿瘤,病死率高,侵袭力强,预后极差。因其对放化疗不敏 感,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成为当下热门。该文主要整理雷公藤活性 成分环氧化二萜内酯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三萜烯类化合物雷公 藤红素、雷公藤甲素衍生物氯内酯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 凋亡、迁移与侵袭等的作用机制,进行以下综述。 1 雷公藤内酯醇

雷公藤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资源利用概述

雷公藤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资源利用概述

雷公藤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资源利用概述
薛冠明;薛蕾;闫德友
【期刊名称】《青海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雷公藤是一种良好的杀虫植物,具有胃毒,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杀虫活性,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倍半萜、二萜、三萜、生物碱等,同时具有杀虫、消炎、解毒、祛风湿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本文现对其所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作一概述,并对雷公藤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出展望.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薛冠明;薛蕾;闫德友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七营镇林业工作站,宁夏中卫755221;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固原756401;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固原7564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23+9
【相关文献】
1.鹿茸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概述 [J], 李航;孙佳明;张林林;雷岱虹;杜航;张辉
2.喜树苷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概述 [J], 郭群;万军梅
3.瑞香狼毒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概述 [J], 孙丽君;周燕;王伟;王玉华
4.海杧果属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J], 徐艳;冯涛;童万平
5.“香菇多糖静脉注射液”及“中药雷公藤化学成分、结构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公藤红素提取来源及萃取方法的研究

雷公藤红素提取来源及萃取方法的研究

雷公藤红素提取来源及萃取方法的研究摘要:雷公藤红素是一种红色结晶粉末,是雷公藤多苷片等治疗类风湿疾病药物的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症新生血管生成以及抗类风湿作用等,是值得关注的天然活性产物。

本文首先介绍了雷公藤红素的药理作用,然后介绍了其提取来源和萃取方法,旨在通过对比得出雷公藤红素萃取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提取;萃取一、雷公藤红素简介雷公藤是一种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被广泛用作民间药物。

雷公藤红素是从雷公藤根皮部提取的一种醌甲氧基三萜化合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雷公藤红素在体内和体外对多种癌细胞模型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包括胃癌、肝癌、肾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胶质瘤和神经质瘤等。

雷公藤红素的单独或联合用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诱导细胞周期停止、抗转移和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抗炎症作用和抗氧化作用来抑制癌症的生物学进展。

然而,雷公藤红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其水溶性较差。

此外,使用高剂量的雷公藤红素与多种副作用相关,包括腹泻、头痛、恶心和不孕等。

二、雷公藤红素的药理作用雷公藤红素是一种天然的木栓烷型五坏三萜,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目前广受关注的热点天然产物。

雷公藤红素还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肿瘤、抗氧化、神经元保护、降血糖等药理活性。

1. 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证明,雷公藤红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雷公藤内酯治疗可降低TNF-α诱导的磷酸化JNK的表达,减少RAFLS的迁移,还可能参与抑制TLR4诱导的NF-κB/IL-1β免疫通路,抑制NF-κB/TNF-α/VCAM-1炎症通路,调节TGF-β1/α-SMA/波形纤维化通路,从而对类风湿关节炎,扩张性心肌病起到治疗作用。

雷公藤作为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肾小球疾病、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雷公藤化学成分与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公藤化学成分与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公藤化学成分与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雷公藤是一种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症,具有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风湿、免疫调节等功效。

雷公藤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脂肪酸、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但其多组分含量分析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有一种较为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

因此,对雷公藤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的研究,对于雷公藤的药学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雷公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

通过该研究,可以为雷公藤的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性数据,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雷公藤提取物的制备:采用乙醇-水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利用旋转蒸发或减压浓缩等方法使提取物浓缩至适宜浓度。

2. 化学成分的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雷公藤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3. 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采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

四、预期成果1. 确定雷公藤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2. 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为雷公藤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通过对雷公藤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为其他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对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雷公藤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他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多组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同时,本研究也为中药材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雷公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雷公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雷公藤药材名称:雷公藤[毒]拼音名称:LEIGONGTENG别名:黄藤、黄腊藤、菜虫药、红药、水莽草、断肠草、震龙根、,蒸龙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大茶叶、水莽、黄藤草、红柴根、菜虫药、断肠草、黄藤根、黄药、水脑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红紫根、黄腊藤、山砒霜、黄藤木。

科属: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

产地:主产于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寒。

有大毒。

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中成药:共有5种中成药使用雷公藤:雷公藤内酯软膏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双层片雷公藤多甙金关片雷公藤片雷公藤双层片应用:1、风湿顽痹,本品有较强的祛风湿、活血通络之功,为治疗风湿顽痹要药,苦寒清热力强,消肿止痛功效显著,尤宜于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僵,甚至关节变形。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者与威灵仙、独活、防风同用,亦可与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等补气药同用。

2、麻风,顽廯,湿疹、疥疮。

本品枯燥除湿,杀虫攻毒,对多种皮肤病皆有良效。

治麻风病,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金银花、黄柏、当归等;治疗顽廯可单用,或随证配伍防风、荆芥、白蒺藜等药同用。

3、疔疮肿毒。

本品苦寒清热解毒,并能以毒攻毒,消肿止痛,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蟾酥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 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内脏有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去净二层皮,晒干,生用。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根含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扔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增碱等生物碱。

此外,雷公藤还含南蛇藤醇、卫矛醇、雷公藤甲素及葡萄糖、鞣质等。

2、药理作用:(1)免疫调节作用: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着多种免疫学方面的异常。

经雷公藤治疗后,常有显著的疗效。

验血发现,随着红斑狼疮病情的好转,血液中原先存在的免疫学异常都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研究及其展望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研究及其展望

2 药 理 作 用
2 1 抗炎 作 用 .
雷公 藤对 炎 症本 身 有 直 接 的对 抗 作 用 ,对 炎症 时 的 血 管 通 透 性 增 加 、炎 症 细胞 趋 化 、前 列腺 素 ( G 和其 他炎 症 介 质 的产 生 和 释 出、血 小 板 聚 集 及 炎 症 后 期 的纤 维 P E) 增 生等 具有 明显 的抑 制作 用 J A 。T O等 认 为 雷公藤 提取 物 通过 阻 断 C X一2的上 调作 O 用抑 制 P E G ,的释放 。郑 氏等 【研 究表 明 :多甙 能 抑制 急性 关 节 肿 ,其 效 力 约 以 l2与 4 : 氢化 考 的松相 当 ,有 明确 的 抑制 抗体 生成 的作 用 。能抑 制豚 鼠迟 发 超 敏皮 肤反 应 ,其 强
精子 畸变 ,尾部膨 大 ,头颈 断裂 ,颈部 断端高度卷 曲 ;精 子线性 体 酶反 应 颗粒 减少 。服
用雷 公藤提 取 物 T 3 d后 ,雄 性 大 鼠抗 生 育 的有 效 率 的 均 值 为 9 % ,停 用 5 d后 , Hs0 7 0 9 % 的受 试大 鼠能够 恢 复生育 能力 ,附睾 尾部 的精 子参 数 值 与对 照 组 相 比无 显著 差 异 。 0 同时 ,研究证 明该 提取 物对大 鼠体重 、睾丸重 量与大 小等 均无 明显影 响 ,因此雷公 藤 可
雷 公 藤 的 药 理 作 用 研 究 及 其 展 望
张 海 鹏 ,郑 晓克 ,王 有 琼
( 中山 大学 中山 医学 院药理 ,广州 ,5 0 8 ) 100
【 内容 提 要 】 雷公藤 (r tyi i ri Tie g m wfd )是中国传统的药物,性温, pr u l i o 味
苦 涩 。近 年 来 文献报 道 ,雷公藤 在 临床 上 主要 做 为抗 炎 ,抗肿 瘤 ,抑制 生 育 和 调 节 泌尿和 免 疫 系统等 药物 应 用 。笔者在 文 章 中对其 药理 作 用进 行 了综述 , 同

微波炮制对雷公藤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微波炮制对雷公藤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好疗效 的治疗 R A等 自身免 疫 功能 亢进 性疾 病 的首 选 中药 。 2 4 0, 瑞士梅特勒 ) ; S H B—m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 ( 郑州 长城科工 目前 有雷公藤多苷片等多种 雷公 藤类药 物制 剂应用 于 R A 的临 贸有限公 司 ) ; R一2 0 1 旋 转 蒸发 仪 ( 厦 门精 艺兴 业科 技 有 限公 床治疗 , 疗效显著 。雷公藤主要有效成分为雷公藤 甲素等雷公藤 司) , 微波炉 ( G a l a n z , 2 2 0 V~ 5 0 H z , 8 0 0 W) , Z一1 6 K型高 速低温离
时珍 国医 国药 2 0 1 4年第 2 5卷第 2期
L I S H I Z H E N M E D I C I N E A N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V O L . 2 5 N O . 2
藤 药材 , 微 波加 热煨 制 , 考察微波炮制对 雷公藤 的毒性及其化 学成分 的影 响。采用 小鼠急性 肝损伤模 型评价 雷公藤微 波 煨制前后毒性 变化 , 并用高效液相 色谱 法测定其化学成分 变化。结果 雷公藤在低 功率微 波煨制后肝毒 性比 生药有所增
加, 但 提 高微波功率煨制后肝毒性低 于生药。雷公藤在微波煨制后 , 3个成 分含 量基本 不发生 变化 , 4个成分含 量下降 , 1 个成分含量增加 , 新产生成分 1个。其 中雷公藤 甲素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 色谱峰 ⑥和新 增 色谱峰⑨ 可能 由色谱峰⑦ 产 生。结论 首次报 道 了微 波煨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低功 率微 波煨制后 雷公 藤毒性 有所增加 , 而在 较 高功 率微 波煨 制后 雷公藤毒性低 于生药。雷公藤微 波煨 制减毒作 用与 雷公藤 甲素基本 无关 , 可能与其 化 学成 分 及 其 化 学成 分 的影 响研 究

雷公藤的毒性研究及对策

雷公藤的毒性研究及对策

雷公藤的毒性研究及对策摘要:目的:对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毒性及中毒主要表现,产生毒性的影响因素,产生毒性的机探讨理,减低毒性的途径,中毒的解决方法等进行综述关键字:雷公藤;毒性雷公藤性温,味苦涩。

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止痛等活性。

近年来发现雷公藤对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癌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临床上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肾病综合症等疑难病证的治疗。

1雷公藤的毒性及中毒主要表现雷公藤中毒主要以心肌、神经系统、肾脏损害为主,甚至发生心肝出血或坏死,发展迅速,死亡率高。

,初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继而出现脉细数而弱、血压降低、头昏、头痛、乏力、心慌、烦躁以至抽搐,接着可能发生腰痛、少尿、血尿、蛋白尿、非蛋白氮升高,最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受损及严重骨髓抑制等单或多脏器衰竭而致死。

2 产生毒性的影响因素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对毒性的影响雷公藤全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以嫩芽及叶毒性最强,花次之,根皮再次之,木质部最小。

雷公藤的叶子用做杀虫剂。

雷公藤传统习用其根皮,确切地说是去根皮的根心。

由于活性强的环氧二萜内酯类成分在叶中的含量比根高,故雷公藤叶毒性更强。

同一采收季节中雷公藤根皮中甲素含量高于根心,不同采收季节雷公藤甲素的含量不同,毒性也不同,以秋季采收为佳以雷公藤不同部位为原料制成了多种雷公藤制剂,雷公藤片由全根提取制成,雷诺酯片为叶提取制成,雷公藤多甙为根芯提取制成,由此导致这些制剂的毒性也有较大的差异。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成分不同,毒性不同雷公藤的毒性来源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成分。

毒性大小依次为二萜类、生物碱、三萜类及苷类。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损伤心、肝、胃肠道及骨髓;生物碱类主要损害肝,并可破坏红细胞,引起进行性贫血,甚至诱发肾小管缺氧性损害。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摘要:雷公藤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草药,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然而,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对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引言:雷公藤是一种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对雷公藤药用价值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对许多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

然而,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化学成分分析:雷公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作用与雷公藤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毒性研究: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肾损伤、免疫抑制、生殖毒性等。

研究发现,雷公藤中含有多种毒性成分,如雷公藤甲素、乙素等。

这些毒性成分可引起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生殖毒性等不良反应。

雷公藤的毒性还与其炮制方法、配伍、剂量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雷公藤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毒性作用,合理使用以保障患者安全。

除了以上提到的毒性成分和不良反应外,近年来关于雷公藤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致癌性等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

有报道指出,雷公藤可能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例如,与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合用时,可能加重免疫抑制作用,增加感染的风险。

有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长期使用雷公藤可能增加肺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生率。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在使用雷公藤时,应充分考虑其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合理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雷公藤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草药,其化学成分和毒性作用受到广泛。

研究表明,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但其毒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雷公藤

雷公藤

、黄腊藤、菜虫药、红药、水莽草【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搽患处。

【注意】不可内服。

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备注】(1)雷公藤中毒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最后因心脏及呼吸抑制而死亡。

解救用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法,或给蛋清,面糊保护粘膜,注射葡萄糖,给强心兴奋剂,给氧等对症治疗。

(2)同属植物东北雷公藤(黑蔓)Tripterygium regelli Sprague et Takeda.,东北地区亦应用于临床,功效相似。

(3)本品因有剧毒,一般不内服,但据福建省三明地区第二医院报导,用雷公藤根去皮后的木质部分久煮后内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仅供参考。

又据文献报导,内服雷公藤煎剂少量,可治疗麻风反应(发热、皮损、神经症状)。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页首雷公藤《*辞典》【出处】《中国药植志》雷公藤(1)雷公藤碱、雷公藤定碱及二萜内酯、卫矛醇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对小鼠白血病1210,P388及人类鼻咽癌均有抑制作用。

(2)能使周围小动脉舒张增加血流量,减低外围血流的阻力,改善微循环的阻碍,有活血作用。

对多种变态性反应与非细菌性炎症有激素样抗炎作用。

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及皮癣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水浸液能杀疟原虫及星毛虫与卷叶虫。

在机体内能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即影响干体液免疫又作用于细胞免疫。

(3)中毒现象:先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最后因心脏及呼吸抑制而导致麻痹。

形态特征落叶蔓性灌木,长达3m。

小枝棕红色,有4-6棱,密生瘤状皮孔及锈色短毛。

雷公藤的花朵单叶互生,亚革质;叶柄长约5mm;叶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长4-9cm,宽3-6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侧脉在上表面均稍突出,脉上疏生锈褐色柔毛。

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7cm,被锈色毛。

花杂性,白绿色,直径达5mm;萼为5浅裂;花瓣5,椭圆形;雄蕊5,花丝近基部较宽,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花柱短,柱头6浅裂;子房上位,三棱状。

雷公藤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资源利用概述

雷公藤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资源利用概述
XUE G u a n — mi n g , XUE L e i 。

YAN De — y o u 。
( 1 . Ha i y u a n Q i y i n g F o r e s t r y S t a t i o n , Z h o n g w e i N i n g x i a 7 5 5 2 2 1 , C h i n a ; 2 . G u y u a n L i u p a n s h a n F o r e s t y r B u r e a u , G u y u a n N i n g x i a 7 5 6 4 0 1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r i p t e r y g i u m w i l f o r d i i h o o k i s a g o o d i n s e c t i c i d a l p l a n t s , w i t h s t o ma c h p o i s o n i n g , a n t i f e e d i n g ,
A Ov e r v i e w o f Che mi c a l I ng r e d i e nt , Bi o l o g i c a l Ac t i v i t y
a n d R e s o u r c e Ut i l i z a t i o n o f T r i p t e r y g i u m w i l f o r d i i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g r o w t h a c t i v i t y , e t c , a n d i t a l s o h a s a n t i - i n l f a mma t o y, r d e t o x i i f c a t i o n, d i s p e l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 o t h e r b i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v i t y wi t h i t s ma i n c h e mi c a l i n re g d i e n t c o n t a i n s e s q u i t e r p e n e s , d i t e r p e n e s , t r i t e r p e n e s , lk a a l o i d s , e t c . T h e p l a n t h a s b e e n a h o t r e s e a r c h i n r e c e n t d e c a d e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wi l l ma k e a o v e r v i e w o f i t s c h e mi c a l t o m-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L I U J i a n q u n
( 7 ) 。其 中化合物 2 . 4 、 5和 6为首次从 雷公藤属植 物 中分 离得 到。采 用热重和 差热分析技 术研 究
了雷公藤 乙素( 3 ) 、 新刺五加酚 ( 6 ) 以及 雷公 藤活性成分 雷公 藤 内酯 甲和 去 甲泽拉木醛 的热稳 定性 。结果表 明: 雷公 藤
第3 7卷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
Ch e mi s t r y a n d I n d u s t y r o f F o r e s t P r o d u c t s
Vo 1 . 37 No. 2 Ap r . 201 7
” C N MR和 M S鉴 定 为 J B 一 谷 甾醇( 1 ) 、丁香 醛 ( 2 ) 、 雷公 藤 乙素 ( 3 ) 、 3 ・ 羟基 一 1 一 ( 4 一 羟基- 3 一 甲氧 基 苯 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 ( 5 )、 新 刺五加酚 ( 6 ) 和l 6 一 羟基 山海 棠酸一 1 8 - 0 一 D一 葡 萄糖 苷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2 4 1 7 . 2 0 1 7 . 0 2 . 0 0 9
雷 公 藤 化 学 成 分 及 其 热 稳 定 性 研 究
刘建群 , 伍秋珊 , 余 昭芬
( 江西 中医药大学 现代 中药制 剂教 育部重点 实验 室,江 西 南昌 3 3 0 0 0 4 ) 摘 要: 从 雷 公藤 ( T r i p t e r y g i u m w i l f o r d i i H o o k .f . ) 的根 中分 离得 到 7个化 合 物 , 经 HN MR、

雷公藤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的研究进展
雷 公 藤 红 素 对 杂 种 间 的异 体 肾移 植 的排 斥 无 抑 制 作 用 _ 。在 4 J 器 官 移 植 的抗 排 异 反 应 中 , 公 藤 甲素 显 出 良好 的疗 效 、 良 雷 不 反 应少 、 用 范 围 广 等 优 点 。 适 2 3 抗肿 瘤 作 用 现 已查 明 约有 6 . 0种 肿 瘤 细 胞 株 可 以被 雷 公 藤 甲素 抑 制 , 中 以 直 肠 癌 细 胞 株 和 乳 腺 癌 细 胞 株 最 为 敏 其 感 , 中枢 神 经 系统 的 肿 瘤 细 胞 株 次 之 。 雷 公 藤 甲素 还 可 以 而 诱 导 淋 巴细 胞 凋 亡 _ 。 5 j 2 4 抗 生 育作 用 . 雷公 藤 甲 素抑 制 生 殖 系 统机 制 时 , 现 雷 发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 医 结合 杂志 Mo enJu n l f ne rt a io a C i s ad Wet n Me i n 0 8 A r 7 1 ) d r ra o [tgae Tr t n l hn e n se d i 2 0 p ,1 ( 2 o d di e r ce
‘ 14 ・ 91
雷 公 藤 的 研 究 进 展
徐 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江省 慈溪 市 中医 医院 , 江 慈 溪 3 5 0 ) 浙 浙 1 3 0
[ 键 词 ] 有 毒 植物 药 ; 关 雷公 藤 ; 学成 分 ; 理 作 用 化 药
[ 中图 分 类 号 ] R 8 25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8 1 —14 —0 文 0 8 8 9 2 0 )2 9 1 2 殖 , 导 细 胞 凋 亡 等 多 种 免疫 抑 制 效 应 _ 。 诱 3 J 2 2 抗 排 异作 用 . 雷公 藤 甲 素 与 环孢 菌 素 合 用 有协 同作 用 ,

雷公藤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雷公藤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雷公藤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王翠娣;郭玉璞【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1993(13)8【摘要】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现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免疫异常而致的各种疾病,获得了良好疗效。

本文拟从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有效组分的筛选鉴定、药理学机制、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的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一、化学成分及有效组分的筛选 1936年赵承嘏首次报告从雷公藤根部提取萜类色素雷公藤红(tripterine),至今,国内外学者已从雷公藤属植物分得近70种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类。

生物碱类有雷公藤晋碱(wilforgine)、雷公藤定碱(wilfordine)、雷公藤灵碱(wilforine)、雷公藤春碱(wilfortrine)及雷公藤增碱(wilforzine)5种主要生物碱。

从雷公藤植物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11种二萜化合物,【总页数】3页(P507-509)【关键词】雷公藤;有效成分;药理学【作者】王翠娣;郭玉璞【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相关文献】1.五倍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郭姝彤(审校);刘永仙;艾彩莲;李宝莉2.雷公藤的有效成分及临床应用 [J], 王雪;肖女;刘琼;盖丽;罗建华3.白芷的有效成分提取、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J], 李宏为;王俊生;赵叶;朱海芳;史静静;陈贵芳4.天麻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许廷生;陆龙存;黄子冬5.天麻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周慧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中国药典雷公藤标准

2020年中国药典雷公藤标准

2020年我国药典雷公藤标准雷公藤,又名紫背天葵,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消肿止痛等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被列入了我国药典。

2019年,我国药典委员会修订了雷公藤的标准,并于2020年发布了最新版的《我国药典》。

本文将围绕2020年我国药典雷公藤标准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对这一中药材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1. 雷公藤概述雷公藤,学名为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属于紫葳科。

其茎、根、叶等部位均可入药,其中根皮最为常用。

《我国药典》对雷公藤的基原植物、产地、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基本囊括了雷公藤的基本属性,并为后续的药用提供了依据。

2. 药材质量标准《我国药典》对雷公藤的质量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性质、微生物限量、农药残留、重金属、毒素等方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雷公藤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雷公藤药材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主要化学成分雷公藤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内酯类、生物碱类、酚类、萜类、萜烯类、酚酸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三萜内酯类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我国药典》对雷公藤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含量也做了规定,这为雷公藤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雷公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抗风湿、解热、镇痛等多方面的功效。

在临床上,雷公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及银屑病、类风湿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

《我国药典》中也规定了雷公藤的临床应用范围和用法用量,这为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雷公藤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2020年我国药典对雷公藤的标准修订,为雷公藤的质量管理、临床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

雷公藤根化学成分研究

雷公藤根化学成分研究
[ 摘要 ] 目的 :研究雷公藤 Ti e gu io iH o.f r t yim wl r i ok .根的化学成分 。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 pr f d
化 ,根 据 理 化性 质 和 谱 学 数 据对 分离 得 到 的化 合物 进 行 结 构 研 究 。结 果 :从 雷 公 藤 根 乙醇 提 取 物 中分 离 得 到 6个 化 合 物 ,分 别 鉴 定 为 5 豆 甾 烷 一,6二 酮 ( sg at ,6d n ,1 , 一 基 一 甾4一 一一 ( 一yrxsg at 一n3 一 3 - 5 —tm s 3 -i e ) 羟 i 一 o 豆 烯 3酮 hdoyt m s4e一一 i - oe ) n ,2 ,邻 苯 二 甲 酸 二 丁 酯 ( h acai iu l s r3 ,秦 皮 素 (r ei,) 一 甾 醇 ( sot o,) p t l c d t t , ) h i d b yee f xt 4 , 谷 a n 一ts rl5 ,胡 萝 卜苷 i e
1 材 料与 仪器
经硅 胶 吸 附 柱 色 谱 、S p a e H一0柱 色 谱 后 ,所 e h dx L 2
得 到 的流分 用 高效 液 相 色谱 分 离 ,最 后 得 到 化 合 物
3 ;流 分 ( r5 6~5 4) 经 石 油 醚 一 酮 反 复 洗 脱 , F.0 5 丙
Sp ae H一0柱 色谱 得 到化合 物 6;醋酸 乙酯 萃取 ehdxL 2
经 重结 晶处 理后得 到化 合 物 2 ;流分 ( r2 3~2 6 F. 1 5)
良好 的疗效 。大 量 药 理 及 临 床 已证 明其 提 取 物 和某 些 成分 具有 免 疫 调 节 、抗 炎 、抗 肿 瘤 和男 性 抗 生育 作 用 ¨ 。通 过对 雷 公 藤 根 的 化 学 成 分 的研 究 ,得 到 J 6个化 合 物 并 分 别 鉴 定 ,为 其 药 用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提 供有 益参 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公藤化学成分研究严振1,田洋2 ,马跃平3,傅晓春1,张振学2,王金辉3(1.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沈阳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3.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根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研究。

结果:从雷公藤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3,6-dione,1),6β-羟基-豆甾-4-烯-3-酮(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hthalic acid dibutyl ester,3),秦皮素(fraxetin,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

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卫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雷公藤;化学成分;结构鉴定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

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其性苦、寒,有大毒,具有杀虫、消炎、活血通络、解毒的功效。

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多种免疫系统异常而致的疾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大量药理及临床已证明其提取物和某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和男性抗生育作用[1]。

通过对雷公藤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得到6个化合物并分别鉴定,为其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1 材料与仪器Bruker ARX-300和Bruker AV-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TMS内标,瑞士Bruker公司);N2000型日立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型色谱柱为YWC C18反相柱(5μm,10 mm×250mm);MP-S3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日本Yanaco公司);Sephadex LH-20(美国Pharmacia 公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有限公司);所用试剂为色谱纯和分析纯。

雷公藤(市售)经沈阳药科大学孙启时教授鉴定为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的根。

2 提取与分离方法取雷公藤根20 kg,用体积分数为90%乙醇煮沸提取,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后得浸膏900 g,将浸膏加适量水稀释,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石油醚层和氯仿层提取物(71.5 g)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石油醚-丙酮系统(100:1~1:1)梯度洗脱。

得到的流份(Fr.37~63)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化合物5;流份(Fr.88~96)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到化合物1;流份(Fr.143~169)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到化合物2;流份(Fr.213~256)经硅胶吸附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后,所得到的流份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最后得到化合物3;流份(Fr.506~554)经石油醚-丙酮反复洗脱,Sephadex LH-20柱色谱得到化合物6;乙酸乙酯萃取物(27.7g)经硅胶吸附柱柱色谱,以三氯甲烷-甲醇系统(200:1~1:1)梯度洗脱,得到的流份(Fr.27~35)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到化合物4。

3结果与讨论3.1 化合物1无色针状结晶(甲醇),与10%硫酸乙醇试剂显紫色;与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示为甾体或三萜类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谱中,高场区给出6个典型的甲基质子信号:δ:0.69 (3H,s,H-18),0.96 (3H,s,H-19),0.93 (3H,d,J= 6.2 Hz, H-21),0.84 (3H,d,J = 6.6 Hz,H-26),0.81 (3H,d,J= 6.8 Hz,H-27),0.85 (3H, t,J= 7.0 Hz,H-29);13C-NMR(75MHz, CDCl3)谱中,给出29个碳信号(数据如表1),提示该化合物有可能是29C甾类化合物;13C-NMR谱中δ209.2、211.7二个碳信号提示该化合物中有2个酮羰基信号。

其数据与文献[2]中谱学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其为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3,6-dione),为卫矛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3.2 化合物2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208~210℃;与10%硫酸乙醇试剂显紫色;与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示为甾体或三萜类化合物。

1H-NMR(300MHz,CDCl3)谱中,高场区给出6个典型的甲基质子信号:δ 0.74(3H,s,H-18),1.37(3H,s,H-19),0.92(3H,d,J =6.4H Z,H-21),0.84 (3H,d,J=6.6H Z,H-26),0.82 (3H,d,J =6.6H Z,H-27),0.85 (3H,t,J=7.0 H Z,H-29);另外给出一个烯烃质子信号δ5.82(1H,s)及一个与连氧碳相连碳的质子信号δ4.35(1H,d,J =3 Hz)。

13C-NMR (75MHz,CDCl3)谱中,给出29个碳信号(数据如表1),因此进一步推断该化合物为豆甾类化合物,δ200.4、168.44、126.35示结构中具有不饱和碳信号;δ73.30为6位连氧碳信号;此外低场区无其他碳信号,其数据与文献[3]中谱学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其为6β-羟基-豆甾-4-烯-3-酮(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Table 1 13C-NMR Chemical Shifts of Compounds1 、2No. Compound 1(CDCl3) Compound 2(CDCl3) No. Compound 1(CDCl3 ) Compound 2(CDCl3)1 38.037.016 28.029.02 39.334.217 56.556.03 209.2200.518 12.512.04 36.9126.319 11.919.85 57.5168.420 36.036.16 211.3773.321 18.618.77 46.638.522 33.733.88 37.329.723 26.126.09 53.453.524 45.745.710 41.238.125 29.029.711 21.620.926 19.819.812 38.039.527 19.019.013 42.942.428 23.023.114 55.955.829 12.012.015 24.024.13.3 化合物3棕红色油状物(甲醇),ESI-MS[M+H]+ 279.1。

1H-NMR(300MHz,CDCl3)谱中,δ 7.72(1H,m,H-4),7.54(1H,m,H-3),4.32(2H,m,H-5),1.70(2H,m,H-6),0.97(3H,m,H-7);13C-NMR(75MHz,CDCl3)谱中,共给出8个碳信号,δ167.6 (C-1),132.4 (C-2),130. 8 (C-3),128.8(C-4),65.5 (C-5),30.5 (C-6),19.1 (C-7),13.7 (C-8);其数据与文献[4]中谱学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其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hthalic acid dibutyl ester),为卫矛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3.4 化合物4黄色针状结晶(甲醇),与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示有酚羟基存在。

1H-NMR(300MHz,Pyr-d5)谱中,δ:7.67(1H,dd,J=9.32Hz,H-4),6.29(1H,dd,J=9.32Hz,H-3),6.68(1H,s,H-5)、3.78(3H,s,OCH3);13C-NMR(75MHz,Pyr-d5)谱中,δ:161.6(C-2),146.6 (C-6),145.0 (C-4),141.6 (C-9),140.8 (C-7),135.9 (C-8),112.2 (C-3),110.9 (C-10),100.49(C-5),与文献[5]报道的秦皮素基本一致,故鉴定其为秦皮素(fraxetin) ,为卫矛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3.5 化合物5白色针晶(石油醚),mp136~137℃,与10%硫酸乙醇试剂显紫色;与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与已知标准品β-谷甾醇共薄层,用三种不同溶剂系统展开,R f值均一致,与β-谷甾醇混合后的熔点不下降,故鉴定其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3.6 化合物6白色颗粒状结晶(甲醇-三氯甲烷),mp294~296℃,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10%硫酸乙醇显紫色。

与已知标准品胡萝卜苷共薄层,用三种不同的溶剂系统展开,R f值均一致,与胡萝卜苷混合后的熔点不下降,故鉴定其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参考文献[1] 李卫东,王承华.雷公藤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09(27):715-183.[2] Chun-Chao Zhao,J ian-Hua Shao,Xian Li etal.Antimicrobial Constituents from Fruits of Ailanthus altissimaSwingle.Arch Pharm Res 2005,28(10):1147-1151.[3]Xiao-Bai Sum,Pei-Hua Zang , Yang-Jun X u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2007,43(5): 563-566.[4] 张蕴晖.邻苯二甲酸二丁酷研究进展[J ],卫生研究,2003, 32(4):407-408.[5] 许旭东,胡晓茹,袁经权,等.草珊瑚中香豆素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 8(33): 900-902.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Yan Zhen1, Tian Yang2,3,Ma Yueping3, Fu Xiaochun1,Zhang Zhenxue2,Wang J inhui3(1.Guang Dong Food and Drug V ocational College , Guangzhou 510520 , China ;2.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Shenyang Liaoning 110142 , China ;3. School Of Triditional Chinese Materica Medica ,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Shenyang Liaoning 110016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 Methods: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chromatography methods such as silica gel , SephadexLH-20 and HPLC .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were employed for the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Seven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structure were identified as5α-stigmast-3, 6-dione (1) , 6β -hydroxystigmast-4-en-3-one(2), phthalic acid dibutyl ester(3), fraxetin (4), β-sitosterol(5), daucosterol (6). Conclusion:Among the compounds, compounds 1, 3 and 4 were isolated from Celastracea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 2 was isolated from genus Tripterygium for the first time .[Keywords]:Tripterygium wilfordii ;Chemical constituent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