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麦 蚜 虫 防 治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和 解 决 方 法

合集下载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对小麦生产危害性最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同时了解一下小麦蚜虫特效药是什么。

蚜虫的形态特征
蚜虫个体小,体长约2.1~2.3毫米,颜色变异较大,如有绿色、浅黄色、深绿色、紫褐色、桔红色,有的薄斑白粉,头和胸黑色等。

在生活史中有多种类型的个体,有两性生殖和孤性生殖,因而在种类的区别上较为困难。

小麦蚜虫的预防措施
1、种子处理可用60%吡虫啉格猛fs、20%乐麦拌种,以减少蚜虫用药次数。

2、早春及年前的苗蚜,使用25%大功牛和除草剂一起喷雾使用。

3、穗蚜使用25%大功牛噻虫嗪颗粒剂和5%瑞功微乳剂混配或单独使用。

小麦蚜虫的农业防治
1、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同时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

2、播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1。

小麦蚜虫如何防治

小麦蚜虫如何防治

21为获得较好的早期产量,在建园时可以适当密植,第二、三年后间伐,达到5米×6米的永久株行距。

H 形树形的培养1.定植当年的管理葡萄苗定植发芽后,留一根生长健壮的新梢向上生长,其余芽抹除;新梢长至20厘米时,垂直绑缚固定在木杆上;新梢生长到1.8米时摘心,顶部发芽后保留两个壮芽,使其沿着立柱下铁丝分别向两个方向延伸以培养成侧干。

侧干长至1.5米时再次摘心,将侧干顶端两个副梢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绑缚,以作为主蔓培养。

主蔓上再次萌发的副梢垂直于主蔓向两个方向分别培养,作为结果枝组。

冬季修剪时,每个结果枝组均保留两芽进行短截。

2.结果期H 形树形的管理及更新进入结果期的H 形树形葡萄植株,要遵循“壮树中庸枝”的原则进行管理。

每条结果母枝保留两个新梢,新梢萌发后垂直于主蔓在架面上绑缚。

两条主蔓上的对向生长的新梢在长至中间距离20厘米时要进行修剪,确保20~50厘米的间隙,避免郁闭。

对于枝条过旺的植株,可在生长季的适当时期用合适浓度的生长抑制剂喷布新梢前端,以抑制其生长。

每年冬剪时,每个结果母枝上的两条一年生枝只保留一条,原则上保留更靠近主蔓的那一条,以延缓结果部位外移速度。

结果部位距离主蔓过远时,在春季萌芽期应在结果枝组基部保留一条健壮的萌蘖作为更新枝,冬剪时剪留至更新枝,使结果部位更加靠近主蔓。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小麦体内汁液危害小麦,并且蚜虫排出的蜜露附在麦叶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小麦蚜虫每年都有发生,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如何防治22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防治时间过早或过晚、防治方法不科学等。

发生及危害小麦蚜虫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处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麦蚜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危害,并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

小麦蚜虫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小麦蚜虫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越冬
在寒冷地区,小麦蚜虫通 常以卵的形式越冬。
02
小麦蚜虫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
选择对小麦蚜虫具有抗性 的品种,降低蚜虫种群的 增长。
合理轮作
避免连续种植相同的小麦 品种,以减少蚜虫的繁殖 和扩散。
科学施肥
合理施用氮肥,避免过量 施肥,以提高小麦的抗虫 性。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小麦蚜虫的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虫等,通过保护和释放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根据病虫害种类和特点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和特点,需要选择不同的防治和治 疗措施。对于小麦蚜虫来说,可以选择化学防治、生物防 治或物理防治等措施。
05
结论
小麦蚜虫的防治和治疗的重要性
01
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
小麦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它们会吸取植物的汁液,影响植物
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通过防治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小麦的健康
物理防治
成本相对较高,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适用 于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场所。
选择合适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根据防治面积和难度
对于小面积或特定场所的蚜虫防治,可以选择物理防治或 生物防治;对于大规模农田来说,可以选择化学防治或生 物防治。
根据环境和健康要求
对于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地区或场所,应选择生物防治 或物理防治;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 也应选择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
施用方法
注意问题
根据说明书要求稀释后,进行叶面喷施或 拌入土壤进行处理。
生物治疗虽然环保,但效果可能较慢,需 要耐心等待。同时,应避免使用对人类和 动物有害的生物农药。
物理治疗
人工摘除
对于数量较少的蚜虫,可以通过人工摘除的方法进行控制。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小麦蚜虫如何防治?冬小麦的春季管理是冬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时期。

在冬小麦的春季管理中,除了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合理施肥浇水,增加小麦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外,喷施杀虫杀菌剂,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

冬小麦的主要虫害包括红蜘蛛,蚜虫,和麦叶蜂。

今天主要说一下小麦蚜虫的防治药物和方法。

小麦蚜虫,俗称腻虫,是一种刺吸式害虫。

主要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通常聚集在叶片,茎杆,穗部。

危害后,叶片初期为黄色小班,后为条斑。

严重影响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

使麦穗不能正常吸入营养物质,影响正常灌浆,造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小麦蚜虫遍布世界各国的小麦产区,而我国比较普遍并且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两种。

小麦蚜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的茎株,叶片和嫩穗的汁液。

造成小麦早期叶片枯黄,分蘖减少,停止生长。

后期叶片发黄,麦穗枯白,籽粒不饱满,甚至整株茎杆枯死。

小麦蚜虫为间歇性爆发,主要和天气变化有关。

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多集中危害小麦穗部。

而麦二叉蚜喜干怕湿,耐高温,多危害小麦苗期。

小麦蚜虫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就开始发生,到小麦抽穗扬花期,始终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在小麦扬花后,发生量急剧上升。

这个时期,小麦株高还没有达到正常的高度,适宜喷施药物防治,并且防治效果也不错。

基本可以控制小麦蚜虫在小麦生育期的危害。

并且对小麦吸浆虫及其它病虫害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如果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小麦蚜虫百株虫量达到600头上下,就应该进行防治。

防治小麦蚜虫,可以从播种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科学防治。

第一,小麦播种期。

在小麦播种时,可以用70%的吡虫啉粉剂配合杀菌剂,杀虫剂拌种,或者小麦种衣剂拌种,以有效预防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

第二,小麦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可以结合叶面肥的喷施,一并喷施70%的吡虫啉粉剂一千倍液,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喷施。

小麦病虫害防治测试题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测试题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测试题一. 填空题:1.在我国,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四种。

均属于__________目,_______科。

2. 麦蚜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以传播____________为害最大。

3.小麦吸浆虫属于双翅目____________科,在我国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4. 小麦吸浆虫基本上一年发生____________代,以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结茧越夏越冬。

5. 小麦吸浆虫在小麦____________期,越冬幼虫破茧上移;____________期化蛹;抽穗期成虫羽化经交尾在____________产卵;____________期幼虫____________为害。

6. 黏虫属__________目,__________科。

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

黏虫是典型的__________性、__________性、食叶性害虫。

二、选择题1.下列昆虫有多型现象的是A.麦蚜 B. 小麦吸浆虫C.黏虫D.稻纵卷叶螟2.下列害虫产生世代数最多的是A.麦蚜B.小麦吸浆虫C.黏虫D.稻飞虱3.两种小麦吸浆虫基本上一年发生的世代数为A.1代B.2代C.5代D.7代4.小麦吸浆虫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在小麦的A.拔节期B.孕穗期C.抽穗期D.灌浆期5.麦蚜防治的适期在A 扬花初期B.扬花末期C.灌浆期D.成熟期6.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的措施A.选用抗虫品种B.轮作C.化学防治D.农业防治7.黏虫食性属于A .单食性B.杂食性C.多食性D.寡食性8.小麦吸浆虫的蛹属于A.离蛹B.被蛹C.围蛹D.蛹体9.选用抗虫品种可有效控制小麦害虫种类是A 麦蚜B.麦红蜘蛛C.小麦吸浆虫D.黏虫10.黏虫危害最严重的虫龄在A.二龄B.三龄C.五.六龄D.五六龄后11.小麦吸浆虫人土结茧夏越冬的是A. 卵B.幼虫C.老熟幼虫D.三龄幼虫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麦蚜的防治适期为扬花初期。

【农业】一篇文章看懂小麦蚜虫,附详细防治方法

【农业】一篇文章看懂小麦蚜虫,附详细防治方法

一篇文章看懂小麦蚜虫,附详细防治方法小麦蚜虫是危害小麦生长的第一害虫,它是卵生繁殖生长的一种昆虫。

也称腻虫、油虫。

蚜虫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的,这就是很多昆虫的神奇之处。

一、麦蚜虫的属性1)春夏时期麦蚜虫产卵:孤雌生殖就是蚜虫不需要雄性和雌的交配,就能够受孕产卵的一种生育现象。

在春夏时期温暖时,麦蚜虫它自己体内的基因,就可以使染色体复制自己的DNA,因此,它不需要雄性的精子和自己卵子的结合,就可以独立的产生受精卵。

麦蚜虫的雄性极少,也可以称它们为母系群体。

通常情况下麦蚜虫是在温暖的气候里才能实现孤雌生殖。

比如无越冬期的南方,一年四季都会采用孤雌生殖的方式产卵。

2)冬季时期麦蚜虫的产卵:但麦蚜虫并不是绝对的孤雌生殖,有时它也需要与雄性交配后,才能产生受精卵。

比如:到了冬季寒冷的时候,麦蚜虫就需要雄性和雌性的交配才能产生受精卵。

有些地方的麦蚜虫,大都以幼虫的形式躲藏在麦苗根部的麦叶下面,或土壤的缝隙里越冬。

而较为寒冷的地方,麦蚜虫通常会把卵产在麦苗的枯叶上,或杂草上以及农作物的烂秸秆上和土壤的缝隙里越冬。

麦蚜虫主要采用针刺的方式吸食小麦茎杆、枝叶以及小麦灌浆期时嫩穗的汁液来生长繁殖。

汁液也相当于人的血液,因此,小麦如果任其吸嗜其汁液就会因枯萎衰竭而死。

二、麦芽虫的种类小麦蚜虫一般分为两大类:a.麦长管蚜;b.麦二叉蚜。

虽说是两类但它们长的很像似。

1.麦长管蚜麦长管蚜虫分无翅膀蚜虫和有翅膀两种。

无翅膀的蚜虫体长大约在3毫米左右。

为长椭圆形身体,身体为草绿色或橙红色的。

但头部是红色或褐色的,黑色的触角配合着锋利的针刺,在吸嗜麦茎的汁液时很机动灵活。

有翅膀的长管蚜虫体形稍短,大约在2毫米左右。

嘴巴也稍短,眼睛微红肚子为长形的园筒形状,尾巴上有9根左右的毫毛。

长管蚜虫不怕阳光,一般集聚在麦叶的正面或嫩麦穗籽粒的空隙里。

2.麦二叉蚜虫麦二叉蚜虫主要是发生在广大地域的小麦种植区内,也算是小麦的专生害虫。

对小麦的危害也最大。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

小麦蚜虫田间计数从简方法探讨及综合防治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它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及时有效地对小麦蚜虫进行田间计数和综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简单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小麦蚜虫田间计数的简单方法1.目视法目视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农民可以通过走入小麦田间,仔细观察小麦植株叶片上是否有小麦蚜虫的存在。

如果叶片上有蚜虫,可以通过目测估计蚜虫的密度,从而对小麦蚜虫的数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计枝法计枝法是一种通过对小麦植株的枝条进行抖动,将蚜虫击落到白色布上进行观察计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于目视法更加准确一些,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蚜虫的密度情况。

3.黄色粘板法黄色粘板法是一种利用蚜虫对黄色具有特殊吸引力来进行诱捕和计数的方法。

农民可以在小麦田间设置黄色粘板,蚜虫被粘住后进行计数,通过统计黄色粘板上的蚜虫数量来估算整个小麦田间蚜虫的密度。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小麦蚜虫田间计数方法,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小麦蚜虫数量的估算。

二、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控制害虫数量的方法。

针对小麦蚜虫,可以引入其天敌如瓢虫、绿 lace 女虎、蚜茧小蜂等,在田间增加它们的数量来控制小麦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通过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防治措施的选择在小麦蚜虫的防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农民可以根据小麦蚜虫的密度情况和农田的实际情况选择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避免盲目使用化学农药,以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3. 文化防治在小麦田间进行文化防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比如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减少小麦蚜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合理施肥、灌溉,保持小麦植株的生长健壮,提高其自身抗病虫害的能力;合理的田间轮作和间作,减少小麦蚜虫的滋生和传播。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作者:李芹英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23期摘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2015年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小麦蚜虫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今后防治小麦蚜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蚜虫;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3-62-02小麦蚜虫又名腻虫,在太和县麦区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小麦苗期,多集中在叶背、叶鞘及心叶处危害;小麦拔节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呼吸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造成叶片黄化,甚至整株枯死;小麦灌浆、乳熟期,则是麦蚜发生为害的高峰期,造成小麦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导致减产。

1 发生特点2015年受气候、小麦生育期等多种因素因素等影响,太和县小麦蚜虫为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10.13万hm2,发生特点是冬前基数高、春季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为害重。

从小麦蚜虫近年冬前基数可以看出,2015年小麦蚜虫冬前平均有蚜株率和蚜量分别较近年同期均值增加3.28倍和2.02倍(表1)。

2 原因分析2.1 气候条件有利 2014年11~12月太和县冬季没有明显的低温气候,冬季气温高,有利于提高虫口越冬基数。

2015年2月份平均气温为1.3~8.2℃,多年平均气温4.96℃,2~4月份多阴雨天气,气温缓慢回升,雨水适宜,给麦蚜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对麦蚜发生起主导作用,中温、低湿是麦蚜猖獗的主要条件。

开春以来,气温阶段性回升,蚜虫(下转64页)(上接62页)增殖较快。

小麦拔节期,天气以多云为主,加之普施拔节肥,植株长势嫩,食料及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蚜虫的繁殖和为害,蚜虫的活动期得以提早。

2.2 受栽培因素的影响一是播种偏早,播量大。

太和县小麦适宜播期在10月10日~15日,由于土壤墒情、外出务工等原因,大部分田块适期早播而且播量大,再加上大量施用氮肥,使小麦群体大,植株长势嫩绿,为麦蚜提供了良好的食料和繁殖环境。

小 麦 蚜 虫 防 治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和 解 决 方 法

小 麦 蚜 虫 防 治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和 解 决 方 法

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摘要:小麦蚜虫的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为保护小麦生产安全,针对该虫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总结了该虫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蚜虫原因浅析防治实践小麦蚜虫年年发生,几乎每年都要进行防治,成为小麦管理中必要措施。

有些年份小麦蚜虫防治要进行三次,除去蚜虫发生严重外还有喷药时机过晚;药剂选用和配比和使用量不对;使用了假冒伪劣产品等原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防治效果和不必要人员伤害。

尽管防治蚜虫成为麦田管理的常规措施,但是科学的防治蚜虫,可有效提高控制蚜虫效果,对于减少小麦生产损失还是非常必要的。

小麦蚜虫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极大,常以若虫、成虫大量群集以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亡。

最常见的田间症状是蚜虫排出的污物,粘糊糊地覆盖在叶片上,看上去似一层油,百姓常说的流油了。

小麦受害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结粒减少,千粒重下降,为害严重时小麦减产20%以上。

除小麦蚜虫还为害麦类和其它禾本科作物与杂草。

小麦蚜虫控制主要方法是药剂防治,科学搭配药剂,及时喷药最大限度的减少蚜虫危害,保证小麦产量。

一、选好小麦蚜虫的防治时机我省麦蚜发生的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麦黍缢管蚜。

小麦蚜虫发生很早,因为麦二叉蚜和麦黍缢管蚜可以在我省越夏,小麦播种后小麦就开始有蚜虫发生,这些蚜虫主要来源于路边杂草越夏虫源。

在麦苗上越冬后成为来年发生的虫源,如果冬季寒冷大批的蚜虫冻死,来年小麦虫害就轻。

据河南省农科院研究麦长管蚜不能在河南本地越冬越夏主要虫源来自南方。

小麦蚜虫,蚜虫经过几代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和条件后,会繁殖出有翅蚜虫,开始迁飞传播,这些带有翅膀的蚜虫可以远距离越区传播造成大面的危害就。

麦长管蚜就是以这种方式发生,具有突发性强,面积大的特点。

从蚜虫的发生规律不难看出,小麦的蚜虫在小麦田中的存在是常态,只要不是大面积发生不需要防治,只需要做好监控工作。

小麦穗期治蚜:选好药,加足水

小麦穗期治蚜:选好药,加足水

小麦穗期治蚜:选好药,加足水泗洪县陈圩乡读者来电话说,麦田里蚜虫很多,每株有蚜10头以上。

由于目前小麦群体大,喷药后在植株下部危害的麦蚜接触不到药剂,每亩用20%氧化乐果加助剂75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不好。

他问,对小麦下部的蚜虫该怎么防治。

近期另有多位读者来电话咨询了类似问题。

据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的麦蚜优势种为麦长管蚜,其次为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发生数量少。

麦长管蚜性喜阳光、耐潮湿,成株期多分布于上部叶片正反面,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

禾谷缢管蚜春季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麦苗下部叶鞘、叶背、根颈部危害,抽穗后迁移到麦株上部和麦穗上繁殖危害。

麦二叉蚜畏光、喜干旱、耐低温,成株期多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危害。

小麦一生都会受到麦蚜危害,以穗期(抽穗至乳熟期)为危害盛期。

据江苏省农林厅植保站杨荣明介绍,今年苏北地区麦田蚜虫发生较严重,蚜量比去年同期高,主要是前期气温高、天气偏旱所致。

目前苏北小麦刚抽穗,蚜虫还没有完全到穗部危害,仍有大量蚜虫在上部3张功能叶上危害。

由于小麦封行后田间群体大,叶片重叠,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用药时一定要加足水量,每亩用水量应在50公斤以上。

现在防治穗期蚜虫大多与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一起施药,每亩用水量在30公斤左右,用水量不足,药液无法喷到麦株下部,在下部危害的麦蚜不能接触到药物,防治效果差。

另外,据如皋市植保站宋汝国等人报道,暖冬年份在小麦扬花盛期结合赤霉病防治用药防治蚜虫1次,不能达到全程控蚜的目的,施药后10-15天药效就基本丧失,随后蚜量很快上升,应在小麦灌浆中后期进行第二次防治。

在齐穗期百株蚜量超过100头的情况下,应在扬花盛期结合防治赤霉病用药防治蚜虫,施药后8-12天视田间蚜量再防治一次。

穗期防治蚜虫要选用速效、低残留的农药,以减少对谷物的污染和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据杨荣明介绍,从大面积用药情况来看,吡虫啉、抗蚜威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好。

啶虫脒对柑橘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氧化乐果毒性强,在小麦蚜虫防治上不提倡使用这两种药剂。

小麦蚜虫越来越难治?怎样才能正确防治呢?

小麦蚜虫越来越难治?怎样才能正确防治呢?

小麦蚜虫是春季麦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也叫麦蚜,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聚集在小麦叶片上,开始快速繁殖,危害植株,吸取小麦汁液,同时还分泌蜜汁,污染麦叶,影响光合作用,还能传播病毒病,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小小蚜虫危害大俗称腻虫和麦蚜刺吸小麦茎叶汁温度回升就暴发蚜虫种类有几个长管二叉危害多孤雌生殖繁殖快危害严重还抗药成虫若虫聚集叶刺吸茎与叶汁液叶片枯黄生长慢分蘖减少收不多一、防治措施种子处理很重要药剂拌种最高效吡虫啉类种衣剂有效期长效果好苗期蚜虫可控制越冬基数能降低省工省时还高效还有四月长效期播种前可选用60%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300拌种,有效期长。

种前土壤来处理吡虫啉药颗粒剂随种播下效果好也有长的持效期小麦播种前可用8%吡虫啉颗粒剂2∽4公斤随种播下,持效期长。

发现蚜虫及时治选择农药要内吸高氯配上吡蚜酮阿维噻虫嗪可以在小麦蚜虫防治时,要结合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赤霉病等病害,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

防治蚜虫必须做到早防早治,根据当地农技部门提供的病虫预测预报,及时用药,要足药足水,均匀喷雾,不能等到大发生时再喷药,由于群体大,抗性强,用药量大。

每亩用22%高氯氟.噻虫嗪悬浮剂15毫升+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杀虫谱广,活性高,内吸性好,持效期长,对小麦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二、用药推荐小麦蚜虫发生量较少时可选用阿维.高氯+吡虫啉,或阿维.吡蚜酮或阿维.噻虫嗪,稀啶虫胺、啶虫脒等药物防治。

如果出现麦蚜暴发而且抗性强时可选用以下新型杀虫剂使用,但必须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

1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20%氟啶虫胺腈·吡蚜酮32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446%氟啶·啶虫脒水分散粒剂540%氟啶虫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氟啶虫酰胺·呋虫胺可分散有悬浮剂775%螺虫·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一、蚜虫——小麦的“吸血鬼”小麦田里的蚜虫真的是个大麻烦!这些小东西就像田间的小偷,偷偷地把小麦的养分吸走,搞得小麦虚弱不堪,甚至整个麦田都可能枯黄了。

你别看蚜虫个头不大,但它们的“破坏力”可不容小觑。

小麦被它们啃食后,不但产量下降,质量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连麦粒的饱满程度都受影响,最后收成就变得很糟糕。

所以,大家一看到麦田里有蚜虫,心里都不好受,尤其是农民朋友,心里头那种焦虑感可想而知。

蚜虫是啥样的?就像是小麦的“吸血鬼”,一群群小小的、绿色或者黑色的虫子,成群结队地吸吮着小麦的汁液。

它们不仅能吃,吃得还特别过瘾,吃得小麦好像瘦了个大圈,最后麦粒瘪了,麦穗没精神,咋看都不对劲。

这时候,农田里又开始泛起一阵焦虑,“怎么办呢?蚜虫怎么防治啊?”不少人都开始焦头烂额,找方法。

二、防治蚜虫的“武器”防治蚜虫的方法可多了,咱也得看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办法。

常见的防治手段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既要科学又要实用。

1、化学防治首先得说说化学防治。

这种办法就像拿着“重型武器”干掉蚜虫。

化学农药得选对了,别用错了。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专门针对蚜虫的农药,比如吡虫啉、噻虫嗪这类的,效果都挺不错的。

你要是用这些药,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一喷下去,蚜虫就得乖乖倒下。

但你可不能随便乱喷哦,还是得注意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来,不然不仅蚜虫没治好,可能连小麦的生长都给影响了,最后伤了“无辜”。

2、生物防治不过啦,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不是真的“长久之计”。

蚜虫会对一些农药产生抗药性,农民朋友就得不停地换药,这样不仅成本高,长时间下去还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

所以,近年来大家也开始关注生物防治这种更环保的方式。

用一些天敌比如瓢虫、寄生蜂来控制蚜虫数量,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瓢虫这种“吃货”,它一口气能吃掉好多蚜虫,简直就是蚜虫的天敌,基本上把蚜虫看成是自己的一道“美食”。

还有那种寄生蜂,简直太牛了,它会把蚜虫“寄生”起来,等着蚜虫孵化出来就“灭绝”它们。

山西省祁县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祁县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祁县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王艳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71-01小麦是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分布极广,全县麦区均普遍发生。

祁县麦蚜种群以穗蚜即麦长管蚜为防治优势种。

麦长管蚜长卵形,草绿色,腹管长圆筒形,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者叶片变黄,全株枯死,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超过30%。

此外,蚜虫是小麦黄矮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间接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

一、防治现状麦蚜作为一种常发性、关键性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其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已被麦农所普遍认识,对于防治时间、用药情况也都熟悉。

1.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小麦秋播拌种技术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的现实举措,可以预防多种病虫害如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等,确保小麦苗全、苗壮的有效措施。

目前,全县有85%的麦区播种都采用药剂拌种。

技术人员在指导小麦生产中要求麦农准确掌握用量,提醒他们如果用量过大,会导致小麦出苗推迟,生长缓慢,严重者会出现缺苗断垄。

刘爱芝、李素娟等用吡虫啉225~480g拌100kg小麦种,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全生育期麦蚜的危害,持效期长达7个月。

在小麦蚜虫发生始盛期至高峰期,防治效果达91.38%~99.52%,小麦的千粒重提高了9.41%~13.41%,小麦增产37.36%~48.06%。

高占林、党志红等的研究表明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2013年在祁县贾令镇的调查发现,用75%吡虫啉种衣剂(高巧)拌种后的小麦,到小麦抽穗后不再需要对蚜虫进防治,对蚜虫的大发生危害起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技术小麦蚜虫是安徽省临泉县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虫害之一,在该县常年重发,据历年经验,穗蚜增殖高峰期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天气适合时将成倍数迅速增殖,对小麦灌浆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2023年,个别田块麦蚜发生较重,当地农技人员及时做好虫情调查,并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对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防治策略,为今后开展科学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2023年临泉县小麦蚜虫发生情况笔者在今年2月底对临泉县小麦蚜虫进行了大田普查,统计显示,全县平均有蚜株率0.4%,平均百株蚜量0.5头,最高百株蚜量5头。

3月中旬调查统计显示,平均有蚜株率1.6%,平均百株蚜量1.9头,最高百株蚜量8.5头。

3月份田间蚜虫数量迅速增殖,3月底调查,平均有蚜株率3.6%,平均百株蚜量20.2头,最高百株蚜量325头,全县需防田块1.1万亩。

近几年,小麦进入抽穗期,蚜虫在临泉县一直呈重度发生,而且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尤其此阶段食料及气象条件较有利于小麦蚜虫发生为害,造成田间蚜量快速增加。

二、近年来临泉县麦田蚜虫的为害变化1.为害时间逐渐向后期延伸。

小麦蚜虫原来以在苗期为害为主,现在以在小麦灌浆期为害最为明显,原来以早播田为害较重,现在则以晚播田为害较重。

发生这种为害时期后移的原因:一是临泉县推广了精量与半精量播种,春前小麦田间郁闭度低,蚜虫繁殖所需要的田间环境温度变低;二是推广了小麦迟播技术,小麦分蘖量得到控制,春前小麦长势健壮,很少有旺长苗,而旺长苗更易导致蚜虫大量繁殖;三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由于推广了更多的氮肥后移技术,施用了缓释肥,或施用了返青肥和拔节肥,使小麦在生长后期能为蚜虫生长繁殖提供更足的糖分,此时温度较高,如果湿度再高些,利于蚜虫生长繁殖的各种条件全部具备,极易导致蚜虫暴发。

2.蚜虫总体危害程度加重。

由于本地在种植模式上基本以小麦与玉米轮作为主体,而这两种作物都是禾本科植物,而禾本科植物不仅是蚜虫的为害对象,而且是越冬寄生植物,这种状态使得蚜虫始终存在有丰富的生存环境资源,玉米秸秆的在田间的大量积累也为蚜虫的地下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此外,当前的田间道路与田边沟塘杂草丛生,成为蚜虫生存繁殖的重要地点。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小麦标准化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小麦标准化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小麦标准化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几年笔者一直从事着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负责指导的示范产业是小麦,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农民朋友无论是在小麦耕作方式还是管理技术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归纳如下。

一、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播期偏早近几年,小麦播期偏早的问题始终存在。

这部分麦田因播种过早、播量偏大,加之气温偏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旺长现象。

2.播种量仍然偏大由于农民受“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传统习惯影响,小麦播量普遍偏大。

既浪费了种子,又容易造成冬前群体过大、旺长现象发生,给后期管理造成被动。

3.肥料投入减少受农资涨价影响,施肥数量有所降低,特别是有机肥施用量更少。

4.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田间管理依然粗放由于种植小麦效益不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小麦生产上重种轻管、只重视前期管理忽视中后期管理,施肥一炮轰、管理不科学等现象依然存在,常规技术与新技术推而不广,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小麦高产制约因素 1.土壤耕层浅、肥力低土壤耕层浅、有机肥施量少、土壤综合肥力不高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的土壤限制条件。

2.冻害与倒春寒冬季冻害:是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

严重影响:分蘖成穗、穗数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

原因分析:播种早、播量大、基施氮肥多、冬前气温高、旺长、冬春温度变化大,造成小麦冻害冬春冻害的补救措施:1、冬季冻害:及时追施氮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

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二次追肥,第一次在田间解冻后每亩开沟施尿素10公斤,缺墒麦田对水施用;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或挑旗期,结合浇水每亩施10公斤尿素;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的轻微受冻麦田,早春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小麦蚜虫的防治

小麦蚜虫的防治

怎样防治小麦蚜虫?(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麦蚜:麦田中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蜂,其中以瓢虫及蚜茧蜂最为重要。

对这些天敌资源应加以保护利用。

当益害比达到1:80或僵蚜率达到30%时,应以利用天敌为主,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尽可能避免在治蚜时杀伤天敌。

为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必要时还可以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以控制麦蚜危害。

(2)农药防治:①小麦在抽穗期时,麦蚜的防治指标为500头/百穗。

化学农药防治麦蚜可用50X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3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l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来福灵乳油每亩l0毫升加水50-60公斤喷雾。

②在黄矮病发生区,可用75%甲拌磷乳油100毫升,对清水3—5公斤,拌麦种50公斤,边喷药边搅拌,然后堆闷6—12个小时,即可播种。

也可用3%呋哺丹颗粒剂或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1.5公斤盖种。

这样可通过杀虫剂的内吸作用来控制苗期蚜虫.并可防止蚜虫传播黄矮病。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小麦汁液危害小麦,再加上蚜虫排出的蜜露,落在麦叶片上,严重地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前期危害可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由于去年冬季气温偏高利于蚜虫越冬,给今年蚜虫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再加上近段条件适宜蚜虫的发生、繁殖,为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密切注意查看蚜情并及时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根据蚜虫的危害特点,进行田间检查。

蚜虫刚发生时多在小麦底部叶片上,所以不易被发现,当发现上部叶片被危害时,就已对小麦产量造成了影响,所以应注意观察,早发现,早防治,苗期只要每平方米有蚜虫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率达15%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及时防治。

可每亩用20%菊马乳油80毫升、20%百蚜净60毫升、40%保得丰80毫升、2%蚜必杀80毫升、3%劈蚜60毫升,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上述农药品种任选一种,对水35-45公斤(2-3桶水),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均匀喷雾,如发生较严重,每桶水再加1包吡虫啉混合喷施。

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2 1 .0I 村 百 】 0 O2 农 I ‘通 — — 露 飘躁 聚
麦 蚜 存
在 的 问题
小 麦 蚜 虫 又 名 腻 虫 .是 小 麦 生 产 中 的 主 要 害 虫 麦 蚜 的 危 害 主要 包 括 直 接 危 害 和 间接 危 害 两 个方 面 直接 危 害 主要 以成 虫 、 若 虫 吸 取 小 麦 汁 液 .再 加 上 蚜 虫 排 冬麦适当晚播 . 实行冬灌 . 早春耙 磨 镇 压 . 除 田边 杂草 。 清 出 的 蜜 露 落 在 麦 的 叶 片 上 。严 重 地 影 响 了小 麦 的光 合 作 用 .后 期 2化 学 防 治 : . 在穗 期 防 治 时应 在作 物 被 害 部 位 形 成 枯 斑 .麦 叶 考 虑 兼 治 小 麦 锈 病 、 白粉 病 、 虫 黏 逐 渐 发 黄 . 粒 不 饱 满 . 重 时 麦 及 干 热 风 等 . 药 时喷 匀 喷 透 药 麦 严 喷 穗 枯 白 .不 能 结 实 .甚 至 整 株 枯 剂 防 治 应 注 意 抓 住 防 治 适 期 和保 死 . 重影 响小 麦 产 量 。 严 间接 危 害 护 天 敌 。 是 指 麦 蚜 在 危 害 的 同 时 还 能 传 播 ① 防治 时期 当抽穗期百 株 0 ~0 病毒 . 中. 其 以传播小 麦黄矮病危 平 均 蚜 量 50 8 0头 时 应 立 即 进 麦 害 最 大 小 麦 蚜 虫 危 害 每 年 都 有 行 防 治 . 二 叉 蚜 要 抓 好 秋 苗 期 、 同 程 度 的发 生 .但 近 年来 防 治 返 青 期 和 拔 节 期 的 防 治 .麦 长 管 效 果 较 差 .有 些 年 份 要 对 小 麦 蚜 蚜 以扬 花末 期 防 治最 佳 。 虫 进 行 3 4次 防 治 效 果 仍 不 理 ~ ② 选择药剂。 一是种子处理 : 想 究 其 原 因 . 主要 存 在 以下 几 方 黄 矮 病 流 行 区 药 剂 拌 种 可 做 到 防 二 A. 0 面的问题 : ①没有注 意保护天敌 , 病 治 虫 : 是 大 田施 药 : 用 4 % 致使天敌减少 。 蚜虫发 生严 重 : ② 乐 果 乳 油 2 0 ~ 0 0 液 或 5 % 00 30 倍 O 防 治 意 识 差 . 成 防治 时 间偏 晚 : 辛 硫 磷 乳 油 20 造 00倍 液 兑 水 喷 洒 ③ 药 剂 选 择 不 当 .从 而 造 成 防 治 B6 7平 方 米 ( .6 1亩 ) 5 %辟 蚜 用 O 雾 可 湿性 粉 剂 l 0克 兑 水 5 ~ 0 O 6 效果差 : 防治技术不到位 。 ④ 二、 综合 防治 小 麦 蚜 虫 方 法 公 斤 喷 洒 . 或 用 5 % 抗 蚜 威 0 1 业 防 治 : 合 理布 局 作 40 ~ 00 . 农 ① 00 50 倍液 喷 洒 防治 。 中 , 其 抗 物, 、 冬 春麦混种 区尽 量使其单一 蚜 威 防效 好 . 不 杀 伤 天 敌 . 优 且 可 化 .秋 季 作 物 尽 可 能 种 玉 米 和 谷 先选 用 ( 南省 新 密 市城 关镇 人 民政 河 子等 :⑦ 选择一些抗 虫耐病 的小 麦品种 , 形成不 良的食 物条件 ; ③ 府 侯 会存 邮 编 :5 3 1 427 )

小麦蚜虫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般农户防治蚜虫都存在一定 的误 区 ,有 的防治 过早 ,
有的防治过晚。如果一看到蚜虫就喷药 , 会增加喷药次数 , 提 高成本 , 同时还会提高蚜虫的抗药性 , 增加后期 防治难度 。如 果防治过 晚 , 蚜虫 已经 影响到小 麦的生长 , 并且 危害 密度较 大, 不 能均衡 的施 药 , 会影响 防治效果 。此外 , 大 多农 户盲 目 选择 药物进行防治 , 某些 高效杀虫剂会对其他生 物种类造成 危害 , 还会对生态系统平 衡、 环境 、 人体健康等产生影响。
小麦植株生长弱小[ 1 】 。 2 小 麦蚜 虫防治存在的 问■

践证 实 , 吡虫啉 、 辟 蚜雾 等药物具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 。其次 , 要准 确把握 防治 时间 , 大多情况 下 , 在6 月 上旬小麦 抽穗扬 花前 ,即百穗蚜量在 5 0 0 ~ 8 0 0 或蚜株率在 1 5 %时就要进 行
【 2 】 孙斌, 王素平, 张志刚, 等. 小麦蚜虫发 生规律 与综合 防治技术o 】 . 河南农业。 2 0 1 6 , ( 3 6 ) .
( 编辑 宋军生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7 — 1 2
作者简介 : 丁张霞( 1 9 8 8 一 ) , 女, 甘 肃岷县人 , 助理农艺师, 主要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喷药 防治 ; 要针对蚜 虫在 田间的分布特征 、 种群生 长规律 和 在小麦 株上 的分 布特点进行对 靶喷药 ,尤其要 注意 植株下 部、 叶片背面等药物不宜喷洒的部位 , 施药做到精准到位 , 这 样可极大的提 高药效脚 。 4 小 结 农户在小麦生产过程 中要充分认识 到蚜虫的危害 , 并根
1 小麦蚜虫的危謇 小 麦蚜 虫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 间接危 害两个方面 : 直

4种杀虫剂对小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4种杀虫剂对小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4种杀虫剂对小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王锁牢;李广阔;刘建;乔旭【摘要】[目的]筛选对小麦长管蚜有较好防效的高效新型杀虫剂及合理使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对麦长管蚜进行防治.[结果]药后7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2.5,30和45 ga.i./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15%、99.76%和99.39%,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25%毗蚜酮悬浮剂60,90和120 ga.i./hm2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26%、97.83%和95.35%,防效略高于对照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22.5,30和45 ga.i./hm2三处理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62.50%、48.07%和79.51%,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各试验药剂处理对小麦安全,无药害.[结论]防治麦长管蚜可用:20%吮虫眯可湿性粉剂22.5-30 ga.i./hm2、25%吡蚜酮悬浮剂60-90 ga.i./hm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a.i./hm2,加水喷雾防治,对麦长管蚜均表现了良好的防效.%[Objectire and Method]The aim of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insecticides with new- type high performance and better control efficiency then its reasonable dosage were applied in field experiments: 20% acetamiprid WP, 25% pymetrozinc SC, 10%nitenpyram AS and 5% imidacloprid WP by spray.[Result]lt showed that all the four insecticides were safe and had no medicine harm to wheat. After seven daya, the control effect of 22 .5 , 30 and 45 g a.j./hm2 of 20 %acetamiprid WP correspond with 5% imidacloprid WP, reached96.15 % ,99.76% and 99 .39% after seven days, the effect of 60,90 and 120g a.i./hm2 of 25 % pymetrozine SC was higher than 5 %imidacloprid WP, reached 96 . 26 %、97 . 83 % and 95 .35 % , the effect of 22 . 5,30 and 45 g a. j./hm2 of 10% nitenpyram AS was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5% imidacloprid WP, its effect reached 62 . 50% , 48 .07% and 79 .51% . [ Condusion] Proper amount of 20% acetamiprid WP was 22 .5 - 30 g a. i./hn2 , 25% pymetrozine SC was 60 - 90 g a.i./hm2, 5% imidacloprid WP was 22 .5g a.j./hm2.【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8)002【总页数】4页(P352-355)【关键词】杀虫剂;麦长管蚜;防效【作者】王锁牢;李广阔;刘建;乔旭【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陇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陇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陇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并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3;S435.122+.20 引言【研究意义】麦蚜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一类重要害虫,其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主要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8-11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4期供稿文/齐菊意[导读]小麦蚜虫年年发生,几乎每年都要进行防治,成为小麦管理中必要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齐菊意(河南滑县理工学校河南安阳456474)
摘要:小麦蚜虫的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为保护小麦生产安全,针对该虫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总结了该虫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蚜虫原因浅析防治实践
小麦蚜虫年年发生,几乎每年都要进行防治,成为小麦管理中必要措施。

有些年份小麦蚜虫防治要进行三次,除去蚜虫发生严重外还有喷药时机过晚;药剂选用和配比和使用量不对;使用了假冒伪劣产品等原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防治效果和不必要人员伤害。

尽管防治蚜虫成为麦田管理的常规措施,但是科学的防治蚜虫,可有效提高控制蚜虫效果,对于减少小麦生产损失还是非常必要的。

小麦蚜虫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极大,常以若虫、成虫大量群集以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亡。

最常见的田间症状是蚜虫排出的污物,粘糊糊地覆盖在叶片上,看上去似一层油,百姓常说的流油了。

小麦受害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结粒减少,千粒重下降,为害严重时小麦减产20%以上。

除小麦蚜虫还为害麦类和其它禾本科作物与杂草。

小麦蚜虫控制主要方法是药剂防治,科学搭配药剂,及时喷药最大限度的减少蚜虫危害,保证小麦产量。

一、选好小麦蚜虫的防治时机
我省麦蚜发生的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麦黍缢管蚜。

小麦蚜虫发生很早,因为麦二叉蚜和麦黍缢管蚜可以在我省越夏,小麦播种后小麦就开始有蚜虫发生,这些蚜虫主要来源于路边杂草越夏虫源。

在麦苗上越冬后成为来年发生的虫源,如果冬季寒冷大批的蚜虫冻死,来年小麦虫害就轻。

据河南省农科院研究麦长管蚜不能在河南本地越冬越夏主要虫源来自南方。

小麦蚜虫,蚜虫经过几代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和条件后,会繁殖出有翅蚜虫,开始迁飞传播,这些带有翅膀的蚜虫可以远距离越区传播造成大面的危害就。

麦长管蚜就是以这种方式发生,具有突发性强,面积大的特点。

从蚜虫的发生规律不难看出,小麦的蚜虫在小麦田中的存在是常态,只要不是大面积发生不需要防治,只需要做好监控工作。

但是农民不可能经常到自己的田中查看蚜虫发生情况,所以要抓住主要时期进行观察。

蚜虫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分钟一代。

大约在4月下到5月中这段时间内,温度过高小麦叶片干枯蚜虫自然消亡。

只要达到防治指标百穗蚜量250~800头即可以进行防治。

二、合理搭配用药
小麦三种蚜虫危害部位和适宜发生温度都不相同。

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很多,主要有内吸剂、触杀剂、和胃毒剂,三种药剂的作用各不相同。

小麦蚜虫防治现在还是以药剂防治为主,要根据蚜虫发生危害特点选择用药。

内吸剂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后,被害虫吸食中毒
死亡。

触杀剂主要通过药剂与虫体接触,导致害虫死亡。

胃毒剂主要通过喷洒在植物体表面或其他方式使害虫食用造成中毒死亡。

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内吸性药剂效果更好。

吡虫啉是一种新型的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高效、广谱、内吸性好、残效期长,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持效期长达1个月,对同翅目害虫和刺吸式口器较好效果,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

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

该类药有多种型号商品号产品。

一般用药10%吡虫啉20克,对水30~40公斤喷雾, 3%啶虫脒乳油,1200~2000倍液对水喷雾。

蚜虫防治从有机氯制剂到有机磷制剂,再到菊酯类制剂,到现在的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已经经历了4代农药,除去农药的安全性因素影响外,蚜虫的抗药性变化是导致药剂更新换代的主要因素,现在的新药也开始出现抗药性,所以选用药剂要搭配使用。

为降低成本提高效果,防治蚜虫时也可以选用部分低毒的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

如40%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

三、选用高效低毒产品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各种农业技术产品大量的运用到了农业上来,小麦生产越来越依靠工业提供的成品进行管理。

小麦生产对社会的依存度大大的增加,同时风险来源增多。

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已经成为今年来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有些危害可能导致一季作物的歉收或绝产。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产品是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的有效措施,有两点提醒人们注意。

首先是选好经销商,一般人不能从外观上去鉴定药品的优劣,但经销商对所经销的农药有所把握,一般保证率在80%以上。

经销商的信息量比用户有更大的优势,包括进货渠道,价格水平,使用效果,都是构成产品质量的重要信息。

所以挑选信誉好,服务好,药品来路渠道正规,诚实经营的经销商购买产品,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方法。

第二选用使用过、有效的农药品种和类型。

农药的有效性的重要鉴别方法是使用效果。

一个使用的效果好的农药和品牌,会导致多数人使用和经常使用,由于多数人的认可产品就会成为名牌,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现在农药种类非常多,但是只是品牌的变化,其内涵变化不大,只不过是不同药的配比比例不同,效果大同小异,对于新品种要多加注意,最好是有人使用过证明有效。

四、注意用药安全
杀虫剂都具有毒性,使用不当会造成人身伤害。

特别是防治蚜虫是常规的喷药,许多人习以为常,防护意识较差。

所以提醒操作时尽量不要将药剂原液沾到皮肤上,喷洒时要带上口罩,尽量少吸入农药。

还要注意要害问题,兑药时不要浓度过大,同时不要在同一位置过量喷洒以免伤害小麦。

参考文献
[1] 赵文先,李子钦,赵存虎,等.卫福混配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4):9-10.
[2] 杨文才,杨华宏.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8):25.
[3] 马丽,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2):55.
[4] 毛茂才,周云峰.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06(10):36-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