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范文:花未全开月未圆(共2篇) 这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意思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心得,再次重温这些孔子的教诲,比起十年前,感触更深了很多。
这句话是“处事之道”当中很经典的一句话。
现代人常说“距离产生美”,实际上跟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孔子推崇“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不科学的。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对朋友之间的交往都渴望达到一个“零距离”,觉得好朋友就应该无所不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箭猪的故事》当中,浑身长满刺的箭猪为了取暖而紧紧的靠在一起,而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却发现,彼此都把对方给刺伤了。
孔子提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就是告诉我们,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我们要真心的劝告,善意的引导,但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其实,在现代的社会里,交朋友本事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则更是难上加难。
陶渊明不会弹琴,但却有一把无弦的琴,每每弹到动琴处,还会泪流满面,他的朋友就坐在他的对面,感同身受,同样泪流满面,这就是交心的朋友。
能够了解你,懂得你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就是朋友!对于做事,《论语.里仁》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跟领导走的太近,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同事就会对你看不惯你,辱没你。
而跟朋友走的太近了,太亲密了,那么离疏远的时候也不远了。
仔细想一想,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人际交往的度,就要把握好亲疏远近,懂得多看,多听,不多言。
孔子提倡“慎言”,喜欢少说话,多做事的人。
在孔子的心目中,“巧言令色,鲜矣仁”,爱说漂亮话,做出取悦于人的样子在这样的人里面找不到仁者。
何为仁,孔子认为,爱人,知人,即为仁者。
要懂得爱别人,了解别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达到这两点都是很不容易的。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竞争使得我们少了许多的同情心,更不要去谈爱。
至于了解别人,那也是有需要而为,视乎对方的价值而言。
至于孔子所提倡的“慎言”与“重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少说话,多做事。
一个爱说漂亮话的人,往往是虚有其表。
而踏实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
孟子曾经用“浩然正气”来形容孔子,其实,从孔子的这些教诲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个圣人,他并没有很高深的理论,反而使一些很简单的,很温馨的道理,曾经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的还是要从修身做起
[花未全开月未圆(共2篇)]篇一: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写作指导
【解题】
鲜花开放,但还没有全部开放,月亮盈圆但还没到十五,这时候,我们队美好事物充满了期待,是最美的时候;如果花还未含苞,月亮还没现月牙,美好的事物还遥遥无期,或者花已盛开,月已全圆,接下来就是逐渐凋零和亏缺,就打折扣了;所以,这句话体现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要留有余地,不要追求极致。
【出处】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
这是一首禅语诗。
是
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
开口,就象在奔向风景的路上,就象春天要来,就象孕育着一个婴儿……少年时光有了太多的记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一[花未全开月未圆(共2篇)]切是为了长大;求学之路有苦有乐,毕业后我们总会不停的回望;如愿有了期待的婚姻,恋爱却依然是生命中的珍惜。
月未圆,月会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
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听到一段让我颇有感受的话:禅宗所推崇的人间最好的境界,叫“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
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人生之道如此,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其实呢,花未全开月未圆,大都是无奈与无意的意外结果,完满的日月是不可能恒定的,且只有一个结果——-变得不再完美,无憾者罕,这不完善的圆缺里,反而是最具希望与生命力的状态,人生也是这样,人的一生能做到中庸,一定是达到了最为圆融的境界,人生最佳境界正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女娲之所以补天,也说明这世界本就是残缺不全的,我又何必苦苦痴想求全呢?
春秋时代的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完成大业后,与西施泛舟太湖。
汉代张良功遂身退,跟着一个叫赤松子的世外高人云游八方。
晋代张翰在洛阳为官,一阵秋风使他想起家乡的美味“鲈鱼莼菜脍”,不禁伤心落泪,难以自禁:“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据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曾国藩平生最喜欢的一句诗,曾把这种境界作为一生的追求,他经常在心中反复念叨“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他灭了太平天国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毅然自销湘军,自树对手淮军。
五十五岁时,辞去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
有人曾这样的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的一生真算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把做人的意境发挥到最佳。
花未开满月未全
一本接一本的小说就在手里这么轮换完了,故事的伊始总是出现很多的人围着一个人不停地转着,ta是世界的中心,大家都围着ta转,但是一旦圆心选定外围的一个人以后,外围剩余的人就会迅速配对,不管过去有何种误会,隔着万水千山,都能变成一对一对的,大家都觉得两个人的关系最为稳定,所以当三角关系出现后也会在外围拉一个人进来分配成两个两人组,这样的结局总是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而我们也习惯了别人问我们结局怎么样时,回答上一句“结局不错啊,大团圆”。
殊不知结局越完美越让人觉得伤感,曲终人散的落寞更是难耐,事实怎么可能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上演呢?最能接近人心的不是“大团圆”,正如最美的永远是“花未开满月未全”之时,化满则败,月全则亏,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最美的不是假日,而是假日前的那份期盼;最深的愉悦不是得到某样东西,而是在得到它之前的努力;最漂亮的东西,不是看到它时的表述而是在看到之前的幻想;最美好的结局不是那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对那个未知结局的猜想。
喜欢一样东西是因
为它与你产生共鸣了,跟你的想法接近了,表露出了你心底的想法。
正如你为什么会喜欢那
件礼物呢?不是因为你在得到它之前就在期盼它,想要得到它吗?一个故事的结局能顺着自
己的想法走是最完美的,最是喜欢没有结局的结局。
有人讲她喜欢一部
电影看几遍,直看到她能知道这一表情接下来是什么的时候,因为每当这时候她就有当导演
的感觉,掌握着整部戏。
我们都喜欢当导演,喜欢故事跟随自己的脚步走,喜欢将一切都握
在自己手中,喜欢掌控别人的人生,那么何不在“花未开满月未全”
时把结局留下,
撤离舞台呢?
一个小东西掉了,再
买回来一个哪怕是一模一样的,也会觉得曾经那个最好,可谁知道要是真的把原来那个找回
来,谁还会在乎曾经的那个呢?失去的,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如果对过去有什么眷念的
话,那只是因为在花未开满月未全时丢失了,不甘心而已。
花未全开月未
圆曾国藩说过:人生最佳的境界是花未开全月未满。
某日听张国荣的当爱已成往事,铜鼓声
一敲,戏咿咿呀呀地开场。
我似乎看到他穿着大黄的戏服,水袖一挥眉梢一挑眼波一动,极
尽优雅的姿势,俨然成了戏文里的真虞姬。
他从头唱到尾,曲中人散时坦然一笑,拔剑自刎。
正如他从高楼一跃,翩翩迎向死亡。
人死了,但故事未完。
留下一段风中的往事,一段残缺
的绝代风华留于世人惆怅。
在世人眼里,爱亦如
此。
一个圆满的结局固然能让人欣慰,但更容易忘却。
总是残缺的爱情会铭刻在心里时时怅
然。
就像一朵花努力盛放,未开到荼靡就已枯萎。
你时刻惦念着它盛开过后的模样,却已经
成了一种奢望而不可得。
正所谓未得到,所谓
已失去,总是最登对。
当我
篇二:花未全开月未
圆.doc
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共2篇)] 作者:王奕蓉
《学生天地·初
来源:
中》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