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

合集下载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高畅;胡晓丽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
【摘要】不寐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些年来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证明传统医学治疗不
寐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群众接受度高、无依赖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睡眠
质量。

本文从不寐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治疗、耳穴压豆治疗及其他方法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不寐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高畅;胡晓丽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4.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5.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摘要:颈源性失眠是常见症状,失眠为主要表现,但根本原因为多种原因引发的颈椎病。

现代医学在失眠治疗中,常从内科方面入手,但忽视了颈椎病的原因,使颈源性失眠不能根治,引起病情反复发作,加重病情。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认为,需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为主要治疗原则,即先以本为主,后为标。

对于颈源性失眠来讲,颈椎病属于本,失眠属于标。

因此,在颈源性失眠治疗中,需要开展辨证论治的方案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在颈源性失眠治疗时主要采用舒经痛络治疗,同时还应用了针灸进行特定治疗,以推拿进行正骨、点穴治疗。

因此,颈源性失眠采用中医药治疗,在多种治疗方案结合的治疗方案来调节脏腑功能,由外而治,由内而愈,最终实现内外同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针对颈源性失眠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过,为颈源性失眠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颈源性失眠;中医药治疗;进展颈源性失眠的发生是指各种颈部疾病共同作用有关,其会导致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睡眠,发病机制为颈椎病疼痛,同时还会受到椎动脉供血不足、自主神经紊乱等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等表现[1]。

而颈源性失眠的出现,还会因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或是劳损,导致颈椎的关节不稳、小关节出现错位、肌肉损伤,使得交感神经、神经根受到压迫,故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表现[2]。

国外研究表明,出现颈痛的一半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失眠症状[3]。

近年来,随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颈椎病发病率直线上升,从而频频引发失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工作均造成极大地影响。

目前,颈源性失眠临床常用针灸、推拿等治疗,其还能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提高抗病修复效果,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本文就以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现阐述如下。

1.颈源性失眠的发病机制1.1疼痛随着人们对颈源性失眠认识的加深,学者认为颈部疼痛、失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组在发病与治疗中相互影响,呈为正相关关系,故颈椎病的疼痛感,会引发失眠。

210993696_中医芳香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10993696_中医芳香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虚烦不安、失眠健忘.«神农本草经»称合欢花能“安五
热、肝阳上亢、心虚胆怯、久病体弱、夜卧不安均为本病
脏,和心志,令人欢乐 无 忧”.«四 川 中 药 志»记 载 合 欢
有邪、无邪 两 类. 明 代 李 中 梓 在 «医 宗 必 读 »中 指 出:
一曰 水 停,一 曰 胃 不 和.”失 眠 病 因 虽 多,但 其 病 理 变
1244

1247

oxy
s
t
e
r
o
l
Gba
s
edde
f
ens
eaga
i
ns
tt
umo
r

de
r
i
vedex
t
r
a
c
e
l
l
u
l
a
r
ve
s
i
c
l
e
s[
J]
Canc
e
rCe
l
l,
2019,
35(
1):
33

45

[
29]
LAULAGNIER K,
GRAND D,
DUJARDIN A,
e
ta
l
PLD2
碍,严重影响大众身心健康.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 失 眠 的 远 期 疗 效 不 理 想,且 存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不 良 反 应.中
医芳香疗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具有 无 成 瘾 性 或 依 赖 性、耐 受 性 和 依 从 性 好、治 疗 费 用 低、无 毒 副 作 用 等 独 特 优
势,既能作为失眠的辅助治疗手段,亦能单独使用.该文对中医芳香疗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治疗失眠的现代应用进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结论
1、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如何通过神经、免疫等途径影响脑肠轴的功能,揭示其 具体作用机制。
结论
2、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其优劣 性。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 组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而针灸对肠 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引起了。本次演示将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 调节的影响。
治疗方法探讨
2、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改善肠道微环境,进而影响脑肠轴的 功能。临床试验表明,按摩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探讨了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基于中医脑肠学说的相 关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在神经、免疫、物质代谢等方面存在密切,对于 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医脑肠学说和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 机理,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相关症状具有良好前景。然而,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和 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方向:
基本内容
脑肠轴学说是指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肠道 菌群与脑肠轴相互调节,维持人体健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衡可 能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可 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脑肠轴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气血、脏腑等与肠道菌群调节有着密切的。经络理论 认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进而调节肠道菌群。气血理 论则认为,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肠道微循环,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脏腑理论指出,针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改善脾胃功能,进而影响肠道菌群。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心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内在因素和情绪紧张、环境干扰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多选择草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黄连等药物,具有安神、降火、调理脾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用于治疗失眠。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加睡眠总时间、缩短入睡时间,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西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索了失眠的病因,并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咨询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耐受性等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长期效果较好。

咨询治疗主要包括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

通过与失眠患者的交流和分析,咨询师能够找出失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发现,咨询治疗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展望中医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表明,两种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分析失眠指的就是入睡困難或者维持睡眠障碍,致使睡眠时间减少或者睡眠质量降低,造成个体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当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失眠发病率越来越高。

经调查表明,全世界约25%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已经成为了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1]。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针灸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值得推广普及。

现对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1失眠的病理机制睡眠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现象,和人体精神、躯体健康息息相关。

一旦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其抵御疾病与康复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非常容易得病[2]。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经常受到失眠困扰。

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躁、不安、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都会选择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失眠病理机制为神经衰弱、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疾病范畴[3]。

从病理生理特征方面分析,失眠是一种大脑轻度功能障碍,是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暂时失调导致。

从中医病理机制角度分析,失眠病理机制尚无统一说法,多数认为,失眠病理机制为心神不安、脏腑功能失调、难以入寐。

在《黄帝内经》中,不寐是由“卫气不得入阴”导致,由此可知,失眠病理机制为阳不入阴[4]。

2中医治疗失眠的进展中药辨证治疗根据失眠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应让患者保持神经松弛,减轻神经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各脏腑功能正常;促进消化与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5]。

然而,常规用药治疗只能发挥安眠、镇静的作用,易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长期服药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

在传统中药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等优势,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更加突出。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通过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就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与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为今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提供思路。

标签:失眠;病因病机;中医药;研究进展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病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加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等造成严重干扰。

现代医学用安眠镇静类药物治疗失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可出现依赖性,对血液、呼吸、心血管系统都有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副作用少,疗效明显,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

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齐盛等[1]认为,失眠症病机复杂,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失眠症的发生,但根据临床观察,本症发病与肝和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主疏泄,主情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志,主血脉,今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不能,气滞血瘀,木火相乘,心阴耗伤,血不养心,神志失藏,故失眠作矣。

李夏林[2]认为,失眠症病机主要是由于心、胆、脾、肾脏器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气血失和所致。

2 中医药治疗2.1 中药汤剂治疗陈治林[3]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症,结果:睡眠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85.7%,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确切,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王兰恩等[4]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失眠,治疗结果:痊愈:用药后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3例;有效:用药后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9例;总有效率100%。

近五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近五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近五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原发性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和早醒等症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原发性失眠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不仅在临床试验设计上有所创新,还在疗效评估和机制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对于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针灸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和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包括研究针灸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的影响,以及针灸对失眠症相关信号途径的调控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旨在揭示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具体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推广针灸治疗失眠症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可靠的证据支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健康水平。

1.3 研究意义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意义在于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相比传统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不仅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和成瘾性,而且可以调节患者的生物节律和神经系统功能,从根本上促进睡眠的恢复和调整。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机制和临床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针对失眠问题的疗效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广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还有望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失眠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

中医对于失眠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

从脉象、舌苔以及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治疗失眠以调整情志为主,养心安神、理气宁神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百合、当归、天花粉等,经过调配适合个体的方剂使用,可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大并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西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压力过大、脑部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睡眠呼吸疾病等多种原因。

基于这些因素,一些西医学家提出了许多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安定类药物、催眠药、抗抑郁药等都被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成瘾性、反复治疗、严重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支持非药物治疗失眠,如认知行为治疗、光疗法、音乐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病率,并且避免了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了临床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更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包括:脑电图等生物电信号的监测、中药、针灸、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

其中,针灸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而认知行为治疗采用理性思维、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等方法进行。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但是,由于失眠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在多方面教育和治疗方案中加以注意。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相对于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各个医家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治疗失眠的方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

标签:失眠;中医治疗;综述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内经》称为“目不瞑”,主要是由于阳不入阴引起的以不能入寐为特征的疾病。

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再寐[1]。

失眠本身虽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西医常用镇定安神药物治疗失眠,西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长时间服用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内经》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静则寐”。

若某些因素导致阴阳失衡,营卫失调,卫气夜不能入阴,阳不入阴,则发为本病。

(1)情志内伤。

情志太过,过喜伤心,心藏神;过怒伤肝,肝藏魂;过思伤脾,脾藏意;五脏为一个整体,一脏失衡,则五脏均失衡,发为本病。

(2)心脾两虚。

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源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滋养全身血脉,无以奉心,影响神志,引发失眠。

(3)心肾不交。

若心肾不交,火水未济,阴阳失衡,则入寐困难,导致失眠。

(4)心虚胆怯。

《类证治裁·不寐》中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若胆气素虚,胆小怯懦,影响心神,也可引起失眠。

(5)痰热内扰。

脾虚生痰,郁久化热,扰乱心神,夜不能安,可见痰热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6)胃气不和。

《素问·逆厥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食肥甘厚味,饮食内停,致使胃气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2 中医治疗治疗上整体以调和阴阳为治病原则,根据不同表现,主要有(1)辩证论治。

刘聪敏等[2]总结徐峰教授治疗失眠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以脾论治,表现为脾胃虚弱;实证多从肝论治,并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失眠的介绍1、心脾两虚:主症是思虑过重、不寐或多梦易醒、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懒语、心悸健忘、纳差,或有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而弱。

治法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党参15克、当归12克、元肉12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远志6克、炙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0克、牡蛎10克(先煎)2、心肾不交:主症是心烦不眠,难以入睡、或彻夜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男子易不振,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10克、肉桂3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后溶)、龟板30克、牡蛎1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3、肝郁化火:主症是烦燥易恕、胸胁胀满、善叹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目赤、小便黄短、大便秘结、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去火安神。

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茯神15克、郁金10克、生大黄5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10克(先煎)4、心虚胆怯:主症是心悸胆怯、难以入睡、易惊醒、恐怖不安、头晕目眩、或呕吐苦水,舌质淡胖,脉弦细。

治法:温胆益气安神。

方药:人参9克、炒枣仁15克、远志6克、熟地15克、半夏15克、茯神15克、竹茹9克、陈皮6克、枳实10克、石菖蒲10克5、痰食积滞:主症是睡眠不安、多梦易醒、胸闷痰多、嗳气吞酸、恶心,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

治法:清热消导,化痰安神。

方药:黄连10克、陈皮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9克、枣仁12克、生山楂30克、焦六曲12克、莱服子3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2克 (冲服)二仁粥:取柏子仁15克,炒酸枣20克,粳米100克。

先将柏仁、枣仁捣碎,和粳米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蜂蜜,再煮一二沸,睡前服食。

中医药治疗失眠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新进展

【0】 阳录明 , 1 欧 黄晓 敏 , 吴兴无 , .中草 药体外抗 白色念珠 茵的 实验研 究【】 等 J. 中 国 中 医药信 息杂 志 ,0 0 7 3 :6 2 0 , ( )2 .
【1 1 ]焦淑萍, 高维明, 陈 彪, .蓝桉 的抗 炎镇痛作用研究【] 等 J .中草 药,
( 2) 23 9. 1 : 1
[ 3 MuaaM, m r K n Y e a. co ap l A, o e a t a t il f 1 ] rt E ua M, a , t 1Marc ras an v l n b c r i eao E clpu lb ls J . i c Boe h o B o h m 1 9 , 6 20 2 u a ts o uu [ 1 B o i it n l i e , 9 2 5 : 6 . y g s c c [ 4 sw , au a H Moi e a. o f u a o a a d C nom t n 1 】O a a K Y s d , r a H. t 1C n g ri n l n o f ai a t i t r ol
有 独 特 优 势 , 效稳 定 , 疗 能明 显 改善 患者 睡 眠 时 间和 质 量 , 体疗 效 积 分 明显 优 于西 药 , 总 值得 临床 重 视 和推 广 。
关 键 词 t 医药 ; 眠症 ; 疗 ; 展 中 失 治 进 中 图 分类 号 : 2 5 6 R 8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9 12 0 )4—06 0 10 4 3 (09 0 0 2— 3 口服 液 (0m / , 生 药 1 ) 每晚 睡 前 服 , 度 1 L 中重 度 1 L支 含 0g , 轻 0m , 2 l7d为 1 疗 程 。 果 , 愈 2 Om 。 个 结 治 0例 , 效 2 例 , 效 3 显 1 有 3例 , 总 有 效 率 7 % 。 示茉 莉 根 口服 液 治疗 失 眠症 疗 效 确 切 。 4 显 鸡 血 藤 煎 膏 : 学 文 采 用 鸡 血 藤 (0 , 水 2 0 L 熬 至 李 5 0g加 0m , 0 1 0 L 浓缩 后 加 红 糖 适 量 收 膏 ) 治疗 失 眠 症 , 次 用 黄芪 2 0m , 0 膏 每 0g 煎水 冲服 鸡 血 藤膏 2 , / , 周 后失 眠好 转 , 0g3次 d 1 白细 胞 、 细 胞 、 红 血红 蛋 白 皆升 至正 常 。 个 月后 , 者 自感 神 清 气 朗 , 间 能 眠 , 1 患 夜 诸 症 复常 。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其中酸枣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及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综述酸枣仁汤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酸枣仁汤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组方和疗效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酸枣仁汤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治疗失眠的科学内涵,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方案。

因此,本文将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酸枣仁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酸枣仁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五味药材精心配伍而成。

这些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酸枣仁是酸枣仁汤的主要成分,具有养心安神、益肝明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缓解因水湿内停引起的心神不安。

知母则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能够平衡人体内的阴阳,缓解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症状。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因血瘀气滞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其他药材的药效,使整个方剂的功效更加显著。

酸枣仁汤的组成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养心安神、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有效治疗失眠症状。

这些药材的配伍也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失眠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失眠症给老年人带来身心的巨大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

根据中医药理论,老年人失眠症通常是由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时,中医药注重调整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郁金、茯苓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神、调理脾胃的功效,对改善老年人失眠症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神门等。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神经,改善失眠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较好,并且安全性高,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例如,某项研究表明,应用中药复方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总有效率高达80%以上。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可能与调节脑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有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然而,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仍存在一些挑战,如疗效不稳定、个体差异较大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71·失眠属于临床方面多见的疾病之一,实际的发病率保持着不断增加的势头。

中医对于该疾病的疗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围绕近年关于该疾病治疗的报道进行综述。

失眠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主要表现为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

本病属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从整体观、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治疗本病的特色显示出中医治疗的优势,尤其是在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关文献做综述如下:1失眠的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其中失眠是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约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1]。

2失眠的中医治疗2.1…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火扰心型失眠。

任大为[2]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卢军占[3]…选失眠患者90例,观察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来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进行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2.2…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用于胆郁痰扰型虚烦失眠。

林斌[4]选取60例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单独服用安定片治疗失眠症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4%。

2.3…归脾汤归脾汤主治气血两虚证之失眠[5]。

王伯东[6]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组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51.4%。

金颖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配合谷维素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实验为研究对象,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低PSQI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颈源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引起相应的复杂临床症状。

现己证明,颈椎病易导致睡眠差,甚至失眠,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称“颈性失眠”伴随颈椎病发病人群的年轻化趋势,由其引起的失眠也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定的副作用,中医药对其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关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概述如下。

1.推拿治疗推拿作为目前中医治疗颈性失眠的常用临床治疗手段,经实践证明,该项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疲劳,帮助脊柱恢复正常的结构,优化脑部供血,进一步降低临床阳性体征,基本治疗目标就是理筋整复、以此恢复脊柱正常生理结构。

而推拿的方式主要区分为两种类别椎体错位调整手法和理筋手法。

椎体错位调整手法具体可采用冯氏颈椎定旋转复位法、摇正法、短杠杆微调法、龙氏正骨法进行治疗。

2.中药治疗2.1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可调节脏腑阴阳气血,通经蠲痹止痛,宁心安神。

颈源性失眠的治疗常采用安神与舒筋通络共调,可有效调节颈部交感神经张力,放松颈部肌肉,恢复颈椎的平衡稳定,同时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流量,使络通神安而眠。

运用汤药安神舒筋方治疗颈椎病伴失眠患者,以酸枣仁30g、茯神15g为主药,合欢皮、夜交藤、葛根、天麻各30g为配药,以桂枝10g、木瓜20g、白芍15g、甘草6g为辅药,气血不足加熟地、当归、黄芪,肝肾两亏加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瘀血加鸡血藤、川芎、桃仁、红花,疼痛严重者应适当加入白芷、细辛采用葛根汤合酸枣仁汤治疗颈源性失眠。

2.2中药外用中药足浴作为古代养生方式最为普遍的一种,经相关研究证明,中药足浴的温热及中药作用可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加快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而足底反射区对应五脏六腑,温热刺激加上中药吸收,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

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新进展

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新进展

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新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新进展。

归脾汤作为传统中医药方,近年来在治疗失眠方面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

文章介绍了失眠的定义、病因及常见症状,概述了归脾汤的组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详细探讨了近年来归脾汤在失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理学、临床试验和分子机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归脾汤;作用机制;失眠;研究进展引言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易醒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目前,西医常用药物治疗失眠,但存在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传统中医药方作为一种悠久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归脾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归脾汤概述归脾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证明在治疗失眠等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归脾汤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何首乌、白术、茯苓、生姜等,每味药物都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彼此间相互配伍,形成了协同增效的药效。

二、归脾汤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情况2.1 临床疗效观察许多临床观察和案例报告显示,归脾汤对失眠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表现为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睡眠障碍、调整睡眠节律等方面。

归脾汤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表现突出。

许多失眠患者在使用归脾汤后反映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增加等。

这些改善不仅体现在主观感受上,还可以通过睡眠监测仪器进行客观评估,结果显示睡眠结构更加规律,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归脾汤能够缓解睡眠障碍的症状。

失眠患者常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临床观察发现,使用归脾汤治疗的失眠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这些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生活作息恢复规律,精神状态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常与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伴随。

目前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和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标准,大多数专家认同原发性失眠应该涵盖内因性失眠、主观感觉性失眠和儿童期失眠。

可是,上述分类标准均为排除性诊断标准,要诊断为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和疾病后才能作出诊断。

中医学将失眠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本病有虚有实,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笔者就近几年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1.1 中医体质学说与失眠的关系《内经》中记载了多种体质分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载:“先立五形金水木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外部形态、禀性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将人分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灵枢·通天论》篇按阴阳的多少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之人等5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近年来,分类方法亦是种类繁多,包括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王琦的九分法将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

就像体质因素决定着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各异一样,不同体质的人对失眠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

同是患失眠的病人,因体质不同而证型各异。

具有阴阳平和质特征的人,不易为邪气所伤而发病,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患失眠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患病也容易治愈。

阴虚质的人素体阴液亏虚,若劳心思虑过度或久病损及真阴则易导致阴亏于下,阴不纳阳,阴阳失交之失眠症。

精神刺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着为病也。

”说明对某些情感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种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

1.2 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往往着眼于睡眠行为的改变,强调“安神”治瘵,却忽视了失眠症患者心理行为的异常。

失眠症患者多存在着睡眠质量主观评估障碍。

多数是怕失眠的心理,以往对失眠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催眠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和宿醉作用影响疗效和依从性。

在失眠患者中,往往存在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患者过度地担心能否入睡和夸大失眠的后果,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觉醒,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5]。

还有不少自称失眠的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梦,总认为梦对人体有害,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

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做梦的“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有些人对自己的行为过失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总是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

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故辗转难眠。

有些人在期待某人或做某事,或担心睡过头会误事的情况下,常出现早醒,久而久之成为早醒患者。

1.3 失眠的辨证分型失眠的主要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

主要由七情所伤,思虑太过或突受惊吓引起,亦有禀赋不足,年迈体弱,气血、阴阴失衡,脏腑功能不调所致。

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1.3.1 气郁化火,心神不宁型李瑜等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精神压力较以前明显增加,使情志失调,七情过极成为现代失眠的主要原因。

情志失调,易致肝气郁结,日久肝郁化火,火扰心神而不得眠。

故笔者认为肝为失眠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

而心神不安,神机逆乱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滕晶等[10]指出情志内伤是失眠的主要病因,心神不安是失眠的重要病机,七情致病,必由肝起,首先伤气,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导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其病源在肝,心为传变之所。

失眠的发生主要因心肝二脏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所以治疗当燮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从而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恢复正常的睡眠规律。

1.3.2 胃气不和,痰热内扰型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

刘国松认为失眠日久,紧张焦虑,思虑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内经曰“血舍魂”,血虚则魂不守舍,故不寐;另脾虚健运失职,水湿不化,停聚为痰,痰扰神明亦引起不寐。

古云“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

1.3.3 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型钟海平等认为阴阳不交致不寐。

《灵枢·口问》篇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所以说人与阴阳天地相应,昼醒而夜寐,如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阴阳不能顺利转变,阳不入阴或人体不能适应自然节律的变化,就会导致失眠的发生。

睡眠不是觉醒的简单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动的节律性的神经过程引起的,大脑存在着随昼夜节律变化的生物钟,调节着人体的睡眠与觉醒,它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所控制,生物节律的改变即可引发睡眠疾病。

1.3.4 阳虚不运,心神失养型阳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都强调了维护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刘会军等指出:五脏及胆、胃之阳虚、气虚均可致不寐。

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心藏神;肾为先天之本,为五脏六腑阴阳的发源地,“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阳虚失眠多从这两脏论治。

2 临床治疗进展2.1 认知行为干预朵皓英认为,亚健康失眠患者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素,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神经衰弱、躯体化、癔症、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的变化,以及缺乏睡眠感、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企图控制睡眠、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等认知行为的变化,针对这些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施予有效的心理干预疗法及中医情志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伟等观察中药和认知行为干预(CBT)对亚健康失眠的短期疗效及中长期转归的影响。

选取亚健康失眠者62例,分为中药组、CBT组和对照组(不予干预),干预时间4周。

观察主要指标为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次要指标为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观察时点为基线期、干预结束时、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5个月。

结果表明短期疗效:干预结束时,中药组及CBT组PSQI均明显下降(P<0.05)。

中长期转归:随访期三组PSQI均明显下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随访期三组焦虑均改善(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和CBT组抑郁均改善(P<0.05),对照组抑郁无明显改善(P>0.05)。

结果表明中药和CBT短期干预亚健康失眠均有效,对其中长期转归无明显优势,亚健康预后较好,多数可以改善。

柳青观察参芪五味子胶囊配合中医心理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选择7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9例,脱落2例,对照组37例,脱落1例。

两组基础治疗均采用参芪五味子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4个月后随访失眠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4周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94.44%,差异无显着性。

4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失眠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表明参芪五味子胶囊配合中医心理治疗对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远期复发率减少。

张帼雄等[18]观察耳穴压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考试前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选取94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 例和对照组42 例,治疗组采用耳穴压丸配合心理疏导疗法,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3.3%。

睡眠质量优良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1.1%。

提出耳穴压丸配合心理疏导治疗考试前失眠症有效、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2.2 辨证论治贺敏等自拟三七方由酸枣仁、鸡血藤、小蓟、三七组成,具有养血安神、凉血活血之功,此方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易导致血虚瘀热内扰引起失眠的特点而设。

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周晓艳中药治疗不寐80例临床疗效观察,其以中药甘麦大枣汤、四逆散和《千金要方》之孔圣枕中丹为基本方治疗,组成为:淮小麦60g,柴胡15g,白芍12g,枳实12g,远志12g,菖蒲12g,龟板30g,龙骨30g,酸枣仁30g,夜交藤15g,茯神15g,甘草10g,大枣12枚,治疗总有效率95%。

姜竹成用天王补心合剂(生地黄、麦冬、天冬、玄参、太子参、当归、丹参、茯苓、酸枣仁)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27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天王补心合剂是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有效药。

淡平认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在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其方药组成为桂枝6g,炙甘草12g,牡蛎30g,龙骨30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每日1剂。

浓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治疗总有效率90%。

3 实验研究覃军实验研究加味半夏厚朴汤对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味半夏厚朴汤能明显增加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时间,具有催眠作用。

且对小鼠自主活动有显着抑制作用,即有一定镇静作用。

雄禄等认为养阴安神口服液(熟地、制首乌、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生牡蛎、鸡血藤等)能减少正常小鼠以及阴虚失眠小鼠的自发活动次数,具有确切的中枢抑制作用,能用于治疗阴虚失眠证。

马伯艳等认为脾湿生痰,化热扰神,亦可致失眠。

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常用茯神、陈皮、半夏等健脾化湿。

研究证实中药复方温胆汤可以明显增强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阳性表达,进而增加大鼠睡眠。

余运龙通过探讨交泰丸镇静催眠的作用机理,为交泰丸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是选择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Y-常组,模型组,交秦丸低、中、高剂量组,安定组,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以高效液相检测大脑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a1)。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交泰丸组可显着增加下丘脑GABA含量及GABARal受体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