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 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 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 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 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 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 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 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 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 前行的意志品质。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 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 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 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外儒 内道
尊主忧国,渴望 建功立业
超然物外的 旷达态度
既有积极 进取的精 神,又交 织着齐生 死、等是 非的虚无
态度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 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 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返回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 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 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 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 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 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垒 B. 神游 C. 狼狈 D. 料峭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 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 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 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 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 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 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 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 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 《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返回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返回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 ,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 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 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 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 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 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 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 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返回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返回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从“任”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 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 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 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 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 •
也来却微料 任谁竹何莫
无萧相冷峭 平怕杖妨听
风瑟迎,春 生?芒吟穿
雨处。山风 。一鞋啸林
也,回头吹 蓑轻且打
无归首斜酒 烟胜徐叶
晴去向照醒 雨马行声 定
。,
,
,。, 风
波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 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读准字音把握字词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烟雨 萧瑟sè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
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感觉: 狼狈、不觉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雨
淋 OR 躲
偶
选
然
择
客
主
观
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战
轻松 欢快
神态 自若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 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 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 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 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 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 前行的意志品质。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 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 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 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外儒 内道
尊主忧国,渴望 建功立业
超然物外的 旷达态度
既有积极 进取的精 神,又交 织着齐生 死、等是 非的虚无
态度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 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 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返回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 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 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 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 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 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垒 B. 神游 C. 狼狈 D. 料峭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 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 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 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 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 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 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 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 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 《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返回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返回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 ,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 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 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 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 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 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 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 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返回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返回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从“任”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 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 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 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 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 •
也来却微料 任谁竹何莫
无萧相冷峭 平怕杖妨听
风瑟迎,春 生?芒吟穿
雨处。山风 。一鞋啸林
也,回头吹 蓑轻且打
无归首斜酒 烟胜徐叶
晴去向照醒 雨马行声 定
。,
,
,。, 风
波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 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读准字音把握字词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烟雨 萧瑟sè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
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感觉: 狼狈、不觉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雨
淋 OR 躲
偶
选
然
择
客
主
观
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战
轻松 欢快
神态 自若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 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 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 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 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