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陌生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
“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
……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①
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④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史是不断的突破传统模式的,在旧有文学表达方式失却陌生化效果时,以新的陌生化效果取而代之的过程。通常认为,“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陌生化理论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学基础的,“巴甫洛夫学说”证明人的大脑皮层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不是长期保持在皮层的某一个部位上,而是不断地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先前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区域,过了一些时候可以转为抑制状态。而先前处于抑制状态的部位可以转为兴奋状态出现新的优势兴奋中心。人的注意的这一生理特点无疑为陌生化提供了生理学的佐证。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中说,“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
东西是已经熟知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从总体来看“陌生化”具有审美认识功能,审美距离的存在使主客体间发生着或远或近的关系。同一陌生化手段,对于不同的欣赏主体,所创造的审美距离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陌生化是相对的,对于某些欣常主体而言,它可能是陌生的,而对于另一些欣赏主体则相反。造成陌生化的这种相对性的原因,除了审美距离外,还有地域差别和历史变迁,某一国度陈旧了的艺术形式进入其他国度却成为了陌生的,如20世纪80年代,国外当时已经渐趋消逝的各种文艺思潮涌入中国,中国文坛呈现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局面。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形式也是呈现出不同的面孔,无论中外远古时代都以诗为最早的文学形式,散文属于陌生化的形式,而今天则是相反的局面。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及读者的审美经验、道德观念、知识经验的演变,相应地引起主体接受的变化,从而使陌生化的文学现象不再陌生,抑或在某一历史条件下不被接受的文学作品而后又被重新发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与费多的《法妮》两作品面世时,《法妮》一连出版,而《包法利夫人》相形失色,而后来《包法利夫人》为世所公认,而《法妮》则默默无闻。
总之,文学的陌生化理论并非只是形式上的扭曲难懂和意蕴的含混艰涩,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推陈出新。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陌生化是为了摆脱自动化带来的人的思维贯性的阻碍,寻找文学的本真状态。
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价值在于能否营构陌生化的艺术氛围。文学创作主体借助于陌生化手段引导接受主体在一种奇异新鲜的陌生化效果中感受到事物的本真状态。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和深刻,因而营构陌生化的艺术氛围异常重要。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两个向度来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文学形象的陌生化和文学意蕴的陌生化是文学作品中营构陌生化氛围的主要方式。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最基本的形态是文字的物理上的排列组合。文学作品的语言层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中介与桥梁,对于创作者来说,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语言的陌生化达到使读者充分接受的目的。对于读者来说,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可感的艺术效果,能够克服审美疲劳和审美惰性,更深入的的去理解语言形式所暗含的审美内涵。语言的组合与其声音都是可视可听物质形态,是感性的。人们可以感性的理解和运用语言。但由于受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心理定势,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方的既成心理图式,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④如果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长久的顺向相应极易使读者兴味索然,而“陌生化”的语言则由于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为物重新命名,使物浮出物性,使存在无蔽的呈现,这种倾向最后直接的效果是使人重新拾回对语言审美内涵的自觉意识。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熟悉的陌生化。生活语言如口语、方言、行话等引入文学创作,作品以文学语言与生活用语的同构同形使读者在切身的语言的回忆中放大生活情趣,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这种熟悉的陌生,极易引起读者的惊喜感与亲近感,当代作家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贾平凹的《秦腔》运用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俚语和土语,为清风街树碑立传。莫言的《丰乳肥臀》也引入了大量的俗语、土语创造出一个具有深度可逆性的话语世界;二是变形的陌生化。普通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