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玉剑如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人如玉剑如虹
摘要: “美人如玉剑如虹”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夜坐》,此句用来形容女子脱俗美貌和宝剑破天气势。

而诗中提及玉和剑其实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因此,通过对它们形成发展历程的探讨,能够挖掘出那些过往而又不曾远离的中国文明。

关键字:玉剑文明
中国人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

直至今天,玉石以其形式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依旧深受东方人的喜爱与推崇。

而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是一种代表智慧、内涵和身份的兵器。

虽然作为一种兵器,如今剑的有形价值已经不再那么地重要了;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剑的无形价值却是熠熠生。

一、玉文明
1、玉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尤以和田玉著称世界。

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大约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石器工具是主要的劳动工具,也偶尔有玉制的工具。

如果把这种同视为石器工具的、只经打砸而成的玉质工具列为玉器的起源,则它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逐渐从石器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行业。

制作的对象也从一般的石类转变为玉、水晶、绿松石、玛瑙等品种。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在继承原始玉石文化的基础上,开始运用先进的铜器工具来制作玉器。

玉器已经形成手工业,出现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和技术队伍。

玉器的造型和纹样也已很复杂,造型和纹样都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了相当的成熟雕琢技术。

战国、秦、汉、玉器在继承商、周造型的基础上,提高了造型能力,出现了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特点。

汉代由于交通方便,
新疆软玉源源流入中原,琢玉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和玉蝉等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玉的使用逐渐冲破了庄重的礼教场合等限制,变得比较自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乱世薄葬的影响,向来玉器出土极少,所以其发展面貌不甚明朗。

从零星出土的玉器如玉琀、玉璧、玉带钩来看,与汉代没有多少变化,几乎难以鉴别。

其雕工有的尚精,有的显得粗放,玉质更不及两汉那样莹润。

唐朝玉器出土甚少,现在知道的不过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衮册等很少几种。

唐代玉器和器形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风格不同,大量出现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并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等。

宋代以后的玉器以多杯盏、壶盒、文房四宝等,制作的花鸟配饰、人物配饰以及其他配饰均明显写实,与古玉截然不同。

继宋代以后,明代对玉器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达到最高水平,然而进入宫廷玉器发展最高阶段当属清代。

清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把中国宫廷玉器发展到最高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以丰富、精致,独具特色的珠宝玉器著称的优秀国家。

时至今日,中国玉器依然继续生产、流传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文化象征。

2、玉的文化内涵
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诗经·秦风》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的词句,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瑶,石之次玉者。

琼,玉枝也。

说的就是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何不痛快畅饮,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意在劝学。

汉语中,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

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壁》、《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红楼梦》中,曹雪芹更是借借一块通灵宝玉开启红楼一梦的幻境,可见玉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二、剑文明
1、剑的发展历史
剑产生在商代。

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20—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剑最初为青铜制造。

西周时代,冶铜业相当地发达,青铜器数量和类型繁多,军事上大量的青铜剑、戟开始装备军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40厘米之间。

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因水道纵横,车行不便,而使剑的步兵却能发挥出很大威力,所以铸剑水平远高于中原诸国。

当时有名的铸剑大师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即生活在吴越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提高了剑的威力,战国晚期,剑的总长从早期的50厘米达到了81-91.3厘米。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

西汉时期,冶铁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炒钢”这一崭新的高效率的先进技术。

它对兵器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钢铁制的刀剑成为军队中每个士兵必备的常用兵器之一。

东汉时,出现“百炼钢”技术,即将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百余次,使得杂质尽出,锻造出最精纯的钢。

这时,中国的刀剑工艺13臻成熟。

骑兵成为军队的功击主力后,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于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以将骑兵从马上拉下来,
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因此,在马上使用的短兵器显然要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长剑于是渐渐为刀所取代。

剑从唐开始没落,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明光凯,鱼鳞甲等。

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时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确是装饰功能。

2、剑的文化内涵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早期铸造剑比铸造其他兵器难度大,特别是铸造需经特殊工艺的宝剑更加耗时耗力,因此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获得宝剑,剑于是成为帝王君主权利威严的象征,尚方宝剑更是具有“见宝剑如见君王,掌握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的无上地位。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到剑舞的影子,剑舞也渐渐地走向历史舞台.此时剑术还出现了单人和双人的剑术演武;对抗性的斗剑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剑术理论述。

三国之时,击剑之风甚盛,崔琰“好击剑,尚武事”、徐庶“少好任侠击剑”,由此可见当时击剑之风之盛.
剑修长光洁的形态颇具优雅气质,自古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不仅以剑抒怀作诗咏叹,更佩带操练。

唐朝的剑舞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其中以公孙氏舞剑最为壮观,她表演的《剑器》舞,浏漓顿挫,轻快飘逸;飙腾敏健,气势宏伟。

浪漫诗人李白终生以剑匣相伴,十五岁在峨嵋学剑,自称“我家青干剑,操割有余闻”,“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杜甫从二十岁开始挟剑浪迹天涯,表达自己“拔剑欲与龙虎斗”的气概。

经过道教的神化与文人墨客的写意化,剑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兵器,而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

到了人人佩剑家家悬剑的唐代,剑侠小说的出现让剑文化与侠文化融合一体,仗剑行侠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三、小结
中国玉器光辉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产生并形成了世界上精美无比、诡橘神秘、独树一帜的玉文化,证明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所占的独特与重要地位。

中国剑文化剑文化是在从
“剑本身”向“剑象征”,从剑的“有形价值”向剑的“无形价值”变迁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形成了历史悠久,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内涵厚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