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文化中茶道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建筑
黄日胜11510053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摘要]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其核心在于茶事,茶事的舞台是茶道建筑,茶道建筑是根植于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建筑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主义建筑广泛兴起,造成了传统地方建筑特色的遗失与消亡,对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多样性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加不可忽视,本文介绍了日本茶文化建筑的特色、茶文化建筑对日本现代建筑的影响以及日本茶道建筑对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复兴的启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并介绍了日本茶室建筑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及各时期的茶文化建筑形制特点等。
[关键词] 茶道建筑,茶庭,茶室,茶文化
一、茶道建筑的定义
日本的茶道建筑由茶室与茶庭两大部分组合而成,其中茶室是主体。
茶室,又名本席、茶席,顾名思义是指饮茶的房间或举行茶事的场所,日语中解释为主人邀请客人喝茶的地方。
茶道所赋予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形式与礼仪表达,需要与茶室的清静脱俗、清幽淡雅相配,同时又与茶室的功能实用性相结合。
我们这里以研究草庵式茶室建筑类型为主。
茶庭是与茶室相配的庭院,也称“露路”、“露地”,据《南方录》记载:“露地一词得名于《法华经》中:长者褚子,出三界火宅之外,坐露地之中。
”茶庭附属于茶室,是日本庭园类型中的一种,与茶室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
茶庭产生于室町时代末期,至桃山时代才得以真正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很成熟的景观风格。
茶庭是进入茶室前的通道,充当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过渡,同时也是主人迎接客人的场所,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客人完成从闹市到净土的精神转换。
日本庭园多受中国禅宗、茶和山水画的影响,加之日本传统茶室本身就追求清寂的世界,所以茶庭表现出的都是符合茶室性格特征的风情,突出“闹中取静”的特点,展示出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二、选址与布局
“茶室是都市中的山居”,千利休的这句话使我们感受到茶室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品茶时,人们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抑或别致的风景、安静的环境,加之日本茶道艺术本身营造出的“和静清寂”的艺术氛围,茶室的选址更要依附其道。
独立建造的茶室常选址于清幽圣雅之处,譬如幽静的山郊之外,与茶人住房连接的茶室则搭配富有野趣的庭院共同建造。
清幽的山林和安静的庭院相配,营造出贴近自然的气息,更强化茶道本身追求的境界。
从茶室与露地两者的关系来看,庭院内构图主要以茶室为中心,其他景观布置自由随意,当然这只是与景观设计里的对称性原则相对而言,并不是散漫凌乱的。
院内没有两处完全相同的景色,变化层次非常丰富:露地面积通常不大,但围和性较强,巧妙借助门、围篱、植物等要素间隔开来,营造出错落的层次感;不同区域间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且都有明显的标识,衬出层次与空间的交错,减少面积狭小带来的局促紧张之感;露地的飞石园路设计曲折迂回,强化了园路的要素以及置身其中之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受。
三、茶室的组成与特征
整体说来,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几部分组成。
而茶室建筑本身按照功能分类则分为茶席和水屋两部分。
现存的茶室中,大都配水屋,水屋是供主人放置点茶品茶器具的房间,内设置物架、橱柜、水池、排水槽、衣物挂钩、烧水炉等物,没有固定的尺寸与风格。
茶席占据茶室建筑的核心地位,这里以研究茶席为主。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主要场地,由茶道口、壁龛(床之间)、躏口、地炉、小窗等元素组成[2]。
茶道口是供主人出入的道口,过去称为胜手口;床之间即壁龛,位于茶室的右后方,是在方形的完整空间向外扩张展的一小块空间,也是茶室内最为重要的部分,壁龛内可挂画轴、插茶花;躏口是供客人进入的洞口,设在右前方;地炉位于茶室中间的炉席之内;小窗种类交多,有墙底窗、连子窗、壁龛窗、炉前窗等。
地面铺设的榻榻米为日本传统的地面铺垫材料,茶室的面积通过榻榻米来计算,通俗解释就是一个房间铺几块榻榻米就是几贴的房间。
茶室的规模以四贴半榻榻米为衡量标准,小于四贴半的称为
“草庵式茶室”。
根据榻榻米摆放位置的不同将室内面积划分成贵人席、点茶席、踏入席、客人席几部分:贵人席处于床之间的前方,点茶席是主人进行点茶技法表演的地方,客席是客人的坐席,且根据茶室面积大小不同有一叠、两叠和三叠之分。
地炉席位于茶席之中,榻榻米可自由挪动,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地炉和风炉两种不同的摆设地炉用于冬季保暖,是茶室内置于地面之下的炉,低于榻榻米表面约45 厘米高度,炉的口径约30 厘米,采用分离式构造,便于使用。
风炉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夏季使用,是可以移动的烧水炉,使用的多为铜制、铁制、泥制[1]。
茶室建筑能体现出茶人的品格与修养,所以每间茶室的设计都独一无二,各有差异。
就细节说来,茶室的躏口、壁龛等设计最能体现空间感,茶庭内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也都有着独到之处。
茶室富有变化的外部构造还需兼顾到内部的格局形式,就如草庵风茶室尺寸虽小、空间封闭,却做到了内部构造细致不压抑,加之几处独特复杂的细节设计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甚少见到,便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四、茶庭的组成
根据茶庭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由篱笆墙来界定露地的边界范围,即篱垣。
二重露地分为“内露地”和“外露地”,也称内茶庭和外茶庭。
三重露地分外露地、中露地和内露地。
茶庭中众多重要的门不拘泥于所谓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客人完成心灵的洗涤和升华,快速进入“茶道”之境。
草庵式茶庭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庭院中各种景观布置都遵循一定的路线行进。
一条小而曲折的园中之路置于庭院中作为引导,连接着庭院院门与茶室之间的空间,园路的侧边覆盖着厚厚的绿色植被,庭院的地面上铺设白色的砂粒,四周环境配置岩石、栽种树木、空间紧凑。
沿路设寄付、中门、雪隐、石灯笼、蹲踞、尘穴、飞石、延段等。
寄付即等待室,设在外露地,供客人聚集休息之地;中门用于分隔内、外露地之别;雪隐是茶庭内设置的厕所,内外露地均设一个,其中内露地的雪隐只供参观装饰之用,称为“饰厕”;石灯笼用于夜间照明,是庭院内唯一的装饰;蹲踞是客人洗手的洗手钵;尘穴是用来堆放垃圾的地方;飞石是沿路铺设的石头,供客人行走;延段是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也作叠石,可供客人行走。
茶庭是精神的产物,更是自然精华的浓缩:露地
中以裸露的飞石象征山间小径,铺设的厚厚松针暗指茂密的山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澈的山泉,一切都是为了营造日本茶道追求的“和、静、清、寂”之美而服务。
露地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千利休。
早期的露地景观布置与设计,只是处于露地景观对日本禅宗园林设计手法的模仿与照搬的阶段,缺乏自身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此后经由千利休之手,才将传统的草庵风风格精髓与露地景观的特点揉合并不断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现今独特的露地景观并极具风格。
五、日本茶道建筑审美
茶室建筑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贫穷”,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艺术,创作的场所。
茶室的建造贵在精简,选材的质感更为重要,多源于自然:留有结疤的带皮木柱、不剥树皮的原木、茅草屋顶、泥土墙以及用竹子和麦秆进行建造,显出地道、纯正之味,故草庵风茶室还有“茅屋”、“空之屋”的别称。
茶庭的布置也大都用材平常,富有浓郁的村野气息:竹子做的篱笆围栏、青草铺砌的园路,不加修饰的石头,古朴洗练独有韵味。
它意义深刻,不断提醒着人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启迪着发现艺术、感受艺术的灵感与思维。
茶室建筑的整体色调源自选材,鲜有绚丽之色,总体来说呈现一派深沉的枯木灰绿基调,这种带有色彩偏向性的灰色调,不仅仅是黑白间的过渡,更多的呈现出自然的调和,简朴中透露着淡淡的素雅。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选材的使用都有时间限制,更多的体现出真实感,强调了循环的观念,更在视觉和触觉上带来双重的不同体验,不再单调乏味。
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置身其中,又有谁能体会不到浓浓的自然之味呢?茶室建筑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贫穷”,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艺术
[参考文献]
[1] 章俊华.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1999.
[2] 叶渭渠.日本建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 高野好造,邹学群译.日式小庭院设计[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