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

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

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

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 2005年02期

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

02期

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

府新论,2004年04期

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

讨, 2003年01期

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

年09期

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年05期

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

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

学版), 2003年03期

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

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

理论学刊,2002年05期

24. 刘大龙《从价值观与科学性的统一谈马克思主义政绩观》,重庆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01年02期

25. 史守中《试论当今时代条件变化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月刊,2000

年09期

26. 衣芳刘秀芬《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

理论视野,1998年04期

27. 傅文彦张豪郑润秋《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天中学刊,1995年04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实践性。以往哲学都是执着于对世界的经院解读,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统一起来,批判了专注于形上追问的经院哲学解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区别于意识形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统一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科学。”综上所述言之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分属不同的标准与意义,其在各自的视域内具有合理性。但从学术界的讨论看来焦点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实证意义的科学还是一种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

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总结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经验,提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问题,“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是缺少结合的能力。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和现实平台,反思、批判科学技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建构中水乳交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辩证统一。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5期

理论的彻底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密切联系,相依相存,不可割裂。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彻底性的基座,理论科学性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要随着时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推进,理论要跟上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反映新的客观实际,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成果,在承继的基础上发展,在与实践结合中创新。“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理论只有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才能永葆鲜活性、科学性。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同过去相比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社会内外环境的迥然变异无疑是对理论结合实践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予理论创新重大的机遇。理论结合实践,要发挥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勇于开拓的创造性,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拓展理论视野,作出具有高度预测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总结,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维护理论彻底性和科学性的必要素质,任何蝙狭理解或偏见都是极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从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中总结提炼出来,又经过斗争实践检验,需要不断发展的理论,如果以蝙狭的理解去膜拜理论的神圣,而忽视了理论发展的一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理论基础—辩证法。偏狭理解往往从一己之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强加附会,肢解了理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庸俗化、理想化,严重影响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

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5年01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科学形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的表现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确立了自身哲学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者说社会化了的人类”。具体地说,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注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而不是恐慌,关注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道,而不同邪道。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地解决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具体地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交织变化的历史的动态过程,从人类认识史上看,哲学曾经先于科学而存在而且两者曾经是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哲学作为认识之母,是包含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这就是前科学形态的哲学。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具体的、专门的、细致的、定量的科学语言产生了,各门专业性学科产生了,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山来,形成了精确的、具体的、严格的科学认识,科学的视野不断的扩大,而哲学的领域则不断的缩小,哲学进入后科学形态。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自身的任务,“不是重复旧东西,而是要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页),也就是说,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这样才能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