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认识和理解
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
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内容导引】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一般都停留在知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中能够明显感知到这一点。
这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的误解和曲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导致当前的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直接的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呈现方式存在一定的欠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都是以现成在手的状态直接以真理的形式灌输给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一个生发过程,脱离具体的时代历史背景,而且其科学性得不到合理的体现,使得广大学生对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没有在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革命者以及前人和后人做一个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使得学生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有深切的体会。
二是中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把它定位为知识而不是方法论、世界观、立场、方法等。
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一直以来,西方学界以及部分修正主义者都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
因而必须把这个问题陈述清楚,理清是否曲直。
加之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较为激烈,从中央到各个高校到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而本专题内容的教学将是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在,革命性实质。
要求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具体体现。
具体而言,要是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体现的,它的科学性来自实践,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u .2 1 ) A g 00
马克 思 主 义是 科 学 性 与革 命 性 的统 一
杨 丽 娟
( 北京信 息科技 大学, 京 北 10 8 ) 00 5
[ 摘
要 ]马 克 思 主 义在 本 质 上 是 关 于无 产 阶 级 和 人 类 解 放 的 科 学 , 决 定 了马 克 思 主 义 是 科 学 性 与 革 命 性 这
、
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_ 他在《 ”4 社会 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文 中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
上, 这里直接地提出理论的任务、 科学的 目的就是帮
助被 压迫 阶级 去 进行 他 们 已在 实 际 进行 的 经 济 斗 争 。 … 在 这里 , 宁 明确 指 出 了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 ” 列 是严 格 的和 高度 的科 学 性 与革 命 性 的统一 ; 科 学 在
运动中, 因而也是 从它 的暂 时性方 面去理解 ; 辩证 法
界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 。 “ 【
其次 , 在实践 上 , 马克思 主义 的革命性 表现 在它
是 指导无 产 阶级推 翻 资本 主 义 旧世 界 、 设社 会 主 建 义 和共产 主义新 世 界 的理 论 武 器马克思主义理 论 的这两个 属性 中 , 一个 是 最 根 本 的或 者 说 首要 哪 的、 主要的?弄清这个 问题 , 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马 克 思主义 的本 质无疑 是有益 的 。本文拟 就这个 问题
[ 图分 类 号 】A8 [ 献标 识 码 ]A 中 1 文 [ 章编 号 ]10 文 0 8—6 8 2 1 0 2 5( 0 0) 8—0 1 0 0—0 4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
第二章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第三讲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目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信仰现象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要求一二三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信仰现象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信仰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Ø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分吗?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是科学的?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马克思主义信仰u 是科学的,首先指的是它提出了一种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
探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探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完善,归其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充满了科学性与革命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才能真正的运用这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指导社会实践。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最高形态,它既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内容。
所以,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叫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按照客观世界本身的逻辑来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以唯物主义本质上应当是辩证的,辩证法本质上应当是唯物主义的。
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曾经有过朴素的结合,所谓朴素的结合,就是说它缺乏严密的和充分的科学根据,只是诉诸于直观。
所以,后来随着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替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代替了朴素辩证法,这在认识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然而,这个进步却是以破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为代价的。
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的分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形而上学限制了唯物主义,例如费尔巴哈哲学就是这样;二是唯心主义影响了辩证法,例如黑格尔哲学就是这样;它们都不能科学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从总体上说,旧哲学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为特征的。
所以,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改变这种违背自然、历史本来面目的分离状态。
正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科学性与革命性而备受瞩目。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以及社会发展规律;革命性则指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和行动指导,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通过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人类社会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准确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优点,将其转化为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这一科学的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1.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呼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鼓励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行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其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引。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激励着人们进行探索和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准确的分析工具,指导着革命实践的方向和目标;而革命性则通过实践验证、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从实践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科学性与革命性何以统一于实践性
实践转向发现了唯物史观 实践转向发现了剩余价值
唯物史观
科学性与革命性何以统一于实践性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首先是对黑格尔的思辨的历 史观的扬弃。 在黑格尔的历史观看来,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出现以 前,就存在着一种精神本原——“绝对理念”, 它是 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基础,它是超越自然、超 越人类的东西,因而是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都由这个“绝对理念”派生出来。 在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继承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 调,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以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历史 观的前提。他们强调,历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以人 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实 践,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步 伐,最终决定着历史发展的阶段和水平。
Thanks!
创新实 践标准
实践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 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句话明确地包含了实践标准问题。 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实际上也包含有“实践标 准”思想。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 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 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 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里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把“对 象,事物,感性”等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社会实践;其次, 马克思在更深意义上确立了“实践是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这一 思想强调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对象、事物、感性”等方面的理解 要从实践出发,把它们看成是实践的,坚持实践是它们的本质,是把握 生活世界的尺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_1_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总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这种统一表现在:首先,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表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就像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样,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论又能够得到检验。
自然科学的公式理论指导自然科学的实践,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检验的,而社会理论则要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生产实践来检验。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空洞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实践冲动,它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客观表现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保证了它实事求是地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其革命性决定了它的创新型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占据显著的一席之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保证了它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不懈的创新能力。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不同时期的著作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观点甚至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样,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圣经。
“如果再考虑到人们的任何理论认识不可避免地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话,那么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马克思主义’”1,“显而易见,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毫不掩饰的战斗性的、毫不妥协的”2。
科学性在确证历史和现在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可能,革命性在科学性的保证下不断实现着理论创新。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也具体地证明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同时,它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部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奋斗为最高使命的”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摸索并确证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依据规律不断地摸索、批判、改造、发展、创新,而全部社会历史都是人创造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其在革命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而闻名于世。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方法论基础,且其理论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科学分析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建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1.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指出社会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这些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
这一理论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科学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辨析和分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对世界的观察和把握不仅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它不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关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证明,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1.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应用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革命事件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地引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在长期的斗争中,正确认识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特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它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本文将从科学性和革命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科学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征之一。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实证调查,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
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解释人类社会的方法,并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于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强调从物质生产关系出发,揭示社会形态的替代规律。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与矛盾的本质,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拥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系统的理论建构,形成了一套内在联系紧密的理论框架。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生成和资本积累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则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工具,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改造世界。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用性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的高度抽象性,更重要的是其能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
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与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必然导致社会革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摘要:恩格斯说所:“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茂芜杂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唯物唯心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
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二: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同样体现在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因而它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被誉为为无产阶级理论和革命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基本原理包括了科学性和革命性两个重要特点。
本文将从科学性和革命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科学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性、客观性和理论上的可证伪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无产阶级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详实的社会调查和经济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广泛的实证依据,而且能够预测和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现象和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本质,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道路。
最后,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可证伪性。
科学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观察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证实。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过多次革命实践的考验,证明了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指导性,例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实践结果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
二、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鲜明特征,体现了其对社会变革的目的性、实践性和革命导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对现实社会进行变革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革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的研究综述作者:张玉明来源:中国校外教育时间:2011-11-16 16:26:00 点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开始就具有坚定的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
在这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将这些成果整理综述如下,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研究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史,要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根本原则,反对破坏科学性的伪装革命性,警惕损害革命性虚假的科学性。
”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历史经验。
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从四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
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由徐征帆主编的《时代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阐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固有的,这是因为:(1)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理论都是这样那样脱离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始终同社会实践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它把科学的认识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都这样那样地受到它所在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地位所局限。
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思想武器。
(3)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都这样那样地受到自身的观点、方法或体系的禁锢而不得不或早或晚地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把继承和改革、革命和批判和理论上的创造、革命的内容和严整的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它不把任何现成的事物包括理论本身看成永恒不变的东西。
马克思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
政治辅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教育硕士考试更新:2008-10-31 编辑:小莫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
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
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
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
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1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因而生产方式的客观物质性与自然物的客观物质性完全一样。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与时俱进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也是出发点落脚点。
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主要的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具有实践性,正确性,开放性和人民性。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贯彻和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社会的实践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不承
认这个世界上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它把一切事物都 主张改变世 看作是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 4] 75 ,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 界
那么, 什么是
其次, 在实践上,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 是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 建设社会主 即马克思主义的 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而是实践 〈共 产 党 宣 言 〉 行 动 的 理 论。 恩 格 斯 在《 的理 论、 1888 年英 文 版 序 言 》 : 中 这 样 评 价《共 产 党 宣 言 》 “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 国际性的著作, 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 ” 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解放的科
[ 收稿日期]2010 - 05 - 07
他在《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文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
[ 作者简介]杨丽娟( 1956 - ) , 女, 湖南湘阴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 10
第 22 卷 第 8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1
第 22 卷 第 8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年 8 月
佣劳动和资本、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 济根源, 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剥削受压迫 的经济地位,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 、 争 取自身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另一方面, 剩余价值规 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正是 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资本家要不断扩大资本积 累和生产规模。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推动 又使得社会财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同时, 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产阶级手中, 致使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发展和深 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和深化的最终结果, 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 新的社会生产方式— 式所代替。 ( 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 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必然灭亡, 必然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 新的社会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会自动退出 式所代替。但是, 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建 历史舞台, 立, 需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去实现。那么, 谁是推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 建立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新世界的社会力量? 这种社会力量怎样做才能实 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 基础上, 正确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实现历 史使命的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 :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 中指出 — —现代的 器; 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 ” 工人, 即无产者。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 。 ”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既有科学性又有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它既是一门科学理论,也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马克思主义都展现出了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独特魅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和运行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等重要概念,为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内在规律。
它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等基本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具有科学的方法论。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对过去和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原则,通过革命实践不断提高和深化对社会的认识,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能够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体系。
它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这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现实、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它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剥削制度,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革命视作历史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争取自身利益,最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道路。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0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0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2期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02期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02期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府新论,2004年04期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讨, 2003年01期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年09期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3年03期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5期24. 刘大龙《从价值观与科学性的统一谈马克思主义政绩观》,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25. 史守中《试论当今时代条件变化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月刊,2000年09期26. 衣芳刘秀芬《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理论视野,1998年04期27. 傅文彦张豪郑润秋《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天中学刊,1995年04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观点摘录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实践性。
以往哲学都是执着于对世界的经院解读,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统一起来,批判了专注于形上追问的经院哲学解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区别于意识形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统一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科学。
”综上所述言之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分属不同的标准与意义,其在各自的视域内具有合理性。
但从学术界的讨论看来焦点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实证意义的科学还是一种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总结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经验,提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问题,“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
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
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
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是缺少结合的能力。
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和现实平台,反思、批判科学技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建构中水乳交融。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辩证统一。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理论的彻底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密切联系,相依相存,不可割裂。
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彻底性的基座,理论科学性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要随着时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推进,理论要跟上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反映新的客观实际,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成果,在承继的基础上发展,在与实践结合中创新。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理论只有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才能永葆鲜活性、科学性。
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同过去相比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社会内外环境的迥然变异无疑是对理论结合实践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予理论创新重大的机遇。
理论结合实践,要发挥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勇于开拓的创造性,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拓展理论视野,作出具有高度预测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总结,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维护理论彻底性和科学性的必要素质,任何蝙狭理解或偏见都是极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从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中总结提炼出来,又经过斗争实践检验,需要不断发展的理论,如果以蝙狭的理解去膜拜理论的神圣,而忽视了理论发展的一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理论基础—辩证法。
偏狭理解往往从一己之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强加附会,肢解了理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庸俗化、理想化,严重影响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科学形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的表现在于如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确立了自身哲学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者说社会化了的人类”。
具体地说,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注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而不是恐慌,关注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道,而不同邪道。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地解决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具体地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交织变化的历史的动态过程,从人类认识史上看,哲学曾经先于科学而存在而且两者曾经是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哲学作为认识之母,是包含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
这就是前科学形态的哲学。
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具体的、专门的、细致的、定量的科学语言产生了,各门专业性学科产生了,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山来,形成了精确的、具体的、严格的科学认识,科学的视野不断的扩大,而哲学的领域则不断的缩小,哲学进入后科学形态。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自身的任务,“不是重复旧东西,而是要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
”(《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页),也就是说,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这样才能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尽管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研究,是马克思产权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此基础上,他也研究了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产生一系列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利益关系的来源和变化趋势问题,他说:“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着。
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马克思对这些社会关系的研究,用现在经济学界通用的术语来表达,实际上就是对产权关系的研究。
所以有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按照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由劳动所得而形成的私人产权不仅不应反对,而且需要保护。
对这种私人产权的保护,就是对劳动和劳动所得的保护,就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支配权的保护,就是对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护,就是对生产力发展动力根源的保护。
本文结合当代和中国实际,对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作些探讨。
第一,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激发劳动者更大的劳动热情。
第二,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使劳动者具有更健康和充沛的劳动体力。
第三,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使劳动者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
第四,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增加劳动者的自立精神和创业机会,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第五,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增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增加经济的活力和稳定。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02期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必须关心人,研究人"但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首要前提,是要求从现实世界自身的客观性出发,对人存在的基础及其状况,人的活动及其规律,人的需要及其利益,人的特性及其本质,人的意识及其选择等等,进行科学的说明;要求揭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其实现,必须基于人所面临的客观条件,以及人对客观规律的适应和遵循;要求在评价人的认识和实践时,必须坚持从人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限制或制约这一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脱离了人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考察人,不将人文性奠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仅不能实现对人的真正关怀,而且不能提出现实的问题,不能使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必须研究社会,认识社会。
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围绕人及其存在的现实状况、活动方式、需要、利益、动机、目的及其发展,揭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本身,对社会存在、社会本质、社会规律等等的影响和作用;要求评价社会历史必须坚持从其内含的主体性这一人文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去说明人的活动及其价值需求,对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静态展示和动态演进的意义"而脱离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价值目的性!活动对象性考察社会历史,不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实现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而彻底的认识,而且不能回应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挑战,不能使理论始终立于时代的制高点,体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