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1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 第1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第4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复习 第1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第4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 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 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 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 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 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 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 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 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 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 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 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 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 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 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一、快速梳理论证结构 1.抓住文体特征。 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 灵魂,起统率作用。要厘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 进、对照)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 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 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 表明承接递进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 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2009年高考散文阅读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散文阅读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散文阅读题汇编参考答案(一)全国卷114.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15.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⑵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答: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二)全国卷214.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15. (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15. (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16.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17.第一问:拟人、比喻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带着村庄上路卢年初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讲座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讲座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

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

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2009高考复习备考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2009高考复习备考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2009高考复习备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 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 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 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 LIGN:justify}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推荐:2016年高考必备-想象作文写作素材25例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1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2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09年高中高考语文现代文文本阅读解析之 上海卷专题辅导

09年高中高考语文现代文文本阅读解析之 上海卷专题辅导

09年高中高考语文现代文文本阅读解析之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

(22分)春声和春深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

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

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

后来也爱了。

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

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

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

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

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

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

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

他说有。

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

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

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

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

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

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一)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一)

关注阅读的“点”
所谓阅读的“点”,就是阅读的重点。阅读时 要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等要点中确定阅读的“重点”,也就是我们平时 所说的“考点”。 • 由于文体不同,文章有着不同的阅读“对象” 和阅读“亮点”,比如主旨、内容、结构、文风、 语言、修辞、背景等等。但是,现代文阅读的 “检测点”常常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点”。 所以,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准确、正确地把握文 章的这些“点”,因为命题者正是抓住这些“点” 来命题的。
命题者的意图
答题的方向
对句子的考查
要求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作者深爱海棠是因为: (1)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 香”,海棠虽然“无香”, (2)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 人,秾纤适中, (3)充满生机。 (要将原文中的引用或比喻,改为平实 语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 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中的重要 能力之一,所以就成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 容。 • 所谓文中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 和重要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重要知识的 阐释,还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 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 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命题意图
区间
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语 筛选重要信息
句子含义
3~6节
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 所起的作用,总起句领起3~6节。
关键词语:
绝美
全方位
第三遍阅读:检查答案, 注意格式。
• • • • 注意: 题干和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是否遗漏。 答题的格式是否正确。 表述是否准确。
• 黄丝桥古城,雄踞1500多年,依然永恒地 存在。 • “南方长城”,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而骨 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 沱江边千古一绝的吊脚楼,撑起两个可爱 的民族。 • 凤凰山和清清的沱江,孕育了出类拔萃的 英雄男人。

09年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断桥”考》及参考答案.doc

09年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断桥”考》及参考答案.doc

09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断桥”考》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

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

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

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

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

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带着村庄上路卢年初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详解(1)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详解(1)

2009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题解析?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着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着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精品文档 (67)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

精品文档 (67)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

全国卷1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彩色的荒漠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2009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

2009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

2009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一、聚焦高考(一)走进考纲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表现力”重在艺术性)(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200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200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语文高考主要内容一、语言知识与运用(7题24分)1.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

2 、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

3、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

4、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5、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

6、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7、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

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二.现代文阅读(9题32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

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

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

三.古代诗文阅读(8题34分)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10、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

四.作文(1题60分)1、高考作文的四大基本类型:话题作文、题义作文、新型命题作文、新型材料作文2、高考审题与立意3、高考定体与构篇4、高考升格与突破五.考场作文的基本体式范例文章10篇语文高考的心理策略答题策略提分策略高考考的不仅是你的知识水平,更是对你综合能力的考查。

2009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

2009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

2009年全国高考海南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09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09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载自:搜高考网本试卷第I卷和第II 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然后再用2B铅笔将与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 答题卡上第I卷必修用2B铅笔作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遮住框内字母为准,修改时用橡皮擦除干净。

第II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均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诠释出其制胜瞩.(zhǔ)目人才荟.( kuài )萃B.杀戮宁静致远莅.(wèi )临鸢.( yuān )飞鱼跃C.平添励精图治缜.( zhěn )密鹬.( yù)蚌相争D.松弛老奸巨猾揣度.( duó) 深陷囹圄.( wú)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画山水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C.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B.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讲现代文阅读(一)(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命题趋向】2009年《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自然科学类考查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等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内容。

社会科学类考查包含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美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内容。

该板块共涉及七个小考点。

综合全国18套试卷,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可谓平分秋色,内容涉及丰富,思想容量大,专业性较强,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对七大知识点考查总体上算全面系统,涉及词义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等五大知识点,总体考查频度相差无几。

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次。

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题量控制在3—4个,9到12分。

需要特别提醒三点。

一是2008年全国卷小阅读的文章,在选材上坐了创新,即题材是科技类和社会类的混合,既有天文知识又有历史知识,读起来别有情趣。

二是2008年的广东高考数量增加到了4个,单选、多选各一,客观题、笔答题各两个。

三是2008年天津卷则同时考察了社科类、自然类两类文章。

前者占了16分,后者占了18分。

选材、形式和分数的变化意味着该内容的某种突出强化和考查样式的突破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几年高考命题发展的方向,应该引起重视。

【考点透视】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点两个,“文中”和“重要词语”。

“文中”强调考查的词义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而不是其本义。

“重要词语”指的一是文中某个关键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回答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关系作出具体解释;二是指代性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即能否准确理解代词或是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在内容或者结构关系上具有特殊含义或者特殊作用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涉及文章整体含义的理解或说明,是理解整个材料的关键信息。

由于受文段特点和考查目的的制约,句子理解类题一般主要考查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里面往往会涉及文章中多个人物、多个信息主体逻辑关系等关键要素。

具体地讲,也就是对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辨析彼此关系是核心;二是结合全文对具有隐含意义的句子进行理解,把隐含意义具体化是关键。

近年来,句子理解类试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在考查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还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是提取信息。

“整合”是把搜集的信息加工提炼梳理取舍的过程。

辨别、筛选的前提是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因此要抓住文章重要内容,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定特定对象,找出各种不同表述在本质上的异同,确认相关对象之间的具体关系,然后再根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最需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这里的“推断和想象”的前提是“根据文章内容”,它限定了思考、推理的具体范围,所以必须保证所有的观点和认识都是来源于课文,都不是断章取义,也不是主观臆断,更不要把自己所知晓的某一客观事实和结论带进文章进行论断,“合理”也是一个明显的限制条件,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必须正确,推断的过程必须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必须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逻辑事理。

推断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推断。

【例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与直觉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提示: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答案解析】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

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 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正确。

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

(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以假当真(节录)冯骥才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

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

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有存在价值。

音乐不是大自然的声音,诗不是生活用语,小说当然不是生活的记录,画当然不是现实事物或景物的重现。

人们日日生活在现实里,何须你再来复制一个现实?这也正是自然主义最没有艺术价值的缘故。

西方的写实主义蓬勃于没有摄影和电影的时代。

自从人类发明了照相机和摄影机,写实精神在西方中便不是至高无上的了。

而中国人就像明白罗盘的原理那样,早早地就明白了艺术不是复制生活的法则,从不崇拜写实,从不顺从器官的感受,而听凭心灵的感受,大胆地以假当真,创造了高明而又伟大的东方艺术。

倒是当代的中国人陷入愚蠢,把自然主义和摄影现实主义奉若神明。

于是,文学只剩下表面上杂乱不堪的“感觉真实”,绘画坠入了模仿照相的技术主义。

当毕加索、克里姆特、马蒂斯从东方艺术中悟到艺术的真谛,从而使西方的艺术更“艺术”时,他们哪里知道如今的东方艺术正在退化。

艺术由于它给予人们的都是生活中没有的,因此才叫创造。

创造都是由无到有,创造都是为了需要。

人们需要艺术,除去认识上的启迪、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慰藉、闲时的消遣,还有好奇、娱乐、消解、释放,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种种补充。

艺术家一旦明白这一艺术原理,现实生活就变得有限。

艺术家在复制生活时常常陷入被动和无能,而超越生活时才进入放纵和自由。

诗人更加浪漫,小说家更富于想象。

为此之故,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魅力是传奇。

至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他们既是“合二为一”的,又是“一分为二”的。

演员有时进入角色而表现角色,有时跳出角色表现自己。

演员的技艺刻画了角色的能耐,演员的功夫又加强了角色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