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版《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归纳总结大全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篇1: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总结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够积极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物质性活动);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的历史的活动)3、实践的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调整和处理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4、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对象: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工具和手段,以及使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1)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把认识看做是咸鱼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吱声的,是内心自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人的知识看作是对外部事物的被动反映。

它是不科学的(研究认识没有实践,研究认识没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态反映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8、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反映特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篇2: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的范畴。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期末章节总结

马原期末章节总结

马原期末章节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从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和理论基础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节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存在的现象和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发展的。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世界。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一切思维和精神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自然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

第三节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包括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性、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飞跃性等内容,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论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论。

本章从实践的基础地位、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人的改造和自我完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节介绍了实践的基础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和社会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能动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节讲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实践经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