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观念发展演变评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观念发展演变评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与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国家
安全观念也随着时代发展在演变。
新中国初期,国家安全观念主要以
保守的军事安全概念为主,以应对当时引发的多种紧张局势为本,而
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安全观念则被次要化,以军事力量消除外部
威胁为主要方式来维护国家安全。
从1980年代开始,新中国慢慢进入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时期。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制度、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国家安全
观念渐渐从军事安全观念向政治安全观念、经济安全观念和文化安全
观念转变。
一方面,新中国主张坚持“爱国爱党、抵御外侮”的原则,贯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方针,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健全维护政治安全的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新中国注重搞好
经济建设,实施“以发展促社会和谐”的政策,建立一整套系统完善
的经济安全观念和体制机制,营造经济安全的环境。
此外,新中国致
力于培育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观念,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与新兴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的新的文化安全观念。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军事安全观念到如今的政治安全观念、经济
安全观念和文化安全观念,国家安全观念由表层安全向根本安全的转变,从防御性的安全理念向积极的安全理念的转变,由单一的安全理
念向多元化的安全理念的转变,由一味靠军事武力维护安全向综合运
用军事力量、文化建设、发展经济等手段促进安全的转变。
国家安全
观念的演变,不仅体现出新中国在国家安全上凝聚了集体智慧,也反
映出新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一条漫长而坚韧的路径。
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强调国家安全工作要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把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由可控向失控转化,将不利于国家安全治理的消极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总体国家安全观吸收和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中仍具有时代价值的治国安邦的智慧,运用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
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安全认识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度。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离不开广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历代战略思想宝库中,维持政权安全稳固、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论述十分丰富。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演讲稿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这一重要议题。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发展进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新,共同守护国家文化安全。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我们要自信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守文化底线,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其次,我们要加强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创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能力。
同时,我们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环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最后,我们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负责,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国家文化安全。
谢谢大家!。
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电流互感器误差有几种?影响误差的因素有哪些?电流互感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铁心、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
由于铁心磁阻的存在,电流互感器在传变电流的过程中,必须消耗一小部分电流用于激磁,使铁心磁化,从而在二次线圈产生感应电势和二次电流,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就是由于铁心所消耗的励磁电流引起的。
由于激磁电流和铁损的存在,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和二次电流的差值是一个向量,误差包括比值差和相角差。
影响误差的因素:1、电流互感器的内部参数是影响电流互感器误差的主要因素。
⑴ 二次线圈内阻R2和漏抗X2对误差的影响: 当R2增大时比差和角差都增大; X2增大时比差增大,但角差减校因此要改善误差应尽量减小R2和适当的X2值。
由于二次线圈内阻R2和漏抗X2与二次负载Rfh和Xfh比较而言值很小,所以改变R2和X2对误差的影响不大,只有对小容量的电流互感器影响才较显著。
⑵ 铁芯截面对误差的影响:铁芯截面增大使铁芯的磁通密度减少,励磁电流减小,从而改善比差和角差。
没有补偿的电流互感器在额定条件下铁芯的磁通密度已经很小,所以减少磁通密度也相对减小了导磁系数,使励磁电流减小不多,而且磁通密度越小效果越差。
⑶ 线圈匝数对误差的影响: 增加线圈匝数就是增加安匝,增加匝数可以使磁通密度减小,其改善误差的效果比增加铁芯截面显著得多。
但是线圈匝数的增加会引起铜用量的增加,同时引起动稳定倍数的减少和饱和倍数的增加。
此外,对于单匝式的电流互感器(如穿心型或套管型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只允许一匝)不能用增加匝数的办法改善误差。
⑷ 减少铁芯损耗和提高导磁率。
在铁芯磁通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减少铁芯励磁安匝和损耗安匝也将改善比差和角差,因此采用优质的磁性材料和采取适宜的退火工艺都能达到提高导磁率和减少损耗的目的。
铁芯磁性的优劣还影响饱和倍数,铁芯磁性差时饱和倍数较校。
2、运行中的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当电流互感器已经定型,其内部参数就确定了,那么它的误差大小将受二次电流(或一次电流)、二次负载、功率因数以及频率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义的, 但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却 是天下主义 的
背景下的民族 主义。它的第一个特点是 , 中 国的民族 主义是 防御 的或“ 解放 的” 的民族 主义 , 不是扩 张的民族 主义 , 它是 唤起 中 国 民众免遭 亡国灭种厄运 的 民族 主义 。它在 世界上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 , 同时声 明 自己 “ 永远不称霸”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 , 中国的 民族主义仍是包含了天下主义的民族主义。
从洋务运动 、 戊戌维新, 经辛亥革命 、 五 四运动、 日战争 到今天 , 抗 民族 主义 已经在 中国深深地扎下根。应该承认 , 中国人是在 近代 以来抛弃 了天下主义, 而采用 民族 主 转
有天下主义的文化 , 并经历 了相 当长的一段
过渡期 , 终 消除 了“ 的概 念 。从 此 不 再 最 国”
维普资讯
传 统 文 化 与 中 国 的新 安 全 观
口杨发喜
内容 提 要
新 安 全观是 中 国对 国际安全 理论 的重 大 贡献 。要 全 面理 解和 深 刻把 握
这一具有鲜明“ 中国特 色” 的安全理论 , 必须从挖掘和反思 中国传 统文化 的精神 资 源入手。新安全观的精神 实质是 天下为公 思想, 它的逻辑前提 是相 互尊重, 它的价
那 么, 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有天
下 主义 的 内 涵 呢? 这 பைடு நூலகம் 中 国独 特 的 历 史 道
路和社会结构有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国与 国对峙 , 天下主义显然还不可能被接受 。当 时通行的是 “ 民族主义” 你是楚 国人 , : 我是
意志人 以鲜血造 成今 日之荣誉。② ” 因此 , 欧
2 5
维普资讯
分 人 的 , 天下 则 是全 人类 的 。中 国 的天 下 而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三条路径
龙源期刊网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三条路径作者:方晴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3期一是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一个不能兼收并蓄的文化注定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是注定要被时代淘汰的。
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层次的根基。
只有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重塑,融传统精华与时代特征于一体,始终保持先进性,使更多的人逐渐认同中华文化,才能使其在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应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引导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有坚定信念,树立文化自信。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不尊重母语,会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存在低俗化倾向。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汉语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维护本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建构他们的文化心理,坚守文化认同。
三是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
为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提升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抢占新一代互联网科技的制高点;不断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大中文信息的覆盖传播区域,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不断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辐射力、影响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谋求认同,牢牢把握在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
唯有如此,才能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新时代国家安全学:推动国家安全思想、理念和文化建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新时代国家安全学:推动国家安全思想、理念和文化建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已成为新时代建设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国家安全思想、理念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推动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国家安全思想建设1.明确“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风险,通过国家机构、法律制度、人民群众等各种手段加以防范和应对。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了解和认识“国家安全”的概念、内涵和意义,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
2.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等各个层次,都应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让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范国家安全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深化国家安全顶层设计国家安全需要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规划,明确安全威胁和风险,完善应对措施。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安全力量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完备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强化国家安全理念1.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
国家应当始终坚持和平、协作、共赢的基本方针,积极与各国开展友好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
2. “人民安全至上”理念国家安全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人民安全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理念。
加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维护,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让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3.安全思想创新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加强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提高对安全威胁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创新安全思想,为国家安全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三、营造国家安全文化1.加强国家安全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有着悠久的安全传统文化,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国家安全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还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作用与应对策略
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作用与应对策略社会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却能够在社会公共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作用体现在价值观的传承和塑造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这些价值观念和准则的传承和塑造,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使人们关爱他人、守信用、遵守法律,从而减少社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其次,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作用还体现在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使人们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和睦”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使人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然而,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作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传统文化中强调“忍让”、“退让”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导致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面临教育和传媒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四项国家安全体系的内容
四项国家安全体系的内容中国新一代国家安全体系是中国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工作有关战略要求,把国家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国防、军事与外交等综合性安全领域构成一个整体,并以此为指导的思想。
本体系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第一,政治安全体系。
政治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是其它体系的保障。
政治安全要求:保持政治稳定和政治诚信,推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国家制度、法制建设、监督体制,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合法权益,建立有效的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体系和国家监督体系,维护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良好形象。
第二,经济安全体系。
经济安全是政治安全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石。
经济安全要求:加快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市场改革、法治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控制重大风险,稳定物价,防范投机性衰退,保障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深度发挥政府职能,保持宏观政策动态平衡,促进房地产稳定,积极鼓励经济新形势和新战略,科学预测经济趋势,采取宝墨及时措施,维护经济安全。
第三,文化安全体系。
文化安全是社会稳定构成的重要保障,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石。
文化安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领域,坚持文明文化建设的导向,发挥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文化“再造”,加强文化安全管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施教育安全体制,有效惩治和抵制文化危害行为,健全激励政策条件,营造文化环境,确保文化安全,助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
第四,社会安全体系。
社会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安全要求:强化社会治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立法规范解决利益关系,健全政府负责社会治安的法律制度,筑牢社会安全网,坚持联防联控,开展中外优势互补,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在社会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坚决制止恐怖活动,加强环境保护,保障社会安全。
安全教育文化传承关联
安全教育文化传承关联在我们的生活中,安全教育和文化传承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们看似独立,实则紧密关联。
安全教育旨在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规避风险;文化传承则是将先辈们积累的智慧、价值观和经验传递给后代,使我们在精神层面有所依托,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安全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传承为安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宝库。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通过实践和总结,积累了大量关于应对各种危险和灾害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以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我们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素材。
比如,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防火、防洪、防盗等方面的智慧和方法。
古代建筑中的防火墙设计、城市规划中的排水系统,以及民间流传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警示语,都是古人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经过代代相传,为我们今天的安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再者,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对安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许多传统文化都强调“仁爱”“和谐”“敬畏自然”等价值观。
“仁爱”让我们关心他人的安全,不仅关注自身,也关注他人的生命和福祉;“和谐”促使我们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避免因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安全;“敬畏自然”则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可盲目地挑战大自然的力量。
这些价值观深入人心,能够引导人们在行为上更加注重安全,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安全教育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全教育,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智慧,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可以引入古代的安全防范案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安全知识的同时,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社区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可以组织居民学习传统的消防技能和应急处理方法,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意蕴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意蕴发布时间:2021-12-14T06:47:23.053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卢宁[导读]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中,传统文化是最基础、最深厚卢宁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山东曲阜 273100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中,传统文化是最基础、最深厚、最广泛的来源。
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准确领会、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一、国家政治安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国家安全,必然以政治稳定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这是基于新时期国内国际形势所作出的重要论断。
而对于中国历代王朝来说,政治安全同样也是国家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并在祸患和危机出现前就警惕防范以避免发生。
夏商时期,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部族方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围绕王位进行的激烈纷争,使得社会上层中的有识之士形成了忧患意识。
夏桀时残暴无道,百姓深受其害,大臣关龙逢对此忧心忡忡,并以死强谏,显然已经预感到大厦之将倾。
商王朝建立后,大臣伊尹曾教导太甲:“嗣王戒哉!……天位艰哉!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
”[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第165页。
]古朴的话语中体现了对于国家政治安全的深深忧虑。
《左传》也提到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杨伯峻:《春秋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25页。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这些言论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便是在国内外局势稳定的情况下,也要注意预防祸患的发生。
二、国家经济安全:制民之产、开源节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经济安全是基础,要想保证国家安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国家经济富裕的基础是国民富裕。
浅析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6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安全稳定是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国家安全得到保证,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我国当前学生教育培养发展的方向,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教育相关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基础上,强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
同样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安全教育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奋斗者,青年学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在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巧妙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1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它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1]。
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
这种跨领域国家安全问题,牵一发即动全身,因此必须构建多维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宣讲,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加深人民群众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2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紧跟国家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3]。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这一路艰辛历程中,要始终巩固执政地位,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作者:杨艳李振宇来源:《求知》 2018年第8期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11个重点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维护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一、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1.国家文化安全状况是整个国家安全状况的重要标志。
冷战结束后,除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外,各国及地区开始更加注重文化这一“软实力”的较量。
在当代,虽然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仍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侵略和威胁弱小国家,但同时也很明显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方式,例如发生在西欧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非暴力不流血的文化渗透方式达到颠覆已有政权建立新的利益集团的目的。
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今天,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把文化渗透当作侵略别国的“金刚钻”,一些表面上友好的西方文化产品,往往带着某种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国很多电影,传播的主旨价值正是美国一直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一直扮演的世界警察的完美结合。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张隐形的名片,标志着国家总体安全状况,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和抵制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国家文化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为文化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文化安全提供抵御风险的内在基础和战胜危险的强大力量。
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文化强国的“强”,一方面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壮大,另一方面是指民族精神家园不被破坏。
没有文化安全,文化强国就难以有保障,没有文化强国,文化安全就难以有根基!只有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抵制和消除各种威胁文化安全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能不断推进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天下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天下观”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下”、“万国”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天下观”的关系,并就此展开深入分析和阐述。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在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背景下,对国家安全理念和战略进行统一谋划的一种综合性理念。
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经历了从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到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转变。
1999年,第四届中共中央九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新时期国家安全观,这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开端。
在2001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综合国家安全观”,并确立了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综合国家安全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指出“政治安全、国家尊严、人民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
综合国家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发展为国家安全观的完善和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安全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将传统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转变为以综合国家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从而更好地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
总体国家安全观旨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国家领土安全、国家社会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信息安全、国家生态安全、国家军事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对外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依据。
二、传统“天下观”的内涵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下”、“万国”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下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代表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范围。
在《尚书》中有“天下”之名,意指天下万国,象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统一统治。
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
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和文化安全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将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传统和技艺等代代相传的过程。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能加强民族凝聚力,形成独特的文化自信。
同时,文化传承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然而,面对现实,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文化多元化,导致传统文化逐渐丧失,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
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不再感兴趣,传统技艺逐渐失传。
而且,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文化空心化,使得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受到冲击。
这些问题给文化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文化传承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加强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并支持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此外,媒体也要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媒手段来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
四、文化安全的保障文化安全是指保障每个个体、群体和国家的文化权益不受威胁和侵犯的状态。
文化安全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保障,保障文化安全就是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为了实现文化安全,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坚决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保护本国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
其次,要发扬文化多样性,尊重并保护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要倡导文化平等和包容,消除各种文化歧视和偏见,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文化环境。
五、结语文化传承与文化安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最新 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谈墨家文化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作用-精品
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谈墨家文化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作用一冷战终结后,国际格局发生剧变,国与国之间显性的对抗方式更多地以隐性的非对抗方式出现,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进一步加强,愈演愈烈。
各国不仅重视经济、等传统权力资源的“硬权力”的发展,且更关注以、价值为核心的“软权力”的栽培。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在交流之中文化冲突也不断涌现。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化战争悄然拉开帷幕。
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各国聚焦的热点,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渐次被综合安全观所取代,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一词之意,我国最早在《易经·贲卦·传》写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即我们观察天文可知自然的变化,我们观察人类社会,可用我们的道德、理想去培育一种精神,说服人民。
[1]而赋予“文化”现代意义的则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2]此含义表明“文化”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元、复杂、兼容的统一体。
当前,我国学界对“文化”较为统一的看法,则把文化区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3]我们通常提到的“文化”多指狭义文化。
而对“安全”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安全即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4]有的学者认为,“安全”就其内涵而言,“指得是事物生存免受威胁或危险的状态”。
[5]对“文化安全”的诠释,我国学者目前亦有多种说法,但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安全就是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以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具备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与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并在人民群众中间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
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的重新谈论
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的重新谈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旨在提升国家安全认知和保障水平,确保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随着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和我国面临的新挑战,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也需要重新谈论和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进行深入剖析,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重要性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国家保持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多领域的安全,在国内外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安全的要素,如国家领土完整、国家政权安全等,还包括人民群众的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等新领域。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传统安全观念的创新和拓展,能更好地反映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能够协调各个领域的安全要求,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再次,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人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议题,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
最后,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全域安全”思想,意味着各个领域的安全都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的演变和我国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传统安全观念的狭隘性逐渐暴露出来。
全球化带来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既来自传统军事领域,也来自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能够引导和统筹国家安全工作,对于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防范和应对能力,在关键时刻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再次,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推动国家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作者:刘政廷来源:《管理学家》2024年第01期[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安全是政治、经济安全的保障之一,这是文化安全首次被包含在国家安全当中,证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与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认同感建设方面,通过国民教育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是必要的。
文章从文化与民族认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认同;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01-0079-04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
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与文化主权联系紧密,一旦文化的安全性丧失,则国家将会失去文化主导力,并最终难以形成确保国家安全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因此,维护文化安全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作为文化安全基础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作为人的社会性定位,具体表现为文化个体成员对于文化特定价值的认可和赞同,为文化个体共同价值观的确立提供文化基础。
正是这种基于对国家文化价值的认同,才使人民得以凝心聚力,直面文化安全领域出现的新动向与新问题。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认同”的概念最早源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同理论强调了行为角色和角色的认同。
作为个体最初能够接触的群体,民族是自每一个个体出生起便会融入且具有的身份特征。
民族认同指代作为个体的民族成员所有的认同行为和民族整体共同拥有的认同,强调了自身之于民族的同一性。
民族认同偏向于一种“族群认同”,即族群共同体成员对于自己所在“族群”的归属感、价值存在感以及深刻的文化认知和宗教皈依。
文化认同作为基础性概念存在于民族认同的语境之中。
不论是在历史记录中或是在神话传说中,民族都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家庭,其成员则是生活在父母之邦、母语相通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杨发喜内容提要 新安全观是中国对国际安全理论的重大贡献。
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安全理论,必须从挖掘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入手。
新安全观的精神实质是天下为公思想,它的逻辑前提是相互尊重,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人外交的最高理想———和谐世界。
关键词 新安全观 天下为公 相互尊重 和谐世界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是冷战后中国人所发明和倡导,并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加以贯彻且已取得重大成就的安全观。
它是与冷战思维相对立的一种安全观,是中国对国际安全理论的重大贡献。
现在,它已被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为中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中国领导人利用一切机会向国际社会大力推荐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观。
为什么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与中国人同样面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现实,没有提出这样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安全观,而被中国人发现并提出了呢?这需要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里去寻找答案。
换句话说,新安全观里所体现的指导思想、价值追求乃至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追求。
因此,认真挖掘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对于理解和把握新安全观的实质,进而思考人类未来和平与安全的前途与命运是大有裨益的。
一、天下为公———新安全观的实质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为使中国摆脱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提出的伟大目标。
他还针对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存在的重文轻武的思想,响亮地提出“尚武”的口号,目的是救亡图存。
但是中国的传统理想却是“天下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
所以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①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②后人如顾炎武、王夫子特别区分“国”与“天下”的差别,置天下于国之上,以为国不过是指政权,而天下是指文化。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③。
可见,民族国家是一部①②③《礼记・礼运》《论语・颜渊》顾炎武:《日知录》太平洋学报分人的,而天下则是全人类的。
中国的天下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人类的文明开化,它并不重视异族的肤色容貌,而只重视它的政教礼乐,所谓“进于夷狄则夷狄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汤因比教授曾说过,中国自汉以后,就形成了天下主义文化。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天下主义的内涵呢?这与中国独特的历史道路和社会结构有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对峙,天下主义显然还不可能被接受。
当时通行的是“民族主义”:你是楚国人,我是齐国人。
哪个国家越抱团,越会合谋使用暴力,哪个国家就越占优势。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了帝国,但仍实行战国时代的“民族主义”策略,结果二世灭亡。
在秦统一基础上建立的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包含有天下主义的文化,并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过渡期,最终消除了“国”的概念。
从此不再有齐国人、楚国人,天下主义诞生了。
对于这段历史,汤因比给予了高度评价:“战国时代和古代希腊以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与抗争。
然而到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
”①为什么只占世界一部分的中国实现的是天下主义的文化呢?因为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技术条件下,中国与其他高级文明,如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是相对隔绝的,没有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明显的对峙。
所以当时中国人念念不忘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富国强兵”或者“国家利益”。
欧洲则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只有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才有过短暂的统一。
在这之前和以后,欧洲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换句话说,欧洲一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战国时代,欧洲人在近代以来对世界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战国规则带到了全世界。
正如陈独秀所言:“自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
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之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
”②因此,欧洲的外交政策必然以民族主义为主导。
正如汤因比所指出的那样,“罗马帝国解体后,西方政治传统是民族主义的,而不是世界主义的”③。
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到今天,民族主义已经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
应该承认,中国人是在近代以来抛弃了天下主义,转而采用民族主义的,但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却是天下主义的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防御的或“解放的”的民族主义,不是扩张的民族主义,它是唤起中国民众免遭亡国灭种厄运的民族主义。
它在世界上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同时声明自己“永远不称霸”。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仍是包含了天下主义的民族主义。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明确宣布“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作为战胜国,中国对曾经残酷屠杀和蹂躏她的人民的日本表示了过度的宽容。
在这些事实背后,贯穿着中国人独特的天下主义逻辑,即民族主义可以救中国,却不能①②③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288页。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288页。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救世界;如果不能救世界,也就不能最终救中国。
因此,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今天中国的新安全观其核心是强调共同安全,它要摒弃的是以武力或军事同盟为基础的片面安全观。
它是一种无敌国的安全观,强调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日渐突出的非传统安全。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在东盟地区安全论坛会议上谈到新安全观时强调:“当今世界不存在安全两难悖论。
在国与国的安全关系中,不应该存在一国要获得安全就必须牺牲他国安全利益的‘零和’关系。
国际社会的实践证明,和则共赢,合则同安,没有别的选择。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并主张以此为国际安全合作的方向和基础。
”①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
二、相互尊重———新安全观的前提以天下为公为背景,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理念,必然要求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尊重为交往原则。
新安全观实际上是中国五十年代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和具体化。
五项原则首先强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新安全观首先强调的是互信,即超越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相互尊重。
二者含义和精神实质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中国人在国与国之间交往一再强调相互尊重这一原则呢?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伦理本位而非个人本位有关的。
换句话说,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中人生价值追求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这个大背景,便不能理解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中倡导国与国交往原则中强调相互尊重的深刻含义。
中国人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之人(父母、兄弟),人生则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开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
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
伦者,伦偶,正是指人们彼此之关系。
家人父子,是人类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
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就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
伦理之理,必须于此情与义上见之。
从社会角度看,有“师父”之说,有“徒子徒孙”之说。
于官员经常称“父母官”,而公民却有“子民”之说;于乡邻朋友,则互以伯叔兄弟相呼。
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
中国人这种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的社会,与西方民族国家团体组织是差异很大的。
它没有边界,不形成对抗。
自古相传的是“天下一家”“四海兄弟”。
中国人对家庭的热爱,对家族的荣辱兴衰非常重视,以至于一往情深。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人传统遵循的人生五条原则。
请看孟子是如何说的:“仁之实,事亲是也。
意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乐斯二者。
乐则生矣;生则恶可以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②对于孟子这段话,老百姓通俗的解释就是“居家自①②崔天凯:《中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载《求是》,2005年第15期,第57、58页。
《孟子・离娄》太平洋学报有天伦乐。
”伦理社会所贵者,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对方。
何谓好父亲,常以儿子为重的,就是好父亲;何谓好儿子?常以父亲为重的,就是好儿子;何谓好哥哥?常以弟弟为重的,就是好哥哥;何谓好弟弟?常以哥哥为重的,就是好弟弟;客人来了,能以客人为重的,就是好主人;客人又能顾念到主人,不为自己打算而为主人打算,就是好客人。
一切都是这样。
所谓伦理者,就是要人认清楚人生相互关系之道理,于彼此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
一句话,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关系,在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组织的社会中,一个人似乎不是为自己而存在,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
所以在中国传统中,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价值、自由、人权、民主的概念都是无法想象的。
从今天看来,中国之伦理只看见此一人与彼一人之相互关系,而忽视社会与个人相互关系。
这是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不可避免的缺点。
又且中国人不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容易扼杀人类的个性和创造力。
但是伦理社会强调和训练出互相以对方为重,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生存智慧。
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争斗和战争,其教训非常惨痛。
引起战争的固然有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宗教原因,但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冲突双方充满敌意,没有相互信任和尊重,没有共同遵守的人类道德。
要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就必须从相互尊重开始。
而中国的新安全观,就是以强调相互尊重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不但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发展中以自己的实践证明,相互尊重是各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
而且在冷战结束后,在“上海精神”的形成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尊重的精神创造性地运用在与有关各国外交关系中。
三、和谐世界———新安全观的追求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不胫而走,种种对中国的怀疑也流布四方。
9月21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在美中全国关系委员会《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演讲中指出:“对美国和全世界来说,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影响力。
”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在成长,中国将影响未来的世界。
”《参考消息》2002年11月3日报道说,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某研究员指出:“东南亚不像中国那样抵触日本的军事力量,倒是对中国抱有怀疑。
为了牵制中国,希望能对日本表示鼓励,从地区安全出发,日本修改宪法是必要的。
”我们认为,大国应该有大国的理想。
中国的新安全观,是中国整个外交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全面把握新安全观,必须对中国外交的更大理想、也是新安全观的根本追求———和谐世界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的和谐世界理想有四大特征:第一,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的世界。
用中国古语说,就是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