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本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_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的探索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58

ARCHITECTURAL FORUM

谈基本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

——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的探索为例

张向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130)

收稿日期:2007-08-26

摘要/ 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为例,对他们在建筑理论体系建构方面所做着的有意探索进行归纳和整合,并且探讨了建筑理论体系建构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建筑理论创作实践理论体系

ABSTRACT/ Taking the fiv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s as example, this paper tries to sum up and to integrate their achievements on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n establish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system.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theory, practice of cre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8106)言成分,成为新语言构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则是在原有建筑语言成功运用的激发与启示下,另辟溪径,提炼出能更好表达新意的建筑语言来。这里,消化和吸纳、借鉴和创造,便是我们常说的“继承”,从时空坐标来讲,其中既包括了对古代老传统的继承,也包括了对现代新传统的继承,并涉及到了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建筑文化及其建筑语言方面的广泛交流。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建筑语言传播的途径、方式、速度、影响范围和社会反响,都是史无前例的,因而,建筑语言传播中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更加难以避免。诚然,在一定历史时期,能表达进步文化观念的建筑语言是可以广为流行的,但也应当看到,具有流行趋势的建筑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却未必就是适宜的(图8),也未必就是具有进步文化意义的。我们常说,不要盲目跟风赶潮,就是这个道理。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许多令人生厌的“失语失态建筑”,恰好不过地说明了,建筑语言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把它破坏性的一面减小到最低限度,我们才能使建筑语言的演进跟上时代的发展,并在历史的检验与积淀中走向成熟。结语

处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各门类艺术领域创作中的一些离经叛道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无可奈何,那正是:“说能行就能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感觉在“标新立异”的建筑实践中也同样存在。因此,如何去认识和掌握建筑语言演进的动力与规律,是脱离不了我们的建筑观的。即使是从跟上时代这一点上来讲,我们也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在当代,许多因素正在促成一种后现代的有机论世界观(的形成)……”;“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更多地注重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的和谐的性质”;“后现代科学(自然也包括建筑科学——本文作者加注)必须消除真与善的分离,价值与

事实的分离,使探求真理的航船按照正确的航道行进”。[16] 细细地

体味这些话语,会使我们在建筑创作实践中,特别是在建筑创新的探索中,更加清醒地去认识和掌握建筑语言演进的内在规律,更加成熟自如地去运用和创造建筑语言。■

参考文献

[1] 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 布正伟. 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 新建筑. 2000(4):26-29.[3] 冯广艺. 语境适应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4] 刘托. 建筑的文化构架[J]. 新建筑. 1987(2):118-119

[5] 布正伟. 建筑语义的表达及其要点[M]//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徐卫国. 非线性体:表现复杂性[J]. 世界建筑. 2006(12):75.[7] 布正伟. 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上、中、下)[J]. 新建筑. 2000(6),2001(1),2001(2).

[8] 布正伟. 建筑语言的艺术魅力与审美[M]//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9] 鲁・阿恩海姆. 艺术心理学新论[M]. 郭小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10] 鲁・阿恩海姆. 秩序与无秩序[J]. 建筑师. 第34期.[11] 周官武,姜玉艳. 查尔斯・詹克斯的宇源建筑理论评析[J]. 新建筑.2003(6):58-61.

[12] 陈强,付娜. 结构的表情——赛西尔・贝尔蒙德作品解读[J]. 建筑师. 2004(6):49-53.[13]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4] 黄献明.社会经济观的演变及其建筑表现[J].世界建筑. 2006(1):114-117.[15]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概念[M]. 陈亮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6] 刘宗坤,姜静楠. 后现代的生存[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

59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7.12建筑学报

阔和丰富建筑学的思路。“广义建筑学”的目的,在于从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进一步认识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容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

吴良镛先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建筑学科范畴的发展和变化,包括: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并且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出建筑学应该贯彻系统科学的思想与融贯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于广义建筑学构想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包括: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本时空观;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发扬文化尊重——建筑的文化时空观;提高系统生产力——建筑的经济时空观;美好宜人

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创造——建筑的艺术时空观。

[2]

广义建筑学站在时代的前列,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别开生面地为当今如此庞杂的现代建筑学大系统界定了一个全面而生动的新视野。广义建筑学的思想,在1999年UIA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

2.3 汪正章:“五环图式”话建筑——层面构成的角度

汪正章先生把建筑理解为多层面的构成:建筑是一种实体形态(“实形”);这些实体形态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室内外空间(“空间”);它们都是由材料、结构,设备及许许多多人工的、自然的物质形态所建构(“物构”);由此在地球圈内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场所(“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为人所需,为人所用,为人所感,为人所享。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种种需求,建筑现象就无从发生。

“实形→空间→物构→环境→人”。它表达了建筑的外在形态和

建筑理论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它引领着建筑作品的方向,正确的建筑理论会使建筑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错误的建筑理论,会对社会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社会文化水准造成损害。建筑理论是建筑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建筑实践的引导和评判标准。1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理论建设严重落后于实践,以至在设计和建造中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反映了建筑理论研究的贫乏和落后。引进国外建筑理论之不得要领,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研究之缺乏进展,加上建筑设计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使得建筑理论严重脱离创作实践,远远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建筑创作的需要。建筑理论这种事实上的贫困和滞后,严重影响建筑实践的发展,也大大损伤了建筑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实践的急切需求和理论的严重不足,使中国现代建筑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多方探索

建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思想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中国建筑师和理论家,在建筑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不管人们是否认同,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可贵探索。在此,仅先以五位建筑师为例,按时序讨论他们试图建构的理论体系。

2.1 侯幼彬:系统建筑观初探——思维模式的角度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性的理论和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系统分析方法能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思维方式。

侯幼彬先生较早地把系统论的观点应用到建筑领域[1],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系统建筑观。针对建筑创作实践当中缺乏创造性、独创性,存在统一化、简单化、模式化的现象,从建筑概念、思想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变革陈旧的建筑观念,建立建筑的新系统观念。

侯幼彬先生认为建筑是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多指标的大系统,这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值、多变量的非线性系统。因此,我们不能继续停留于非此即彼的一种选择、一种模式。认识了事物的复杂性是激发对其研究和探索的最好动力。我们的建筑创作和建筑理论研究,都应该把握建筑的全程性、全层次和全关系性,在思维方式上突破“线性模式”而代之以非线性的“系统综合模式”,真正确立开放的、豁达的、兼容的系统建筑观。2.2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人类聚居的角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学已不再囿于个体建筑设计的范围,与建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而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建筑学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展,大大超过了旧建筑学的领域。

吴良镛先生从人类聚居的角度出发,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对建筑学研究范畴的发展和变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人类的聚居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筑学的概念也必须随之扩大,对其做较深入地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众多互相联系的学科群,对它们的了解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