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废旧农膜现状及回收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全面详实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的

调查报告

为尽快找准破解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难题的突破口,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措施,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从2010年9月份开始,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单位深入七县(市、区)的部分乡村组、农户、回收中介、加工企业,采取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分析研究,对全市农膜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膜使用的利与弊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用地膜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地膜最初仅在育苗中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市从棉花、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因为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增产增收的特性,尤其在旱作农业相对集中、面积大、且水源条件差的地区推广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更有优势:一是可使地温提前升至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比露地栽培提前15—20天达到

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积温,可提前成熟收获,躲过夏伏旱达到高产;二是盖膜栽培保墒能力强,可减少灌溉用水,解决了水源不足的生产用水矛盾;三是减少除草、用药用工、节约生产成本;四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迅速在玉米、棉花、瓜菜等作物上推广普及,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按现行价格计算,地膜玉米亩生产成本814元,比露地栽培玉米高出128元,但膜栽玉米亩收入1500元,比露地玉米增收250元左右;蔬菜平均增产30-70%,瓜类增产30-50%,皮棉增产30-40%,甜菜等增产30-40%左右。特别是冷凉灌区亩增产增收的幅度更大。实践充分证明,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的作用是“革命性”的。

但是,地膜覆盖栽培中也相应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由于现有膜栽生产技术措施不到位,治理措施未能及时跟进,致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造成“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首先,残膜在土壤中百年才能自然降解,它直接破坏土壤原有结构,降低耕地质量,析出的有毒物质还会污染地下水源;其次,残膜直接影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均匀分布,阻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作物减产;第三,以焚烧方式处理后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第四,残膜随意弃置于田边、地头,被风吹散后,挂附在农田周围的篱笆、树枝、电杆上,飘到地头、路旁沟渠等处,影响自然景观,也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第五,残膜与秸秆、牧草混在一起,被牲畜误食后还会引起病害甚至死亡

等等。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不仅是“视觉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废旧农膜和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造成的土壤污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膜栽技术要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切实解决好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

二、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

为了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措施办法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可操作性,根据我们对各县(市、区)的农膜使用现状和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收购、加工、生产、销售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从地膜使用的起始阶段就相继出现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但都因环保意识、技术、市场、效益等因素的影响而起伏不定。据调查,30多年来,我市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回收介入阶段。1989年以前,因覆膜技术正在引进、试验、推广,其回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废旧农膜主要依托供销部门的废品收购网点进行收购,但多数采取田间地头焚烧、掩埋的办法进行处理;

加工起步阶段。1990年到2000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改制破旧立新,乡镇企业风起云涌,社会资本逐步介入废旧农膜回收加工行业,小商小贩开始活跃于农村的废品收购领域,废旧农膜进入了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视野,回收、加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介入该领域,但大多以简单回收加工低层次的塑料颗粒、碎片出售,由于设备简陋,加工粗糙,市场

销售不畅,企业经营很不景气,从而导致农民田间的废膜有人收购就卖,无人收购就埋的管理方式;

加工发展阶段。2001年到现在,经过介入、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的起起落落,优胜劣汰,全市现存的规模不等的24家废旧塑料加工企业都能相对健康地发展,承担着全市废旧农膜的回收加工任务。其中**区10家,**县5家、**市2家、**县3家、**市3家、**县1家。24家企业年回收、加工废旧地膜、棚膜和其它塑料制品10201吨,其中,回收、加工废旧地膜3068吨,占全市使用量6839吨的44.8%;棚膜1895吨,占使用量3469吨的54.6%;其它废旧塑料制品5238吨。这些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全市废旧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农民增收、废旧产品资源化再利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是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产生的废旧农膜越来越多,回收加工势在必行。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市应用覆膜栽培技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试验,最初在敦煌进行棉花覆膜试验,试验面积仅有1891亩,经过试验示范,1989年示范面积扩大到20.94万亩,按每亩使用4公斤地膜计算,使用量由起初的不足10吨增加到837.6吨。从1990年到200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棉花、玉米、瓜菜等覆膜面积大幅上升,2000年全市覆膜面积达到109.8万亩,地膜使用量达到4392吨,到2009年全市种植作物除小麦、大麦、孜然和部分洋葱外,70%的耕地都采

用了覆膜技术,覆膜面积高达177.3万亩,每年地膜使用量在7000吨以上,剔除12.8%的地膜残留土壤中无法清除外,每年产生废旧农膜6383吨。温室、大棚和拱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使棚膜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现已达到3500吨左右,按照35%的破损率,每年产生废旧棚膜1225吨,仅此两项,废膜回收总量都在7500—8000吨之间。

二是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市场机制正在发育,回收网络逐步形成,提高完善势在必行。据调查,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经过逐步探索,各企业已把回收废旧农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始着手向乡村延伸回收站点,满足企业的加工需求。目前,全市24家企业已经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42个,其中**区16个,**县6个、**市5个、**县4个、**市6个、**县3个、**县1个,覆盖了20个乡、140个村,覆盖面达到30%。**市**塑料加工厂依靠自身力量在**镇、**和**等3个乡镇租地建立收购网点3个,做到网点有场地、收购有机具、商贩定点包片,既为企业确保充足的加工原料创造了条件,又为农户交售废膜提供了方便,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废旧农膜回收率,由于有良好的管理机制,这三年乡镇的废旧膜回收率高达85%以上,比其他乡镇高出近20%。不过像***这样机制完善、管理良好、服务到位的典型仍为少数,大多还属“守株待兔”的被动收购经营状态,企业为降低成本,农民愿交多少加工多少,边远和交通不便的乡村收购无人问津。废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