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https://img.taocdn.com/s3/m/6ea9bd7fcaaedd3383c4d348.png)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第一节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是指每种植物的一定个体共同分布的一定地域。
一、植物分布区的类型根据植物分布区的大小,将植物分布区分为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
大多数植物都是狭域分布的。
二、植物分布区的中心1、多度分布是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2、发生或起源中心是指某一物种或更高级的分类学单位在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点。
3、变异中心是指植物种的分布区内包含变异类型最多的地区。
4、残遗中心是指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原本广域分布的种残存的狭小地区。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1、物种起源的方式(1)单境发生论物种是在一个地点发生后逐渐传播出去的。
(2)多境发生论物种可以在多个不同地区同时或者不同时发生。
2、植物的侵移是指一个新的物种形成以后,只要其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适合该物种发展的有利条件,该物种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展自己的分布范围的过程。
3、影响植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认为因素4、外来入侵植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从原来生长地区进入另一生长地区,并对新的生长地区的生物、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损失,或给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植物。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植被一、植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生境中的各居群组成的植物群体。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统计方法最小样方法。
(2)统计分析多度、盖度、频度①多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一般采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Ⅰ记名计数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上直接统计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然后以占样地中全部的植物个体总数百分比表示。
◆一般用于乔木植物。
Ⅱ目测估计法不测定绝对数量,而是按照事先划分的等级记载各种植物的多度。
常用的等级标准是德国植物学家德鲁特(O.Drude)运用的分级制:Soc 个体数极多Cop 个体数多(分三级)Cop3 个体数很多Cop2 个体数多Cop1 个体数尚多Sp 个体数不多(分散)Sol 个体数很少(独立孤生)un 仅有1株②盖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相对投影面积、即水平空间面积。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526fb312de80d4d8d15a4f4a.png)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 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 替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 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 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死亡谷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南美
澳大利亚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cdc5a02cfad6195f312ba661.png)
群丛: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 片的优势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根据上述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 、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11
群丛的命名:凡被确认的群丛,均应给予正式命名。我国 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优势种和生 态指示种的学名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前面冠以Ass. (association),不同层中的优势种以 “–” 相联。
西双版纳沟谷雨林
19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垂叶榕绞杀油棕树
20
3.1 常雨木本群落 热带雨林
残酷的绞杀者ຫໍສະໝຸດ 21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地面根植物
22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独木成林现象
23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老茎生花: 火烧花
24
老茎生花: 木奶果雄花
红树植物是盐生植物,其枝叶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此外红树 具有“胎萌”现象,此种特殊适应为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提 供了保证。
我国红树林见于海南岛、广东、福建以及台湾沿海,有红树植物11 科18种,常常由其中一种组成单优群落,也有几种混交在一起的。 红树林是海岸良好的防风浪植被,红树本身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
5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环境途径
目前环境途径多半只用于群落的高级分类群的分类,并且是 很有用处的标准。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9685dea3dd3383c4bb4cd2f1.png)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4.某些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呈岛状出现于邻近的其 它植被带内(主要是局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这 种分布现象称超地带性植被或泛域植被。利用此现象 可以预测相邻地区的植被(称植物地理学预测法则)。 5.局部地形或土壤类型的交替变化(重复出现),可 引起多种不同植被重复出现交错分布,形成植被复合 体。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降水有 规律的变化,风速和日照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也都发 生相应的变化,植被在垂直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植 被的这种分布规律称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合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长白山 2691 m
高山 苔原
2100m 矮曲林 1800m
值
湿润指数:
干燥指数:
0.1
0.1
我国曾将上述公式中的系数0.1改为0.16,用以表征地区的 干燥度及其自然带和植被带.
干燥度类型的界值:
1, 1.5,
4
2.吉良分类系统 吉良(Kira)的分类指标是热量指数和干湿 指数,热量指数包括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 温暖指数(WI)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 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WI=∑(t-5) (t:大于5℃的月均温) 寒冷指数(CI)采用月平均气温小于5℃的 总和来表示: CI=-∑(5-t) (t:小于5℃的月均温)
世界植被分布
![世界植被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b7970e4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0.png)
荒漠植被
特点:耐旱、耐高温、耐盐碱
主要植物:仙人掌、龙舌兰、 沙棘等
分布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 亚洲戈壁沙漠、美洲莫哈韦沙 漠等
生态意义:防风固沙、保持水 土、调节气候
高山植被
特点:生长在高海拔地区,适 应性强
植被类型:高山草甸、高山灌 丛、高山苔原等
生长环境:寒冷、干燥、风大、 紫外线强
植物种类:高山植物种类丰富, 如高山杜鹃、高山松等
大洋洲植被分布
新西兰:温带雨林、草原、 高山植被等
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热 带草原、热带沙漠等
澳大利亚:热带雨林、草原、 沙漠等多种植被类型
南极洲:极地苔原、极地沙 漠等
植被类型及特 点
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是地球上 最重要的植被类型 之一,覆盖了全球 陆地面积的30%以 上。
森林植被的特点包 括:生物多样性丰 富,生态系统复杂,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和生态功能。
世界植被分布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措施:建立自 然保护区,禁止过 度砍伐和过度放牧
合理利用:合理利 用植被资源,发展 生态旅游和生态农 业
科学研究:开展植 被生态学研究,了 解植被分布规律和 生态功能
国际合作: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 物多样性丧失问题
世界植被分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通过人工干预, 恢复植被的生态功能
科学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植 被类型逐渐变化,形成沿海森林、 内陆草原、荒漠等
垂直地带性:从山脚到山顶, 植被类型逐渐变化,形成山地 森林、山地草原、山地荒漠等
水热条件:植被类型受水热条件 的影响,如热带雨林、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等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 产生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退 化、荒漠化等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PPT课件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ec77b7be23482fb5da4c24.png)
2
2 3.1 常雨木本群落 热带雨林
Special lecture notes
残酷的绞杀者
2
3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Special lecture notes
地面根植物
2
4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Special lecture notes
独木成林现象
2
5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9
Special lecture notes
2 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单位和标准
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1、吴征镒先生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参照了国外一些植物 生态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集中反应了我国植被生态学的 研究进展。
2、该书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为 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 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均做了相应的反 应。
7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Special lecture notes
环境途径
目前环境途径多半只用于群落的高级分类群的分类,并且是 很有用处的标准。
雨林、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以及苔原等群落 类型其实都使用了环境标准。
湿地、沼泽、水生、旱生、沙漠、戈壁等植被类型,就直接 使用了环境标准。
结构特征: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Rhizophoraceae)和马鞭草科 (Verbenaceae)植物组成,都是常绿灌木,灌木状小乔木,一般高 度在10m以下。涨潮时仅树冠部分露出水面,退潮时才露出树干、 支柱根和呼吸根。在群落外围支柱根尤其发达,常交织成网状,以 抵御海水冲击。
红树植物是盐生植物,其枝叶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此外红树 具有“胎萌”现象,此种特殊适应为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提 供了保证。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https://img.taocdn.com/s3/m/1e4165f5fab069dc5022013b.png)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 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 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化
最大速率
CO2过量;35℃
光 合 速 率
温度是限制因子 CO2过量;20℃
CO2是限制因子 CO2不足(0.01%);20 ℃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光强(10.76 lx)
2.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
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 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 育等),称为不同的生态型(ecotype)
3.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
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 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来自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同一花园相同条件下 生长出来的植株
耐 受 度
低
梯度
高
耐受极限随环境温度的改变
1-3-2 植物耐受限度的调制
3.休眠:植物主动进入生理不活跃状态,
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是植物抵 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4.周期性调整:植物耐性限度的调节往往
有节律,这是植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 适应的结果
植物的休眠
1-3-3 植物的需求性
2-4 光周期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
2-4-1 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 ☞ 2-4-2 光周期与植物适应
叶绿体
光
光反应
叶绿体
C 反应
三C糖 (PGA)
GAP
H2O
O2
CO2
细胞呼吸
CO2+2H2O*
(CH2O)+O2*+H2O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4ec988caaa00b52acfc7ca16.png)
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第二节植被区别第三节人与植被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1,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
2,土壤: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是相应地带内地土壤类型,同样也取决于该地带的气候类型,因此,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看出是气候的间接作用。
3,人为影响:人类可破坏植物群落,也可建立新的植物群落。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水平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一、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南亚热带暖温带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寒带北亚热带寒温带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北寒带冻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草原夏绿林内陆海西东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落基山(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荒漠草原森林太平洋大西洋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二)世界各地植被水平分布规律1,北半球欧亚大陆植被分布规律(包括北非)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西岸系列(含北非)内陆系列东岸系列大冻原冻原冻原太针叶林针叶林针叶林西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针阔混交林平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夏绿阔叶林洋荒漠(热带亚热带)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洋稀树草原、疏林季雨林雨林2,北半球北美植被分布规律整个北美,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明显。
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
![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https://img.taocdn.com/s3/m/2efb2e7401f69e3142329407.png)
第二节
植物群落与植被
植物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 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集合体。 植被:整个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和就 构成了地球上的植被。
一、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进行统计分析,弄清群落的种类成分 对每一个种的多度、盖度、和频度进行统计 多度:表示某一个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少。 盖度:反映某一个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水平空 间面 积,分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两种。 频度:表示某一种植物的个体在群落中不同地 点出现的频率,反映一个种在群落中的水平分 布格局。 确定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本地区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这是温带 地区的主要森林群落,乔木树种主要是壳斗科的各 种落叶栎类,其他的落叶树种有桦、槭、椴、楝花 泡桐等。目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灌草丛。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本地区的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人 参、北细辛等为特有种;乌拉草为当地著名的纤维 植物。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以兴安落叶松组成的落叶针叶林为主。为我国主要 林区之一,森林面积估计在20000万公顷以上。
二、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永续利用 ①根据资源蕴藏量和生长量有计划地开采利 用 ②轮采轮伐,给植物以休生养息的机会 ③挖大留小,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森林采 伐避免皆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④把分散、面临枯竭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 人工驯化和培育,不但能保护稀少的资源,同 时又能建成原料种植基地,为市场提供数量稳 定的优质产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季相:主要片层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常常使群落表现 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生活型:对环境因子具有相似适应关系并具有相似 的外部形态特点的植物就组成了一个生活型。 片层结构:同一种或生活型相近的植物结合在一起, 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和特殊植物环境的结构。 垂直结构: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高矮不同,它们在 群落中各自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使群落表现出成 层现象。 水平结构:主要体现在群落的一些特殊小环境中 “小群落”的分化和植物种类分布的不均匀性。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 】(学术论文)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 】(学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6b4777ed630b1c59eeb5de.png)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学术论文)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本章讨论世界上各种主要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有的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plakor),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
另一些植被的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它们称为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本章将把地带性植被作为重点介绍,并在分析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采用瓦尔特(H.Walter)的气候图。
这种图式比用指数或公式醒目,便于比较,有助于对植被的分析。
图中的曲线表示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值。
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曲线的关系来代替可能的蒸发曲线,表示所出现的干旱季节(温度曲线高于降水曲线)。
在某些情况下,还画出第二条降水曲线,它与温度之比为3?1,即30mm,10?。
这样,在图中不仅表示出干旱期,并且也表示出相对干旱的季节。
然而,气候图上所示干旱季节是在特定气候下与湿润季节相对而言。
气候图提供了某一特定地点在全年内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形象资料,同时也示出相对湿润和相对干旱季节的出现时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寒冬的时期和程度、初霜和晚霜情况等。
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气候状况。
第一节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终年高温多雨的有利配合,乃是热带雨林发育的必需条件。
热带平地的年平均温度在20—28?之间。
各地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缓和,故温度梯度平缓,等温线范围很大。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1ed3279603d8ce2f006623eb.png)
-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全球分布规律
从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地理分布来看,植被型与气候密切相 关。 植被分布与土壤密切相关,同时受气候控制。 气候变化下的植被响应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球上的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形成 水平地带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0.5~1.0
暖温带落叶/混交林 0.5~1.0
温带落叶阔叶林 1.0或稍高
凉温带针阔混交林 0.7~1.0
寒温带针叶林
1.0或更低
森林草原
1.0~1.5
植被带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温带荒漠 亚高山针叶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
干燥度 1.5~2.0 2.0~2.4 8.0~16.0以上 0.5~1.5 0.5~1.0 1.0~2.0 >2.0~>20.0
-
-
世界陆地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系列
大陆名称
植被水平地带系列
欧-亚大陆
北亚-中亚-阿拉伯纬向系列(极地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亚热带荒 漠) 东亚太平洋沿岸系列(极地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 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赤道雨林) 欧洲系列(极地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温带经向系列(东亚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西欧森林-草原-荒漠)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热带植物北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和落叶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 阔叶与针叶
苔原 冰原
森林分布北界
-
纬向地带性的分布与表现
寒带——全球性:贯通大陆东西
植物地理学第六章
![植物地理学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76bfefc45fbfc77da269b151.png)
亚欧大陆西部-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
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季雨林雨林。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非洲
赤道两边基本对称,纬度地带性明显;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北美洲大陆
东部:
60
草原 荒漠
冻原-北方针叶 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 呈一定的纬度 分布;
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
逐渐下降,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逐渐增加,风速
增加,辐射增加,生长季缩短。在以上因素的综
合影响下,植被表现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
状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2)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开始到极 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中国湿润地区的植被垂直带谱
中国干旱地区的植被垂直带谱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3): 青藏高原的植被地带性
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大陆性强,旱生性显著; 地形平缓,植被带宽广; 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结合(高原地带性), 独特的垂直带谱。
4 植被区划与制图(1): 植被区划的概念
南北界限:昆仑山-秦岭-淮河; 暖温带、温带及小片寒温带:森林-草原-荒漠; 亚热带及小片热带:森林-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 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自东向西和自东南向西 北依次分布: 落叶阔叶林(或针阔 叶混交林)草原(草 甸草原 典型草原荒 漠草原) 荒漠(草 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3): 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Ⅲ)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66b53fa60b1c59eef9c7b45b.png)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 • 经度地带性
洋的远近,以及大气环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 垂直地带性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呈地带性分布。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 平洋季风的影响,南亚 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 响,从东北向西南出现 各类森林。
• 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 远,湿气不易达到,开 始出现草原与荒漠。
3.世界植被的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亚
热热
带带
雨常
林
绿 阔
叶
林
温 带 落 叶 阔 叶 林
寒温
温 带 针
带 草 原
荒 漠
冻 原
叶
林
亚
马
逊
热
带 雨 林
西 双 版
纳
热
带
雨
林
热带雨林(rain forest) 一般分布在赤道南北5~10°左右的范围内。
群落内有丰富的粗大木质藤本、有花附生植物、板根现象、茎花现象、(半 )纹杀植物等。乔木层最高可达60~80m。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仅乔木层就可 分3层以上。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尤其乔木)。可分为亚洲、美洲和非洲雨 林3个群系,种类以亚洲雨林最为丰富,中国雨林处于亚洲雨林北缘。
y=sinx xR
y
-4 -3
-2
1
- o
-1
正弦曲 线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b27fc50e1711cc7931b716e5.png)
太平洋沿岸森林分布于落基山 以西。
3、非洲
轮廓较为单一,气候纬度地带性表现很突出, 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
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林-热带稀树草原-热 带亚热带荒漠。
4、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阻挡雨水充 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至南部亚热带,呈半环状 分布,内陆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Hopkin’s Bioclimatic Law: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s reflected in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成 了一定的体系,称为垂 直带谱。
(二)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种的数目以及种 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群落大。
种群竞争激烈地带,对生境条件的变化具有敏 感性,是研究植物群落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 适宜;注意小生境差异
2、宽广地域,地带内部分异明显; 3、东西延伸地带性植被受海洋影响; 4、地带性植被内部有隐域植被存在; 5、草原或荒漠地带出现植物斑状分布的复合体; 6、超地带性植被。局部气候、水文等。
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
热带雨林、季雨林、常 绿阔叶林
荒漠、草原 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 苔原(冻原)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 布模式(引自王伯荪,1987)
10.植被群落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10.植被群落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eea6e83743323968011c9252.png)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2个大型基因中心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2个大型基因中心 瓦维洛夫等,1935) (瓦维洛夫等,1935)
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和日本。 东亚中心 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和日本。原生栽培植物 大豆、白菜、萝卜、 山楂、 有粟、稷、稻、大豆、白菜、萝卜、桃、杏、山楂、柿、 甜橙,荔枝、银杏、 油桐、 大麻、人参、 甜橙,荔枝、银杏、茶、桑、油桐、漆、大麻、人参、 肉桂等。 肉桂等。 包括我国云南在内,原生种类有各种芋类、 东南亚中心 包括我国云南在内,原生种类有各种芋类、 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为稻、黄瓜、丝瓜、胡椒、 柑桔、 印度中心 为稻、黄瓜、丝瓜、胡椒、茄、柑桔、绿豆 等起源地。 等起源地。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原生起源的有燕麦、 中亚中心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原生起源的有燕麦、蚕 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豆、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 西亚中心 有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韭葱等 原生植物。 原生植物。
有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原生植物。 地中海区中心 有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原生植物。 有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 非洲中心 有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芝麻 等。 南美中心(以安第斯山区为主) 有大量原生栽培植物, 南美中心(以安第斯山区为主) 有大量原生栽培植物,如 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 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 巴西橡胶等。 巴西橡胶等。 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 中美及墨西哥中心 为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 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重要栽培植物起源地。 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重要栽培植物起源地。 有向日葵、菊芋等原生植物。 北美中心 有向日葵、菊芋等原生植物。 原生栽培植物不多,如欧洲草莓、 欧洲和西伯利亚中心 原生栽培植物不多,如欧洲草莓、矮 扁桃等。 扁桃等。 主要为各种桉树。 澳大利亚中心 主要为各种桉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 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 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 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 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 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 异往往十分明显。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 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 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 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 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 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 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 所有的植被类型.
一: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
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 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 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 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 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 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 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 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 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 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 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 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 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 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四:中国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 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 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 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 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要素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 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1.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植被的影响
2.天然植被的利用 3.植被保护
第四节 人与植被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1、人工植被分类 草本类型:大田作物型、蔬菜作物型。 木本型:经济林型、果园型、其他人工林型。 草本木本间作型:农、林间行型、农果间作型。 2、人工植被水平地带性规律 3、人工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 4、人工植被草地的利与弊
3.植被区划的单位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植 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第四节 人与植被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 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 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 (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 组成成分。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 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 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 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 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 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 区划
主要内容
植被的水平植被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三: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析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 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此种研究。 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 (CI=Σ(5-ti)、ti为低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 及修订的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 用来探索我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 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 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 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定义: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 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 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Zonoecotone ZE) 交错带的主要类型: 1)地带群落交错区I/II-半常绿林 2)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I-气候性稀树草原 3)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V-半荒漠 4)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森林-草原 5)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I-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6)地带群落交错区VIII/IX-森林苔原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 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 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 原则。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 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 自然要素的区划。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 为适应,特征也最典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手海 洋影响的情况有区别,也可以\产生明显的类型变 化—在显域生境中存在隐域生境. 3.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 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 带外”飞地”.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
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 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 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 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 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 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 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