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
—匪

崔 颖
( 河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文 化 差 异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重 要 性 研 究

要 :翻 译 是 一 种 语 言 到 另 一 种 语 言 的转 换 。 由 于 两
种 语 言 所 处 的地 理 位 置 、 政 治、 历 史、 经济 、 生 活 方 式 等 不 同造 成 的 文化 认 知 差 异 ,翻 译 在 这 种 语 言 转 换 实 践 中扮 演 了至 关 重要的作 用。 如 果 不 了解这 种 文 化 认 知 的 差 异 , 译 者 在 翻 译 的
言 时 曾说 : “ …b u t w e h a v e o t h e r d r a g o n s t o k i l 1 . ” 这 里 的“ d r a g — o n ” 代 表西方恶 龙 , 应 译为 “ …… 我 们 还 有 很 多 的 困 难 需 要 克

服 。” , 这 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 的“ 龙” , 就会造成误解 ,
甚 至是 误 会 。
在 中国. 我 们把 怕 老 婆 的 丈 夫 戏 称 为 “ 妻管严” . 这 个 词 和 “ 气管炎 ” 谐音 , 所 以有 时 开 玩 笑 时 我 们 会 说 : “ 这 个 人 有 气 管 炎 。” 如 果 这个 时候 我们 把 这 句 话 译 为 “ He h a s r a c h i t i c . ” . 那 么 外 国宾 客 就 会 以为 这 个 男 人 得 了 “ 气管炎 ” 这 种 病 。 由于 译 者 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 , 因此 造 成 这 种 误 译 的 产 生 。 我 们 在 翻译这句话 时应该体 现源文化 中的隐 含意义 , 那 就是 “ 怕 老 婆” 。 因此 , 上句应该译为“ H e i s a h e n — p e c k e d ma n . ” 在 以上两个例子 中 , 虽 然词汇相 同 , 但 词义却 千差万 别。 译 者在翻译 时, 要倍加 注意 , 强化跨文化 意识 , 避 免 误 译 的 产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表达技巧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表达技巧

音译:根据原文的 发音,将其转化为 目标语言的文字
综合运用:根据原文 的特点和目标语言的 特点,灵活运用多种 翻译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翻译效果
在翻译中适当添加注释或解释
目的:帮助读者 理解原文中的文 化背景和含义
内容:包括对原 文中的文化现象、 历史背景、风俗 习惯等的解释
方式:可以在译 文中添加脚注、 尾注或附录等形 式
翻译时应注意 保持原文的风 格和情感,避 免过度修饰或
简化。
在处理文化差异 时,可以采用归 化策略,使翻译 后的文本更符合 目标语言的文化
习惯。
在处理表达技巧 时,可以采用异 化策略,保留原 文的特色和风格, 使翻译后的文本 更具有吸引力。
翻译过程中,需 要不断学习和探 索,以提高自己 的翻译水平和文
添加章节标题
XX
PART TWO
文化差异在文学 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转换和适应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保留和传播
语言习惯的差异
词汇选择: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词汇选 择差异
语法结构: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法结 构差异
修辞手法: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修辞手 法差异
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读者的 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 和情感色彩
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翻译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翻译和 过度简化,保持原文的韵味和 深度
XX
PART FOUR
文学翻译中处理 文化差异的策略
深入了解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创新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文学翻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它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艺术表达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意境、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节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文学翻译的挑战1.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这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有些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境进行恰当的转换。

此外,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文化差异: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产物,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

因此,文学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译者需要了解原作所处的文化背景,以便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在翻译中注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3.艺术表达: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表达,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因此,文学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译者需要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节奏和韵律,使译文具有与原作相似的美感和感染力。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学翻译的策略1.准确传达意境: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意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译者需要通过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借助于类似的情境和形象来传达原作的意境,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表达效果。

2.保持原作的风格: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译者需要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译者可以通过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的灵活运用来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译者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翻译技巧,如借译、意译等,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节奏。

3.注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译者需要在翻译中注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翻译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文学翻译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问题,这些问题在文学翻译中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史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先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是独特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礼仪仪式,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这些文化差异。

二、词汇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个词汇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在西方国家,晚上吃东西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国,很少会有人晚上吃饭,因为中医认为晚饭吃得太晚不利于健康。

如果一个西方人写了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在晚上吃了一顿饭,那么译者就需要考虑是否将“dinner”翻译为“晚饭”还是“晚宴”。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历史文化背景,也包括现代文化背景。

例如,在中国,饭桌上的规矩非常严格,人们要遵守相关的礼仪和规矩,而在西方,饭桌上的礼仪比较自由,人们可以随意说话或者交谈。

因此在翻译饭桌上的相关事情时,需要注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

四、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某些事情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尊敬老人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如果一个西方作家写了一篇与老人相关的文章,那么译者需要注意如何使读者理解这篇文章。

五、语言的音韵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音韵差异,这种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例如,在中文中,有很多象声词,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这些词并不多。

如果一个中文作品中包含了很多象声词,那么译者就需要考虑如何正确地翻译这些象声词。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误读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误读

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Jan.2019Vol.35No.1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误读*李媛媛摘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个单纯传递词语的过程,而且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重视文化因素,恰当地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主要有两种:异化和归化。

异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优先考虑。

然而,异化的倡导并不排斥归化,译者必须采用归化作为补充策略,二者都体现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文学翻译;差异和误读;归化与异化;创造性叛逆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050-05一、文化与文学翻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没有文化背景,任何语言都不可能发展;没有语言作为中心,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存在。

传统上,翻译被定义为对比语言学的服务对象,翻译主要是从语言结构的差异角度来进行的。

在信息时代,翻译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的源泉。

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

非文学翻译为科学、工程、医学和许多其他领域的技能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

文学翻译可以分为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等,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等非文学翻译有很大的不同。

文学翻译传统上被贬低为二级或二手活动,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形式和研究行为。

虽然翻译有着基本的翻译原则,但文学翻译却有其独特之处,不仅是一个单纯传递词语的过程,而且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造,翻译文学作品就是翻译语言艺术,而不仅仅是文字。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迁移或文字再现,而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和跨文化的改写活动。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误读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干扰,这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或中断。

翻译时译者面临着一种陌生的文化,要以适当的方式传达信息,尤其对于文化词语、谚语和习语表达,它们的起源和使用与文化有关,比较难处理。

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困境及对策分析

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困境及对策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思维活动,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但是,由于东西方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造成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容易造成原作品信息的失真或偏差,为了破除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保证文学翻译的真实、和谐与默契,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障碍,以更好地完成文化融合与传递,创造出更为完美的作品。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各国的交流与往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是用一种语言转换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活动,也是不同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文学翻译在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翻译的重要形式,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化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更给文学翻译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境。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译者的语言转换活动,客观、真实地把原文所承载的内容重新表达、反映出来。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因素等的影响,对文学翻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和影响。

破除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翻译作品,从而达到文学传播与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文学翻译是将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品内容、风格、精神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文化的“移植”和“传真”。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翻译已经不仅仅单纯地指语言艺术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模式的交流与转换。

文化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宽的系统概念,几乎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因为具有传承的特点而富有相对的稳定性。

文学翻译的困难和挑战

文学翻译的困难和挑战

文学翻译的困难和挑战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活动,旨在将源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形式、风格和韵味等转换成译入语言,使其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文学翻译中最为显著的困难和挑战之一。

不同民族和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导致源语言和译入语言之间存在无法完全对等的现象。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诗词、成语、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这些元素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文学翻译需要克服的重要难题。

2. 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为文学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

例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古诗律诗等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也容易丧失其原有的韵味和效果。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同时使译文通顺、自然,是文学翻译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3. 情感传递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这也是其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和认知差异,情感传递往往面临困难。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情感内涵,并在译文中寻找对等的情感表达方式。

这不仅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其具备高度的共情能力和审美素养。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是文学翻译的一大挑战。

4. 审美追求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时代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好原文的审美追求与译入语言读者的审美期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

俗环境 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用语言的形式进行再 创造 的工作。因 此, 在 翻译 的过程 中尤其要注意不同风俗 习惯 的影 响。例如 ,中国人 认为 “ 龙” ( D r a g o n )是 民族 的 图腾 ,是力量 和权 力 的化身 ,提 起 “ 龙 ”这个词语就会 让人肃 然起 敬、精神振 奋;而在西 方的文 化 中, 龙被认 为是一种会喷火 的怪兽 ,是邪恶、灾难 的象征 ,人们 对龙是敬 而远之 的。因此 ,译 者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要 注 明东 西 文 化 中有 关 “ 龙” 的差异 ,不然会被读者误解 。 二、应对 文化差异背景下翻译障碍的具体对 策
( 一 ) 直 译 法

文化 差 异 导 致 的 翻 译 障 碍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 ,因为两者发展 的历 史 、 所 处的地 理位置 、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存 在很大 的不 同。例 如 ,西方许多 国 家都信奉基督教 ,基 督 教也 有许 多文 化词 语 ,例 如 ,G o d( 上帝) 、 圣经 ( B i b l e ) 、g o s p e l( 福) 、p r o v i d e n c e( 神 意 、天 道 ) ;而 在 中 国, 许 多人都信奉佛教 ,因此佛教文化的影响较广 ,而在这一 宗教背景之 下衍生 出许多佛教语言 ,如天 、阿弥陀佛 、玉皇大帝、观音菩萨 、敬 神等等,如果对 中外的文化背景不了解 ,那 么读者就很难 理解作 品中 有关这方 面的内容 。而且 ,中外 文化 中人 们 的价值 观也 不相 同 ,例 如,中国人 主张个 人不过 是 “ 沧海一 束 ” ,是社 会大 家庭 的一份子 , 每个人都应为 了集体而努力 ;而西方人则 非常强调个人 的独立价值 和 自由,推崇个人在社会 中的作用和价值。此 外,思维方 式的差异也是 中外文化差异 中的一部分。具体说来 ,因文化差异 导致 的翻译障碍 主 要 体现在 : ( 一 )不同的历史 发展背景导致 的障碍 在世 界历史几千年 的发展过程 中,不同国家都 因为不 同的历史背 景而形 成了具有独特文化 内涵 的词汇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不仅要译 出词语 的意思 ,还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元 素 , 这样 才能 使得译文 的质 量得到提高,否则读者很难理解。例如 ,古典名 著 《 红楼梦》 中 ,有 段关于林黛玉之美 的描述 :两弯似蹙非蹙 蹙烟眉 , 一 双似喜非喜含 情 目。态生两靥之愁 , 娇袭一 身之病 。泪光点点 , 娇喘微 微。 闲静 时 如娇花 照水 ,行 动处似 弱柳 扶风 。西 方译 者霍 克斯 翻译为 :S h e h a d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发布时间:2023-02-03T00:50:24.8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9月作者:董玉卓邢晓萱[导读]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复杂、繁琐且具有灵活性。

董玉卓邢晓萱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91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复杂、繁琐且具有灵活性。

在同一语境下,不同译者产出的译文也不相同,因此,翻译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进行。

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出的翻译错误现象,立足跨文化视角进行英语翻译技巧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更好地处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减少翻译偏差,直接关系到英语翻译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翻译;作用对策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多极化趋势显著,且国际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英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并在受差异化显著的影响下,英语翻译的翻译难度日益加大。

为保障英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可转化成符合文化差异、符合交流情境的语言,应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跨越英语翻译障碍。

从而实现英语翻译的规范化、可视化,并将英语翻译便利的应用在宏观国际背景下。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第一,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差异。

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统治下产生的社会条件等相关自然因素出现了一定变动,所以不同国家会表现出差异性的历史创新进程。

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建设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呈现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我国主张文化间的和谐统一,站在整体的视角下挖掘问题本质。

可是西方地区强调思维开放,翻译英语阶段,不只是关注视角转换的应用,还应围绕实际翻译需求翻译好文本。

第二,生活习惯与地区风俗的差异。

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区域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模式,对应的风俗习惯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例如:在饮食上,中国人讲究口感,且荤素均衡;而西方国家注重营养,多食肉类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docx

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docx

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民在其长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语言体系,他们借助于不同的语词与语言组织习惯,传达了不同的审美信息及文化内涵。

特别是就中西方间的文化体系来看,往往在民族习惯、文化价值观等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注意到这些因素,就会使得作品翻译的价值大大折扣。

对于任何一名翻译工作者来说,要想提升其作品的认同度,不仅要深入钻研文学作品的语言,同时还必须全面了解作品创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民俗环境。

所以,探究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因子,对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价值取向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文学创作者的情感趋向与审美特质,所以也是文学作品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

首先,西方价值观中十分看重个人的作用,认为个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许多人都极其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1]。

所以在许多英文词汇中,都彰显了这一强调自我价值的民族心理特性,例如以“selfdependence”为代表的“self”系列词语。

但是中国人更加注重群体的价值,凡事都要讲求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家庭也是中国人最为常见的集体组织形式,所以人们常会说“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等。

其次,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这一要素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中国人普遍比较敬畏且崇尚历史,所以在看待问题的过程中,普遍采用过去时间取向。

如此一来,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下,“老”一般代表着权威、资历与经验。

例如,对他人表示尊敬时我们常说“老先生”、“老干部”,但在西方文化之中,代表“老”一词的英语“old”,却经常用于不屑和鄙夷的语气之中,展现了某一主体无竞争力的潜在危险。

所以当我们翻译“上了年纪”的时候,应当避免直接使用“old”一词,而是将其转化为“goldenage”、“ad-vancedage”等词,从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共性又具有差异,英美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文化交流,必须要对这些差异做出了解并探寻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途径和办法。

本文对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主要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研究《乱世佳人》陈廷良译本,对陈译本《乱世佳人》在文化差异处理方面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差异下翻译策略的选取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翻译文化差异《乱世佳人》陈廷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分析每个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都会受到当地生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会体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差异也无法避免,所以,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为文化相含、文化相斥和文化相缺三种形式。

1 文化相含文化相含主要体现为本民族文化环境下某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大于或者小于外民族文化环境中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可能出现优势有时大于、有时小于的情况。

比如在对亲属的称谓上,中华民族文化下对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分为堂姐、堂兄、表姐、表兄等,但是这些内容在英语文化中用一个“cousin”就可以涵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视亲情和血缘,而英语国家的亲属关系则比较松散。

面对这种现象,译者在英美文学翻译对个别词汇的翻译只能以语境为根据来进行判断。

2 文化相斥文化相斥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语言表现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具有差异或者存在矛盾的情况,文化相斥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引起的。

如将“猫(cat)”作为例子,在《乱世佳人》中有着这样一句话为:“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这里的cat一般是英语文化中对心地恶毒、喜欢说些闲言碎语的女人所作出的比喻,而在汉语文化中的cat所比喻下的人一般都比较可爱、伶俐,带有亲昵的感情。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中西方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文学作品,为了促进世界交流,须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翻译处理,以帮助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形式的作品利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方式。

在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中,需注意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来完成合理的翻译工作,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本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标签:中西文化差异;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几千年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翻译英文文学作品时需要对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进行大量了解,从而确保翻译后的文学作品符合原著的中心思想和正确理论,如此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

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将英文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文学作品过程中,对其语言风格的把握比较困难。

此外,还需重视原著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语言特色。

因此,翻译工作者需对原文作品的语言风格有准确把握,选择合适的译文来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展现的淋漓极致[1]。

一、译文与原著作者语言风格比较判断译文的好坏,可通过其与原著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来得出结论。

译文的语言风格需与原著作品保持高度聯系,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原著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全面地理解,并对原著作者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生活年代等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掌握原著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抓住原著作者的真实看法,并通过译文准确表达,从而读者真正了解原著作品的魅力所在。

比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翻译后的该作品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追捧。

该作品的翻译人员也将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发挥得十分完美,不但准确得当,还十分简洁明了,让读者眼前一亮、深刻理解,不论是在描写景物上还是描写人物上,译文都利用“一个连接词+几个短语”的形式将其完美呈现,让译文与原作品的风格保持高度一致。

该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还注意结合汉语阅读习惯将原文中频繁出现的人称代词所取缔,从而让译文在与原文含义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保留了作品的节奏感与美感。

小议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小议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了尽 量 减 少 文化 差 异 的 四种 不 同的 翻 译 方 法 。

原 文 文 化特 色 的 译 作 。然 而 , 种 语 言 代 表 着 两 种 完 全 不 同 两
的 文 化 , 化 可 能 有 类 似 的 因素 , 不 可 能 完 全 相 同 。因 此 , 文 但 完 全 展 现 原 文文 化 内涵 的完 美 的 翻 译 作 品是 不 可 能 存 在 的 , 译 者 只 能 最大 限度 地 再 现 源 语 文 化 。第 二 , 果 意 义 和 文 化 不 如 能 同 时 兼顾 , 者 只 有舍 弃 形 式 对 等 , 过 在 译 文 中 改 变 原 文 译 通 的 形 式 达 到再 现 原 文 语 义 和 文 化 的 目的 。第 三 , 果 形 式 的 如 改 变 仍 然不 足 以表 达 原 文 的语 义 和 文 化 , 以采 用 “ 创 ” 一 可 重 这
化 交 际 、 文 化 合 作 、 化 交 融 或跨 文化 交 际等 一 系 列 术 语 来 替 跨 文 代 “ 译 ” 因此 , 翻 。 怎样 更 加 准 确 、 如其 分 地 处 理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恰
文 化 差 异是 创 造 完 美 翻译 作 品 的 关 键 。 本文 从 不 同的 角 度 探 讨
翻译 技 巧 来 解 决 文 化 差 异 , 源 语 和 目的 语 达 到 意义 上 的 对 等 。 使
“ 创 ” 指 将 源 语 的 深 层 结 构 转 换 成 目的 语 的 表 层 结 构 , 就 重 是 也
创 造 出 真实 体 现 源 语 风 格 的 翻 译 作 品 。作 品语 言 风 格 的 不 同 就 意 味 着 所蕴 涵 的文 化 因素 也 各 不 相 同 。 例 如 :就科 技 体 裁 的 文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配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配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然而,文学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其中涉及到的文化适配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挑战。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概念,它涵盖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历史等多个方面。

当一部文学作品从一种文化背景被翻译到另一种文化背景时,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需要进行恰当的处理,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原作的内涵。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元素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文化失真甚至文化冲突。

不同的语言往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象。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通常被视为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常常被描绘成邪恶的怪物。

在翻译涉及“龙”的文学作品时,如果直接将“龙”翻译成“dragon”,可能就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无法准确传达原作中“龙”所代表的正面形象。

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含义不对等,是文学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除了词汇层面,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会给文学翻译带来困扰。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含蓄表达,很多时候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直接表达。

例如,中国的古诗词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其意境深远,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感悟来领会其中的韵味。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很可能会丢失原作中的意境和文化韵味。

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教义、神话和象征符号。

在翻译宗教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如果译者对相关宗教文化缺乏了解,可能会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或不恰当。

比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十字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在佛教文化中,“莲花”则常常被视为纯洁和神圣的象征。

在翻译涉及这些宗教象征的作品时,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其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的翻译。

风俗习惯的差异同样会给文学翻译带来挑战。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学作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妥善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习俗等,这些因素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

同样,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对于不熟悉基督教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存在差异。

一些词汇在源语文化中可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但在目标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

以“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是一种备受尊崇的神话形象。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与“龙”相关的词汇时,不能简单地直译为“dragon”,而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灵活处理,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异化和归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尽量向读者传达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例如,将“功夫”音译为“kung fu”,“风水”音译为“feng shui”,让目标语读者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词汇。

归化策略则更注重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翻译为“一贫如洗”,用目标语中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意思。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不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辅以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语言结构差异导致翻译时需要面对词序、语法等方面的挑战;文化背景差异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与质量;情感表达差异则影响着译文的传达效果。

隐喻与比喻的处理更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

而在调整文风风格时,翻译人员也需灵活运用语言,保持原意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翻译工作的挑战性也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关键词】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翻译、语言结构、文化背景、情感表达、隐喻、比喻、文风风格、跨文化交流、理解、挑战性1. 引言1.1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上,还包括文化背景、情感表达、隐喻与比喻的处理以及文风风格的调整等方面。

在进行中英文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语言结构差异是翻译中常见的挑战,中文的主谓宾语结构与英文的主谓结构不同,可能导致翻译时句子结构的调整。

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因为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习俗,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情感表达差异和隐喻比喻的处理也是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语言文化对情感和隐喻有不同的传达方式。

文风风格的调整是翻译中的重要环节,适当调整文风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深远的,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才能达到准确传达原意的目的。

2. 正文2.1 语言结构差异语言结构差异是中英文化之间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的挑战之一。

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句型顺序以及词汇搭配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这些差异的处理,以确保意思的准确传达。

中文是一种以意蕴为主的语言,重视句子的形象和意义的表达。

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简述题

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简述题

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简述题
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差异理论:认为翻译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原著的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化的掌握,来实现文化的转换和传递。

2. 目标语文化接受理论:认为翻译作品被译入其他语言和文化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便将原著创作的思想、情感、风格和意蕴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3. 信、达、雅理论:认为翻译作品必须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译文在语言表达上准确、自然、优美。

4. 等效原则:认为翻译作品需要在尽可能保持原著风格、语调、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基础上,以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要求为准,寻求与原著等值的表达方式。

5. 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翻译作品要以实证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翻译前后的文本和读者反应,以确保译文达到最佳效果。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

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 flag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等。

green 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

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 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

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

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等。

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

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

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

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色电影等。

蓝色blue 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

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

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

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

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

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

从《老残游记》的英译来看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老残游记》的英译来看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个 毛孔 不 畅 快 。” 句话 是运 用 通 感 的修 正 阳 :6 这 15)笔 者认 为这 里文 殊 的译 法 比较 因 九 社 会 学 家 和 人 类 学 家 对 文 化 的 共 同 定 义 辞 手 法 ,把 本 来 诉 诸 于 听 觉 的 王 小 玉 的 唱 好 , 为他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保 留 了 “ 天 ” 词 的 中 国文 化 内涵 。 是 : 文 化 是 人 类 群 体 或 社 会 所 共 有 的 产 曲 声 用 肤 觉 、 觉 、 觉 等 贯 穿 起 来 , 表 “ 味 意 来 六 在 中 国 经 典 小 说 《 楼 梦 >中 有 很 多 后 红 品 , 包 括 价值 观 、语 言 、知 识 和物 质 对 象 现 王 小 玉 曲 声 的 优 美 。这 里 的 五 , 和 三 万 例 古 “ 等 。文 化 中无 形 的这 一部 分 一信 仰 系 统 、 互 六 千 都 不 是 实 数 , 而 是 指 全 身 上 下 的 每 一 来 广 为 流 传 的 俗 语 , 如 : 话 说 的 好 : 一 动模 式 、 治程 序 等 一构 成 了 非 物质 文 化 。 个 部分 , 政 每一 个 器 官 。Hao rl 其 分 别 译 为 龙 生 九 种 , 种 各 别 。” 免 人 多 了 , 是 龙 d将 种 未 就 te tz h n o l te hil- i l 文化 中的 物质 部 分 一机 器 、 工具 、 书籍 及 其 “h so ̄ e a d b wes”和 “l t ry sx 蛇 混杂 , 流人 物 在 内 。其 相 对应 的译 文是 下 他 一构 成 了物 质文 化 。 ( 维 ・ 普 诺 :9 t u d 岬 ”戴 波 8 ) l  ̄a l o 0 h k ” 而 杨 则 将 其 译 A poeb 舳 叩Ⅱ ∞y ,“ dl 霉e ft si ,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田德蓓内容提要:文学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性、宗教信仰以及心理联想等都有可能导致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

其内涵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进而形成一个民族的传统力量和民族性格,对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决定的。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具有普遍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特殊的个性。

这种特殊的个性就是各民族文化产生差异的客观依据。

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因此,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一定的困难。

语言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镜象折射,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实。

文化差异在以语言为表达工具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它并非体现在作品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上,而是体现在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之中。

这种隐含意义“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朱光潜语),难以从字典中直接找到。

因此,文学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为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而翻译活动反过来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发生了交流的两种文化。

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语言的差异,还要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便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表现诸多,现就突出的几种阐述如下。

1.生存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的隔离、生存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和比喻也不尽相同。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比如:中国地处东半球,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气候。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它给中华大地送来温暖、使万物复苏,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东风,而“西风”在汉语中则表示秋风,是凄凉、萧条的代名词,故中国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说。

英国地处西半球,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

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所以英国人喜欢西风,常用西风来描写一些美好的事物。

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文化差异。

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乔叟在他的《坎特柏雷故事集》中曾这样描写过春天:“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浴了丝丝茎路,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当西风吹香,使得山林莽原遍吐着嫩芽,青春的太阳已转过半边白羊宫座,小鸟唱起曲调,通宵睁开睡眼,是自然拨弄着它们的心弦。

”西风与春天结伴而来,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而我国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的只是秋之凄凉的景象,却绝无春意盎然的意味。

同样一个“西风”,二者内涵显然大相径庭。

这种文化差异正是二者生存环境或地域的不同而导致的。

2.历史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各自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典故。

典故是一种用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法。

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适当地运用典故可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典雅。

在翻译和理解典故时,往往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出发,否则就无法获得其丰富内涵。

“得陇望蜀”这一中国成语,源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后来被用来比喻人的欲望无止境。

这个典故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和翻译,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是很难感受到其中的特殊韵味和浓郁的中国情趣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有人是这样翻译的:“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Pao2chai.这段译文虽然行文流畅,明白易懂,但是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却荡然无存了。

如果能将这一典故加以必要的注释,便既能弥合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缺损,又能展示汉语典故独特的文化意韵。

3.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思维模式受不同文化、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中工作环境及习惯的影响而形成,因此,思维模式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它反映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使人们交流合作受挫。

比如,一般来说,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东方人富于想象,多依靠直觉,因此思维模式呈圆弧式。

西方人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东方人倾向于笼统性和模糊性。

就中西方数字而言,西方语言中的数字多用于实数,汉语中数字的虚实往往得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俗语说:‘女大十八变。

’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

”有人对“女大十八变”是这样翻译的:“As the saying goes,A girl changes eighteen times before reaching womanhood.”这种对原文的数字进行非常忠实的对译非但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反而使西方读者大惑不解。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追根究底,提出“这‘十八变’有何科学依据,或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等类问题。

导致误解的关键在于,忽视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把汉语中的虚数“十八”等同于英语中的实数“eighteen”。

4.生活习性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

这种生活习性往往在俗语中被直接反映出来,并在不断使用中逐渐引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中国盛产稻米,多以米饭为主食,因此相应产生了许多与“米饭”有关的俗语。

“生米煮成熟饭”是一句中国俗语,一般西方人对其字面意义并不陌生,但是对其表示事情已经定局,再也无法挽回、改变的内涵意义可能就不是人人都熟悉的了。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贾蓉道)就是婶子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得罢了。

”有人将“生米煮成熟饭”对应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这种译法简单明了,但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来说,可能就很难理解,别人把饭熟好了,王熙凤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还不得不忍受呢?显然,生活习性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使得俗语意义难以完全传达,从而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5.文化习俗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而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带有本民族的特色,这种民族特色由于不被其它民族所熟悉,因此很容易被误解。

特别是在一些神话传说中,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习俗的读者,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英汉语言中都有“龙”这个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华夏民族尊崇的图腾形象。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此外,在汉语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

许多成语中都有“龙”字,例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藏龙卧虎、画龙点睛等等。

中国人常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只巨大的晰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

根据圣经故事,dragon是魔鬼的化身,罪恶的象征。

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dragon为其业绩。

由于英语中的dragon是令人恐怖的形象,所以常常被用作贬义。

由此可见,“龙”和“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差异是很大的。

6.宗教信仰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

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为基督教文化等。

东西方两大宗教存在的文化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多有反映。

《汤姆大伯的小屋》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two gigantic negroes that now laid hold of Tom,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might have formed no unapt personi2 fication of powers of darkness.”powers of darkness在基督教《圣经》中指的是“邪恶的神”、“魔鬼”,有人将它译成“阎罗王”。

不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很容易接受,但同时他们也许会从译文中得到错误的信息:西方的“魔鬼”就是中国的“阎罗王”。

其实西方的“魔鬼”与中国的“阎罗王”并不等同,“魔鬼”为基督教教义用语,“阎罗王”为佛教教义用语。

在中国传说中,“阎罗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同时也给鬼魂生前的行为作出判决,不一定是贬义。

而在犹太教中,“powers of darkness”,“devil”,“Satan”或“Prince of dark2 ness”都源于希伯来文Sātan,原意为“抵挡”,即专事抵挡上帝而与上帝为敌的魔鬼,含有贬义。

二者分别为不同宗教的形象,所代表的文化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忽视这一差异。

7.心理联想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联想是依据两种事物间的类似点而进行比较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语言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在文学翻译中,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也就会存在差异。

以“银河”(Milky Way)为例。

中国读者知道的银河,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用头上的金簪划成的一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河,而西方读者知道的“Milky Way”,却是希腊神话中的大神宙斯(Zeus)夫人赫拉(Hera)的奶水喷射出来所形成的“奶路”。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于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对西方读者却并非如此。

在此情形下,有人将宋人秦观《鹊桥仙》一词中“银汉迢迢暗度”译为“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受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影响的西方读者很有可能将原来的“过河相会”的美丽故事联想成“过路相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