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认识力学的基本量:质量、力和加速度,并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成因和作用3.质量、力和加速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认识到力的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学生能够将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讨论法3.实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打开课本,看看本课的标题“力的存在”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本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并让学生回答题目,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提示,诱发他们发表自己的第一次猜测,从而导入本课的主题。
2.讲授(1)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运动或变形,这是因为力是一种物体相对运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物体相对位置或人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相对的运动或相对的变形,这是力的作用和效应。
(2)力的成因和作用在介绍力的成因和作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需要用力来推动自己的身体,起跑时我们需要用力推动起跑线。
(3)质量、力和加速度在学习力的性质时,我们需要与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加速度是什么等。
3.讨论在本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生运动或变形?”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4.实验在讲解重点中,我们提到了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力和加速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实验来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实验材料:一个小桶实验步骤:将一个小桶放在桌上,用天平将其重量测量,记录下来。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将拉力器拉开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那你能展现你的力量吗?但我们能看到力吗?通过这组图片能判断力的存在吗?我们应怎样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存在。
(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说明它的存在。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第一章:力的概念1.1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1.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力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点3.1 引入力的作用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作用的起始点。
3.2 讲解力的作用点的判断:力作用的起始点即为力的作用点。
3.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作用点,并判断力的作用点。
第四章:力的计算4.1 引入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4.2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变形或运动变化的程度。
4.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计算力的大小,并判断计算结果。
第五章:力的实际应用5.1 引入力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讲解力的实际应用:力可以用来启动机器、移动物体等。
5.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
3. 采用示例法,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5.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力的示意图,评价学生对力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3. 采用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感知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力的种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介绍力的单位,如牛顿(N)。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的图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或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相互性指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矢量性指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用力的箭头表示法表示。
物质性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至少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单的图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箭头表示法是一种更精确的表示方法,除了表示方向和大小外,还表示力的作用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绳子使车移动、用手推门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图示表示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讲解。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效果分,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吸引力等。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教材目标认知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同学之间进行“体验力”的实验。
2、教学器材: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实验1(学生实验)问:你操作的过程,物体所处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实验2(演示实验)观察:科学书95页,三幅图分析:现象,谁对谁,怎样了,效果,(学生回答,并板书)问: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答: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问:这两个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是否一样答:不一样,一个施加力,一个受到力实验3两块磁铁相互吸引实验4让一个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现象:该学生自己向后退归纳总结: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二、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5皮筋、弹簧、绳子、施加力,发生变形实验6手压气球,手扳直尺,手扭橡皮,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实验7重物压木板,压桌子学生分组实验(手拉弹簧的感觉)归纳总结:三、力的测量1、力的国际单位——牛顿(N)2、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常用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学生活动:用弹簧测力计测身边物体受力的大小,感受1牛拉力的大小,体会“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的关系”。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力的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的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等。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书包,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性质:讲解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等。
6.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性质,并反思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力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力的存在1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尝试发现,探究新知1.请学生捏一捏皮球,观察球的变化。
2.请学生捏一捏玻璃瓶。
3.请学生传一传皮球,小组讨论皮球的运动情况。
4.请学生观看足球比赛视频。
5.请学生压一压皮球,观察两球的变化。
6,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球时,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问】皮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说明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PPT展示问题】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PPT展示图片】图1.跳高图2.风吹树动图3.射箭【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大量现象证明了力能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回答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
【观看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图片中的现象。
【演示】学生代表上台用力按红墨水瓶子,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根据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在两种选择面前,我们不应马上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应先设法改进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毛细管液面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到毛细管的液面在升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能改变红墨水瓶的形状。
【传皮球】学生通过传皮球,讨论皮球运动情况的变化。
【回答】学生分析得出力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样的变化。
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从现象中看本质。
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PPT展示的图片,体现了科学注重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
这样设计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这个设计更正了学生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力只能使某些物体发生形变,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微小形变对于正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该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同时因为初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水平还不够,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探究停留在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阶段,而实验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学生通过观察毛细管液面的一上一下的变化,直观形象。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实际问题:运用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力的基本要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桌子,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这些要素的重要性。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观察这些作用效果。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力拉开一扇门。
7.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学生能否准确描述力的定义。
2. 评价学生对力的基本要素的掌握,通过提问学生能否正确解释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含义。
3. 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知,通过提问学生能否举例说明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评价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或生活实例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力与能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可以转化为能量,如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下册第三章第2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指出三个现象中涉及的力,反映了物体间什么作用,进而归纳出力的定义。
在初中阶段的力学的学习中,力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机械运动之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同时又是接下来学习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的知识基础。
所以,不管是知识还是方法,本节课都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3. 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有关现象科学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归纳;2. 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并提升观察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与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2. 学生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现象。
四、课前准备乒乓球、气球、弹簧、小车、磁铁等五、教学过程(一)感受“力”【创设情境】生活中有很多用力的场景,请同学们例举用“力”的例子。
展示生活中的“用力”的场景(可给出书本上的例子)(二)分析“力”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例子,概括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归纳】1、前面的人、磁铁等——物体,2、后面的轮椅、铁钉等——也是一个物体,3、中间“推、拉”这些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动作(作用)【教师总结】上面的例子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那么力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力。
【讲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师讲述】力看不见、摸不着。
如何可以感受到力的存在呢?【图片】被风吹的大树学生举例说明回答如何感知风力。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力的存在优质教案(一) 教学设计: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
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四)教学难点: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五)教具准备:(1)弹簧、弹簧拉力器、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质量为100克的钩码(2)幻灯片、小黑板(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七)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 全班哄笑)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精品
七年级科学《力的存在》教学案例一、内容说明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年级(第二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一个活动内容。
二、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
教师一定要扼制住自己极力表现的欲望以使学生充分活动,借此来杜绝侵占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生行为,学生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只要利用有趣的、学生熟悉的现象将其引入到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中并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定有所收获。
三、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准备:拉力器一个,气球每人一只,橡皮筋每两人一根,矿泉水瓶,下载必须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一个拉力器师:谁会玩这个生:学生上来表演(学生群情激昂,特别是男学生个个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这使得学习气愤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学生在心中不断地猜想:老师今天的用意。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位同学的表现,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弹簧被拉开了一点。
生:弹簧伸长了。
生:他很吃力,很难把弹簧拉开。
:师:他很吃力,呢们有没有看到这个力呢?生:没有。
师:是啊,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力,而是根据力对弹簧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它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根据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今天我们学习的《力的存在》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确认的演示实验,获得数据演示一:用手指压矿泉水瓶壁。
学生动手,用力拉伸橡皮筋。
投影:大风中树枝弯折的图片。
问题:1、矿泉水瓶壁、橡皮筋、树枝都方法了怎样的变化?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这说明了力和作用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性质: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举例说明。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7. 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的教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下的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滑轮等。
力的存在_教案
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里中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力的知识,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力还是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是浅显的、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所以,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建构科学的力知识。
同时由于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加之在许多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还很难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1.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的相互性【教学准备】气球小木棒装有色水的劲酒瓶【教学过程】引入(创造情景):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2.游戏: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感受,并回答。
新课气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还有其他办法使气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吗?刚刚你们所回答的“拍”“吹”“打”说明了只有什么作用在气球上的时候,气球才会在空中飞?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用到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力”的存在呢?教师提示:“树动知风”(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实验探究;(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车、拉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这些现象中,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2)介绍力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讲解力的三要素,强调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总结与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探究: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分析、总结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4.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力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目的]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3.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秤[教学准备]磁铁、铁块、水火箭的原理图、弹簧、铁架台、弹簧秤、鸡蛋、木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1.给出一组图片或影片让学生感知力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例子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两组物体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认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练习:判断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一只花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支持力(b)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c)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对地面的压力(d)足球运动员踢球2.为上述图片和影片分类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一〉(a)用手将弹簧拉长,力的效果是(b)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二〉下列现象中属于里产生的效果的是(a)弹簧伸长了(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d)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的方向改变了3.观看图片、演示磁铁和铁块吸引作用及学生自己拍手感受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一〉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什么?二〉人在划船时,是什么力使船前进()(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桨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教师讲解水火箭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生小结新课内容第二课时引入:复习在弹簧下的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第一篇: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有运动变为静止,由慢变快,由快变慢都属于速度大小的改变,因此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举例,你能举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吗
⑸力的作用效果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现在你能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了吗
生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问,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呢,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东浦中学王熙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的第一课时,这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形式、分类、速度等知识后,来学习力学的相关知识。本节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力和力的测量几块,分为二课时,是力学的开篇,是对接下来本章内容学习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开朗好动,以详尽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我们六班的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填塞兴趣,好奇心强。
“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几乎时时接触到,但是对于力学相关的深层的知识,却知之不多,对于某些现象的解释也不明确,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的详尽学习力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②过程与方法
结论:在力的作用下矿泉水瓶发生了形变
拿出自己的橡皮绳,用手向两边拉,请一个学生上来拉弹簧
现象:变长了
结论:力可以使橡皮绳发生形变
小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Ppt展示撑杆跳、足球、拉弓
问:物体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举例: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
师引导通过什么现象知道力的存在
师,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根据某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
⑵感受力(力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感受力
请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其他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矿泉水瓶变扁了
问,这是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的,矿泉水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可以发现,这三者或者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或者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这两者的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力能改变物体的什么
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展示图片甲乙
生,甲车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乙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所以甲乙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师,只要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者运动方向两者有一样发生变化,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
实验,磁铁的相互排斥作用
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两车相碰的图片,问为什么两车会两败俱伤
展示步骤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请一个学生来演示,其他学生观察
现象:两球都发生了形变
问,说明了什么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举例:船前进,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使船向前进。
视频
问,你发现一切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发生形变,反之,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⑷力能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问,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能改变物体的什么呢
来看以上这三幅图中的现象
标枪、足球、拦网
生,观察分析各个物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请几个学生来说说
生
⑶探究观察微小形变
问,同学们的书本都放在课桌上,书对桌面有向下的压力,桌面有没有发生形变呢学生猜想
师,在科学研究中,某些微小的,看不出的现象,我们可以给他放大后来观察研究Ppt展示实验装置图
师介绍:这是一个玻璃瓶,瓶内装满水,在塞子的中间插入一根毛细管,
用手挤压玻璃瓶时,如果发生形变,毛细管内的液面高度会有变化的
做为一名从教第一年的教师,让我无语的是: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陌生,另一方面是举国上下如火如荼进行着的课改。课改对科学老师而言,压力又特别大:一方面,自己要不停地充实自己,学习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一方面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又时常会出现课本易,题目难的情况。所以,不知不觉中又会回到传统教法,因为传统教法,既不需要对付学生因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希奇古怪的问题,又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松弛省力。
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科学方法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③情感、态度、科学观
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五、教学准备
Ppt、橡皮绳、气球、磁铁、弹簧、矿泉水瓶
地空导弹,,导弹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出燃气,这时导弹对燃气有个向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燃气对导弹也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
乌贼,,
鱼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制作水火箭,课后去做做
小结
练习
作业
⑺板书
六|、案例反思
教学改进: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可以再充分点,多买几个气球几根橡皮绳,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这次自己的疏忽,没有想到这点。在讲到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例子可以使玻璃上放铁钉或铁屑,下面拿着磁铁转动,这个现象也会很明明的。有个学生提到跑步时,人的运动状态改变了,这里的摩擦力教师没有解释清晰。注意某些科学用语,比如液面和液柱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
⑴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以热闹的掌声来欢迎他们的到来生,用力拍掌
问,真的是非常热闹的掌声,现在大家的手有什么感觉吗
生,有点痛,红了
问,为什么手会痛呢
师,是的,因为力的作用,那这个力我们能看见吗。。。。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让我们从详尽的例子入手,谁能举几个力存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