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教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当前课堂教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案例一:有多少学生睡着了

听一节学生基础较差班级的语文课,教师按教参的步骤完整的进行了教学。可是,我发现,一开始有四个学生扑在桌上,后来是六个,再就是八个、十二个……,下课前我数了数,这个36人的教学班级,居然有十七个人睡倒了!下课时,我就问老师,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他说了很多,但如何解释学生越睡越多的事实?他只一味强调这些学生如何如何差。我问,针对这样的“差生”,我们设计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达到你设计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它有效吗?他抱怨说自己每天都在进行这样无效的教学。我说你进行的是比无效的教学更糟糕的负效教学。然后我与他探讨针对这些学生实际,我们如何通过降低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

案例分析:确立适当的课堂目标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兴趣及课堂表现也存在密切的关系。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可惜我们很多老师宁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进行这种无效负效的教学,也不肯试去改变自己,进行“学生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

案例二:怎么也解不出的数学题

听一节九年级的数学课,发现老师花了大半节课怎么也解不出那道所谓的例题。他最后只好搔着头发望着我苦笑。课后翻看他的教案,并没有看到这道题。他说,这是买的一套试卷中的一道题,他自己课前并没有做过。听课还发现有科学老师怎么也配不平的方程式;有老师做演示实验怎么做也不成功;讲评试卷“从一而终”既没有重点也没有针对性,还有老师经常上课上到一半让课代表去拿教具学生作业等等教学行为。这样不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行为都会增加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感,造成课堂的低效性。

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计划地进行而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是即席演讲,不能靠临场发挥,因而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

案例三:我不组织学生讨论

听七年级的思品课,我诧异于教师的“满堂灌”。下课后,我与老师交流,我说七年级的思品课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充分参预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说,学生一讨论就收不住了,会说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他们习惯和纪律性太差,我不组织他们活动。这样的理由让我张口结舌,看来这仍然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指导教学行为,这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案例分析:提高科学组织课堂的能力

科学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科学的组织表现为: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合理分配教学讲授和辅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注重课堂管理,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的中断,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正常的进行。

案例四:做你的学生真幸福

听S老师的课常常被那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所感染。她热情,对学生满怀期望,教学有效而充满情趣;她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被她吸引,她和学生之间充满教学相长的快乐。那种真诚、平等、信任的关系摸不着、看不见,但你可以真实的感觉到。听完她的《走,看云去》一课后,我在听课笔记中写下了这样评语:“你的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生命蓬勃的激情和求知的快乐,你的教学很成功,做你的学生真幸福”。

案例分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课堂生命的质量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教室里的危机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

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信其道、爱其智、乐其道。

案例五:“扯野棉花”

有天上班,打开办公室,地上一个信封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尽管有信箱,但学生还是喜欢以这种形式告诉我一些他们真实的想法。打开一看,是八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要求撤换数学老师的请求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上课喜欢扯野棉花”:批评一个同学要扯出一个班的同学;说一件事要扯出从前的一大堆事;他喜欢说自己的家务事,浪费了我们上课的时间,他就拖堂,拖堂又占用我们有限的休息时间。

“扯野棉花”是武汉人的发明,是指说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或者根本就是闲话、淡话、无根据的废话而浪费听话人的时间。这个教师我是知道的,有些婆婆妈妈,与他交流过很多次,但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有些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顽固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陷入了深思。

案例分析:高效利用教学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也是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最多只有二十分钟,并且在一节课开始的前二十分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最大程度地指向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实施课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学中断、偏离教学内容的闲扯都会占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造成教学的无效性,甚至造成严重的师生对立情绪。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对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的几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

[案例一]失败点:将“自主”当成自由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跳水》,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大家喜欢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自己读可以,找人讨论也可以。

学生:(有几个学生开始自己读,后来变成几个人齐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有的几个在讨论;可是一会儿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开小差……)

教师:你们读完了没有?

学生:读完了。

教师:现在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

[反思】教师认为新课标应给学生充分自由,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自主不是沙龙闲谈、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自由活动。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都说明了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出发来组织教学。教师还必须明白,语文学习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当重视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理解。所以,语文课上老师的讲,主要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中尝试学习,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案例二]失败点:将合作当成形式主义

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段,前后座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时间5分钟。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开始很小声,后来慢慢变得闹哄哄,不少学生甚至用书本开始打闹。)

(五分钟过后)

教师:时间到,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