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
一、课程建设调研
“中国制造2025”,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融合。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巨大变革,智能制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根据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思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围绕工业控制自动化、电力装备制造自动化、智能制造三个方向的职业岗位群,构建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二、课程现有基础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基础》,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三、课程诊改
3.1建设总目标
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召,同时提升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专业建设,重点培养与区域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带头人,高水平“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聘请具有企业经历的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具有专业领军人物的职教队伍;构建“基础通用、专业突出、能力主线、以赛促教、岗位导向、无缝就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以行动导向及能力为主导的阶递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质校建设,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及信息化教学平台,使之达到国内一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培养,使毕业生成为“人格有魅力、学习有动力、工作有能力、创业有实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教师和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3.2课程诊改
3.2.1课程诊改
3.2.2建设内容与措施
1.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设
构建行动导向及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与许继电气集团、森源电气集团、远东传动轴股份、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海尔集团、
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双元合作、协同育人” 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研发应用创新基地”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校企双方按照“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构建”的建设思路,设置工业机器人操控师、工业机器人检测维修师、工业机器人应用服务人员三类职业岗位,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方向开展生产组装、培训认证、对外服务和人才培养。
优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森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海尔集团等国际知名领军企业的合作,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每年为企业输送200 人以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实施全方位、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本专业中实施“产、学、证、赛”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的“产、学、证、赛”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产、学、证、赛”四者相互融合,互为贯通。其中“产”是以生产为载体实施教学,“学”是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证”是通过项目开展,进行资格证、等级证考核;“赛”是通过参与各类技能交流和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基于“校中厂”环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许昌诚丰电气有限公司和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由企业工程师结合具体数控加工零件产品对学徒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指导。
拟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具体措施: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落实主体责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实施、监督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开展项目建设过程的决策、组织、监控与自我诊改活动。
(2)师资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联合企业,通过问卷和面试等多种形式,对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定性评定,得出调研报告,根据教师的发展方向制定培训方案,由企业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模式,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部分培养任务。
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就是以分析、诊断、培养、监控为要素的闭环运行机制。通过先进的自动化分析系统,客观的评估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再通过科学的诊断、培养、监控,保证良性有效的循环。
(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助力人才输出。比如:学生可参加合作企业提供的合作认证课程并通过认证考试,即可获得合作公司直接颁发的认证证书,推荐到企业人才库,有机会进入到500强企业就业或实习。
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将用人单位、专业评价机构等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构建“并列双闭环”人才培养自我诊段、评价、监控体系。以“自我评价”为“环一”,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专业评价机构的第三方评价为“环二”,共同组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全面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评价,建设期间,毕业生跟踪调查比例和企业参与度都不能低于70%。
2.课程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聘任、送出去培训等手段,建设具有领军人物的一流师资队伍。送出去,每年定期分批次委派教师参加国内、国外专业技术、职教理论培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