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
6
三、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170多种脊椎动物都可感染, 我国53种动物。主要是啮齿类(鼠), 猫、狗和家兔。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 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林 区感染)。
早期病人血和尿中含有病毒,可以传 染疾病,但不是主要传染源。
7Fra Baidu bibliotek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最重要途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 埃形成气溶胶
16
五、病理解剖
17
基本病变部位:全身小血管广泛损伤 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 肝、脑等脏器。
血管病变 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 坏死。管壁不规则收缩、扩张,最后呈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管腔内微血栓形 成→血浆外渗→组织水肿。
18
肾脏病变 脏器中肾脏病变最明显。镜检见肾小球 充血、基底膜增厚、肾近曲小管变性、 坏死,肾间质充血、出血和水肿,使肾 小管受压变窄或闭塞。
23
1.发热期
⑶毛细血管损害表现:
渗出水肿:主要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 水肿),可出现腹水、胸水 水肿越重,病情越重
⑷肾损害:早期出现蛋白尿,短期内尿蛋白变化 大(-至++++),管型。
24
2.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第4~6days,迟者8~9days
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 心率增快---(体温下降,而心率增快)预
依据病毒抗原结构不同,汉坦病毒≥20个血 清型
病毒型别不同,毒力不同,引起人类疾病 临床症状轻重不同
我国主要为汉滩病毒(Ⅰ型野鼠型)、汉 城病毒(Ⅱ型家鼠型)
Ⅰ型病情重,Ⅱ型较轻
5
病原学
该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 和去氧胆盐敏感
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 pH5.0以下易灭活(对热、酸敏感), 56℃ 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
脏损伤
病毒呈泛嗜性,多器官损伤 12
病毒作用,免疫损害 全身小血管病变 发热等
血浆外渗
血小板减少
血管内
血管、血管外
血液浓缩 HB
肾衰
血容量不足 充血、水肿 出血
低血压 “三红 ”
休克 ARDS
“三痛”
DIC
13
1. 休克的机制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DIC
消化道传播---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或水 接触传播---鼠类咬伤或伤口接触鼠类排泄物 垂直传播---胎盘 虫媒传播---螨虫叮咬
易感性:普遍易感,隐形感染率高。感染 后有较强免疫力。
8
流行特征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 广泛。
有季节性:(鼠类繁殖及人类活动)野鼠传 播者以11~1月及5~7月为大小高峰季节。家 鼠传播者3~5月。大林姬鼠为夏季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 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9
四、发病机制
10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
病毒→血→血小板、内皮细胞、巨噬 细胞(整合素)→血管内皮细胞、骨 髓、肝脾、肾→血→各种症状体征
11
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破坏感染细胞结构、功能
病毒诱发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Ⅲ型为主(免疫复合物引起) ⅠⅡⅣ变态反应均参与,但为次要 细胞免疫反应参与 多种细胞因子、介质参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肾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精神、 神经症状。
22
⑶毛细血管损害表现:皮肤、黏膜充血、出血、渗
出、水肿 充血:皮肤充血--表现三红(颜面、颈、胸潮红),
酒醉貌 黏膜充血--眼结膜、软腭、咽部 出血:皮肤(常见腋下、胸腹部)出血点 瘀点瘀斑 黏膜出血(软腭、结膜) 腔道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尿 血、鼻衄等)
全国除青海、新疆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已10万,
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
疾病。
3
病原学特点
病原体- 汉坦病毒(韩 国学者发现命名)布 尼亚病毒科,汉坦病 毒属,负性单链RNA 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78~210nm(120nm)
4
病原学
心脏病变 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甚至达肌层或 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部分 可断裂。
19
脑垂体及其它脏器病变:肝、胰、脑及 脑垂体均有病变。脑垂体肿大,前叶 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肝、胰、 脑实质充血、出血和细胞坏死。
免疫组化检查: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 胞及肺、肝、肾、肾上腺、脑、胸腺、淋 巴结、胃、肠、胰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 汉坦病毒抗原。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感染 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
14
2. 出血的机制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 毛细血管受损、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DIC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 尿毒症
15
3. 肾损害机制
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 肾间质水肿、出血 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20
六、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多在2周左右。
三类主症:发热及中毒症状、出血及
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1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
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
持续3~7days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示休克的发生 持续数小时 至 6days(1~3days)
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 及时准确有关
25
2.低血压休克期
表现: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休克或表现为一 过性低血压
重型表现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容量下降表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口唇 紫绀、脉搏细弱、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神经 精神系统出现烦躁不安或谵妄等
全身中毒症状和出血现象更加明显,皮肤黏粘膜 出血点增多,可出现内脏出血,可促使DIC、 ARDS、急性肾衰等发生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1
一、 概述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疾病)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
2
一、 概述
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
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急性肾功障碍(名 称由来)
五期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恢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