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自然基本态度的转变

一,对自然的膜拜---远古时代

1)原始人始终受到自然的限制、支配和威胁,所以面对着种种神奇力量的自然界,难免会产生某种畏惧和崇拜。

2)图腾、巫术、神话。

二,人类为中心---农业文明时期

荀子:“水土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而有义,故为天下贵。”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标志着人类从自然压迫中的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类理性的崛起。

人类成为大自然“理所当然”的中心。

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

1)日心说战胜地心说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2)人猿同祖说

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也是进化而来的,不是天生是地球上最优良的物种。郝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将人类中心的自我优越感一扫而光。1860年6月30日。

3)潜意识理论:

人类具有高贵的理性。但在意识上,人类并不完全脱离动物界,精神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成分。

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理论:一些精神病人发病起因于某种无意识的精神压抑,它发生于本能的无意识领域。

四,大自然的报复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1 远古文明的衰落。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这些地方今天都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

2 本世纪中叶的“八大公害事件”。人们终于看到了由工业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危害与威胁。

五,《寂静的春天》1962卡逊(R.Carrson)

1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5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35%的耕地土壤受到侵蚀。

2 淡水资源匮乏。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1% 。

3 森林减少,空气污染严重。

4 能源危机。

5 动植物种类锐减。

六,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争论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决定和限制增长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粮食、工业、资源、污染。

提倡“回到自然”、“返朴归真”的“低熵社会”。

1976年,美国郝德森研究所发表了《下一个二百年——关于美国和世界的情景描述》报告。认为应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高科技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奈斯比特《大趋势》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七,与自然协调发展

1 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寻求国际协作。

2 摒弃“科技万能论”。认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

3 科学与伦理的研究

人类面对自然和自己的态度

文化的全球传播已经让人们熟悉灾难影片的故事,然而,这不是灾难片。这是灾难!

10天过去了,印度洋海啸的后果,仍然在扩大之中。遇难人数的统计值在不断上涨,每一次数值改变都揪紧人心。

灾难使人再次确认人类生命的价值。今天,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物种平等”观念已经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然而谁能设想动物生命的失去或者无生命物的破坏能够让人如此不安?“并非每一场风暴、每一场地震或每一场海啸都是灾难”,如果这些变异并不伴随人的大规模伤亡,那就不构成灾难。我们正在应对的

这场灾难,之所以迅速被地球公民命名为“印度洋海啸”,而不是更本源的“印尼海底地震”,乃是出于我们对生命的珍视,因为惟有如此命名才能标示人类生命大量丧失的直接原因,才能更清晰地显示生命受损的范围。哪怕地震和海啸改变了版图,也不会有人在意“国

家领土完整”受到了破坏,人们只挂怀有多少生命永远丧失,那么多幸存者无家可归。

这场灾难发生在2005年的前夕。那时,世界上所有的媒体已经公布过了“十大国际新闻”,各国人民正预备着一次新年的欢庆。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们陷入惊愕之中。最初的灾难消息,使人们更多地关心印度洋海滨的游客,然而最深重的创痛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那是人们目光难及的所在,那里没有游客,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向外发布消息,只有处于贫困和动荡之中的人民。即使在灾情不断清晰的今天,那里仍然是救援最难到达的地方。灾难在贫困地区总是要夺走更多人的生命,这个定理再次得到了验证。

灾难的时间极为短暂,十数万生命消失在一次只能以分钟计时的海水与地质变化之中,那一瞬间的地球不再像养育安泰那样使人感觉踏实。一次不经意的痉挛,无数生命无由继续,无数家园彻底被毁。与任何人为因素无关的灾难,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更加干脆地警示了人类:尽管我们可以上天入地,甚至可以造出人自身,但人类并非上帝,在赖以存身的星球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哪怕一点微小的突然变化,足以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而且灾难一旦形成,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

我们不会因此而诅咒自然。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我们庆幸拥有地球这个家园。灾难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灾难让我们更加珍视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生发“人溺己溺”的情怀,更深地体会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的共同感。以此,我们才不会无力到面对灾难徒剩哀号。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全球性灾难,一场人类共同的灾难。这不仅是因为海啸造成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人员伤亡,不仅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媒体使灾难显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因为被海啸袭击的人们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承受了打击。从大的历史视角而言,置身于灾难现场的人都是偶然在场,种族、身份、性别、民族、肤色、信仰、习俗、

语言……总之人类之间的一切划分,在灾难现场都毫无意义。

现在,全球性的救援工作正在进行。随着灾情不断清晰,生命和财产损失不断明确,世界各国的政府、民间以及各个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扩大救援规模的行动。中国的相关外援行动则达到了自己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遭受灾难的人们大多家破人亡,因此所有这些帮助都只是有限的,然而这些行动对人产生的心灵抚慰难以计量。有报道说,专家们担心劫后余生的人不仅面临饥饿、疫病的危险,而且可能发生较高的自杀率。我们惟愿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偎、相互取暖,能够使悲欣交集的人们走出物资与心灵的困境。

深重的灾难震颤所有人的心灵,人类之爱正在世界各地流淌。这种爱无法以救助的多少而衡量,但可以从不断加大的救援努力而感知。国无分贫富,人无分老小,地不分远近,为救灾而付出的人们无以数计,甚至在一年前遭受了导致17000多人死亡的大地震侵袭的伊朗巴姆古城,人们也在参与援助工作。在中国,人们对一场发生在境外的灾难事件所倾注的爱达到了空前程度,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

救援正在进行,如何建立全球防灾救灾体系,尤其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获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条件,也许是下一步的紧要事情。然而,面对这场国际性灾难,面对这全球救援行动,我们想到的更多,比如,如果灾难可以让人类不仅能够校正对自然的态度,而且能够放弃相互之间的恨怨,人们也可以将一次重大的灾难视为人类自我拯救的契机。

冲突与和谐

——论西方与东方文明与建筑理念对待自然的态度差异

埃及文明如淙淙溪泉,从公元前3200年的发端开始,奔流着,汇聚四方的力量,最终江河澎湃,直入浩淼的大海。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亦起于埃及,之后,希腊和罗马相继传承,最终,在古中国得到了完美的收尾。人类的文明从那时开始初显繁盛,建筑成就却在文明的最初,达到了此后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以我之观察,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相互潜移默化影响之前),有着迥然相异的风格。建筑艺术,并不是独立地存在着,而是和其所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