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史》学习心得

姓名:黄鑫班级:13行政管理学号:1312042048

在上佛教文化这门课之前,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只是人的一种信仰,而我自认为是没有什么信仰可言。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令我们开阔了眼界,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去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就纠正了世俗对佛教的理解,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佛教的单一见解。佛教,并不是说,你要去信仰它,你要削发为僧去当和尚,你要抛开世俗一切去寻得自己的果,佛教,它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如梦,爱恨嗔痴交织的生活里,我们像极了围墙里挣扎的人儿,在一重重名叫私欲和妄想执著的围墙里迷失了自我。佛教则是围墙外的人,慈悲渡人。佛家里有个绝妙的比喻,他们认为,人是被自己困在一场梦里,看不清真相,而佛,就是觉悟者,佛徒则是睡梦中醒来的人。因此,佛教并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而是一门最高深最神奇的哲学和心理学,虽然我接触它只有短短一段时间,但是我却被它深深折服。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这既有经济与政治的背景,又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印度,铁器开始普及,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发展特别显著。同时,印度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繁荣。社会财富的增长与各国王权的上升,促使争霸战争不断发生。长期的兼并战争,使刹帝利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不少人为躲避战乱和残暴统治而逃亡到山林及边远地区或者出家。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相应的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思想文化的渊源关系考察,佛教的产生离不开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释迦族部宗教,土著文化,反婆罗门教沙门思潮,婆罗门教。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86年,乔答摩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20岁离家,探索人生解脱之道。他度过泥连禅河,来到伽耶,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

称为“佛陀”。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直到去世。“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决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集谛”大体可以“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加以概括。“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道谛”即通向涅槃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即正贝、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被归纳为戒定律三学。

在学佛教与人生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佛教里说的关于生命本质的探讨了。这让我受益匪浅。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曾发出感慨:“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就像孟子曾说的“人性本善”,人生而纯粹,只是被太多俗世的烦恼情感遮蔽了眼睛。人生越走越远,也就遗忘了许多最原始的那些最真的本质。佛曰:生命十分纯粹。那么,当我们迷失在雾里时要如何找回最初的那份纯粹的心情,如何才能真正自由如风地活出生命的自我呢?佛学认为,人之烦恼在于三毒,即贪、嗔、痴。我们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这三者,也就是妄想执著,我们过于执念于得到什么,过于执念于留下什么,结果自寻烦恼。而对治之法则是三学,戒、定、慧。其实也就很简单,既然“毒”,那么我们就放下它们就是了。舍弃贪念和嗔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烦恼的理由呢?在四圣谛里更清楚地指出了生命的真理。四圣谛里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里指出:生苦,劳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哭,五取(色、受、想、行、识)蕴苦。客观总结起来就是人生本来就是苦的。集谛里说出了苦因——贪爱、嗔恚。我们太贪求事物了。在感情上,友情也好爱情亲情也好,当我们对对方好的时候,也会想得到对方的感情、重视,若果求不得,就会有沮丧、伤心甚至怨恨等烦恼出现;在事业金钱上,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好的境遇,不满现状的情绪越积越多,烦恼随之而到。一切烦恼都在于一个贪字。灭谛——乐果:涅槃,灭度、灭寂、不生、解脱、安乐。也就是我们灭去苦谛所得到的乐。道谛——乐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烦恼如客尘,

我们要自净其意。对凡事不要太执着,付出时无相布施,做事尽力就是,求不得时笑笑置之,如果心净如水,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烦恼也只能在我们身边擦过而已,我们照样风淡云轻。就如慧能大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简单的心会让一切事物都变得简单起来,快乐也会简单起来。

通过这几堂佛教课,我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人本来就有不足,我们不必太过于去在意。只要我们有心去改变,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我们做任何事,对待任何人都要随缘,随缘才能得大自在,才能做到圆满,才能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没有了妄想、分别和执著,你也就具有了一颗平等心,一颗清静的心,真诚的对待一切,而不参杂。一旦你清静了,智慧就会现前,你也就是一个明白人了,你就要懂得做人行事就要依善,要能真正帮助别人。不管你的行为多么小,只要有心,都是帮助别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埋怨社会压力太大,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变得虚伪,偏离自己的意愿,结果人越活越压抑。可是有时候,只要我们简单对待生活,放下一切贪求和执着,我们就能做最纯粹的自己。可是,很多时候世界是等价交换的,你得到什么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我们真的得到我们要的那种无一物也无尘埃的境界时,我们会很清醒也能很真实地自由地生活。但是我们就无法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的喜悦和那种幸福的感觉,我们也会很难在社会上取得一个舒适的地位,生活也许就会苦不堪言了。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做,那么哪怕是目标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不去迈出那一步,而是选择逃避,放弃。我想我们永远也不能到达吧!所以我想对大家说,不用去管他多简单多复杂,不用去想那么多,踏实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好好的生活。虽然我们一下子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去做,去落实。这就是佛教中最为广布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学习佛教文化的心得体会。

现在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追求名利、金钱、道德的字眼早已经在多大数人们心里遗忘了,而却都是利益。那么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要怎么样才能做好自己呢。我想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灵活变通,圆融无滞。这样才能融入到社会当中,但融入社会,不等于被社会所染着,我们形式上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