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作者:卢文青
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19年第06期
在全球化产业变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大课题。极目四望,当中国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变革的时候,教育何以继续高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陶行知曾说过:“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通过考试内容、评价体系与选才方式的变革,倒逼教育过程的变革,从而解决教育更加公平的问题,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必然的趋势。
2008年,山西高中开启了以“学习的变革”为核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其中,太原市尖草坪一中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自主”为基本出发点,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学习方式变革”的整体设计,探索A=F(q,s,t)关系式的教育实践。
我们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关系式A=F(q,s,t)来表示。因变量A代表德才兼备的学生的学习能力(learning ability),F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映射与法则,变量q代表学生个体基础与素质(student quali原ty),变量s代表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变量t代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融合程度。植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在变量q基本发展稳定的情况下,合理发挥s与t的作用而使A达到最优,是我们在过去十年中的持续探索与实践。
一、A=F(q,s,t)之“s”———变革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建设———构建“生态立交桥”,探索实践“s”的成长平台
基于“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每一个学生的多元选择铺路”的办学宗旨,定位课程之价值引领、思维启迪、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之核心,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具有尖草坪一中特色的“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生态立交桥”课程。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程学习中,逐步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如何用”,更加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更加强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与判断、自我选择与负责,实现全面发展、扬长发展、主动发展。通过“生态立交桥”课程建设,为A=F(q,s,t)之“s”学习方式的变革搭建平台。
(二)重构课堂———变革学习方式,探索实践“s”的最优路径
2011年9月,基于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由“学知识”到“做事情”学习理念的转变,尖草坪一中打破原来的课堂结构,构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的“1+1”问题解决塔式课堂
模式。“1+1”课堂的第一个“1”是自主课,第二个“1”是展示课。该模式以小组建设为保障,以解决问题为导引,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展示学习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目标完成后的学习报告为成果,从而构建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态链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命质量。
(三)学生自治———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实践“s”的成长场域
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现着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思想。新课堂建立了全新的学习组织———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出现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成长契机,包括参加组织活动、制定组织规则、作出选择和决策、担当责任、体验团队荣誉等等。既然能自主学习,自然也能自主治理。2012年以来,学校通过“学生自治”管理机制创新,不断实现学生自主成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内自主做事情式学习到课外自主管理的活动,全部由学生去设计、组织、落实,让自治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让学生自主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特色。
在自主管理与自治运行的过程中,學生获得民主、平等,被尊重、被信任的满足感,进而有了一种主动做事、承担责任的意识。同时,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从习惯性他律走向自信、自觉、自为的自律。
二、A=F(q,s,t)之“t”———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关系概括为:“一个中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两个基本点: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四个重构:重构教学模式、重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重构教育服务模式、重构教学治理模式。”
我校从2013年8月开始,进行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度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构建了体系相对完备的网络学习平台———“未来校园”。平台中“资源区”“互动区”“评价区”“小组建设区”“学生个人空间区”等区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渗透。平台与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为核心的“1+1”问题解决塔式课堂深度融合,实现了“资源立体化、课堂高效化、诊断精准化、评价数据化、学习无界化、课程项目化”。技术再造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再一次深度变革。
三、A=F(q,s,t)之“q”———个人基础与素质(自我认知、调控、规划、发展)
在这个关系式中,“q”表示学生个体基础与素质(student quality)。个体基础与素质是指通过环境影响和学习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也称为素养。个体基础与素质中,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调整、自我规划是终身发展的内驱力。
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是高中生生涯素养培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多份文件对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生涯规划正逐渐成为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涯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q”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是生涯规划的输入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新高考推动的生涯规划使学生能真正实现符合个人性格和兴趣的专业成长,为将来就业提供有效积累,实现国家对于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校目前虽然处于生涯规划的探索和初步实施阶段,但是对于生涯规划的目标和实施策略都有自己的思考,主要包括目标确定、团队构建、方式实施、资源库建设四个方面。
1.生涯教育内容目标: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对接认知。其中,高一阶段进行自我认知、目标确定,高二阶段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高三阶段则是自我超越、对接整合的阶段。
2.生涯教育团队分层构建:决策者由校级领导担任,管理者由德育主任、政教主任、中心主任等担任,实施者包括生涯指导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等。
3.生涯教育方式实施:搭建一系列平台,包括数据平台(测评、报告、专业、职业)、课程平台(学科教学渗透课程、生涯班会课程、心理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家庭教育课程)、咨询辅导平台(生涯测评、价值澄清、个体咨询、个性化生涯发展规划)等。
4.生涯资源库建设:建设了课程资源库(微课开发、访谈录制、活动开发)和社会资源库(人员支持、企业/单位支持、高校支持)。
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环境认知、选择认知及发展认知。结合我校“1+1”问题解决塔式课堂,我们思考了关于选课走班的操作模式———以目标定位为起点、三力小组为动车,自主实现自治。一个行政班集体+班级内三力小组,即学习小组、科研小组和行政小组。各学习小组成员选课走班情况相同,打造团队作战的自治力、凝聚力、竞争力。科研小组由班内各学习小组中同一学科的学科组长组成,分学科研究学习;行政小组由班委和学习小组行政组长组成,负责班级常规事务、综合素质评价等。
四、A=F(q,s,t)之“F”———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映射与法则
(一)F是A(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实施的土壤
F是q(个人基础与素质)积累的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之通用素养中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根源,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之源泉。
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知识,更应该学习做人的智慧。对此,中国古代圣贤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人不知而不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而共生”“和以处众,宽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