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问题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巳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己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左)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涩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
2.(1)从社会需要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的释放出来,人民对于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充满了期待。但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过几次曲折,人民的物质文化条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拜托贫穷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在质量上也不断提高。
(2)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还是相当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都将 是比较落后的。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党必须始终坚持一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

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我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提出过五条基本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
(2)1953年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4)1969年党的九大正式通过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内容是“一个相当长,四个存在”,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5)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5)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经济战线要进行全面的重大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四项基本原则。
* 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要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
*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七大加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七大加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 的奋斗精神。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怎么做: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是兴国之要,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

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该饿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为什么: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是科学的。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社会主义长期性和现代化战略目标决定的。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宝贵的结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长期的探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形成的,没有动摇的理由。
4.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过程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名词解释实事求是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实事’就是客

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人不断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反复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出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才能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本质,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普遍规律与共性,又要看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和差别性。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三个代表
一. 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新世纪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 形成过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召开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系

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相互联系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后的党章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确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推动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武器。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

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20实际80年代末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出现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资本主义国家抓紧向社会主义和平演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地区冲突和争端不断。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第二,我国在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分配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党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从党自身的状况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已经从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的新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个代表名词解释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1)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是?
第一,这是我国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

深刻变革,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物质利益分配格局,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产生了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

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2.正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采提供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