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知识巧妙地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知识巧妙地记

发表时间:2011-05-05T16:36:22.15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冯建婕[导读] 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可分成两大类――可再度利用的和不可再度利用的

摘要:记忆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死记硬背费时费力。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利用诗歌、故事、打比喻、顺口溜等辅助形式,动手动脑,巧妙记忆,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生物知识记忆

记忆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又是学习生物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记忆变得妙趣横生?也许以下方法会带给你一些启示。

1、"诗情画意"记图解

光合作用的简要过程及图解是解决相关习题的重要依据,但对于刚接触到这些内容的学生来讲,要想将其记牢也得颇费一些周折。在讲这一部分时,我首先结合光合作用图解边讲边画介绍了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们对其有了一个整体了解,然后说:"下面让我们赋诗一首来记述这个奇妙的过程吧。"接着,在图解旁写下了一首自编的小诗:各种色素无从记,

画个圈儿替。

光来到,水解体,

氢([H])留下,氧(O2)离去,生成ATP。

所需酶类均备齐,

暗反应开启。

五(C5)变三(C3),三(C3)变五(C5),加干冰(CO2),耗能氢,

产物甜蜜蜜(糖类)。

然后让学生们拿出草稿纸边念小诗边画图解。学生们"吟诗作画"当堂课便记住了这个重要的过程。

2、自编故事背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也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介绍到这里时我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去记,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一场暴雨过后,一个养鸡专业户提着饲料桶,拿着大铁勺去喂鸡。刚到鸡舍前就发现装鸡蛋的箱子竟然没盖箱盖儿。鸡蛋挨了雨淋,蛋清蛋黄流了一地,损失惨重。养鸡专业户追悔莫及又无计可施,一气之下拿起新买的大铁勺在饲料桶上狠狠敲了几下,以此宣泄心中的郁闷。"故事讲完了,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我说这些题外话干什么。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植物必需的14种矿质元素,然后指着黑板念了一遍:"蛋淋流(N P S),没加盖儿(Mg K Ca),捏新铁猛碰绿木桶(Ni Zn Fe Mn B Cl Mo Cu)。"学生们一怔,既而哄堂大笑,笑声中把这14种元素牢牢印在了脑海中。

3、巧用比喻分特点

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可分成两大类――可再度利用的和不可再度利用的。前者可以被植物体重复利用,可能在老叶脱落前被释放出来转移到新叶中被再度利用;而后者只能被利用一次,会随老叶脱落而流失。为了让学生对这两者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我用了两个比喻:前者就像用来建房的砖,老房拆除后,拆下来的砖可以被拉走盖新房,所以,可再度利用的元素提出的口号是"我是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而后者则像勇敢无畏的钢铁战士,誓死守卫阵地,决不后退一步,因此,不可再度利用的元素坚守的誓言是:"我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区分出了两者的不同。

4、指手划脚辨疑难

"染色体变异"这部分内容中染色体组的概念较长也较抽象,同时还影响到二倍体和多倍体等概念,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很费力而且往往不会灵活应用,解相关题时很容易出错。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将染色体组的概念记在手上,即假设一双手的10个手指代表某生物体细胞中的10条染色体,让学生思考哪些手指代表同源染色体,哪些手指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看着手指,对照概念,学生们很快明确了两个拇指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个食指也是一对,依次类推共5对同源染色体,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可看作一个染色体组,这种生物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5条染色体。再联系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又可分析出,如果此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则是一种二倍体生物。这时有个学生问:"再加上双脚是不是就是四倍体了?"引来大家会心一笑。于是,我又趁机简要介绍了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的区别。就这样,几个令人头痛的概念只需"举手"之劳就消灭得干干净净。以后,学生如果记不清染色体组的概念,看看双手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几个小案例,除此之外,顺口溜、广告语,改编歌词等也都是非常有效的辅助记忆的形式。总之,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看似死板的知识也可以变得鲜活有趣。记忆并不一定枯燥,在快乐中学,在笑声中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59-64.

[2] 宋世亮.生物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中学生物学,2006,(22):13-14.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