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过程和标准全解读

合集下载

2007年浙江省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_高考作文

2007年浙江省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_高考作文

2007年浙江省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莽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个字。

⑤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今年浙江卷依然延续了前几年的话题作文形式,依然是给出几个提示性的材料进行自主写作,依然是包含了对考生心灵世界的追问及人文精神的思索,依然是行走在生活和文化的一个个交叉点上,在命题上较好地体现了延续性。

在去年作文的思辨性的基础上,今年作文重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还可对美好事物的消亡作出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是哀伤沉湎还是豁达向前,是消极怀旧还是积极向新。

?审题时首先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理解“消逝”的内涵。

“消逝”,是事物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乃至没有,侧重过程逐渐减少。

那所谓的“行走在消逝中”也就是人对周围“消逝中”的现象的观察及思考,既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忆,又有对文化消逝、文明进步的探究;既有纵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又有横向的人生意义的多方面的考量与结合;既可以写得感性也可以作出知性和理性的思索。

?今年的话题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即使是对没有很深社会经验的人来说,他一样可以回忆美好的过往,也可以写“消逝中”的进步与发展,体现辩证思维,同时也可写明你对人生中一些“消逝中”的现象的回味与思考。

考生如果只罗列“消逝中”的现象,点明我(人类)一直行走在消逝中,不离题,但思考较浅显。

07年 浙江 申论解析及范文

07年 浙江 申论解析及范文

参考答案及评析指点迷津:2007年申论试卷是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材料。

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随着一些政府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文化产业比重偏低,庸俗文化开始泛滥。

以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实现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

这份试卷立足于浙江经济热点,体现了申论考试考查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2007年申论试卷明显不同于往年,文章形式采用了座谈会的形式,部分题的文体采用应用文,体现出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例文评析【例卷•第1题】作答A:近些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但是,一些政府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文化产业比重偏低、区域、城乡之间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匮乏、庸俗文化开始泛滥。

对此,浙江省大力发展基层文化服务、吸引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实现了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

实践证明,当今的经济是文化经济,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事业,它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也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评析:这份答卷比较完整的概括出了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主旨明确,语言精练,是一篇不错的答卷。

【例卷•第1题】作答B: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开始形成规模,特色文化得到展现,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发展环境较好,文化设施高度完善,文化旅游形成产业,浙江省开始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

评析:这份答卷主旨不明确,概括得也不全面,结构松散,所以得分不高。

【例卷•第2题】作答A:(1)简要目录如下:①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②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③强化公共文化服务④推进新闻媒体建设⑤发展重点文化产业⑥文化创新⑦加强对外文化交流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⑨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2)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与自己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发达区,文化管理体制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企业全面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活动更加多彩,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在全区GDP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形成规模,特色文化得到展现,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发展环境较好,文化设施高度完善,文化旅游形成产业,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精品文档41页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精品文档41页
0.50 1.51
第二大题答题情况简析
题 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7
文中词语理解
3 0.74 2.22
8
文中信息筛选
3 0.67 2.01
9
文中信息整合
3 0.57 1.71
10
文章内容分析
3 0.61 1.83
第三大题答题情况简析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11
文言实词理解
3 0.58 1.74
17
文学常识辨析
3 0.15 0.45
06、07第四大题得分情况比较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文言文翻译 06
元曲鉴赏
名句默写
17 0.62 10.54
文言文翻译、断句
07 诗、词、曲比较欣赏 17 0.51 8.66 文学常识辨析
平均分下降: 1.88
第四大题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翻译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最富创意 最难创作 最易发挥 ——搜狐网站评07浙江高考作文题
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04)
2019浙江卷试题特点简述 2019浙江卷答题情况简析 2019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19高考浙江语文卷特点
稳中求变 能力为先 贴近生活 追求人文性、文化味
——命题组总结
创新题型 强化赏析 关注学习 重视真情
——教学专家评价
特点1:试卷保持基本稳定
整卷结构(二大板块、七个大题) 板块分值(42分+108分) 试卷题量(七大题、25小题) 作文形式(话题作文)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作文解析(三)【考题链接】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试题分析】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

“行走”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涵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涵义。

二者联系起来看,极富思辩性。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革新都会有一个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当然“消逝”有的是成长的需要,有的是历史的选择,有的是自然的更替,还有的是进步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惆怅、失落和遗憾,也会有欢呼、惊喜和赞美。

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的关系,以及“行走”过程中我们对“消逝”的态度。

可以联系的材料有改朝换代、观念更新、成长心语等等。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开放了考生思维既可以表现自己思维的缜密,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谈论感受,命题很好地综合了思维性、生活性等特点。

【佳作赏析】1行走在消逝中流水匆匆,花开花落。

踏着消逝的昨霄,世界在行进。

当一丝青绿泛起大地,当一眼新绿绽放枝头,当一声鸟鸣响彻天际,生命的辉煌开始了。

然而生命的衰落与消逝也在同时开始了。

也许没有人能辩清“消逝”与“行进”,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

消逝的昨天,令我们回味无穷;消逝的昨天,促使我们学会珍惜。

我们在消逝中继续前行;我们在消逝中走向成熟与理智。

天还是那个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答案A。

错误之处在于: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奋而辞职”应为“愤而辞职”,D项中“披沙捡金”应为“披沙拣金”。

“捡”,指从地上拾起来,而“拣”则是挑选。

同时“琅琅上口”的“琅”也应念“láng”。

点评:将语音和字形合二为一,既减少题量,又扩大了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

在能力要求上,依然重视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同时也避免纯记忆的复习方法,而注重音义、形义关系上去把握正确的字音、字形。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答案:D。

“质对”是对证、对质之意,并不符合第一个句子的句意,而“质询”是质疑询问之意,符合句意。

“协约”是协商订立条约,词义较重,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重大条约,“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第二个句子应用“协议”。

全解读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过程和标准全解读

全解读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过程和标准全解读

3 , . s, , ,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过程和标准全解读一篇名为《行走在消逝中》、内容取材于日本动漫的作文近日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这篇作文被打上了2007年“浙江高考(Q吧)满分作文”的标记。

不少网友认为该篇作文有“情色”成分,而且内容让人看不大懂,诸多质疑的声音发问:如此作文真的可以被打满分吗?记者日前联系上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陈建新。

2007浙江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是由陈教授负责的。

陈教授仔细回忆了去年得满分的高考作文,并且慎重地向语文大组几位老师求证,大家一致否定这篇网上的文章是浙江考生的满分作文。

“我们有严格的规定,任何高考作文一律不能被私自带出去,更不能擅自发表。

如果有人这样做,是要追究责任的。

对于外界看到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一律不予承认。

”陈建新表示,说得严重一点,这是对浙江考生的侮辱,浙江考生的满分作文哪会写得这么烂?调查作文集主编否认收录“满分作文”这篇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开头第一句就是: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依然坚定地为着伟大的“宅”事业而奋斗的有名的和无名的宅人们。

内容取自日本动漫及游戏,通篇充斥着“Loli”、“more”、“御姐”、“萝丽”、“萌”、“抚子”等陌生词汇。

这样一篇文章,之所以被传为200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是因为有人称该文收录在一本名为《2007高考满分作文范卷》的读物上,并有图片为证。

上周五,记者联系上了《2007高考满分作文范卷》的主编徐增才。

他很肯定地说,自己去年7月主编的该读物上,并没有收录这样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一眼就会被否决的,根本不可能成为满分作文,更不可能被我们收录。

”身为山东某中学语文老师的徐增才说,他看过网上的读物照片,与自己主编的《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范卷》在排版上完全不同。

所以,他猜测这是一次无聊的网络炒作。

如果真的有考生在高考时写了这样的文章,会得高分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副会长赵冰波看了这篇作文,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篇非常概念化的作文,如果被打了满分,那是值得推敲的,赵冰波认为,这篇文章“用比较文学性的抒情的语言,转述了某某游戏的设定,比较概念化,仅此而已。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赏析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赏析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赏析滴水之恩涌泉报?吉林考生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钞票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内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究太空,却不愿伸手关心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明白“此仇不报非君子”,却如何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

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明白索取、不明白回报之人,看起来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

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

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

如此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闻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讲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钞票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钞票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省吃俭用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当整个社会出现出暧昧的姿势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

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位立即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讲何人何时关心过自己,教诲子孙们要报答人家。

尽管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许多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

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专门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内心,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尽管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

小小姐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200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行走在消逝中

200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行走在消逝中

200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行走在消逝中年龄大了,就会怀旧。

所以在我们眼里父母常常背时,老师往往保守。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们没有年轻过、飞扬过、冲动过吗?而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变得那么背时保守?会不会也像现在我们烦他们一样被我们的子女烦?头脑冷静的时候,想起会有这样的结局不禁悚然一惊。

记得德国人说过:一个人年轻时候不激进,是没有良心;年老时候不保守,是没有大脑。

中国也有句谚语:人不风流枉少年。

可见年龄改变性格是个规律。

岁月流金,苍茫的月下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他回想昨夜的星辰,而你的明天是他的昨夜。

秦时明月与今同,汉关万里成废土。

沧桑百变无可寻,只念当年李将军。

一个人的魅力来自活力,也来自阅历。

一个民族的魅力来自强盛,也来自传统。

没有长城和故宫,北京无非是一块风扬沙尘的黄土;没有东坡和乐天,西湖就成为与其他湖没有差别的一汪绿水。

从欧洲回来的人每每感叹人家保存得完美的小镇,古旧的石头房子,清洁的鹅卵石路面,郁郁葱葱的老树,使人感觉到时光缓缓地流逝,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沉淀,一层一层地积累。

行走其间,发思古之幽情,想着我们的生命就这么在人类中延续着,心里会陡然觉得自己的珍贵。

小时候常常笑话祖母的一些落后举动。

比如她会在每餐前打起一碗饭供着,说是要感谢上天让我们不饿着;她会细心地把有字的纸和垃圾分开,说要敬惜文字,让我们读书有灵气些。

而现在,当我们挥霍着粮食,疏离着文字的时候,上天就在不知不觉地惩罚着我们。

每一条水系都被我们行走时扬起的灰尘污染,蓝天皓月果真只留存在唐宋的诗词中,当每一座城镇都变成一式的水泥森林时,我们还能辨认出自己的家乡吗?我们是行走得太快了,为了轻松,丢弃了许多许多本该随身携带的宝贝,疏忽了沿途的绿树和清泉,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这么着急地赶着,原来是走到了荒原。

当然,得与失总是相伴而行的。

猴子抱着一堆玉米棒子,随走随丢,最后拿回家的只是那么几根。

猴子不会反省,人类必须思考。

2007高考作文评卷分析

2007高考作文评卷分析

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1一、阅卷概况我们山东语文高考的阅卷时间是2007年6月11日——19日,历时9天。

地点是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

考生是77万6千多人,阅卷教师780人,共分42组,其中基础知识组21个,主要由研究生批阅;作文组21个,主要由重点中学的一线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对于考生来说是公平的、人文的。

但这9天对于阅卷教师来说是高度紧张的,是非常辛苦的。

今年作文平均分为42.36分,去年为39.54,比去年提高了2.82分,另外,高分段作文明显增多,满分作文10篇,其中50—60分的作文占1.87%。

及格率达到81.2%,这种情况是历年不多见的。

补充说明一下,网上阅卷的基本操作,每份作文都先由两个老师评阅,如果两个分值相差不大,即7分之内,这两个分数的平均分就为该生的最终成绩,如果差距超过7分,就要进行三评,如果三评距离仍较大的话,就要进行仲裁,即由组长或质检组的老师来重新打分。

二、评分标准[文题回放]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

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文题解析]“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中有4个关键词,“时间”“记忆”“不会”“风化”,其中核心词是“记忆”,,其他词必须和记忆发生关系,才会有意义,否则视为偏题。

“记忆”是指留在人们脑海中的震撼其心灵的永不磨灭的印象,记忆的载体可以是人物、事件、话语、物件等,从考生的作文看,大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叙写民族和人类的记忆,我们不妨称之为宏大的记忆,文章涉及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事件,包括正面的,如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言论和生平,也包括负面的,如战争及灾难等。

这类文章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立足点较高;另一种思路是记述个人的记忆,包括考生经历的各种人和事,这类文章重在倾诉亲情和友情,往往写得诚挚动人。

今年题目的范围比较明确,所以偏离题意的作文极少,绝大多数考生立意皆能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2007年全国卷I作文题及评析(一)

2007年全国卷I作文题及评析(一)

2007年全国卷I作文题及评析(一)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与2006年全国卷Ⅰ一样,采取的是新材料作文的命制思路。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

‘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

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之一是稳中有变。

今年全国卷Ⅰ试题之“变”,主要在于材料:由2006年卷Ⅰ的传媒材料、卷Ⅱ的寓言故事材料,变为图画材料。

应该说,图画材料是高考作文久违的形式。

图画材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读懂图画的寓意。

面对上面这幅漫画,画面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认真审视。

需要注意的是,漫画展示的都是定格了的瞬间的情景;优秀的漫画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包孕性的。

看到题目中的漫画,我们自然会产生联想:在孩子摔跤之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态度呢?根据“出事了吧”一语,可推断三者都反对孩子“独立行走”,都对孩子灌输过“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有“出事了吧”这一问。

由此可见,漫画旨意并不是什么“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不能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冷嘲热讽”之类;而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因为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考生可说的话题非常广泛,可选的角度也很多样。

2007全国卷Ⅱ_高三作文

2007全国卷Ⅱ_高三作文

200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学生捐了10元钱。

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今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受褒贬的程度似乎不如去年前年,赞叹声也不如其他几个省市的作文题多。

褒贬不多,说明试题相对平稳;骂声不多,也许就可以说,这是一道出得比较好的题。

此题扣合了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

题目的特殊性在于,它直面了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实际状况,并不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人性丑陋的一面。

试题完全具有“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征。

材料本身不算复杂,两个事例进行对比:前一个是丛飞无私捐助与受助者不知回报,后一个是学生小李“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从审题上说,并没有多大障碍,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很容易想到“学会感恩与回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

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

比如,如果我们从歌手丛飞“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的话语立意,还可赞扬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和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的角度立意,还可批评一种狭隘的“面子”观;从“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的角度立意,还可强调帮助别人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尽我所能就值得颂扬……当然,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除审题准确、思想健康外,还应力求感情真挚、认识深刻、情理并重。

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作文解析(三)【考题链接】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试题分析】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

“行走”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涵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涵义。

二者联系起来看,极富思辩性。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革新都会有一个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当然“消逝”有的是成长的需要,有的是历史的选择,有的是自然的更替,还有的是进步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惆怅、失落和遗憾,也会有欢呼、惊喜和赞美。

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的关系,以及“行走”过程中我们对“消逝”的态度。

可以联系的材料有改朝换代、观念更新、成长心语等等。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开放了考生思维既可以表现自己思维的缜密,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谈论感受,命题很好地综合了思维性、生活性等特点。

【佳作赏析】1行走在消逝中流水匆匆,花开花落。

踏着消逝的昨霄,世界在行进。

当一丝青绿泛起大地,当一眼新绿绽放枝头,当一声鸟鸣响彻天际,生命的辉煌开始了。

然而生命的衰落与消逝也在同时开始了。

也许没有人能辩清“消逝”与“行进”,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

消逝的昨天,令我们回味无穷;消逝的昨天,促使我们学会珍惜。

我们在消逝中继续前行;我们在消逝中走向成熟与理智。

天还是那个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2007浙江卷_高三作文

2007浙江卷_高三作文

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浙江卷今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延续了2005年“一枝一叶一世界”和2006年“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诗意与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为文化大省的灵性和智性。

“行走”这一概念,既可以指生命的姿态,也可以指精神的成长,既指向个体,也指向人类的存在。

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在人生行走中,你有哪些深切的体验呢?整个人类文明也是在不断的行走中,你又有哪些独到的发现呢?行走可以在真实的道路上,也可以在虚无的消逝中。

从命题材料所引述的“玛雅文化”和“丝绸之路”,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文明气息,它促使考生更多地去关注文化、思考文明。

而从提供的材料整体来看,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生命的姿态: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坐而论道,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行走”,生命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二是要认识自己的处境,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都要永葆自己的进取之心,都要永远向前。

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行走在消逝中与行走在新生中一样的悲壮。

而行走在消逝中,更需要生命的勇气、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信念。

透过这一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姿态和事物的归宿,是那样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消逝”中怎样行走?行走又怎能在消逝中?这里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2007年高考语文评卷情况及复习参考课件

2007年高考语文评卷情况及复习参考课件

诗歌鉴赏题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燕子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兴亡 之感。(2 分) 2分:燕子/国破家亡 燕子/物是人非,兴衰无常,事事多变 王谢堂前燕/昔盛今衰 燕子/伤感之情 燕/流离 1分:景物/伤感 燕子/思乡 燕子搬家/亡国之痛 燕子/居无 定所,无依无靠 错:忧国忧民 对:怀古伤今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 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 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 风味。(答出每项大意即给1分,思路清晰,言之成理给1分。) 补充:①比兴的手法;对比的手法 ②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的手法 ③拟人的手法;语言通俗、生动,叠词的运用;对偶。
存在问题: 1、不够重视文 化知识,文言实 词、虚词掌握的 不好; 2、小阅读中关 于信息的筛选和 理解能力不好。
一、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文学常识
第15题(8分)文言文翻译: (1)5分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 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3分)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余”指苏轼;“其” 指王定国) 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2分)
默写题:“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1、音字9/10 2、词语6/10 3、成语6/10 4、语病6/10 5、对联3/10
卷 一 选 择 题 统 计 分 析
6、默写6/10
7、词语信息7/10 8、原因解释5/10
9、分析信息4/10
10、说0 13、内容理解9/10 14、内容赏析8/10
学生答题举例:

2007浙江高考阅卷书面表达常见问题评析

2007浙江高考阅卷书面表达常见问题评析

四、存在问题
(审题不当 套路式) 审题不当& 1. (审题不当&套路式)
I prefer my English classes to be taugh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Now in our English classes, with how to be taught we have two choices: In English only, or in both English it’s it’s and Chinese, and it s all has it 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f in English only, can make ou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ore good, and what worse, we will hard to understand our class. But if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lso understand will be more easily, the English atmosphere is less than in English only. In my opinion, we study English to understa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fter we study and understand it good, listening or speaking will be easy. So I think my English classes to be taugh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will be more better.

0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评析

0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评析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评析一、试卷概况全卷共七大题,25小题,题量与去年持平。

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三分之一左右,感觉整体难度会略低于去年。

今年的命题,总体上延续了我省语文卷自主命题风格,又呈现出新的亮点。

二、主要亮点今年试卷的亮点主要有四:创新题型、强化赏析、关注“学习”和重视“真情”。

(一)创新题型初阅今年的试卷,觉得新鲜度明显增强,“新鲜”感主要源于两大方面。

第一,选用新题型。

如第24题要求根据寓言概括寓意,这种题型是,我省自主命题后首次采用。

第二,创设新题型。

第5题以对联形式考查语言的得体,又蕴含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如“花甲”“古稀”“桃李”等。

而把古诗文名句默写移到第6题用选择题考查,不但形式新,考题容量也大大增加,能更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文化存储。

第23题以写“稿件处理单”终审意见的形式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能见出创新的力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型创新能服从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体现高考对于日常教学的正确导向。

如第17题考查文学常识,由去年的选择题改为改错题,不仅变换了形式,同时也适当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中外名著的阅读和知识积累。

第22题,以辩论词的形式来考查语言交际、修辞和衔接等,渗透了新课程“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

(二)强化赏析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加入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分量,同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

如第16题,考题要求赏析三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艺术”,设计成开放题型,倘考生着重就其中某一点加以赏析,不作全面铺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该是符合答题要求的。

因为赏析题本来就没有“唯一”答案,主要在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这样设题尊重了考生的阅读个性。

再如第21题,取消了延续数年的多选题,改成分值很高的开放性赏析题,灵活性和选择性兼具。

题干为“联系全文,就‘我看不见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文字”。

根据我们的理解,此题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既可以从“思想内容”单个角度切入,也可以仅着眼于“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更可以将两者结合,彼此兼顾,全面展开。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闻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200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选评

200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选评

200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选评
王宗贤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文题]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详见第9期25页)[题解]命题人选择了两则层次不同的材料,第一则材料从学生个体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灵感,寻找写作素材,写出个人的生命体验。

这则材料保证了每个学生有话可写,适合写记叙文,但属于低一级的梯度,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王宗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4
【相关文献】
1.2007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选评 [J], 桑进林;颜伟斌
2.2007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选评 [J], 卞锦周;黄琼;王能光
3.2007年高考甘肃卷优秀作文选评 [J], 桑进林
4.2007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选评 [J], 何勇涛
5.2007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选评 [J], 张国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过程和标准全解读一篇名为《行走在消逝中》、内容取材于日本动漫的作文近日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这篇作文被打上了2007年“浙江高考(Q吧)满分作文”的标记。

不少网友认为该篇作文有“情色”成分,而且内容让人看不大懂,诸多质疑的声音发问:如此作文真的可以被打满分吗?记者日前联系上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陈建新。

2007浙江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是由陈教授负责的。

陈教授仔细回忆了去年得满分的高考作文,并且慎重地向语文大组几位老师求证,大家一致否定这篇网上的文章是浙江考生的满分作文。

“我们有严格的规定,任何高考作文一律不能被私自带出去,更不能擅自发表。

如果有人这样做,是要追究责任的。

对于外界看到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一律不予承认。

”陈建新表示,说得严重一点,这是对浙江考生的侮辱,浙江考生的满分作文哪会写得这么烂?调查作文集主编否认收录“满分作文”这篇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开头第一句就是: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依然坚定地为着伟大的“宅”事业而奋斗的有名的和无名的宅人们。

内容取自日本动漫及游戏,通篇充斥着“Loli”、“more”、“御姐”、“萝丽”、“萌”、“抚子”等陌生词汇。

这样一篇文章,之所以被传为200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是因为有人称该文收录在一本名为《2007高考满分作文范卷》的读物上,并有图片为证。

上周五,记者联系上了《2007高考满分作文范卷》的主编徐增才。

他很肯定地说,自己去年7月主编的该读物上,并没有收录这样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一眼就会被否决的,根本不可能成为满分作文,更不可能被我们收录。

”身为山东某中学语文老师的徐增才说,他看过网上的读物照片,与自己主编的《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范卷》在排版上完全不同。

所以,他猜测这是一次无聊的网络炒作。

如果真的有考生在高考时写了这样的文章,会得高分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副会长赵冰波看了这篇作文,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篇非常概念化的作文,如果被打了满分,那是值得推敲的,赵冰波认为,这篇文章“用比较文学性的抒情的语言,转述了某某游戏的设定,比较概念化,仅此而已。

”而陈建新教授对这篇作文的评价是:语言晦涩,隐约表达了成长的意思,但是写得很不理想,让人看不懂。

这篇作文如果放在高考中,分数肯定是打不高的。

命题以人文理念为核心据了解,高考的命题是非常严格的,命题的老师在出题期间基本上“与世隔绝”,往家里打个电话都要录音。

在命题的时候,命题老师一般会考虑到三个因素:命题要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水平,要给考生写作的空间。

从题目的角度来说,题目要具有文化味、文学性,要体现浙江文化的底蕴,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人文性强。

实际操作中,一个题目的拟出要经过很多次讨论,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命题组成员一般由高校代表、教师代表、教研代表等组成,会有五六位左右。

除了命题组,还设臵审题组。

一道高考作文的命题要经过一道道关才能最终确定。

2007年6月8日晚,我省高考一结束,浙江教育考试院便组织高考命题组专家和一批一线教师,第一时间解读了出题思路,并对试卷进行了权威点评。

在语文卷的命题思路中,专家们提到:从20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的话题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2007年作文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延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使我省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特征。

一线语文教师对作文题的点评也指出:(这一作文命题)特别强调落实“文中有我(人)”,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我。

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你的真情实感”“你的思想观点”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和反复提醒在高考命题中前所未有。

评分标准要经过讨论当考生第一次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作为阅卷老师的陈建新等人也是第一次看到作文题目。

怎么制定一个合理的打分标准,怎样合理地进行打分,这一系列工作就随之紧张开始了。

首先要有个判断,题目大致希望考生写什么样的作文?拿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行走在消逝中》来说,行走,指的是时下、当下、现实生活,消逝指的是过去、历史。

对考生来讲,这就需要在审题、立意上有准确的把握。

陈建新介绍,评分标准不会制定得非常详细,不会说给立意准确打5分啊,给语言优美打5分啊,不会制定这种分项打分。

评分标准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握,内容方面比如审题、立意,形式方面比如说语言、结构。

一起制定这个初步标准的通常有四五位老师,除了语文阅卷大组组长即陈建新,还会有省教育组成员、杭州市重点中学的语文教研室主任、省教委的人员及浙大中文系的老师。

他们要开会共同讨论确定初步标准。

除了这个标准,他们还要从考生作文中抽出15份左右的试卷,通常要拉开档次,比如50多分、40多分、30多分,各打一个分数。

这些样卷打印出来,还要从中选2篇“讨论稿”。

等阅卷老师到来后,组织各个阅卷组的组长再在一起进行讨论,有时候会做适当调整,之后打分标准才最终确定下来。

陈建新介绍,全部阅卷的老师会在800位上下,其中有一半也就是400位左右的老师会批阅作文。

等老师们到来后,要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尽可能地把标准引向统一,尽可能消除对打分标准把握不准的情况。

在时间的安排上大致是这样:8日、9日做些准备工作,比如评分标准的初步制定;10日,阅卷老师进场,当天要组织阅卷组长讨论评分标准并最终确定下来。

11日,对阅卷老师进行培训。

基本上11日下午开始阅卷。

阅卷过程会有10天左右,基本上20日、21日阅卷结束。

22日就要公布分数。

满分要通过阅卷大组审查跟某些作文比赛中评委一票通过的打分程序不同,高考作文的打分程序相对复杂得多。

这几年都负责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陈建新,也曾多次担任过征文比赛的评委,之所以后者的评分慎之又慎,重要原因还是高考作文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

在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阅卷中,通常采用“背靠背”打分,一篇作文第一个老师打过分后,还会由第二个老师重新打个分。

打分都在电脑上操作,所以每个老师都无法看到别人的打分。

每一篇作文都要至少经过两位老师的“背靠背”打分,如果两个分数比较接近,数据库会自动把两个分数相加除以2,得出的分数就是考生的分数。

如果两位老师打的分数距离太大,数据库会自动把作文提交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通常是作文组里经验丰富的老师,之后电脑自动匹配相近的分数。

如果第三位老师打出的分数还是距离太远,那就会被作为“有分歧的作文”,要经过语文大组的终审。

陈建新介绍,所有参与作文阅卷的老师,会被分成将近20个组,一个组20个人上下,每个组有2个组长,由资历高、阅卷丰富的高校中文系老师或高中老师担任,对本组的阅卷进行复核、调剂。

除此之外,在阅卷进行三四天之后,作为语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会在阅卷老师中再抽出四五个打分准确、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语文大组,主要进行三项工作:抽查、审查有分歧的作文,审查高分作文。

陈建新说,基本上50分以上都非常慎重,58、59、60这三个分数基本都是要审查的。

尤其是满分作文,是必须要经过阅卷大组审查的。

而陈建新作为语文阅卷大组组长,每一篇满分作文必须要亲自看过。

满分作文通常每年有10-20篇左右。

因为作文的主观性太强,因此整个打分程序比较复杂。

陈建新说,这个工作他做了几年,他认为这个打分程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对考生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审查满分可能变零分“批高考作文时,我是没有打过满分的。

因为打上满分的作文,送上去审了之后,常常会改判,甚至可能会变零分。

”一位连续几年都参加了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的老师私下透露说,所以他不想让考生“冒险”。

他告诉记者,去年批作文卷时,有一篇题为《吊李白赋——续》的考生作文,是用赋的形式写的,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参与初评的一位研究生Q吧打了满分送上去审,结果,阅卷大组审查后,判定为零分,理由是“文体不符合”,因为高考作文规定不能写诗歌。

这一判定,令那位研究生非常难过,当即与阅卷大组争论了起来,并急得落下了眼泪。

但阅卷大组最终并没有改变判分。

除了这篇文章外,他记得还有一篇送审的满分作文也被改判了零分。

原因是,为了防止考生背诵他人文章进行抄袭,凡是送审的满分作文,都会有人上网搜索,结果这篇作文就被发现与网上一篇博客文章的内容一致。

不过,该阅卷老师表示,考生在作文中引用一些网络语言、舶来语,并不会影响判分,至少就他本人来说,这些语言是一些新鲜元素,反而能为考生作文加分。

但是,类似网上流传的那篇作文,他认为,就不可能得高分了,因为这种让人看不太懂、有些莫名其妙的作文,肯定不能算是好作文。

-两个问题高考作文怎样能得到高分?2008年高考马上又要开始了,怎样才能在高考中拿到高分,这是考生都关注的问题。

陈建新说,高考作文的打分是对语言、结构、立意深浅等方面的一个综合考评,在高考作文中能够打高分的作文,肯定要做到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明朗,表情达意,文字流畅。

文无定法。

但是作文一定要“我手写我心”,考生应用自己的笔表达真情实感,考生应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

陈建新强调,高考的满分作文并不都是无懈可击的,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完美的文章很难,但是写出能打动人的好文章是可以做到的。

而那些“三段论”、“套话式”的作文,是肯定打不了高分的。

陈建新说,不管什么时候,那种作文都是对考生成绩的一种伤害。

有着多年阅卷经验的老师提醒说,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文体也都放开了,给了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标新立异是好事,但是,考生在寻求结构和形式上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要太过出格,写过于怪异的作文也可能是冒险的行为,还是应该在语言上多下些工夫。

另外,他还透露说,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应尽量避免举“三巨头”的例子,“三巨头”是指李白、陶渊明和屈原。

因为这三个人的例子已经太耳熟能详了,所以不能体现考生的语文积累,也就很难得高分了。

如何看待流传的满分作文?对于网上流传的满分作文,参与阅卷的老师分析说,按照规定,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是保密的,不能公开的,一些满分作文连我们阅卷老师都没看过。

所以,外界流传的满分作文不具备真实性,那些打着“高考满分作文”旗号的读物,也很可能是滥竽充数的,学生们应谨防上当。

对此,去年参加高考的女生陈倩觉得,学生还是有能力辨别所谓满分作文的优劣的。

根据估算,她的高考作文分在50分以上。

她说:“虽然打上了高考满分作文的标记,但我们还是会有自己的判断,有些文章一看就觉得不可能得满分。

”陈倩说,她看高考满分作文,主要是学习别人如何切入话题的,因为现在都是话题作文,一开始的导入需要找切口,切得巧妙与否直接影响到整篇作文的好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