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地域文化资源 打造优秀文艺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优秀文艺精品力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李强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指出,高水平建成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包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用好用活地域文化资源,锻造富有特色的文艺精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要意义
植根江苏地域文化资源,创作更多体现江苏特色和中华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佳作,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和“源”,也是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支撑。
一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总书记强调,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关键时期,用好用活地域文化资源,锻造富有特色的文艺精品,能够进一步增强江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得以传播和弘扬。
二是推动文化强省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十三五”时期,江苏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高水平的小康,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裕,还意味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流。
自觉依托江苏的人文禀赋,锻造富有江苏特色的精品佳作,既为“三强两高”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新经验,也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探索了新路子。
三是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支撑。
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集体性格、地域精神、民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综合呈现形态。
它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代代传承却又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是维系一个地区人们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蕴含着独特而又丰富的历史价值、认识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
创造性将我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体现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和标签,能够显著增强江苏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生动载体。
江苏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对文化的内涵、外延和质量等期待更高更新。
这就要求文艺创作与时俱进以新的艺术理念和方法、形态和载体对特色文艺资源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推出适应人民精神需求增长和变化的丰富精神食粮。
二、丰富资源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屡开风气之先,金陵人文、
吴越古韵、楚汉雄风、淮扬风物,名家大师灿若星辰,鸿篇巨制广为流传,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习总书记说过,“江苏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汉赋、顾恺之的《画论》、祖冲之的“祖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冯梦龙的“三言”、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与江苏有关。
”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1、融合创新的金陵力作。
金陵文化以南京为中心,以南北交汇、兼容并蓄著称,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等。
文学有孔尚任的《桃花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美术有顾恺之、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傅抱石、钱松岩等新金陵画派。
新时期以来,张弦、何仿、印青等创作出影视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间正道是沧桑》及音乐《茉莉花》《走进新时代》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讴歌伟大时代的佳作。
2、精致灵动的吴越名品。
吴越文化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素以精致典雅著称。
有光彩夺目的昆曲、苏绣、评弹,有“草圣”张旭,有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以唐寅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王时敏为代表的“清初四王”,以及民乐宗师刘天华、阿炳等,留下了《富春山居图》《光明行》《二泉印月》等艺术瑰宝。
陆文夫、高晓声、吴冠中、张继青、顾芗等创作了戏剧《牡丹亭》《青春跑道》《顾家姆妈》、音乐《太湖美》等精品力作。
3、刚柔相济的楚汉佳作。
楚汉文化以徐州为中心,辐
射周边、博采众长,形成了刚柔相济、雄浑厚重的特点。
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慷慨激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享誉中外,至今仍是多个影视剧的IP。
近现代以来,马可、李可染等名家的《南泥湾》《万山红遍》等作品气势恢弘、雄奇壮美,屡屡激起楚汉文化的遥远肇响。
4、雅秀天成的淮扬风情。
淮扬文化是淮安、扬州运河文化精华之所在,具有雅俗共生、兼容南北的精神。
扬剧、扬州评话、清曲等历史悠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秦少游的《鹊桥仙》驰名诗坛,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别具一格。
近现代以来,朱自清、梅兰芳、王少堂、高二适等成就斐然。
汪曾祺、曹文轩、毕飞宇等“里下河流派”作家群文坛瞩目。
影视剧《大清盐商》《神探狄仁杰3》及扬剧《完节堂1937》等均从淮扬文化中获得滋养,成为接地气、得灵气的优秀作品。
5、精进不息的江海艺境。
江海文化辐射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富有开拓进取、强毅力行的特征。
海岸线北端的赣榆、南端的刘家港曾是徐福东渡的起点、郑和下西洋的扬帆拔锚处。
古代艺术史上,鲍照、陈琳、王艮等影响深远。
近现代,王个簃、彦涵、赵丹、范曾、沈行工、吴为山等活跃于艺坛,赵丹主演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经典影片,展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6、矢志兴邦的红色篇章。
江苏目前有红色资源291处,13个省辖市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雨花台烈士陵园、茅山和盐城新四军基地等。
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
红色基因注入强大的动力。
如,《秋之白华》《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话剧《虎踞钟山》《雨花台》,等等。
三、他山之石
近几年,各地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与日俱增,尤其是对地方历史人文资源的重视和挖掘,已成为当前艺术创作中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也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从内容和类型上来把握,大致有以下几类:
1、较多体现京味十足、国家意志国家气派。
主要以北京为代表。
这一类的创作或传递国家气派优秀作品或突出建国建党等重大政治主题,或倡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宏大主题,或将一个时代首都特有的国家气派、京味形态传达给世界各地,彰显了北京历史文化特有的政治象征意义。
如,影视剧《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话剧《茶馆》《骆驼祥子》、戏曲《贵妃醉酒》、歌曲《北京欢迎你》,等等。
2、较多体现深厚民族传统和历史底蕴。
主要以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为代表。
中原、齐鲁、三晋、三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善于发挥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资源优势,聚焦时代主题,讲好传统故事,以此充分展现文明古地的进程与风貌,成为这几个省份在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
如,河南的话剧《红旗渠》、豫剧《常香玉》,山东的影视剧《闯关东》《琅琊榜》,山西的《乔家大院》、晋剧《傅山进京》,陕西的影视剧《百鸟朝凤》《白鹿原》,等等。
3、较多体现包容、开放、进取,博采众长。
主要以浙
江、广东为代表。
这一类型的作品,既善于发挥本地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又主动融合其他区域代表性的艺术精华,从中体现了浙江、广东文化精于借鉴、融汇创新、为我所用的精神风格。
如,浙江的影视剧《听风者》《温州一家人》等,广东的影视剧《潜伏》《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及歌曲《月亮之上》,等等。
四、认识思考
毫无疑问,地域文化资源是文艺创作重要的文化土壤。
而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却又是一个复杂的具体问题。
现实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人、财、物要素分散,缺少联动合作;二是同质化现象突出,原创乏力,题材、体裁、思想、形式趋同,传承重复多,创新突破少;三是当代表达转换不够,不能充分结合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
鉴于此,我们理解,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是要通过现代人、现代意识、现代背景去重新发现一个地域、一个剧种、甚至是同一剧种不同地域特有的风情,并在一个共通的平台上将其更加强烈地展示出来,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首先,必须以充分尊重地域文化资源为前提。
对地方戏剧种而言,做好地域题材有一个尤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剧种个性和特点了然于胸的熟悉。
有了如指掌的把握,同时还要有“为剧种写戏”的意识,即使题材不是当地的,依然能够搞出地域特色、剧种特色,依然能够打造出无可替代的地域文化品牌。
比如,福建剧作家王仁杰多年来一直秉持“为
剧种写戏,为演员写戏”的创作原则。
他为梨园戏创作的《董生与李氏》,根据一部当代短篇小说改编的,并不属于一般概念上的地域题材。
但他在创作过程中时刻关照剧种的特色,考虑演员的表演,在人物安排、行当设置、演员表演、特色展示等方面,都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为开掘梨园戏独特的表演程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其次,思想上兼具地域特色和现代性。
囿于“地域”概念理解地域,显然失之狭隘。
打造好地域题材,最重要的是用现代视角、现代意识、现代观念,重新发掘提炼出题材所蕴含的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内涵意义。
地域题材的创作虽多因“地缘”而起,因“地属之缘”而自然衍生出艺术之份,如傅山之于山西,老子之于河南,白鹿原之于陕西,呼兰河之于东北,徽州之于安徽……但其题材的价值意义却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性。
如晋剧《傅山进京》,依据傅青主拒不接受康熙授官的史实,却跳出容易束缚创作思想的“反清复明”的庸常思维,灌注“君子和而不同”“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理念,刻画了傅山不事强权、傲然独立的文人气节和人格精神,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再次,艺术上体现题材与剧种间的契合。
成功的地域题材作品,在艺术呈现上,必须具有地域的人文特点和风格,具有地域文化的审美特质,必须达到题材特质与剧种内在气质的吻合,让人感觉这个作品确确实实是从这块独特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朝阳沟》之于豫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于越剧,《天仙配》之于黄梅戏,《金子》之于川剧,《傅山进京》之于晋剧,《徽州女人》之于黄
梅戏,《我那呼兰河》之于评剧……这些作品洋溢出的气质、神采,让人产生一种非这一地域、非这一剧种莫属的无可替代感,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地域、这个剧种的经典代表作品。
五、对策建议
近年来,江苏植根地域文化,着力创新创造,推出原创歌剧《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舞剧《霞光之恋》《烽烟桃花飞》、京剧《胭脂河》、锡剧《紫砂梦》、扬剧《不破之城》《完节堂1937》、淮剧《小镇》《祥林嫂》、越剧《乌衣巷》《董小宛与冒辟疆》苏剧《柳如是》《满庭芳》、动画片《茅山小道士》、广播剧《逐梦东方大港》、纪录片《丝路文明》、情景朗诵剧《一代楷模周恩来》、小说《黄雀记》《推拿》、报告文学《布衣壶宗》、评弹《徐悲鸿》等一大批原创作品,大都呈现精品气象。
更好的推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精品工作,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抓实抓牢以下几项工作。
1、摸清家底,突出重点。
分别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梳理,遴选一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既富有地域特点、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资源,建立江苏地域文化资源库。
特别是要突出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等,如曹雪芹、张謇、刘天华等,以及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等。
在此基础上,寻找亮点,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思想价值、美学内涵和现代观念,借助省剧本中心等平台面向全国发布选题,征集优秀剧本和文艺作品,推出更多标志性作品。
2、科学规划,省市联动。
江苏地域面积不大,但是地域文化类型却多种多样。
要用好用活地域文化资源,既要充
分调动地方各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熟悉情况、贴近资源的优势,也要借助省级层面政治的、资金的以及专业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省级和地方力量。
省级层面统筹扶持和地方各市操作落实相结合,形成若干个特色创作区域,如南京的话剧、常州的影视剧、苏州的芭蕾舞、盐城的小戏小品、南通的歌曲、兴化的文学,等等,实现整合发展、错位发展、优势发展,共同推进江苏地域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3、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和特色文艺项目。
完善《江苏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办法》《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等文艺创作生产的投入、扶持和激励机制,增强特色资源转化为文艺精品的活力和效益。
在全省层面逐步建立文化惠民各项具体举措,降低文艺的“准入门槛”。
4、深耕厚培,丰富土壤。
地域文化是产生文艺精品的土壤。
比如,扬剧从扬州清曲里汲取养分,苏剧、锡剧产生于滩簧。
因此,在用好用活地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类型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此推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要进一步加强有乡土基础、有生命活力、有文脉传承的民间文艺创作,夯实民间文艺的生活基础;进一步梳理和保护好地方特色民间文艺的群众基础,做细做精基层文化活动。
5、培育人才,锻炼队伍。
科学制定江苏文艺名家、新人培养与发展规划,鼓励名家出名作、设立创作室和流动工作站,健全“传帮带”才培养机制。
继续举办紫金文化奖章
获得者在全国的专展、专场和作品研讨会。
高度重视中青年人才,更多举办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学习培训、专场演出、研讨交流等活动。
启动青年优才计划,选拔拔尖青年演艺人才、创作人才等,输送到国内外一流院校、演出单位交流学习等。
分地域、有针对性引进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和影视剧领军人物,不断增强繁荣文艺创作的生机活力。
6、融合传播、扩大影响。
艺术精品生产的目的是更多群众共享。
影响力带动覆盖面,因此,要更加注重展示传播。
在承办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和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时,面向全国展示江苏风貌。
创新举办第三届紫金合唱节和第三届南京森林音乐会、江苏艺术展演月和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等,更多融入地域性因素。
创办扬子江作家周和大学生戏剧节等平台,设置地域文化精品因素。
围绕“五个一个工程”奖及全国各艺术门类奖项等赛事,推出江苏特色、全国水准的精品参加。
策划组织重点舞台艺术精品全省全国国际巡演,讲好江苏故事。
开展评论和研究,为打造精品提供更深远、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