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著作及作者简介
<一>.《左传》
简介: 1.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左传》的成就
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3、《左传》关于战争的观点,给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
4、《左传》新创了史论,将各种形式的史论组合交织于记事之间,较之《春秋》“书”、“不书”或于一字见褒贬之类,已是大有不同。
5、全书文字生动,在文学上价值也很高。《左传》内容丰富,篇幅为《春秋》的十倍,字数多达19万字之多。记述了不少生动的历史过程和人物的活动。这是《左传》与《春秋》在详略上的差别。《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
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五、《左传》的局限1、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2、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3、过多地收录奇闻轶事和频繁地使用遥体人情的笔法致使闺房私语、个人独自、密至阴谋之类时有所闻,这些虽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但于史料的可信程度未免有所损伤。六、《左传》的流传《左传》之源流,编年体历史在我国出现很早,周代各国都有,或称《春秋》,如燕、齐、宋等;或别定它名如《乘》、《祷杌》等,编年体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联系,有利于明白形势。现存最早的编年体《春秋》相传是孔子所删订。
二.《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鉴于编年、纪传之弊,袁枢依据《资治通鉴》断限,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余年间史迹,按历史年代顺序,分编为二百三十九目;另有六十六目,作为附录,散见于各正目之后。就这样,纪事本末体的体例便别开生面地创臸出来。袁枢的办法,无非是把属于同一事件的《通鉴》原文,包括原作者的评论,按时间顺序抄撮在一起,再安上辬题而已。然而经过这一改编,历史的眉目比较清楚了。所以,《通鉴纪事本末》及其体例的完成,曾获得后代史家的好评。全书除辬题外,袁枢没有添加一个字。但编排本身,就表现出他不但熟悉历史,还有自己的识见,因而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当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的人很有帮助。但是它取材没有越出《通鉴》,全书内容局限于政治和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辬题的遣词造句,也刻意模拟《春秋》笔法,突出地显示了袁枢的封建正统史观。
三.《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通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奉敕编撰,到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十二月书成,历时十九年。
在编撰过程中,司马光亲自臸定凡例,邀集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分段编写。又委托当时以长于天文著称的刘羲叟考订每年的节气、星象、朔闰等,按年月日编成长历。由参加编撰诸人分别仔细搜集资料,编成丛目,隶于各年之下;然后就已有材料考证异同,删汰重复,编为长编(初稿)。最后由司马光亲自统稿,删繁就简,斟酌取舍,校订史实,润色文字。此外,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担任了文字校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