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开放式传播对社会整合的负效应——以微博“谣言”传播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U 正第七期
理论刖沿
试论新媒体开放式传播对社会整合的负效应
——以微博“谣言”传播为例
汪彩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00)
擅要: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在精神层面对社会整合的
负面效应的探讨,揭示了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在发展中容易被
大家所忽略的几个问题,并初步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从多个
维度分析,以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自由而又负责任的新媒
体公共话语平台,从而达到对一个社会整体精神层面的维
系。

促进整个社会的整合进程。

关■al:微博谣言传播社会整合负面效应
媒体的社会整合作用在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
奥运会等事件中得到了极为有力的验证。

近年来,新媒体也
逐渐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比如微博寻人、微博救助、微博传
健康……与之对应的则是,一些人借助新媒体这一工具来
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散播谣言,对社会的整合过程不断加以
撕裂,可以说,整合刚取得一点进步,谣言的散播却又将尚
未愈合的裂痕撕出更大的口子,且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之势,循环往复,这无疑将对社会的整合过程产生负面效
应。

这其中的典型恐怕要属徽博的谣言传播。

笔者认为,媒体
对社会整合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一个社会的精神层面的
维系上,意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根深蒂固的。

错误的意识将对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媒体此时的关键
作用则是及时进行信息的疏导,帮助公众消除错误意识,并
对正确的意识进行重塑。

随着微博谣言的频繁迭出,不仅影
响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正确认知,也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一、“曩体在蔫神晨i与社会蔓合”的关系
0习图一
媒体对社会整合的作用,指媒体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公
共话语平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参与和促进相关社会秩
序建立和优化的过程。

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媒体并非单打
独唱,更重要的则在于让公众参与讨论,从而形成“优势意见
的互动”,这其中应设计一个“劣势意见”自动淘汰机制。

把混
乱无序、七嘴八舌的“群言状态”变成秩序井然的理性言论平
台,在统一群体目标和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影响公众的行为
式,即通过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建立的良好社会秩序能够产生
极大的精神能量,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整合过程。

2008年冰
东南传播2013年第7期(总第107期)
雪灾害、汶川地震能够调动全民力量,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
就是典型例子。

笔者认为,新媒体在参与社会整合的过程中,主要遵循
以下范式:
如图一所示,新媒体作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连接了政府
和公众的意志,信息的发布与意见的反馈处于不断循环之中。

我们下面所有的讨论都将围绕社会整合的精神层面展开。

二、新II体的谣t传播撕曩社会奠合
(一)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及传播渠道
谣言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公众关注的各种事件、事
务、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谣言就是一种未经证实的
流言,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谣言得以迅速传播。

在桑斯坦
的<谣言>(Rum our s)中,作者认为,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
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中国传媒大学王灿发教授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
散布者的心理机制主要有心理恐慌、寻找事情的合理解释、
释放压力、泄愤、寻求满足等方面。

1月8日,山西接连两起
“H7N9禽流感确诊”谣言传播案的谣言散布者的主要目的竟
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在现代这样一个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
代,有些人确实不择手段哗众取宠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注意
力,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谣言传播
者的心理机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内容:
1.“敌对”关系——各取所需。

争取舆论支持
这种现象在企业的恶性竞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Q Q
和360、蒙牛和伊利、各大门户网站……“敌对”双方竭尽所能
充分利用各路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互相揭短、诋毁。

2.选择性理解的力量。

在信息传播的译码过程中,会出现选择性理解这一心理
过程。

由于受众本人的心理、情感、经历、需求以及所处环境
不尽相同,不同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出现不同甚至是歪曲性
地理解。

进而按照自己对于事件的理解发布信息,而这种带
有传播者主观意志的信息并非是对事件真实的反映。

3.信息“合成”与媒介“无心之过”的建构
美国符号学家、数学家皮尔斯的符号学指出,人类的一
切思想和活动都是符号,我们总是将符号翻译成其他符号,
符号系统的陈规控制了产生意义的方法,也将意义范围限定
在我们所能利用的范围内。

铺天盖地的信息集合到一起,便形成了势不可挡的集群
效应。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由各式
各样的传播符号组成的变幻万千的集合体。

人类的一切思想
或认识活动都是符号的集合,媒体工作者则把这些具有象征
性意义的符号匠心独运地组合到一起,然后通过媒体建构事
实真相,可是这种束缚在媒介框架之内所展开的世界,又在
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可以说,我们即使费尽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理论前沿
周折也永远不能抵达事实的彼岸,到头来,剩下的只是身心俱疲的怅然。

谣言在新媒体尤其是微博上的传播可谓登峰造极,大家对微博谣言传播的讨论已经举不胜举,这里,笔者将简要地述说另外一种谣言传播的渠道——人际传播中的弥散支持(di f f use s upport)。

抚慰是人际交流中存在于个体之间的常见的一种互动现象。

伯勒森(B ur l eson)认为,社会支持的使用是抚慰传播中用于保持关系的一个平衡机制,个体提供有效的抚慰传播可以减少另一个人的情绪困扰,C ohen和W i I l s在1995年提出弥散支持,又称为友谊支持或归属感支持,属于社会支持的一种。

这种情感支持方式最为常见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传播活动中,而情感的交流、互动一旦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基于熟人(真实不虚幻)之间的信任,大部分人会理所当然、不加思考地将熟人发给自己的谣言再度转发给自己的熟人。

如此一来,谣言以一种“貌似可信而又牢固的面貌”在人际间得以流动、传播。

而辗转于其间,基于对谣言所传播事件本身的恐惧而进行的情感抚慰,则加重了大家对谣言的信任,或者说,情感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冲抵了大家对事件本身真实与否的关注与考证。

(二)谣言阻碍社会整合进程
综观已经多次发生的谣言传播案件,谣言总是与关系国计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话题紧密相连,从“蛆橘事件”、“皮革奶粉”、“地震谣言”、“抢盐风波”、“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毒”再到现在的“H7N9禽流感确诊”谣言,每次无不引起全国公众的极大恐慌,尤其借微博之势,谣言散布造成“人人自危”,如果一个国家的公众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思考如何让自己免受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上,可想而知,还会有谁去关注关乎国家进步、民族富强、社会和谐、万众-,0的事业?试试无数次证明,谣言的传播影响绝不是“就事论事”,它的巨大魔力总会波及多个产业链,严重影响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造成经济混乱,而最严重的莫过于扰乱社会公共秩序,造成整体向心力的分裂。

笔者将从以上几点具体谈一下谣言究竟以哪些方式阻碍社会的整合进程。

1引起心理恐慌
谣言的传播无疑会引起公众某种程度的心理恐慌,并且恐慌度与信息透明度、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知情度成反比,尤其是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其本身涉及利害面极广,同时,心里的恐慌又会反过来加剧谣言的传播,如果不及时制止谣言,这两者将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2.侵害民族实业生产
中国的毒奶粉事件震惊了国人,于是大家纷纷购买洋奶粉,国产奶粉质量确实堪忧,大家的购买行为的改变也确实情有可原,但是某些谣言的散出,尤其是同行业恶性竞争散播的谣言,一叶障目,盲目地打压所有国产品牌,则造成了一些无辜受害者“躺着也中枪”,致使奶粉销量直线下滑,同时,也使某些原本发展较好的产业步履维艰、裹足不前。

3.削弱民族向心力
谣言的传播必将打断维系社会纽带中的一环,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需要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人心的失衡。

一个社会,当公众对关乎衣食住行的所有方面都开始提心吊胆、不知所从时,民众的向心力从何而来?向心力来自于信任、安全和有所保障。

4.降低政府及媒体公信力
百年品牌可能就被一次污迹给毁掉,这句话对于媒介以及政府的公信力来说同样适用。

今年两会温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民生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

笔者认为,大民生不仅包括物价房价、食品安全、改革发展等问题,更应该将人民群众对事实真相的接触能力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三、方案的探讨
(一)保持传播渠道畅通。

提高信息透明度
这是政府部门及广大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应该努力改善的地方,此时,多疏导绝对优于对信息的封锁。

媒体更要多方核实新闻线索,宁可罔顾新闻的时效性,也不要不顾新闻的准确性而仓促乱发谣言,提高自己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二)微博实名制
这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利弊相间,然而,“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则不无道理。

实名制会提高发言人的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发表任何言论之前,都要考虑到被公众曝光的可能性,尤其是突发公共性事件。

然而,如果处处都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盯着公众的一举一动,这着实让人不太舒服。

总体上,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这是一个尚较可行的方法。

(三)公民的理性教育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理性之光就开始大放异彩。

政府和媒体从多种渠道培养公民理性思考的意识,一个充满理性的民族必将是一个走得更加长远也更加稳固的民族。

(四)公共领域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的公民新闻运动迅速席卷世界,尤其是“媒体应以积极的姿态将公众引入公共生活,以完善共同的民主自治”这一倡导,在全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使公民新闻运动得到更快地发展。

由此,针对设定的公共议题,公众获取了更多的知情权,同时,也以互动的方式更频繁地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公众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当中,惩恶扬善,进一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根据哈贝马斯公共理论的阐述,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在中国,媒体一直在努力试图为公众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必定充满了民众智慧与政治强权的较量。

随着公民新闻运动的发展,社会朝着更文明、更和谐的方向稳步发展,逐步构建公共领域,实现全民平等的对话权与民主自治。

在公共领域,意见的争鸣不等于不负责任地、无所顾忌地乱说,新闻自由也不等于滥用自由,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理论建构的前提应该是充满理性思维之光的公民社会。

四、结语
哈贝马斯认为,协商民主的过程也就是共识形成的过程,即民主的过程。

而媒体在整个社会的整合过程中,无疑扮演着引领者和把关人的角色。

2013年两会召开,更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表现方式,中国正处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漫长的转型过程中,媒体的主要作用应当是集纳百家之言、汇聚民意民情之后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共识的形成与稳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t蜀圈
1.杨善民.传播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探析卟山东大学1文史哲,1998(1).
2.桑斯坦.谣言M涨端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余志宏.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叫.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
5.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21,
2。

13年第7期(总第1。

7期)I东南传播
n
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