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董国辉

摘要: 所谓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是由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由此引发了一场历经数十载的“贸易条件之争”。然而,这一理论并没有因此失去其生命力,而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外围国家可能会继续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

关键词: 劳尔·普雷维什贸易条件知识经济

Key Words: Raúl Prebisch; Terms of Trade; Knowledge Economy

一、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主要内容

1949年5月,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所谓的“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这种趋势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由这种国际分工所形成的“中心—外围”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外围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

第一,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是造成后者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机制。普雷维什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虽然从逻辑上说是正确的,但其前提条件与现实状况相去甚远,只能适用于中心国家之间,而不适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因为在中心—外围体系中,中心首先发生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者和发展的动力,它以向外围出售工业制成品为主;外围则是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地区,它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一般说来,工业部门更容易吸收新技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更高,使工业的要素收入增加,提高制成品的价格。而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因而其价格较低。这样造成外围国家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制成品而言呈现出下降趋势。

第二,贸易周期运动对中心与外围的不同影响,也是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原因。普雷维什认为,在贸易周期的上升阶段,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在贸易周期的下降阶段,由于制成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质,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制成品严重得多。这样,贸易周期的反复出现,就意味着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价格差距的不断拉大,从而使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另一方面,在贸易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和工会的压力,工业中心的工资上涨,部分利润用来支付工资的增加。到危机期间,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上涨的工资并不会因为利润的减少而下调。而外围国家的情况则不同,虽然在经济繁荣时期,外围国家的工资也会有适当的上涨,但当贸易周期的下降阶段

来临时,由于初级产品部门工人缺乏工会组织,没有谈判工资的能力,再加之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竞争,所以外围国家的工资和收入水平被压低。这样,在工资成本上,贸易周期的不断运动使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初级产品价格则相对下降了,有时甚至是绝对下降了。

第三,初级产品不利的需求条件,也是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恩格尔定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随着一国收入的增长,总收入中分配给初级产品部门的比重将下降,分配给制成品生产部门的部分会上升。假如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致,那么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生产、供求和贸易将趋于平衡。然而,普雷维什指出,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制成品。这样,实际收入的增加就会引起制成品需求更大程度的增加;但同样由于恩格尔定律的作用,收入的这种增加对于食物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来说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此外,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往往会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这样所形成的节约就抑制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而大量合成产品的出现,更是直接替代了对天然原材料的需求。

最后,世界经济动力中心的低进口系数,同样要对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负责。普雷维什认为,英国是19世纪世界经济体系的动力中心,它的进口系数很高,一般都在30%—35%,而且在整个19世纪几乎都在提高,因此外围国家就能够抵销其初级产品较低收入弹性的不利影响。但是,从19世纪后期起,美国逐步成为世界的动力中心,它的进口系数非常低,一般在3%—5%之间,再加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保护主义政策,因而对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美国的低进口系数就意味着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小,包括对外围国家初级产品的需求。

二、关于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争论

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一问世,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形成了历经数十载的“贸易条件之争”。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西方国家的激进经济学流派的某些学者多支持这一学说。例如一位中国学者认为:“这一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外贸理论的出发点,它正确地抓住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问题,提醒发展中国家,不应单纯重数量型的外贸发展,而应考虑如何改善贸易条件、克服发展外贸中的不利因素。”①拉美学者阿曼多·迪·菲力波指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等各种来源的资料都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证明初级产品的实际价格在整个20世纪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的确,到1986年为止,这些价格下降到甚至比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还低的水平。”②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则对“贸易条件恶化论”进行了批判。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可以说是这场批判的开路先锋。1950年七八月间,他在巴西国立大学的一系列讲座中指出,“贸易条件恶化论”中所暗含的把农业和矿业等初级产品等同于贫困的推论是没有根据的,农业并不等于贫困,工业也不等于富裕。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其在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优势状况,而不是取决于它所从事的产业部门的特性。同时,瓦伊纳

①薛进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第61页。

②Ar mando Di Filippo, “Prebisch’s Ideas on the World Economy”, CEPAL Review, No.34, April 1988, pp.1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