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贸易条件恶化发展

合集下载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的、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的比较优势说,从比较成本和要素秉赋差异出发,论证了国际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

该学说一直被奉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

但是,50年代初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正统的贸易有益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引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

该理论最初是由长期在联合国供职的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和德国籍经济学家汉斯·辛格(Hans Singer)提出来的,因此,常常把它叫做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 Singerhypothesis)或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 thesis)。

本文对这一假说作一评述。

一、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这里所说的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它是用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对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比来表示的。

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P[,x]=Σx[,i]P[,i]公式中,P[,x]表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x[,i]表示基期商品i 占出口总值的比重,P[,i]表示商品i 现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比率。

相应地,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Σm[,j]P[,j]公式中,P[,m]、m[,j]、P[,j]分别表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进口商品j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和现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比率。

贸易条件即等于这两个指数之比乘以100,即:T=(P[,x]/P[,m])×100如果T>100并且是上升的,就说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如果T<100并且趋于下降,则说明贸易条件恶化了。

在普雷维什和辛格之前,人们一般认为,初级产品的生产依赖土地、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而具有报酬递减趋势,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应是不断上升的;反之,制成品则享有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好处而应是报酬递增的,因此,它们的价格应是不断下降的。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五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五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 凯恩斯本人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但其后的 经济学家在其就业理论和投资乘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提出了贸易保护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马克卢普(P.Machlup)在1943年所著《国际 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理论。
最优关税图示
W
C
A
B
O
t1
t2
• 横坐标表示关税率, 纵坐标表示征收国的 福利水平,曲线AB表 示关税水平对本国福 利的影响。
A点的位置高于B点, 表明B点的福利水平 低于A点。A点对应的关税为零,即OA代表自 由贸易状态下的社会福利水平。T2表示禁止 性关税,对应于该关税水平,国内经济又回 到了封闭状态下,所以当关税水平大于或等 于T2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于自由贸易下的 福利水平。曲线AB在C点的切线斜率为零, 即在这一点,进口国的福利达到最高,对应 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1,该税率即为最优 关税。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3. 肯普标准:外部经济标准
肯普认为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 -巴斯塔布尔标准,也不一定需要政府的保护。因为,对于投资 者来说,决定是否投资的依据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预期 利益。如果未来预期利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投资 者就会投资,而无需政府提供支持或保护。但是,在存在外在规 模经济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会导致该产 业私人投资的萎缩,这样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 况下,政府提供的支持或保护才是必要的。
汉密尔 顿主张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对 国家利益关系重大,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 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 各种贸易保护的观点

第五章 各种贸易保护的观点

第三节
国内市场失灵论
● 市场失灵作为保护的根据
● “对症规则”及其政策选 择 ● 衰退产业理论与调整援助
一、国内市场失灵论
国内市场失灵论批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 余的概念,尤其认为在国内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生产者剩余没有正确地衡量成本与收益。 例如,某个部门生产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社 会经济的发展(即存在着外部经济),由于该部 门的生产者并不能获得这一收益,因此私人不愿 意向该部门投资。
与国内市场失灵论相反的意见认为:既然问 题出在国内生产,而不是出在进口上,一国政府 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实行对症规 则。 所谓对症规则是指政府应当在产生问题的根源 上进行干预,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应该尽可能直接 作用于那些使私人与社会的收益(或成本)不相 一致的根源,这才是更有效的做法。
因此,政府应当对存在着外部经济的产业给予 直接的生产补贴,从而鼓励国内生产的增加。
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学说
代表人物:
(美)汉密尔顿:美国独立运动时期的政治家,
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共和党的创始人 之一
主要观点:
为使美国经济自立,要发展工业 新的幼稚产业难以与英国竞争,必须用关税保护
成效:
1789年通过美国第一个关税法案。此后,1816
年、1824年、1828年、1832年又分别颁布了关 税法案,一再提高关税率。 1900年 美国在世界对外贸易中居第二
● 贸易条件恶化与国际收支失衡
一、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
普雷维什和辛格认为,影响初级产品和工 业制成品价格变动、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贸 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主要有 : 第一,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 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价格的影响不同; 第二,市场环境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 第三,收入的需求弹性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 响不同。

贸易恶化的原因和后果

贸易恶化的原因和后果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它把相当一部分财富和收入从处于外围的国家无偿地转移到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从而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外贸来促进发展。其次,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赤字不断增加,这就不得不减少国内工业发展所需的进口设备和材料,从而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为了维持一定的进口水平,不得不向国外借款,这样就使得外债负担加重,一旦外债负担过重,造成债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2.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例如,化纤纺织品与棉纺织品竞争,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竞争,合成洗涤剂取代了由植物油脂制成的肥皂,人造皮革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动物皮革,塑料和金属制品代替了很大一部分木制品,等等。
3.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消耗系数,因而对初级产品原料的进口需求并不随进口国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例如,金属容器减少了含锡量,现代化织布机减少了棉纱浪费并使用更多的合成纤维,锯木机将木刨花加工成木板,汽车使用较少的钢,等等。
5.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工会的强大压力和大厂商垄断势力的存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不是价格的下降,而是工资和利润的不断上涨:“当收入增加得比生产率多时,价格就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425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发展中国家则是另一种情形:工会势力弱小,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劳动力丰富,工资被压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很差,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简而言之,“工业化国家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者和工业品的生产者而拥有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而欠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品的消费者和原材料的生产者却拥有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辛格:《投资国和借款国的利益分配》,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44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基于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农村经济状况实证分析

基于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农村经济状况实证分析

理 论 移 用 于探 究 目前 以提 供 各 种 初 级 产 品 为 主 的 第一 产 业 的 经 济 状 况 不 断 恶 化 的 情 况 , 借 用 贸 易条 件 恶 化 的 衡 量 指 标 并
对 当前 第 一 产 业 的 贸 易条 件 进 行 实证 的 计 量 。
关 键 词 : 易条 件 恶 化 ; 对 价 格 ; 品 附加 值 贸 相 产

具体的方法是, +÷ ∑珊(一19 , 9 , 0 ,05 90 1 52 0 20 ; 9 0
U 。
一 2 3 其 中 啦f ,) 为 年 中 消 费 品 支 出 占 总 支 出 的 比重 , f 为 j年 中生 产 资 料 支 出 占 总支 出 的 比重 。 根据上述 的计算 方 法 , 终 的计 算 结 果是 啪f . 7 最 =0 4 , 倒 一0 3 . 。结 果 表 明在 农 村 人 均 支 出 购 买 的 各 种 商 品 中 , 生 也可能改善 。 活消费品价格 的影响 因子 为 0 4 , 产资 料 的价 格影 响 因 . 7生 要 准 确 地 反 映 一 国 贸 易 利 益 的 变 动 状 况 , 必 须 考 虑 还 子 为 0 3 .。 生产要素 的交 换 比例 , 即必 须结 合 出 口商 品的 劳 动生产 率 . o 2和 0 3 估 计 方 法 和 估 计 结 果 2的 指 数 ( 工 和 进 口商 品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指 数 ( m 来 分 析 贸 易 条 4 2 6 z) Z) / 0 2和 3表示农户 的经济 状况 受 到第 一产 业 相对 于第 件 。要 素 贸 易 条 件 分 为 单 要 素 贸 易 条 件 ( FT ) 双 要 素 S T和 2和 贸易条件( T丁 。单要 素贸 易条 件主要 考虑 出 口商 品的 二 和第 三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降 低 的 影 响 的 权 重 因 子 。鲫 DF ) / 0 3的 计 算 也 采 用 19 ,9 5 2 0 ,0 5四 个 标 杆 年 份 中 农 9 0 1 9 ,0 0 2 0 劳动生产率指数 ,S TT=NBTT×乙 =[ / ] x ; (F P ×Z ) 双要素贸易条件 则兼顾 出 口与 进 口两 种商 品的 劳动生 产率 户 对 第 二 产 业 和 第 三 产 业 商 品 或 服 务 的 支 出 比例 的 平 均 数 1 指数 : 来决定 。U一÷ 20f 一23 一19 ,9520 , 0) ( / ( ,; 9o 19 ,002 5 其 f 0 D E丁丁 一NB TT ̄[ / ] / ] / ] 乙 一[ P ×[ 中 6i 4年 中农 户 对 第 二 产 业 产 品 的 购 买 比 重 ;3为 4年 0 为 2 6 0 3 指 标 的 修 正 农 户 对 第 三 产 业 产 品 购 买 比重 。 从 上 面 介 绍 的 四种 指 数 来 看 , 要 素 贸 易 条 件 ( F 双 D TT) 由 上 述 的计 算 方 法 , 终 的 计 算 结 果 是 ∞ 0 6 2 , 最 2一 . 7 5 是最 全面反映~ 国贸易状 况 的指数 。在本 文也采 用此指 数 6j . 9 5 0 一0 0 7 。结 果 表 明第 一 产 业 相 对 于第 二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3 的原理构建对 中 国农 村 的经 济状 况 进行 实证 分 析 的指标 。 率 降 低 对农 户 经 济 状 况 的影 响 因 子 为 0 6 2 ; 一 产 业 相 . 75 第 结 合 农 村 对 第 二 和 第 三 产 业 产 品 的 需 求 状 况 的 现 实 , 双 将 对 于第 三产业劳 动生产率降低 对农 户经 济状 况 的影 响 因子 要素 贸易条件 的公 式修改 为 为 00 7 。 . 9 5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意义引言贸易条件恶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被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经济的意义。

发展历程贸易条件恶化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它们的贸易收入减少。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条件恶化论逐渐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解释和因果关系,以解释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的原因。

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资源价格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引起的。

影响因素1.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是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价格波动可能由供需关系、汇率变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多种因素引起。

当一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时,其贸易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2.资源价格变动:资源价格的变动也会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

发展中国家通常以出口自然资源为主,当这些资源价格下降时,贸易收入就会减少,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例如,石油价格下降对石油出口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了显著影响。

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改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可能导致某些产业的价格下降,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

不同国家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贸易条件的演变。

经济意义贸易条件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1.经济收入减少:贸易条件恶化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入减少。

这将对国家的外汇储备、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并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外债压力增加:贸易条件恶化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压力。

当贸易收入减少时,国家可能需要依赖外债来弥补贸易逆差。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总第103期)[经济专论]文章编号:1003-6636(2003)02-0058-04;中图分类号:F74013;文献标识码:A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其影响Ξ王文龙(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分析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不一定导致贸易利益的损失。

贸易条件恶化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只有不断地促进技术进步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保证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持续改善,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贸易条件;贸易利益;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技术进步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Deteriorating T erms of T rade TheoryWAN G Wen-lo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21,P.R.China)Abstract: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rms of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shows that deteriorating terms of trade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loss of gains from trade.Deteriorating terms of trade has 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only bycontinuously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peeding up the re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can we ensurethe sustained improvement of terms of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and maintain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K ey words:terms of trade;gains from trade;price terms of trade;income terms of trade;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一、“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及其争论“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查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对外贸易中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将近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浅谈发展中国家环保困境——基于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分析

浅谈发展中国家环保困境——基于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分析
家 而 言虽 然 其 与 国际 贸 易 中获 取 利 润 的能 力 较 出 口初 级
3 贸易 恶化条 件下 的环保 困境
考 察一 国政 府 的支 出行 为需 要观察 该 国政府 的财政 支 出 ,根据凯 恩斯 主义经 济学 ,一 国政府 财政 支出 与财政 政 策 的主要 目的是 确保经 济持 续增 长 ,确保 充分 就业 ,确保 物价稳 定 和维持 国 际收支平 衡 。对于发 展 中国家 而言 ,为 了快 速地推 动 国内完整 的经 济体 系 的建 立 ,发展 中国家 的
实 ,辛格 就 曾 指 出 :第 一 ,发 展 中 国 家 初 级 产 品 价 格 的
家 因出 口 增 长所 引致 的投 资所需 的机器 设备 往往 由于技 术 能力 又需从 发达 国家进 口。这样 一来 ,发 展 中国家在 发展 的过程 中不 仅面 临着极 大 的资源 环境压 力 ,而且仍然 没 有
此外 ,辛格认 为 ,其一 ,由于发达 国家和发 展 中 国家
的 国力不平 等 ,外 国投 资 的利益 分 配 必然 会 偏 向投 资 国 ; 其二 ,发达 国家 在发展 中国家的投 资也难 以转化 为 当地 的
生产 资本 ,而是 多数 回流到 资本输 出 国 ;其三 ,发展 中国
与工 业产 品 的贸 易变 成 了 劳 动密 集 型产 品 与 资本 、技 术 密 集 型产 品的 贸易 。虽 然 发 展 中国 家 的 出 口产 品 已经 发 生 了质 的提 升 ,但 是 这 并 没 有 改 变 其 贸 易 不 利 地 位 的事
产业 中 ;另一 方 面 ,为 了 获 得 发 达 国家 的 资 金 和 技 术 支 持 ,不 少发 展 中 国家 主 动 选 择 了 承 接 发 达 国 家 的产 业转

中心外围论

中心外围论

一、理论表述中心外围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的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个发展经济学家汉斯·辛格发展了该理论。

该理论主要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又被称为“贸易条件恶化论”。

普雷维什认为,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由于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世界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使世界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大的工业中心”和“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这在战前主要表现为作为工业中心的英国和其殖民地,战后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他们之间按照技术水平不同而形成一个梯次国际分工关系。

二者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心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而外围国家的经济结构则表现出专业性和异质性。

在这种格局下,中心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工业制成品相比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得出了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家贸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结论。

最后普雷维什认为由于以下四个原因即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外围国家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对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的不同影响,初级产品面临着不利的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进口系数越来越低的状况,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深,外围国家所得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减少整个国家分工中逐步被边缘化。

汉斯-辛格根据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扩展了这一理论。

战后随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发展中国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是发展中国由于市场选择和自身资源的限制,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先进的部门,但更多的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经济结构的专业性和异质性没有很大的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论述题 (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论述题 (2)

1、试述补偿贸易的特征和作用。

答:(1)特征:A,信贷是进行补偿贸易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B,设备供应方必须同时承诺回购设备进出口方的产品或劳务,这是构成补偿贸易的必备条件。

(2)作用:一、对设备进口方的作用:A,补偿贸易是一种较好的利用外资的形式,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B,通过补偿贸易,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和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产品不断更新及多样化,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C,通过对方回购,还可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得到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

二:对设备供应方的作用:对于设备供应方来说,进行补偿贸易,有利于突破进口方支付能力不足,扩大出口,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通过承诺回购义务,加强自己的竞争地位,争取贸易伙伴或者在回购中取得较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或从转售产品中获得利润等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试述商品综合方案的主要内容。

答:商品综合方案目的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价格长期疲软,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

这项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多种商品的国际储存或缓冲存货,此种商品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利害关系,并且易于储存;(2)建立国际储存的共同基金,用来资助建立国际初级产品的缓冲存货和改善初级产品市场,提高初级产品的长期竞争性;(3)商品贸易的多边承诺。

为了稳定产品供应,参加方案的各国政府,承诺在特定时间内各自出口和进口某种商品的数量;(4)扩大和改进商品贸易的补偿性资金供应,当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剧减时,国际货币组织将给予补偿性贷款;(5)扩展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多样化,要求发达国家降低或取消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进口限制措施。

3、试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答:(1)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摘要:本文揭示了世界经济的近期走势,尤其是泛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世界贸易流向和产品构成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别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及其国民收入增长的。

首先阐述了在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概念。

接着分析了国际供需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贸易条件的近期变化。

然后探讨了贸易条件变化对具有不同出口结构和不同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国家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

再后分析了贸易条件收益和损失是如何在国民经济和外国投资者之间进行分享和分担的。

最后分析了石油和采掘业租金的分享问题。

一、引言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与贸易量及其产品构成的变化影响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能够获得的收益。

这种收益一般用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价格相对其进口价格的变动)和出口购买力(出口值/进口价格)来衡量。

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价格变动对这两个衡量标准的影响,从短期看取决于一国进出口产品构成,从中期看取决于其进出口产品构成对不断变化的国际供需环境的适应性。

显然,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对外贸易在该国GDP中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而上升。

在国际贸易理论(Benham,1940)中,贸易条件概念的重要性很早就已被认识到。

最初,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的变动上。

20世纪50年代初,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1950,1952)和汉斯·辛格(Hans Singer,1950)的研究引发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更为广泛的争论。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是趋于长期下降的,这一发现构成了被称之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 thesis)的基础。

随后有关大量商品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理论(见Bleaney, 1993;Akiyama 和Larson,1994;世界银行,1996: 55;TDR 1993: 98.102;Ocampo 和Parra, 2003;以及UNCTAD, 2003a: 13.19)。

贸易条件的名词解释-计算公式-影响因素

贸易条件的名词解释-计算公式-影响因素

贸易条件的名词解释|计算公式|影响因素本文是关于贸易条件的名词解释|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贸易条件的名词解释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换比价,通过它可反映一国宏观上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如何。

通常贸易条件用该时期内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商品贸易条件(NBTT)商品价格贸易条件又称为净实物贸易条件,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其计算公式为: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公式的意义: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上涨,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 ,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原来减少,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即恶化了。

但是要注意,即使国家1的贸易条件提高了,我们也不能因此判定国家1的贸易状况有所好转而国家2的贸易状况有所恶化。

因为贸易条件的变化是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单凭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来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福利的净影响。

[3]收入贸易条件(ITT)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数量指数*100%单因素贸易条件(SFTT)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100%双因素贸易条件(DFTT)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与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

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分析影响贸易条件的几个主要的同时也是比较直观的因素。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及对策###(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升本) 2009级)摘要:2007年我国的GDP达到246619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2300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80.1亿美元,进口额为9558.2亿美元。

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从贸易条件上看,我国的贸易条件呈现恶化的趋势。

本文首先从总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等方面分析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其次分别从我国贸易方式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偏低、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以及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压力等方面分析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最后针对以上各种原因提出了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一些解决的方法及相关措施。

如调整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利用外资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

关键词:贸易条件;产业结构;贸易方式引言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

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3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84倍,年均增长17.2%。

进口从111.3亿美元增加到7916.1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70倍,年均增长16.5%,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

其中,出口从97.5亿美元增加到9690.8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98倍,年均增长17.9%占世界出口比重从0.8%上升到8%,世界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3位[1];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8%,越至2006年的66.2%,已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在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导致人民币被动投放增加,助长了流动性过剩,这与我国货币政策背道而驰,出口顺差与经济稳定之间出现了冲突。

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我们可以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及趋势这个角度分析。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专家Liao Zhou的论文报告一、引言贸易条件是经济全球化中重要的议题,国际贸易的条件及趋势变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1.自由贸易的发展趋势自由贸易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强了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和推动力度。

如推动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亚太经合组织”,倡导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贸易组织”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自由贸易更加便捷和普及化,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2.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愈加盛行。

某些国家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包括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压力更加突出。

3.多边贸易谈判的停滞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多边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千丝万缕的状态。

这一停滞状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首先,很难取得互利共赢的贸易协议。

其次,部分发展中国家抱怨在谈判中受到欧美国家的排挤和不平等待遇。

多边贸易谈判的停顿令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信息技术革命对贸易条件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互联网贸易、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新的贸易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意义重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借助互联网开展贸易,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全球贸易市场推广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此进入新的贸易市场领域,深入参与国际贸易。

5.气候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它影响着全球贸易的格局和方向。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等,不仅造成生态灾害,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作。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作者: 陈雪梅[1];郭熙保[2]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武汉大学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51-56页
主题词: 贸易条件恶化论;初级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发展中;工业制成品;需求收入弹性;商品贸易条件;发展经济学;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
摘要: 本文认为:普雷维什和辛格所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对正统的新古典贸易学说的巨大挑战,许多学者对普雷维什—辛格假说进行了多次验证,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长期呈下降趋势;用普雷维什—辛格假说来反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和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是不妥当的,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支持者虽然反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质,但他们只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的损失,没看到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很多动态的利益,这些利益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因贸易条件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贸易条件恶化名词解释

贸易条件恶化名词解释

贸易条件恶化名词解释贸易条件恶化论(deteriorating trade terms theory)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舒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

理论提出后经过索洛的历史考查,辛格的进一步完善,得到了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认同。

什么是贸易条件恶化?就是说,原来出口一双袜子能换回来一个苹果现在,出口两双袜子才能换回来一个苹果。

贸易条件恶化为什么货币贬值通常将造成贸易条件恶化货币贬值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

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出口产品换取外国生产的商品的能力,贸易条件的恶化就意味着,出口同样数量的商品能够换回的外国商品越来越少。

在贸易方面,尤其是国际贸易方面,货币贬值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获得物品和劳务。

也就是不利于进口,在出口方面会有一定的有利因素。

综合衡量货币贬值与贸易恶化的关系需要考虑汇率。

汇率工具常用于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各国***都希望使用汇率工具使失衡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特别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多使用本币贬值的策略,希望通过本币的贬值,一方面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强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出口额,另一方面,提高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本币价格,降低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货币贬值从而减少进口。

总之,通过本币汇率的下调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使贸易收支以至国际收支逆差缩小,恢复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货币贬值在调控贸易逆差方面(国际收支)经常出现的状况:本币的贬值并没有及时或者根本没有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甚至恶化国际收支。

加大了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

货币贬值调控政策的失灵说明贸易逆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所以说。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

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的、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的比较优势说,从比较成本和要素秉赋差异出发,论证了国际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

该学说一直被奉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

但是,50年代初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正统的贸易有益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引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

该理论最初是由长期在联合国供职的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 RaulPrebisch)和德国籍经济学家汉斯·辛格(Hans Singer)提出来的,因此,常常把它叫做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 Singerhypothesis)或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 thesis)。

本文对这一假说作一评述。

一、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这里所说的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它是用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对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比来表示的。

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P[,x]=Σx[,i]P[,i]公式中,P[,x]表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x[,i]表示基期商品i占出口总值的比重,P[,i]表示商品i现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比率。

相应地,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Σm[,j]P[,j]公式中,P[,m]、m[,j]、P[,j]分别表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进口商品j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和现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比率。

贸易条件即等于这两个指数之比乘以100,即:T=(P[,x]/P[,m])×100如果T>100并且是上升的,就说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如果T<100并且趋于下降,则说明贸易条件恶化了。

在普雷维什和辛格之前,人们一般认为,初级产品的生产依赖土地、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而具有报酬递减趋势,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应是不断上升的;反之,制成品则享有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好处而应是报酬递增的,因此,它们的价格应是不断下降的。

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⑵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⑶资本流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⑷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①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②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相同。

③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3.简述按照FOB术语成交时,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主要义务卖方的基本义务:(1)办理出口结关手续,并负担货物到装运港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与风险。

(2)在约定的装运期和装运港,按港口惯常办法,把货物装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并向买方发出已装船的通知。

(3)买方提交约定的各项单证或相等的电子信息。

买方的基本义务:(1)按时租妥船舶开往约定的装运港接运货物,支付运费,并将船名和到港装货日期给卖方充分的通知。

(2)承担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后的各种费用以及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3)按合同规定,受领交货凭证并支付货款。

4.简述提单的性质与作用。

(1)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货物单据,证明其已按提单的记载收到托运人的货物。

(2)提单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3)提单是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

5.简述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1)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国际价值量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2)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

(3)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a.如果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的国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生产出来的,则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该商品各个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贸易条件理论研究的滥觞与发展

贸易条件理论研究的滥觞与发展

贸易条件理论研究的滥觞与发展作者:杨小玲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02期[摘要]贸易条件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它直接涉及到两国间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

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提出以来,贸易条件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文章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导致“贫困化增长”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下,分析中国的贸易条件状况,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利益[中图分类号] 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2-0005-05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般来说是两国商品贸易时的交换比率,它体现贸易国之间的物物交换关系。

现实中常用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且以指数形式来表示,如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等,大多数学者的关心重点是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即从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来反映一国贸易福利。

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条件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结合中国自身贸易条件状况,来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一、经济行为下的贸易条件理论迄今为止,西方经典参考文献中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已有众多的史料。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行为的消费需求、生产供给以及中间环节交换进行研究论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经济行为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观点主要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国的相互需求曲线相对占优势时,该国的贸易条件就相对有利,也即意味着在贸易分配中能获得较多的好处。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Mill和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Marshall。

Mill(1948)[1]从贸易利益观点出发,提出相互需求理论,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就是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一、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及其争论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舒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

理论提出后经过索洛的历史考查,辛格的进一步完善,得到了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认同。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也是其后提出的政府推动经济计划化,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根据。

而以瓦伊纳、哈伯勒等为首的新古典学派主流经济学家则否认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长期恶化趋势,他们提出农业并不等于贫困,工业并不等于富裕的口号,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在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优势状况,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同样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

他们还从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统计中得出,在长期中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发达国家制造的贸易条件是基本持平的。

法国经济史学家保罗·贝罗奇更是得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所改善的结论。

两派对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那么,贸易条件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二、争论双方的分歧及其实质我认为,两派争论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发展经济学派更重视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注重各国的技术变迁对改变自身的贸易条件的影响,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

从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快,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地区,先是以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为首的亚洲四小龙的强劲崛起,接着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这四只小虎的腾飞,最后是中国这条老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上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很明显,东亚经济的腾飞与其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是紧密相连的。

那么,能否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就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呢?能否因为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其出口导向工业的成功息息相关就能证明贸易条件恶化论过时了呢?不能,事情需要辩证地看,虽然从动态上看,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自己的产业技术水平,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贸易条件,通过外向型发展确实取得了成功。

但从静态上看,长期以来,不同技术层次的产品出口价格差距依然存在,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也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

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不断改善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自己产业的技术水平,改变自己的出口结构,从而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发展水平就比较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它们从出口农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迅速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断超越技术障碍,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贸易条件,取得发展的成功。

现在,四小龙正进一步赶超知识经济,大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硅岛和数码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长期以来,初级产品的价格是在不断下滑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

以1957年到1982年为例,欠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

从1980年到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

那些产业结构原始,技术发展缓慢,主要依靠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作为外汇来源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持久的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速度缓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以东南亚的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为例,由于出口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因而发展大受影响,伦为最不发达国家之列。

因此,虽然一国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贸易条件不断改善,但从长期来看,低技术水平的产品与高技术水平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否认的,这极大影响了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对贸易条件变迁的争论中,发展经济学家更强调其消极面,解释了落后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了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

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强调其积极面,提出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最终取得了经济的发展。

两者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自由贸易这柄双刃剑,都有一定道理。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发展经济学家为落后国家推御发展的责任,更不能排除某些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贸易条件优化论为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辩护,这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当普雷维什、辛格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时,当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式主要是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因此,当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指初级农矿产品对工业品价格的恶化。

随着七、八十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变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

那么,是否也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呢?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们通过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间的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价格指数年均下降了%。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

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则年均下降了%,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

并且,在相同技术层次的工业品之间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

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后进国家又必然面临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和恶化。

能否超越技术障碍,早日缩小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将决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能得到改善,也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趋势。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起的。

由此可见,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对落后国家是在不断恶化的,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贸易,主要存在着以初级农矿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交换三种技术层次。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科技发展水平,分别处于侧重于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分工上,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每一个较高技术层次的国家相对于更高技术层次的国家存在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但相对于较低技术层次的国家,他们又存在着贸易条件的优化趋势。

只有技术水平越高,一国才越有可能占领市场先机,也才能拥有更多的有利贸易条件,使贸易条件优化的收益大于贸易恶化的损失,最终改善自己的贸易环境,实现经济的腾飞。

否则,则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越掉越远。

根据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体现的不同的生产力状况,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发展后果,人们把它们划分为最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由此可见,最终决定一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的是一国科技发展的水平。

国际贸易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

在贸易条件恶化论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工业品的价格下降的速度,下降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能否用此而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呢?比如电脑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款新式电脑刚开发出来时价格非常昂贵,但经过几年之后,它的价格就下降得非常厉害。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能否说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别的类型的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显然不能。

这需要利用商品的周期理论来解释,因为随着知识的扩散,技术的传播,一款新式电脑刚开发出时是知识密集型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它很快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简化和标准化,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组装,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可此可见,随着技术的扩散,一台电脑逐渐地由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了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价格的大幅下降不仅不能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理论。

其说明了贸易条件恶化不仅在于生产什么产品,而在于生产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

四、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我国产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对落后国家来说,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而且存在于不同技术种类的产品之间;它不仅存在于不同技术要素种类的产品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技术要素产品的不同技术层次之间。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发展中国家才能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贸易条件的恶化。

从我国的贸易结构来看: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47亿美元,仅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2000年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但在中国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中也只有15%,远低于世界八大贸易国家的平均比例40%,而在1998年出口总额的亿美元中,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出口额仅为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

可见,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扩张促进了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比例太小,发展速度太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