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恶化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第3期第18卷(总第81期)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 l o fH unan T ax College

V o.l18N o.3

M ay.2005贸易条件恶化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严 灿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摘 要] 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紧随世界科技发展。由于进出产品结构的变化,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的提高及我国经济的高度增长,加剧了我国贸易条件恶化,只有通过抑制投资速度增长的宏观调控、理顺能源价格等才能解决贸易条件恶化状况。

[关键词] 贸易条件恶化;技术水平;初级产品;投资降温

[中图分类号] F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14-(2005)03-0017-03

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国产品与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以出口价格/进口价格来衡量。当作为分子的出口价格上涨,或者作为分母的进口价格下降时,贸易条件改善,本国的购买力提高,相反,当出口价格下降,或者进口价格上涨时,贸易条件恶化,本国的实际收入下降。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依照自身的优势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根据自己的优势,中国在增加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增加了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中国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的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 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紧随世界科技水平发展

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从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否认的,以1957年到1982年为例,欠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从1980年到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也是其后提出的政府推动经济计划化,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根据。

当然,以上贸易恶化论研究的贸易方式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当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指初级农矿产品对工业品价格的恶化。随着七、八十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变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后进国家又必然面临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

由此可见,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贸易,主要存在着以初级农矿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三种技术层次,贸易条件恶化论的研究也随之变化。

目前在贸易条件恶化论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工业品的价格下降的速度、下降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能否用此而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呢?例如手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款新式手机刚开发出来时价格非常昂贵,但经过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它的价格就下降得非常厉害。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能否说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别的类型的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呢?显然不能。这需要利用商品的周期理论来解释,因为随着知识的扩散、技术的传播,一款新式手机刚开发出时是知识密集型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它很快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简化和标准化,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组装或生产,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可此可见,随着技术的扩散,手机逐渐地由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了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再变成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手机价格的大幅下降不仅不能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反而可以由手机从知识

*[收稿日期]2005-03-22

[作者简介]严灿(1979-),女,湖南湘潭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而价格逐次下跌越快的状况进一步证明了贸易条件恶化与产品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也说明了贸易条件恶化不仅在于生产什么产品,而在于生产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产品所属类型的转变。

二 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状况分析

我国贸易条件近年来不断恶化,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GDP的1%~1.2%。这表明我国近年来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从进口的构成看,近两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导致初级产品占进口的比重大幅上升。出口方面,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表面上,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升级,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但事实上近年来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涨幅大大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我国目前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巨大了的损失。

第二,最近原油价格的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尽管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10594.6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16300万吨,但从1994年起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石油消费的需求,1993年起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8.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第三,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近期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与我国投资的迅速扩张有关,即我国进口需求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中国新增的铁矿石进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产量的51%,新增原油消费占全球新增量的35.3%。我国的原油需求在过去的两年中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平均3%的增长速度。

三 解决贸易条件恶化的快捷途径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优关税理论指出,当一国的进口需求足以影响国际价格时,关税的提高将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提高关税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中国需要考虑到提高关税的负面效应,还要履行对WTO的相关承诺。因此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必须从其它途径来解决。从上面对贸易条件恶化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快捷途径是要抑制投资的过度增长,而抑制投资的过度增长可以通过全面加息和能源产品合理定价等政策来实现。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通过全面加息是抑制投资过度增长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表示,由于房地产投资迅速上升、储蓄明显下降和资金的体外循环、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人民币与美元的互动关系,人民币利率调整已无可回避。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而没有市场化的手段与市场化的价格信号调整和配合的话,宏观调控的难度会加大,并使其效果难以巩固和持续。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的利率可能错位了。若不提高利率,很难降低贷款需求,中国在冒没有钱的风险#。央行也先后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甚至三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等猛药,但仍未有效遏制投资过热势头。

所以全面加息势在必行,央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 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从目前情况来看,投资过热的情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各地的投资项目有所减少,说明全面加息是抑制投资过度增长是十分有效的。

第二,由于原材料国际价格的上升有很大程度是受到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会使国际市场的原材料供求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抑制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针对经济过热进行宏观调控是极为必要的,而调控经济过热的快捷途径是应该抑制投资需求。

第三,国内能源价格受政府管制或干预,油、电、煤、运价格的变化没有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近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这种价格扭曲人为地降低了重、化工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这些部门的投资扩张。

首先,电价受到严格控制。尽管经济过热,可电价调幅极小。而某些产品(尤其是耗电量大的产品)由于需求的上升其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电价。电价没有及时地充分地调整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暴利,加剧了投资的大幅增长。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或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相比,电价也远落后于这两者的上涨。这意味着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电的实际价格近期一直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早就应该大幅提高电价,依靠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来筛选真正有效益的企业和调控行业间的平衡发展。对电价的控制可以说是造成电力瓶颈的原因之一,也给某些国家否认中国的市场经济落下了口实。

另外,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区通过增加火力发电和发电机发电来解决。这更进一步导致了煤、石油等能源的短缺。(下转P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