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调研报告
我们于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参观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
而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
我们于上午九点到达了第一站——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是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它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
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来到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
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
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陈展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
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对比;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专题展为甲骨文与安阳;临时展览包括,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展和民族文化宫博物院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
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博物馆第一展厅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
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
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
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
“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
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
公元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
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汉字也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
纸张的发明也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里还介绍了许多少数名族文字。
接着我们又到达了第二站——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和甲骨文出土地。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
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
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
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
随葬器物越多越精美,殉人众多,则就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
我们首先参观了博物苑,里面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玉玺和甲骨文等。
记得有一块玉佩经专家鉴定距今已经5000多年了,说明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古物了。
接着是去了祭祀坑和车马坑。
祭祀坑里有许多人骨,兽骨,有序的排列着,有的还是端坐着。
车马坑里是随着主人们陪葬的五量马车和一辆战车,每辆车都配有两匹马和一个奴隶,从尸骨的造型来看,他们的脸都是面朝地下,寓意是奴隶永世不得翻身,世世代代为奴。
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反映了当时的奴隶制度是多么的残忍。
有一个甲骨窖穴,里面是一次性发现最多甲骨文的遗址坑洞。
多为甲骨,只有少数几片为兽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文字长廊,是近200米长的甲骨文书法墙,共书写了560多个甲骨文字。
按照文字的不同特点,长廊分为人体、人体器官、自然和人体行为四个部分。
用极其形象的笔法表达出了甲骨文字的本意,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使我们没有导游也能非常直观地解读甲骨文。
我们最后参观的地方就是妇好墓。
它是目前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内发觉的最大的陵墓遗址,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墓葬。
与其他商代王室大墓相比,倒也显得小巧别致,殷墟博物苑按照当年考古发掘的原样,在墓室内摆放了各种仿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
妇好是一名女将军,在殷墟甲骨坑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有关妇好的记载出现了200多次,多为占卜辞,内容涉及了她生活的各个方面:征战、祭祀、疾病等,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一些事情,足以证明她当时的社会地位。
其实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觉得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而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
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
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
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