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连续的低温、潮湿、阴霾天气笼罩在武汉市上空,全市大小医院,甚至包括各社区门诊都挤满了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市民……。

”这不是小说幻构的情节,这就是近几年来不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写照。

“人类在大刀阔斧的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是在自掘坟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那么自然界也在用它自有的方式报复着人类。

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的就是在城市上空这挥散不去的阴云—热岛效应。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夏日的夜晚几乎很难再感受到凉风的吹拂,只有数十上百万台空调室外机的阵阵轰鸣及滚滚热浪,天气越来越热,谁还会幻想此时在城市灰蒙蒙的夏日夜空里去数星星、看流星雨?这就是热岛效应带来的恶果之一了。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2/5,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其实热岛效应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

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
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
米多一些。

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

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四:
一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二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三是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四是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

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

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

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

城市
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

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

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

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面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如此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作为在校学生我们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

作为城市管理者我们则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长江、汉江穿城而过。

武汉常年主导风向夏季是东南风,冬季是西北风。

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5)保护好东湖等天然水系。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6)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7)严格控制工厂的排放。

让我们都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齐心协力,再造碧水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