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共37页文档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①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分) 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xx年中考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
专题安排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情感
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揣摩细节,品味语言
标题和句段的作用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表现手法:伏笔 铺垫 对比衬托
获得有益启示
课前准备
1.完成《中考突破》P152—158的中考真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细水长流》《平衡》
练习
(一)《铁厨子》第2小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内容上,写出了铁厨子的形象和处境,以及养母对铁厨子的嫌弃,暗示养母不近人情的性格特点;(2分) 结构上,为下文写铁厨师病逝后,养母将其赶出家门的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文章结尾铁厨子回到养母身边,昼夜侍奉,形成鲜明对比。(2分)
写法
明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阐运用 ;一语双关:既指……又指……;
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为何以此为题?
文章主要内容+原标题的含义(有时可不答)+作用
能否换成另一个标题 ?为什么?
表明观点,说出理由(文章主要内容+原标题的含义+作用 )
(二)《龙虎斗》第4小题:标题“龙虎斗”内涵丰富,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多层含义。(5分)
结构上的作用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 课件

? 总起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话题等作用。
? 过渡句: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 结尾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等作用。
? 线索句:多次出现,散布于全文,具有贯穿文章的作用。
?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具有启迪作用,有时有画龙 点睛的作用。
第十九页,共35页。
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 2、铺垫(pū作di用àn(:)z(u为òy下òn文g)某情节做铺垫(pūdiàn),引起下文。 特点 :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
往往大肆渲染,所以铺垫所使用的笔墨也往往较多,
可谓浓墨重彩。) ? 3、悬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4、对比(有力显示事物差异,突出事物特点。)(
? 句子(jù zi)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fā一ng是m内ià容n)方:面的作用;二是结构方 面的作用 。
? 1、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分析句子在
内容方面的作用,要考虑文体特点。如在 记叙类文章中,重点句段的作用有点明 中 心、深化主题、揭示行文线索、突出人物 特点等;在散文中,重点句段的作用有 表 达作者独特感悟、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等。
第十四页,共35页。
二、解题(jiě tí)思路
? 1、评价人物:找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yījù),包括动作
、语言(yǔyán)、外貌、心理、环境描写;结合文中对人物
或有关人物的隐喻的事物,确定答题的用词感情倾向褒 贬色彩;评价人物要力求全面。
? 2、人物塑造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描写。
语言。(运用) ? 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运用)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7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课件(共30张)

⑰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 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⑱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 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⑲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 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 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 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③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明仑大学学生社团的抗日救亡活动此时更加频繁。嵋和玮正在讨论紧张的时局。 玮道:“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听几位先生说,教育部建议迁校到西康。”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 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玮有些激动,过了一会儿,又说:“工学院有 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 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他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才是男儿 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17. 选文第②段中“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指什么? 首先奇观指火把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与星光接起来,景象壮观、浪漫。其次,红军队伍面对困难毫 不畏惧、奋勇前进的壮举堪称奇观。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西通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5 读·思(三)说明:共两大题,9小题,满分9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中考对接点一、小语段阅读(30分)胖子学裁缝星云有一个胖子,胖到没有一家服装店有适合他穿的衣裤尺寸,他因此非常难过。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因为穿衣的问题而苦恼,就告诉他:“”他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跑去学裁缝。
几年后,他缝制出心得,想到与他有着相同境遇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于是筹资开设制衣工厂,成立胖子服饰专卖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此举不仅替自己也替别人解决了穿衣的问题,更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掌声。
成功的人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特质,能够让他们在危机、困难中振作,寻出一条生路,不会让自己沉溺在困境中,不知所措。
生命的智慧,往往在挫折中渐渐被发掘,渐渐成熟,所以不要害怕逆境,《菜根谭》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生命中每个境遇的出现,必然有它的道理,若有自觉力,就能看出个中端倪,寻出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2年第4期,有删改) 1.胖子的父亲看到儿子的苦恼,告诉了他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补写在文中画横线处。
(3分)2.胖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3.好的故事常常发人深省,使人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阅读上文,你获得的最深感悟是什么?请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10分)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两只信鸽黄瑞云一个信鸽爱好者驯养了两只很好的鸽子,这两只鸽子多次准确无误地飞回目的地。
但驯鸽者发现,它们总是有先有后,有时这只先回,有时那只先到。
他想:虽然两只鸽子都能飞回目的地,但它们在路上还是因为认错路而多飞了路程。
之所以有时这只先回,有时那只先到,肯定是有时那只飞了弯路,有时这只错了目标,不然一定是同时到达的。
他又想:如果两只鸽子靠在一起,共同辨认方向和目标,那一定能更加迅速、更加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他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用一根两米长的绳子把两只鸽子并联起来,然后放它们飞行。
2023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贵的清贫

高贵的清贫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的湖塘村。
此处是个适合人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毫无疑问,在一百年前,这幢阔大的木楼象征着主人的富足和气派。
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一米八二,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了。
当地人说,方志敏很讲生活质量,他喝的咖啡,那是要从外国进口的。
③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
他们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
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
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
那是他在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拍的。
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
那个手势透露着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
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
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91张PPT)

设置 特点 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 悬念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
欲扬 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先抑 作用 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特点 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吻来
欲抑
先扬
作用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实生活中坚
温州
(外国)小说
行分门别类
结合课内文章《带上她的眼睛》, 理解科幻小说的某种写法(“把人物 置于极端环境中”)
发读者理性 中的坚持” 人们做出正 选择
信息筛选与概括
对
绍兴
语句赏析 散文 文章意象作用的理解
人 朴
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探究
的
信息筛选与概括,句段作用
湖州 (外国)散文 语句赏析
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探究
使要表达的感情更含蓄、深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特点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
托物
言志
作用
①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②增强 象性;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虚实
特点
把抽象的述说和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现 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说明 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
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
四、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 手法
作用
比喻
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 们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拟人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37页文档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7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

1.抓“文眼”
“文眼”即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揭示题旨, 或点明写作缘由。
一般的散文,文眼大多在篇首。如朱自清《荷塘 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XXX”; 《背影》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 影”。
2.识“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 的主体脉络。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 贯穿成一个整体。
【命题类型3】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句子在文 中的作用
典型例析:(2012广东)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 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解题技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内容方面的作用;二是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句子在 内容方面的作用,要考虑文体特点。如在记叙类文章中, 重点语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揭示行文线索、 伏笔铺垫等;在散文中,重点句的作用有表达作者特殊 感悟、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等。从结构方面分析句子的作 用,要参考语句出现的位置。
作陪衬,使之更鲜明。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 照应 到的,中间或结尾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 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悬念 的一种积极手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 “设悬”,后必有“释悬”。 扬,指褒扬、抬高;抑,指贬低、按下。褒扬某个人物或事 欲扬先抑 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1.关于字词句的考查 2.赏析写作技能 3.对文章标题和段落的考查 4.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题 5.对文章内容的考查 6.对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的考查 7.开放拓展类
考1关于字词句的考查
【命题类型1】理解词语的含义 典型例析:(2012广东)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 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 “平静水面”和 “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
中考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02
( (2013 年广东省卷)《天使儿》 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4 分)
01
(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 分)
02
广东中考人物形象分析试题回顾
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穷困潦倒、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概括指出人物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具体依据1(1分)
+
品质特点2(1分)
具体依据2(1分)
+
①
②
题型二 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肆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技法:对比,正面侧面,欲扬先抑等
方法探究
例1.(2010·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答案要素: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1分),传神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严重(1分)。为下文“我”背父亲做了铺垫(或照应上文父亲说自己腿疼要去看病)(1分)。
巩固练习:不同题型
01
1,导学66页 第6、8题
02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广东专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答题技巧
考点导航
考点解读
中考精炼
中考链接
考点5:分析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或心理)变化
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 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答题技巧
考点导航
考点解读
中考精炼
中考链接
2.典型试题
(2022·广东省)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诗句的能力。结合文段中“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 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的内容分析,所补的诗句一定与“沙漠”有关。此外 ,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内容的把握程度。A项写的是黄鹤楼周围景色,B 项写的是长江之景,C项中的“瀚海”指的是“沙漠”,D项写的是泰山之景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概述表达。此题需要考生既要有从 宏观角度把握内容的能力,也要有概括表达的能力。答题前要结合文章内容, 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中国地理的全貌,采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 沙漠等熟知的地方增加真实感。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也融入了主观情感, 并采用了第一人称,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与亲切感。要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和概述。
3.考查内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鉴 赏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能力以及拓展想 象能力。
课标解读
考点导航
考点解读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传记

【相关链接】 ①“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竟推迟
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 《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 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 ”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
3.陈忠实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_示__例__:__①__困__境__中__坚__持__写__作__的__精__神__;__②__获__得__名__利__后__的__淡__然__自_____ _持__;__③__小__康__生__活__中__的__勤__俭__节__约__;__④__始__终__不__变__的__朴__实__本__性__;__⑤___ _平__易__近__人__的__待__人__态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 __示__例__:__①__引__用__陈__忠__实__本__人__的__话__,__直__接__表__明__了__陈__忠__实__对__于__人__生__、__ __写__作__的__看__法__;__②__引__用__朋__友__的__话__,__写__出__陈__忠__实__的__淳__朴__农__民__形__象__;__ __③__正__侧__面__描__写__相__结__合__,__使__文__章__更__加__真__实__可__信__,__使__人__物__形__象__更__加__ __全__面__立__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学类文本阅读 知识储备 2

【答案示例】(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1分), 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1分),突出母亲“视地如命”(1 分)。(本小题最多给2分) (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1分),突出母亲内心的兴 奋(1分)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1分)。(本小题最多给2分)
2.语句赏析 【典型例题】(2010广东)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 句品味语言。(4分) ①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 说:“啥也没拿啊!” ②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⑤追逐光明是生命的渴望,蛰伏夜色是另一种生存方 式。昆虫的不幸,也许是误信了虚假光明的召唤,犹如六月 落红,铺满夜色风雨!
⑥昆虫伙伴,地球上芸芸众生的种群,带着与生俱来对 光明的向往,却误撞进光明陷阱,甚至是刽子手刻意营造的 灯光诱捕。万物之灵的人类,你能抗拒有形光照的诱惑?辨 清无形光明的真伪么?叩问夜空关闭的那扇天窗,我是不是 另类昆虫?常年累月坐在人造灯光下写作,撞破夜色头颅却 喊不出疼!
1.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1】(2018广东)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
效果。(4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答案示例】(1)“瞄”是注视,(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 举动的好奇,(1分)表现了她的俏皮。(1分)(本小题最多得2 分。)
1.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技巧:分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主要可
以从以下角度进行: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用到
突破 方法
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③词语的感情色彩;④ 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⑤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 性;⑥近义词辨析等。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
词语的属性和文体特点,首先确定分析的角度,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2)把握故事情节。 ①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 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发展和高潮部分。注意鉴赏小说情 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②注意分析细节的表达效果。因为细节往往成为情节转折或发展 的关键点,也是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地方。
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 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 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 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 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 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
⑰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 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 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 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 始入不敷出了。
⑱胡良回了老街。 ⑲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 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 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 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 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 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 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 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 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